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况】 2003年,全市教育系统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各级各类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三年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和省规定的标准要求,调整中小学校布局、建设规范化学校工作进展顺利。调整中等职业教育的布局结构,发展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推进教育信息化,优化师资队伍,加强德育艺术教育和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开展教育科研和教育督导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 实施教育强市,在全省率先进行以用人和分配制度改革为核心的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调动了教师教书育人、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初步建立新的教育人事管理体制,提高教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通过竞争上岗、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等措施,优化教职工队伍。全市中小学教职工实行聘用合同管理,依法管理教师队伍和学校。
【教育投入】 全年教育总收入140721万元,比上年增加20076万元,增幅为16.64%。其中普通教育收入113934万元,社会力量办学收入12844万元,大中专教育收入13943万元(其中电子科大中山学院8786万元、普通中专4300万元、成人中专857万元)。按全市常住人口计,人均年教育经费总支出955元,比上年增加121元,比上年增长14.46%;人均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572元,增加了99元,增长20.93%。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含城市教育费附加)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为20.16%。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市、镇(区)教育财政拨款(含教育费附加)80387万元,增加25.04%,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5.16%;在校学生人均教育费用4160元,比上年增加664元;教师收入比上年有所增加。
【师资队伍】 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思想业务素质,优化师资队伍。全年开展各种师资培训14796人次。教师学历进修大专毕业464人、本科毕业231人、获硕士学位5人,组织52名英语骨干教师到澳大利亚培训;举办2期中小学校长业务培训班,培训156名中小学校长,对882名新教师进行岗前培训;3671名教师取得计算机中级证书,1511名教师取得计算机初级证书。评选中山市第六届劳动模范暨先进工作者和市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学习宣传先进教师的典范经验。完成首次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全市共有7373人领取了教师资格证。全市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分别为99.39%、98.15%、96.67%和87.33%,其中小学教师大专率、初中教师本科率分别达到75.87%和70.35%。
【基础教育】 普通中小学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教育现代化为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发展水平,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初中毕业生升上高中阶段各类学校的比例为91.97%。全市7~15周岁“三残”(盲、聋哑、弱智)儿童入学率达95%。2003年,调整学校布局,规范学校建设,完善学校图书装备和创建校园文化。撤并28所规模较小的学校。自1998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8亿元调整学校布局,撤并学校160所。认真做好防流、控流工作,关注并帮助困难家庭解决子女就读和减免学杂费问题,投入助学助困金额约257.3万元。做好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工作,流动人口子女就读小学46721人、初中8924人,其中就读公办学校38208人,占68.66%,就读民办学校的17437人,占31.34%。重视开展学前教育,全市3~6岁三年学前教育的普及率为96.12%。响应和贯彻党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精神,实施“东部地区对口支援西部地区学校”工程。2003年,市财政拨款30万元支持广西省陆河县,并分期支援陆河2000万元兴建陆河县高级中学。
