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2002)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03 【成文日期】2002-12-01 【点击率】1750次


【简况】 2002年,全市教育系统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办学体制改革,推进教育现代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各级各类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三年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和省规定的标准。调整中小学校布局,建设规范化学校。调整中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初步建立中、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深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发展农村成人教育、部门行业的干部职工教育、社会力量举办的短期培训等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德育体育艺术教育,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教育体制改革】 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全市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新形势,抓住教育事业发展的新机遇,不断加大教育改革力度。5月31日,原市机关一幼、机关二幼、机关三幼、石岐区幼、林余宝珠幼、松苑幼、育才幼和小太阳幼等8所市属幼儿园的产权分别由市教育局、市妇联转移到市公有企业管理局下属的市实业集团公司,实行幼儿园转制。6月5日,中山市人民政府与电子科技大学签署共建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的协议。6月21日,市政府下放桂山中学、龙山中学、杨仙逸中学、中区中学、石岐职中、西区职中、杨仙逸中学等8所原市直属直管学校给学校所在镇区管理。


【教育资金投入】 下半年,全市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停止征收农村教育费附加,此项改革减少收入约4000万元;学校收费实行“一费制”(即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初中生除住宿生缴交住宿费外,只缴书杂费,非义务教育的高中生除住宿生缴交住宿费外只缴书杂费。除此之外,未经政府批准,任何部门单位和学校均不得擅自立项收费。)学杂费收入也有所减少。市、镇区两级相应加大了教育的投入,保证全市教育事业的正常运作和发展。全年教育总支出11.37亿元,其中普通教育支出9.85亿元,社会力量办学支出8548万元,大中专教育支出6615万元(电子科大中山学院3723万元、普通中专2377万元、成人中专515万元)。总支出比上年增加1.37亿元,增长13.65%。以全市常住人口计,人均教育经费总支出834元,增加92元,增长12.4%;人均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473元,增加73元,增长18.25%。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含城市教育费附加)占财政支出的17.49%。教育经费三方面的增长:市、镇区教育财政拨款4.89亿元,增长28.63%,高于财政经常收入增长1.16%;在校学生人均教育费用3496元,增加213元;教师收入有所增加。


【师资队伍】 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师资业务培训,提高教师思想和业务素质,优化师资队伍。全年开展各种师资培训13517人次,其中教师学历进修专科毕业83人、本科毕业120人、获硕士学位11人。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校长、中层干部竞争上岗,有888人竞争296个中小学正副校长岗位,占当年聘任校长岗位的60%;790人竞争174个学校中层干部岗位,占当年聘任中层干部岗位的25%。开展了第二轮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近2000名非公办教师申报教师资格。全市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分别为93%、98.97%、97.85%、94.5%、86.78%,其中小学教师大专率、初中教师本科率分别达到70.78%和66.73%。各级政府继续采取措施,提高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根据市政府“用3年左右时间基本解决镇区教师住房问题”的要求,各镇区采取“政府出地、教师集资建房”等多种手段解决教师住房问题。全年教师住房建设施工建筑面积2.59万平方米,竣工建筑面积1.99万平方米。各级教育工会积极维护广大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全市已有10所民办中小学建立了教育工会组织。


【基础教育】 普通中小学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教育现代化为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100%,初中毕业生升上高中阶段各类学校的比例为86%。全市7~15周岁“三残”(盲、聋哑、弱智)儿童入学率97%。2002年,投入资金1.6亿元调整学校布局,撤并45所规模较小的学校。1998年至2002年,全市共撤并学校132所,已完成全市学校布局调整总规划的59%。做好防止和控制学生流失工作,减免困难家庭子女学杂费,全年助学助困支出254万元。全年流动人口子女就读小学33885人,初中5990人,其中就读公办学校30521人,占76.54%,就读民办学校9354人,占23.46%。全市3~6岁三年学前教育普及率97.98%。开展实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广东省幼儿教育指南》试点工作,挑选10所幼儿园为市试点园。贯彻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根据省的统一部署,实施东部地区对口支援西部地区学校工程。2002年划拨250万元扶贫资金支持广西11所受援学校建设,7所学校的基建项目已投入使用;派出第二期19名教师支援广西和本省陆河县的教育工作。2002年,全市4119人参加高考,1372人被本科院校录取,2262人被专科院校录取,总录取率达84.73%,7人高考总分达到800分以上(最高分为标准分900分)。高中奥林匹克学科竞赛成绩突出,共有43人次获全省一等奖(同时获得免试保送重点大学资格),其中数学5人、物理5人、化学14人、生物11人、信息技术8人。有7人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决赛,4人获二等奖、3人获三等奖。


