【简况】2000年,全力以赴推进“工业立市”战略,进一步加大发展、改革、技术进步和市场开拓等重点工作的力度,超额完成了“九五”计划和2000年预期目标,开创了工业发展的新局面,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市工业完成总产值795.2亿元(不变价),比上年增长19.59%,完成2000年预期目标的106.84%,完成“九五”计划预期目标的114.54%,比“九五”计划前4年的平均增速提高了0.4个百分点。产销衔接比较理想。全市工业完成销售产值703.06亿元(现行价),增长17.4%;工业产品销售率96.83%,比上年提高1.36个百分点。产品出口增长加快。全市实现工业产品出口交货值286.31亿元,增长20.51%,占工业销售的40.72%;其中“三资”企业出口223.18亿元,增长20.79%,“三来一补”企业出口63.13亿元,增长19.52%;工缴费实收汇7133万美元,增长15.79%。工业投入大幅增加。全年新办工业企业1096家,完成了市政府提出的一年新上工业企业1000家的目标要求;总投资107.4亿元(含企业增资),已投入66.6亿元,实际投入比上年增长了39.36%;新建成厂房77.32万平方米,在建厂房64.8万平方米,新投产、试产企业589家。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157.74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实现工业利润总额18.73亿元,增长15.5%;全市国有及年销售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97.5%,上升2个百分点。拉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增强。全市工业完成税收21.6亿元,比上年增长29.23%,占全市税收的57.64%。工业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4%,即在全市11.4%的经济增长速度中,有8个百分点是由工业的增长拉动的。年末全市工业企业共有9406间,从业54万人,分别增长18.93%和10%。工业的发展,为增加税收、解决就业和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加大发展力度,促进“工业立市”战略实施】市政府于6月和10月分别在小榄镇、南头镇召开全市工业现场会议,强调实施“工业立市”的重大决策,要求各级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加快工业化进程,以工业化推动现代化,力争在2010年之前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各级干部基本确立了“三个思想”:即确立了优先发展工业的思想,深刻认识工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确立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把发展工业作为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来抓紧抓好;确立了全社会支持工业的思想,全市上下形成合力振兴中山工业。
积极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各镇区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努力吸引外资,推动社会投资,稳住存量,扩大增量,进一步加快外资和民营工业的发展。积极参加“3·28”招商经贸洽谈会,共签订招商引资项目合同425宗,总投资8.89亿美元,其中外来投资8.58亿美元。在这批项目中,国外(含港、澳、台)投资项目297宗,总投资6.66亿美元;市外国内投资项目128宗,合计投资人民币近16亿元。到年底项目履约率达84.71%,外来资金到位率53.29%,其中属当年履约项目的资金已按合同或提前到位。做好招商引资和服务企业工作,各镇区采取以商引商、委托招商、全员招商和外出招商等形式,全方位、多渠道地引进外资,并切实提高服务水平,鼓励现有企业增资扩产。全年共引进“三资”企业204家,“三来一补”企业130家,促成“三资”、“三来一补”企业增资扩产396家,累计合同利用外资8.45亿美元,增长20.46%;实际利用外资5.82亿美元,增长22.75%。至年底,全市有“三资”企业1062家,“三来一补”企业1809家。大力发展民营工业,全年新办民营工业企业770个,总投资17.68亿元,已投入资金14.06亿元,新投产、试产企业430个。全市私有工业实现总产值156.3亿元,增长64.9%,其中小榄、三角、港口、沙溪、横栏、板芙、三乡等7个镇区增长超过1倍。
大力扶持强优企业和名牌产品。根据中府[1999]72号文《关于工业强优企业实行优惠待遇的若干暂行规定》,2000年评出9家强优企业。上年度强优企业经年审后亦全部合格。市工业发展局和市计委、科委、财政、税务、工商、银行、海关等18个部门采取切实措施,对强优企业给予优先办事、优质服务等优惠待遇。市政府拨出专项经费650多万元奖励增加税收的强优企业,并决定从2000年起每年拨出500万元,补贴强优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根据《关于评选中山市十大名牌产品的暂行规定》,评出1999年度十大名牌产品,奖励100万元。