【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全市共有各级各类中等职业学校22所,其中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3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6所,市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5所,5所中等职业学校通过国家合格中等职业学校的评估。有省级骨干示范专业2个,“软件蓝领”实验基地1个。在校生2.60万人,全年招生1.02万人,毕业6208人,其中参加高职类考试1693人,录取1381人,录取率为81.58%。实行毕业生“双证书”制度,毕业生整体就业率在98%以上,并扩大专业教师的“双师型”队伍。参加省首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竞赛中山服装、旅游、计算机和数控技术4个专业的比赛中,服装专业获得团体总分第二名和2个个人单项银奖,旅游专业获得团体第二名和2个个人单项第一。培训城乡新增、富余劳动力1.2万人次。11月25日,火炬开发区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了省专家组的论证评估。
【高等教育】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的办学规模和普通本科招生不断扩大;中山市广播电视大学独立办学后,发展成人高等教育。3月31日,广东药学院与中山市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创办广东药学院中山校区协议书,该校区规划用地2000亩、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的首期工程将于2004年暑假竣工,秋季面向全省招收新生。11月25日,由市政府与株洲工学院联合创办的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接受省高等学校设置委员会专家组的评估论证。民办专修学院的全日制大专学历文凭班330人,普通高校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成人高校函授教学点在中山市内有业余本(专)科学生5000多人。2003年全市共有2.5378万人次参加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生400人,其中本科111人,专科289人。
【成人教育】 配合开展教育强市、教育强镇(区)创建工作,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加大对基础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的统筹力度,促进农科教结合。开展社区教育的实验工作,小榄镇、石岐区被省教厅选定为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沙溪镇、南朗镇、民众镇、横栏镇、三乡镇5个镇以及西区长洲社区、古镇镇古四村2个社区(村)被定为全市第一批市级社区教育实验区。24个镇区均办有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大部分采用与镇区理工学校(或职业中学)合建合用的“立交桥”办学模式,重点开展岗位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灵活地开展成人教育,提高了办学质量和效益。现有市级示范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4所,省级示范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8所。全市大力推进城乡就业工作,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新成长劳动力。全年教育培训城乡成人22.08万人次,常住人口培训率为16.24%;其中,培训青壮年劳动力18.33万人次,培训率为36.65%。干部教育、职工教育日益发展。
【民办教育】 民办教育健康快速发展,全市由教育行政部门审批的民办教育机构共301个,其中专修学院3所、自考辅导中心6所、民办中小学28所(另有3所正在筹建)、民办幼儿园140所、各类培训中心124所。民办中小学有教师1450人,在校生达28938人;其中18所外来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在校生达17437人,约占全市外来流动人口子女入学人数的31.34%。对2002年9月1日前成立的243个民办教育机构进行了包括消防安全在内的年检,吊销13个连续两年年检不合格的教育机构的办学许可证。
【德育与艺术教育】 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培训法制副校长200多人、班主任800多人,评出优秀班主任83人、先进德育工作者61人、优秀法制副校长32人。组织学校分管领导、德育专门干部89人参加中国教育学会举办的德育培训。通过法制教育现场会、律师座谈会、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开展法制教育、禁毒教育活动。近400位法制副校长和由27位律师组成的学校法制教育讲师团,多次到学校作法制教育讲座。广东话剧院儿童剧团到市中小学进行了24场法制教育演出。建立毒品预防教育示范校省级1个、市级9个、镇级24个。以初中生“三防”教育和高中生军训为主要内容,加强中学生国防教育工作。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适应性,开展德育科研,探索德育工作新思路,其中115所中小学校承担了各级德育科研课题任务,20所中小学校获各级德育科研奖励,中小学教师德育论文在各级报纸杂志上发表的200多篇,在各类竞赛比赛中获奖的300多篇;杨仙逸小学被定为国家级德育示范学校。落实艺术教育课程改革的各项工作,开展音乐、美术课新课程方案的教师培训和音乐、美术学生竞赛活动,成功举办中山市教育创新奖励基金会成立大会、2004新年音乐会等多场文艺演出。2003年9月1日,开通“中山市德育视窗”网站,成为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新亮点。