【职业教育】 全市共有各类中等职业学校22所,其中国家级重点学校2所,省级重点学校5所,市级重点学校6所。在校生2.29万人,当年招生8303人,毕业6117人。继续调整中等职业学校的布局结构和专业设置,市农业技术学校并入中山中专,市建设局培训中心和市总工会职工学校合并入市技工学校,小榄理工学校改为普高建制的实验高中。全市有10所重点职业中学,30个专业面向全市招生。继中山中专之后,沙溪理工学校被省教育厅认定为省级实训中心。2000多名中职毕业生参加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组织的专业技术等级考核,取证率超90%,其中应知理论考试合格率达100%。1600多名中等职业学校财会专业学生参加市财政局组织的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其中会计电算化证书取证超90%。文秘专业学生参加全国秘书资格考试。杨仙逸中学又有3名应届毕业生考取高级程序员。举办市第七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奥林匹克技能竞赛,中山中专、坦洲理工、沙溪理工、中山市旅游学校(三乡理工)、石岐职中、西区职中、杨仙逸中学等7所学校组队参加省首届职业技术教育展示会。首次使用全省统一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籍验印系统,统一验印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含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毕业生的毕业证书。


【高等教育】 2002年9月,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首次招收本科生400多名。中山市广播电视大学从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分离出来,独立办学。中山新华科技、中山粤江、中山香山等3所民办专修学院开设全日制大专学历文凭班,共有在校生631人。清华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在中山设立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省内外成人高校在中山设立校外教学机构,此类学校在中山招有本科和专科在校学生3500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继续发展,2002年全市共有3.44万人次参加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生730人,其中本科191人,专科539人。


【成人教育】 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行基础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三教统筹,促进科学教育相结合。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小榄镇、石岐区被省教育厅选定为省社区教育实验区。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以农村从业人员、在乡初高中毕业生、外来务工青年等为主要培训对象,重点开展岗位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坚持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开展形式灵活多样的成人教育。全市24个镇区中有23个办有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与镇区理工学校(或职业中学)合建合用,形成“立交桥”办学模式,保证办学质量和效益。全市有市级示范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4所,省级示范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8所;有独立设置的村成人学校212所,占村成人学校总数的83.1%。全年城乡成人教育培训21.89万人次,常住人口培训率为16.2%,其中青壮年劳动力培训18.92万人次,培训率为38.8%,重点对象培训9.38万人次,培训率为83.5%。


【民办教育】 全市有由教育行政部门审批的民办教育机构254个,其中专修学院3所,自考辅导中心4所,民办中小学14所,民办幼儿园129所,各类培训中心104所。民办中小学有教师881人,在校生16822人,其中7所外来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在校生8474人,约占全市外来流动人口子女入学人数的23%。加强民办教育机构的规范管理,据省教育厅《广东省实施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制度暂行规定》的要求,年检全市民办教育机构(不含当年新审批的),共165个民办教育机构年检合格,换发了新的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