全力以赴办好中山沙溪国际休闲服装节。由市政府和中国服装协会、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办,沙溪镇政府、市工业发展局和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承办。在筹办期间,市领导2次带队前往北京举办宣传推介活动,并多次组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报道,确立“中山服装”的品牌形象,形成了“男装看温州,女装看虎门,休闲服装看中山”的国内服装生产消费格局。沙溪镇兴建了占地6.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的休闲服装城。服装节于10月27日举行,吸引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参加,共有30多万人次前来参观、参展和洽谈业务。会上共签投资项目280个,投资额达12.5亿元,其中国内著名服装企业杉杉、柏仙多格等也落户沙溪。期间,签订贸易合同562份,成交额25.5亿元。镇内60多个服装企业乘势开拓市场,在全国各地增开经营连锁店200多个,使该镇服装企业在国内的连锁店总数超2700个。沙溪镇通过举办国际休闲服装节,新开发工业用地1321亩,出租厂房6.7万平方米,新办企业361家,其中制衣及相关企业241家。
积极筹办市级工业区。由市工业发展局牵头,会同市计委、建委、财政局、国土房管局等单位,规划建设南朗、民众、阜港、黄圃等市级大型工业区,市政府制定专门配套扶持政策,协助其启动和起步。其中南朗工业区引进13个项目,合同利用外资9360万美元;三角镇的高平化工区引进企业30家,总投资8亿元。
【以改革,促制度创新和实现“三年两大目标”】全面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2000年,有43家企业实施转制,其中“公转非”29家,关停4家,资产重组3家。至年底,市属工业中实施转制企业109家,转制面达到96.46%。加快镇区工业改革的进度,全年改革93家企业,其中转让产权62家,关停11家,改革经营体制14家,资产重组1家。对98家私营挂靠集体企业进行脱钩,规范管理20家“三来一补”企业。各镇区集体企业的转制面达到94.3%,14个镇区完成了企业转制工作。南头镇通过拍卖卓越、三荣2家空调器厂,成功引进了TCL、长虹2间著名企业,其中TCL出资5500万元并购卓越后,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改造,新建年生产空调器50~60万台的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实现“三年两大目标”。做好国有企业扭亏脱困工作,市政府专门召开会议,组成由14个有关部门参加的扭亏工作领导小组,按照“谁家的孩子谁家抱”的原则,明确责任,分级管理,落实扭亏责任制。2000年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销售收入增长16.82%,上缴税金增长13.46%,亏损面从上年底的16.33%下降至2000年末的4.08%,其中大中型企业的亏损面下降至5.26%。列入国家与省三年改革与脱困规划的钢管集团公司、中山磷肥厂、中糖集团有限公司、东风糖厂4家国有企业基本完成了转制任务,全市基本实现工业国企改革三年两大目标。
切实解决转制企业的人员分流和移交属地管理问题。在实施企业转制过程中,在人员处理上认真落实各项改革配套政策措施,较好地解决了企业人员出路问题,有效地实现了“企业人”向“社会人”的转变。2000年,全市有1万多名公有企业员工,进入转制或资产重组后的企业再就业。从市委、市政府决定开展新一轮深化改革至今的两年多时间里,全市已有7000多名公有企业员工通过按政策办理离岗退养或准离岗退养手续,从原企业分流出来,转入了社会保障体系;有63间原市属企业在转制后移交了实行属地管理的有关手续。
完成8家原行政公司的过渡工作。根据中府复[1996]30号文的规定,对从1996年起转为经济实体并届满3年过渡期的8家原经委所属的行政公司,按照中委办[2000]23号文的要求,对公司在册国家干部151人(其中已离退休87人)按机关人员安置政策作了妥善安排。
【调整结构,促进工业合理布局和产业优化升级】发挥火炬高技术开发区龙头作用,带动产业结构调整。火炬开发区加快“五园一区”(五大工业园和中心城区)的建设步伐,高科技产业园、电子信息科技园和包装印刷产业园迅速发展,健康医药科技园初具规模,民族工业园已现雏形,正在加快中心城区的建设,科技创业园在筹建之中。2000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89.2亿元,新增50.71亿元,增幅达36.6%,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3.8%;实现出口创汇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5.8%;新签引资项目88个,总投资3.4亿美元,其中合同利用外资3.26亿美元;在建项目48个(其中增资项目21个),总投资1.96亿美元。
积极引进知名大企业和高科技企业,快速而有效地调整产业结构。2000年,引进了TCL、长虹、小鸭、杉杉、广重等一批国内知名大企业,促进中山工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其中在中山投资额大的宝元制鞋、联成化工、嘉华电子、腾讯科技、嘉明电力、乐百氏集团、福懋集团、中粤马口铁等8家企业,总投资8.9亿美元。