【学校体育卫生】 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健全学生健康档案,完成了179所中小学校182780名学生的健康体检工作。在全市中小学推动开展“大课间”活动,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各种有益、有趣、安全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和自觉性,培养“终生体育”意识,为学生提高体质健康水平提供新动力。加强指导和检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学校运动队,提高学校运动队的训练水平。现有中小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74所,市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0个、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个。2003年举办各类体育比赛22项,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运动队的建设从数量到质量都达到了一个新水平。中山纪念中学参加第十届广东省重点中学运动会,获团体总分第1名。启动青春期性教育和预防艾滋病教育,举办性教育和预防艾滋病教育师资培训、观摩教学活动。根据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成立预防和控制非典型肺炎指挥部,加强对镇区学校预防和控制非典型肺炎的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全市教育系统没有出现“非典”病例。加强学校卫生和食堂管理,落实学生预防传染病工作,完善学校卫生保健工作。举办全市实施“新课标”体育调教课观摩活动,改革体育课堂教学,探索体育课堂教学新模式。我市参加全国中小学体育教研课展示评奖活动,中山市华侨中学王世勋老师获特等奖。
【教育科研】 以课程改革为契机,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积极组织开展教育科研和教学改革活动。针对镇区教科文卫办机构改革和中小学人事改革的新形势,从改革教研活动的组织形式着手,构建市、镇、校三级教研网络。构建全员参与的教师培训机制,创造“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提高”三结合的校本教研新模式;抓住课堂教学改革这个重点,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抓住课程资源开发这个难点,使教师真正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实行教育评价制度,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作用,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结合,深化全市课程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2003年,获广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7项。成立中山市教育创新奖励基金会,筹集基金400多万元,其中市财政拨款200万元、旅港乡亲李东海先生捐款100万元、社会各界捐款100多万元。普通高考和学科竞赛取得优异成绩。4611人参加高考,2053人被本科院校录取,2332人被专科院校录取,总录取率达95.1%,7人次高考总分达到800分以上,最高分895分名列全省第三名。单科800分以上有35人,语文、英语各有1个900分为全省单科状元。参加高中奥林匹克学科竞赛分区赛成绩突出,共有50人次获全国一等奖,其中数学5人、物理6人,化学13人、生物14人、信息技术12人。有8人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决赛,获一等奖3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3人,其中2人入选国家集训队。
【教育信息化】 2003年,教育信息技术建设上新台阶,全市共投入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6140万元,比上年增长36%。全市中小学新增计算机5341台,新增多媒体电教平台282套,新增校园网21个,广播网、校园网升级等项目114项,385所中小学有350所学校建有450间标准计算机室,有计算机共26400台,学生人机比例12.5:1。有260所学校实现光纤或宽带接入中山教育信息网,70所学校建立校园局域网,其中5所为1000兆网,65所为100兆网。有170所学校建立570间媒体综合电教室,81个单位和学校安装卫星电视地面单收站。丰富中山教育信息网的多媒体教育教学资源,为全市30多万名师生提供教育资讯、远程教学、学习培训等服务;提高办网质量,使其成为省内外知名的教育网站。全面完成2000-2003年新一期教师信息技术全员培训计划。其间,参加初级培训和考核的教师达9695人,参加中级培训和考核的教师达9448人。扩大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内涵和范围,提高应用水平。