【德体艺教育】 把德育摆在教育的首位,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实践活动,做好关心下一代成长工作,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适应性。聘任中小学法制副校长,综合治理校园周边环境的社会治安,实施“四五”普法规划,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发展学校业余体育运动,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举办市第二届学校体育节、首届全市中学生软式排球赛,承办广东省第十届重点中学田径运动会。石岐区员峰小学获全国体育大会技巧项目团体第二名、大集体项目第二名,黄圃镇中学女子足球队获第十一届省运动会女子足球赛第七名,小榄华侨中学毽球队获省中学生毽球赛男、女两项第一名,中山纪念中学获全国100所重点中学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二名、广东省第十届重点中学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名。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参与广东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工作。推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山纪念中学、市一中、中区中学、石岐中心小学被命名为广东省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开展中学青春期性教育试点,举办市第六届大中小学合唱比赛、市第六届师生美术作品评选暨展览。全市学校有400米田径运动场35个,200米以上田径运动场254个(其中19个是塑胶运动场),600平方米以上的体育馆36个,游泳池(馆)12个,篮球场738个,“快乐体育园地”25个。有中山纪念中学、小榄中学、小榄华侨中学、沙溪龙瑞小学、石岐高家基小学、东升东方小学等6所学校被评为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66所学校被评为省无吸烟学校。


【教育科研】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开展教育科研和教改活动。加强课程计划、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监控的教育教学常规管理,2002年初中山市被定为省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成立以副市长李树之为组长的市课程改革实验领导小组,制订《中山市课程改革指导意见》和《中山市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组织实施课程改革工作。有15项课题获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立项,有70项课题获市级立项。在省教育管理科学“吴汉良奖”评选中,纪念中学贺优琳主持的《“中山精神+现代素质”育人模式研究》和中山市桂山中学张海经主持的《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获一等奖,中山市杨仙逸中学何俭强主持的《“以人的发展为本,激励师生与时俱进”管理模式》获三等奖。市华侨中学汪雅子主持的《互动发展教育模式研究》获省侨资学校办学优秀成果“吴汉良奖”二等奖,古镇镇教科文卫办汤伦恩主持的《中小学实施计算机备课,提高教师工作效率的研究》获省教育创新成果奖三等奖。全市3所学校被国家教育部确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3所学校被省确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通过省中期评估,25所学校被确认为市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每所实验学校都确立了科研试验课题,10所学校承担了省级教育技术科研课题和4项全国课题。12所小学参与北京师范大学国家级课题《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试验项目》课题实验。


【教育信息化】 在基本完成常规教学仪器配置的基础上,逐步朝着计算机化和多媒体方向发展。2002年,投资3576万元推进教育信息化,其中市级投资437.6万元,镇区、学校投资3138.4万元。全市385所中小学有292所学校建有372间计算机室,有计算机20638台,学生人机比例15∶1。有218所学校实现光纤或宽带接入中山教育信息网,43所学校建立校园局域网,其中5所为1000兆网,38所为100兆网。有110所学校建立170间媒体综合电教室,有81个单位和学校安装卫星电视地面单收站。中山教育信息网的多媒体教育教学资源容量达1100G,为全市30多万名师生提供教育资讯、远程教学、学习培训等服务。强化教育信息化师资培训,全年通过培训考核的教师初级897人、中级3054人,全市累计通过考核的教师初级7216人、中级4404人。


【教育督导】 全面改版升级素质教育综合评估系统的7个方案和15个版本,进一步完善评估体系和评估手段。全面启动等级学校、幼儿园复评视导工作,对上等级3年以上的35所省、市一级学校、幼儿园进行了复评视导,促使等级学校和幼儿园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其示范性作用。建立等级学校评估专访制度,石岐区实验小学、东区中学、东区中心幼儿园被评为市一级学校(幼儿园),全市等级学校达到89所,等级幼儿园14所。启动民办学校的督导评估和市直属小学素质教育发展性水平评估。5月中旬,火炬开发区通过省教育强镇(区)评估,成为中山首个教育强镇(区)。


【设立直属事业单位】 10月,市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批准设立中山市招生委员会办公室、中山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中山市电化教育站、中山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等4个正科级事业单位,直属(市教育局)管理。(邓新山)


附:2002年市教育局领导名单

局 长:方公武(2002年11月止)

    刘传沛(2002年11月起)