采取切实措施,加快区域特色工业发展。区域特色产业是中山工业的一大优势和重要支柱,有关镇区运用各种政策措施,办好特色工业。小榄金属制品、古镇灯饰、沙溪服装、东凤小家电、大涌红木家具等发挥品牌效应和聚集效应,产业链条更加完善,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质量、档次和市场占有率。锁具、燃气炉具、布匹、皮鞋、纸制品、灯具、制家具等工业产品,市场销售量增长达50~300%。古镇积极筹建广东国际灯饰城,并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了“古镇灯饰”商标,通过加强管理、规范经营、提高质量、强化服务、搞好安全生产和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等,推动灯饰行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该镇全年新办各类工商企业和个体户近1000家,其中灯饰厂企300多家。东凤镇全年新办企业165家,总投资近4亿元,转让工业用地500多亩,新建厂房4万多平方米。
【以技术进步,提高工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加强技术改造,努力提升生产力水平。加强对企业技改的扶持,2000年市政府对企业技改贷款贴息额从上年的600万元增加到1000万元,带动了8.43亿元技改投资。引导企业利用国家优惠政策降低技改投资成本,全年工业技改引进共得到国家减免税3750万元,获得国家和省的技改贷款贴息和挖潜改造资金1000万元,促进了全市工业技改升温,呈现出技改立项增多、技改项目投资规模增大,引进项目增加的态势。年内经市工发局立项项目32个,总投资12.56亿元。加上上年续建的18个项目,合计在建50项,总投资17.45亿元,已完成投资10.38亿元,已竣工投产30项。这批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每年可增加销售33亿元,创造税利5.28亿元。
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加快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年内成立火炬区高科技股份公司、乐百氏、威力等3个公司组建的省级技术中心,合计投资4.36亿元。加快开发新产品,凯达精细化工公司充分发挥气雾剂技术开发中心、农药研试室、辐照化工技术开发中心等国家级技术中心的作用,开发并投放生产新产品近20个;火炬区拨出1000万元作为科技创新资金,扶持企业开展代表行业发展水平和方向、有市场前景项目的科研和产品开发。小榄镇乐百氏、华帝、永大等企业开发了一批新产品投放市场,使全镇的工业产值增加了10多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工业系统在2000年开发新产品80个、新花色品种3000个以上。积极推动产学研联合。凯达精细化工公司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技大学国家同步实验室等单位合作,利用电子加速器钴源辐射技术,促进化工产品的研究开发;火炬高科技股份公司与清大、北大、邮大、中科院合作开发氢镍电池863项目、光纤通信监视控制系统等;小榄镇与华中理工大学合作,投资1000多万元建立现代设计制造技术服务中心,从技术上支持企业设计、研究、开发新产品;乐百氏集团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开展食品营养蛋白的应用研究;古镇与复旦大学电光源研究所、中山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等单位合作,筹建古镇照明产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明阳电器公司与西安交通大学开展人才和技术合作,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发生产先进的高压变频调速系统,产品市场前景广阔;张家边企业集团公司与湖南省株洲工学院合作创办中山包装学院,作为包装印刷基地的配套项目,为包装印刷行业的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
积极培养和引进各类人才。火炬开发区专门制定了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对于每年在开发区工作300天以上的人才,按照不同层次给予每人每年1~3万元的生活补贴,并可提供优惠住房,先后引进具高级职称人员114人。全市工业系统共招聘各类专业人才3345人,其中有中级以上职称1264人。重视培训现职人员,市工业干部学校、各镇区工交(工业)办,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65个,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64万人次。