【教育督导】 5月26日全市建设教育强市动员大会后,加快教育强市建设,推动镇区创建省、市教育强镇(区)工作,11月,古镇、小榄2镇通过市、省教育强镇评估验收。结合教育强镇(区)创建,重点抓好等级学校、幼儿园的创建与复评工作,共复评省市一级学校和幼儿园16所,新创省一级学校(幼儿园)3所,市一级学校、幼儿园及市规范学校16所,其中3所民办学校(幼儿园)通过了市一级学校(幼儿园)的督导评估。全市等级学校达到101所、等级幼儿园19所。协助市委、市政府抓好“广东省县(市)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基础教育工作实绩考核”工作,体现教育督导评估对教育事业发展的促进和保障作用。(中山市教育局)
2003年中山市教育局领导名单
局长:刘传沛
副局长:林可笑(12月止) 容仲贤 司徒伟湛(6月止)
黄定光 周信(12月起) 左海燕(12月起)
#p#副标题#e#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地处中山市城区莲峰山,首次确定地址为石岐区学院路1号。占地35.73万平方米,实际使用面积达41万平方米(620亩)。学院现有建筑面积14.2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37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2353.12万元,图书馆藏书(含电子图书)20.46万册;教职工472人,其中专任教师168人,普通教育在校生4526人,其中本科生1872人,专科生2654人。普通教育本科共有15个专业,其中新增英语、艺术设计、应用化学、生物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商管理、财务管理、行政管理等8个专业。根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3月10日向电子科技大学复函:“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属相对独立管理的办学机构”“应纳入广东省高等教育整体发展规划中。”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系独立管理的办学机构。完成中山市广播电视大学与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的剥离工作,8月中山市广播电视大学迁出学院。
年内,不断配备并完善校园硬件设施。投资400万元兴建塑胶运动场,投入1800万元资金建成13200平方米的3栋北区学生公寓,投入使用增建多媒体教室16间。另五大工程开工正在兴建:投入2950万元兴建科学实验大楼2.36万平方米;投入2800万元兴建北区学生公寓二期工程2.2万平方米;投入800万元兴建学生新建食堂6500平方米;投入500万元兴建学生活动中心4000平方米;投入1400万元用于图书馆扩建改造工程,共1.2万平方米;投入800万元改造学院供水、供电系统;投入500余万元实现学生新旧公寓全部太阳能热水供应。学院与中山电信签订校院园网建设协议,免费在学生宿舍安装电话360部。获得中国农业银行中山市分行无偿投资130万元,在学院建成校园一卡通系统。
2003年,学院加快发展,强化管理,提高质量,增设本科专业以广东生源为主,面向国内11个省市招生,共录取学生2434人,其中本科1552人,专科882人。成人教育招收本、专科学生1059人,网络教育招收本、专科学生1208人,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招生45人,MBA课程班招生72人,为中山市政府机关、企业短期培训4000余人。学院实行教学改革,重点建设“高等数学系列课程”等精品课程;不断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每周开展讲座,每月开展学术报告。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星弼教授,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总校副校长吴正德教授,国际知名光纤和光波导专家、香港城市大学郑建成教授,总校博士生导师解梅教授等前来讲学;邀请广东锦丰集团陈壁华,移动通讯中山公司全观友,深圳中电投资公司李敬和等一批地方知名企业家前来作报告。学院的教学工作得到中山市相关部门的重视,其中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郑锦源,文化局局长郑集思来院参观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作品展。全年学院教职工出版教材9部,著作1部、在期刊发表论文86篇,被EI收录2篇,专利3项,科研立项15项。学院开展办学与交流活动,其中与英国Teesides大学、加拿大圣玛丽大学、马来西亚精英学院开展海外合作办学;与香港中山侨商会、香港明爱徐诚斌书院开展交流;12月,吴桂显基金会会长吴建一先生与吴桂显的夫人吴柳东成女士来访。
积极开展党组织工作,近千名师生申请入党,学院党校培训达1500人次,全年发展党员292人。做好“非典”防控工作,及时预防,严格管理,“抗非”期间,坚持每天消毒,每天检查师生体温;并将五一放假移至暑期,全院无人感染。学院师生、工会、红十字会为患白血病在广州治疗的学生李坚捐款13385元。派学生参加广东省第七届“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比赛,获三等奖2项;参加省委宣传部主办的“党的十六大知识竞赛”征文比赛获二等奖、三等奖各一名。2003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8.89%。(喻可平)
附:2003年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筹备组领导名单
组 长:马争
副组长:李懋
2003年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各专业(专业方向)毕业人数表