副局长:林可笑 容仲贤(2002年11月起) 司徒伟湛 黄定光


中山市教育事业发展情况表
2002年中山市教育经费收入统计表
2002年中山市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经费学生人均支出表
中山市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情况表
中山市小学专任教师大专率、初中专任教师本科率统计表
2002年普通高校在中山市招生情况表
中山市职业高中、普通高中基本情况表
2002年中山市中小学电化教育情况表
2002年中山市镇区政府、教科文卫办、普通高中、市直属小学素质教育综合评估情况表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原名中山学院。2002年6月5日,电子科技大学校长邹寿彬与中山市人民政府市长陈根楷在市会议中心签订《电子科技大学、广东省中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的联合办学协议书》,撤销原“中山学院”建制,建立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10月31日,国家教育部下发教发函[2002]247号文,同意成立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同时撤销原中山学院的独立建制。11月25日,学院与中山市中等专业学校签署《关于移交中山学院现代农业中心(中山市农业技术学校)的协议书》,中山市农业技术学校与学院分离,划入中山市中等专业学校。12月6日,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举行挂牌仪式。
  2002年,中山市人民政府向学院投资6500万元,兴建学生公寓1.5万平方米、科学实验大楼2.2万平方米、图书馆改扩建工程8000平方米;学院投资520万元,购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新建15间多媒体教室、2间语音实验室、1间160台计算机机房。学院总占地面积35.73万平方米(547亩),教学行政用房建筑面积4.32万平方米;拥有建筑物基础设施资产8337万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2587万元、行政后勤设备1095万元;图书馆收藏文献资料17.5万册。校园网正式启用。
  学院设有四年本科、三年大专和成人业余、函授教育,是一所综合性本科院校,有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法学、教育学、农学7个学科门类,10个教学系、22个专业(42个专业方向);2002年增设了信息工程、电子商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等5个本科专业。招收本科生323人、专科生615人,普通教育大专毕业生909人,各类在校生共有5306人。
  学院加强制度建设,严格教学管理,狠抓教育质量。建立质量跟踪体系,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大力发展电化教学,开展学生评教活动,每周举办一次学术讲座。2002年学生素质教育取得成效,毕业生就业率96.6%,学生表演的舞蹈《龙舟鼓》参加了在昆明举行的首届中国舞蹈节校园舞蹈专场表演,学生合唱团参加市学生合唱比赛获第一名,女子篮球队获广东省大学生篮球比赛专科组第六名,数学建模小组参加全国数学建模比赛获广东赛区三等奖。学院教职工当年出版著作8部,发表论文174篇,获专利授权6项。(喻可平)


2002年中山学院各专业(专业方向)毕业人数表
2002年中山学院(本部)教职工结构表
2002年中山市广播电视大学教学情况表


附:2002年原中山学院领导名单

院 长:陈达美(2002年6月止)

书 记:何科根(2002年6月止)

2002年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筹备组领导名单

组 长:马 争(2002年6月起)

副组长:李 懋(2002年6月起)


【中山市广播电视大学】 2002年5月,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中期评估专家组到该校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合格。12月,市第十一届人民政府46次常务会议决定中山市广播电视大学与中山学院分离,迁入党校旧址,独立办学。该校在校教职工27人,其中专职教师17人,从事管理工作的教师7人,专职管理人员9人;教师中副教授8人、讲师9人、助教3人,有硕士学位的6人、研究生学历4人、本科学历11人。学校开设4个本科专业、9个专科专业、12个中专专业。2002年,增开英语开放教育本科试点专业,在校学历教育学生3880人,其中本科生305人、专科生1693人、中专生1882人。2002年专科学历教育毕业生210人,中专毕业生533人,非学历教育培训考试7140人。在14个镇区设分教点,分教点各类学生共2666人,占在校学生总人数的68.7%。教师发表全国性核心刊物论文1篇、省级论文3篇、市级论文8篇。(电大办)


附:2002年市广播电视大学领导名单

副校长:何向民 李长春(2002年3月起)

上一篇: 教育(2008) 【关闭窗口】 下一篇: 教育(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