【以拓展市场,促进工业产品销售】积极参加“3·28”中山招商经贸洽谈暨产品展示会,获得内销成交金额7.08亿元,外销成交金额5.76亿美元。组团参加2000年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扩大在西北地区的销售。举办2000年中山(重庆)经贸洽谈暨产品博览会,签定了大批商贸合同和协议,其中帝禾电子、威力集团、乐百氏集团、凯达精细化工、华帝燃气具、钟意制漆、机电设备公司等企业签定的商贸合同成交金额均在5000万元以上;一批企业在重庆、四川等地物色产品经销商或代理商,建立较稳定的销售渠道。积极参加2000年广东(北京)名优产品展示暨经贸合作洽谈会,共签订合作项目5个,购销合同123份;这次参展立足北京,面向全国,呈现出签订项目多、合同金额大、实业合作项目层次高、购销贸易互补性强等特点,为中山整体造势、扩大北方市场销售发挥了重要作用。参加2000年广东省首届珠三角与山区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达成了31个对口合作项目。组织企业随省长卢瑞华率领的广东省政府暨经贸代表团访问了印度、沙特阿拉伯、土耳其3国,考察和探索开发当地市场,签订了一批贸易合同和合作意向书。组织镇区和企业参加在香港举办的2000年广东经济技术贸易洽谈会,签订项目18个。组织企业赴欧洲参加2000年广东经济技术贸易洽谈会,签订出口合同19份。
【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各工业部门经常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向上级部门反映企业的呼声和要求,协助市政府制订有关政策和措施,协调有关部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坚持每月统计、分析和通报工业生产情况,每季召开1次经济运行分析会议,及时掌握全市经济运行情况,指导和协调全市工业,确保经济良性增长和有序发展。协调配置重要生产要素,年内工业发展局为企业共申报办理了11种商品的进口指标,进口货值达5亿多美元;为7家生产型出口企业申报办理了自营进出口权;为5家电镀、化工企业分7批次向国家经贸委申办了由公安部门监管使用的易制毒化学品进口许可证,及时进口了8140吨易制毒化学品用于电镀和化工生产。清理整顿油品市场、小钢铁企业和煤炭经营企业。2000年广东省出现了多年未见的电力不足现象,省电网不得不对20个市实行限电措施,中山通过加强电网建设,采取措施调动地方电厂发电积极性,保证了社会和生产用电需求。全年总供电量50.79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3.85%,其中工业用电28.74亿千瓦时,增长20.85%。深入贯彻《质量振兴纲要》,加强质量管理,提高质量意识,实施品牌战略,不断提高产品质量,2000年着重加强沙溪服装、古镇灯饰、东凤小家电等产品质量管理,通过举办国际灯饰节和国际休闲服装节,全面整顿和加强了这两个行业的质量管理。省有关部门对中山工业产品质量进行日常抽检,合格率比上年有所提高。许多企业也把加强质量管理变成自觉的行动。全年新办理企业产品标准备案600个,有56家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组织制订中山市工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纲要,加强对工业发展的规划。成立市纺织服装行业协会,改组市包装印刷行业协会。大力推进工业系统信息化建设,完善工业发展局局域网,与市府办、市人事局一起举办镇区干部计算机及网络应用知识培训班3期,培训镇区党政干部90多人;在工业系统内普及计算机知识教育,举办工业管理干部培训班3期,培训80多人;加快建设中山工业网,成立了工业信息中心,加强和完善中山工业网站,大力推广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组织发动企业加入工业网,全市已有6811户工业企业资料上网。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据上报事故情况统计,2000年共发生安全生产事故14宗,死亡6人,重伤6人,分别比上年下降了30%、45.45%和60.3%,连续多年杜绝了群死群伤特大事故的发生。
【信访工作】重视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实行主要负责人负总责、政工领导亲自抓、班子成员共同管的信访工作责任制。实行大案和要案包案制,主要领导坚持阅批群众来信,亲自处理重大信访问题。全年共受理群众来信73件,接待群众来访37批752人次,其中集体上访14批205人。立案查处信访案件17件,结案16件,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存在问题】全市工业发展不平衡,有的镇区工业增长缓慢,新上项目少,投入不足,缺乏发展后劲。部分镇区改革力度小,企业转制工作进展慢,至年底,镇、村两级还有纯集体企业34家,私营挂靠集体企业239家,待规范的“三来一补”企业638家,企业仍然实行租赁承包经营的集体企业75家。
【表彰工业发展突出贡献镇区】市政府发出《关于表彰2000年度中山市工业发展突出贡献镇区的通报》(中府办[2001]22号),授予火炬区管委会、小榄镇政府、古镇镇政府、黄圃镇政府、东区办事处“中山市2000年度工业发展总量突出贡献镇区”称号,授予阜沙镇政府、南朗镇政府、三乡镇政府、神湾镇政府、火炬区管委会“中山市2000年度工业增幅突出贡献镇区”称号,授予火炬区管委会、三角镇政府、南头镇政府、坦洲镇政府、小榄镇政府“中山市2000年度新增工业投资突出贡献镇区”称号,授予小榄镇政府、火炬区管委会、古镇镇政府、坦洲镇政府、沙溪镇政府“中山市2000年度工业纳税突出贡献镇区”称号。(张暑)
附:2000年主要领导名录
局长:李武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