系别
|
专业(专业方向)
|
人数
|
系别
|
专业(专业方向)
|
人数
|
电子系
|
通讯技术
|
35
|
经济管理
|
电子商务
|
59
|
自动控制
|
35
|
工商管理
|
61
|
电子技术
|
33
|
会计电算化
|
61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39
|
社科系
|
政法
|
42
|
计算机系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69
|
旅游管理
|
43
|
信息技术
|
39
|
艺术设计系
|
环境艺术
|
17
|
机械系
|
机电维修
|
29
|
广告装潢
|
18
|
机电工程
|
30
|
中文系
|
新闻
|
36
|
模具
|
29
|
行政管理(文秘)
|
38
|
英语系
|
商贸英语
|
30
|
生物工程系
|
生物技术
|
66
|
中英文秘
|
32
|
水产养殖
|
28
|
应用化学系
|
药物化学
|
37
|
师范
|
英语教育
|
47
|
精细化工
|
34
|
数学教育
|
84
|
商检与质管
|
38
|
中文教育
|
84
|
合计人数:1193人
|
2003年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本部)教职工结构表
单位:人
教职工
总数
|
专任
教师
|
教辅
人员
|
专职科
研人员
|
行政
人员
|
工勤
人员
|
副高以
上职称
|
中级
职称
|
博士
学位
|
硕士
学位
|
本科
学历
|
481
|
168
|
39
|
1
|
49
|
224
|
71
|
110
|
8
|
82
|
114
|
|
【中山市广播电视大学】 简况 2003年,根据市政府的决定,市广播电视大学与原中山学院分离,迁入石岐区莲塘路良鹏里20号(原党校旧址)独立办学。新址占地约30亩,已有建筑面积超1.1万平方米。学校内设置办公室、教务科、培训科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教师中在编教职工28人,其中专任教师10人,教师兼管理班干部9人,管理人员9人;其中副教授6人,讲师13人;具有研究生学历7人。学校另聘有兼职教师40多人,均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以建设中山市开放教育中心为目标,发挥电大教育在全市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中的特殊作用,做好继续教育和人才培训工作。11月1日,首届本科学生57人毕业。
校本部开设本科6个专业,专科11个专业,学生1400余人;中专4个专业班,学生150余人。在8个镇区设有大专分教点,共有学生1200余人;在10个镇区设有中专分教点,学生1600余人。校本部和分教点学生合计达4400余人。
学校新址环境优美,校舍充足,教学基础设施完善,配备成套的卫星电视接收系统和远程教学平台,拥有多个可同时容纳400多人的多媒体网络教室,1个电子阅览室,1个多功能讲学厅,1个大型会议报告厅。
春秋两季招生 春季招生,共录取中央开放教育学员206人,其中本科会计学专业38人,专科会计学专业、行政管理专业138人。秋季招生,共录取各种类型的大专、本科学生1176人,比上年同期增长175%。其中,开放教育本科招收会计学、金融学、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和小学教育等5个专业204人;开放教育专科招收会计学、工商管理、行政管理、电子商务等4个专业911人。普通专科2003年第一次招生,招收会计电算化、计算机应用和工商管理等3个专业97人,完成省电大下达120人招生指标的81%。另外,招收中专学生691人,增长10.3%。
教学教务 围绕“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项目,开展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探索电脑网络等新技术环境下现代远程教育新模式。倡导服务理念,以“让学员感到方便、温暖、踏实”为工作标准。加强教学指导与检查,督促教师执行教学规范。致力于网上教学资源建设,建立中山市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开放教育平台。期末根据省电大的统一部署,组织学生收看省管课程复习课网络直播,获得师生好评。11月21日,教务科陈华清老师被评为广东广播电视大学优秀教务工作者。
行业培训、资格考试与合作办学 举办进(出)口收汇核报系统班,培训学员148名。组织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全国保险代理人资格考试中山地区的报名与考试工作,共有2746人参考。组织于2003年首次面向全社会开放的全国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考试中山地区报名工作。8月22日~25日,接中央电大、省电大部署,承办湖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期末课程考试,参考4450人次。5月17日,与华南理工大学网络学院合作办学,成立华南理工大学网络学院中山教学中心。9月,招收行政管理(专科升本科)、工商管理(高中升本科、专科升本科)、法学(高中升本科、专科升本科)3个专业首批学生103名。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以校园网络、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为全校师生提供具备教育技术服务的教学平台。12月20日,成为广东省计算机职业技能考试中山考场,承办考务工作。
分教点设置 2003年,中山电大在小榄、黄圃、火炬开发区、横栏、坦洲、三乡、三角、港口等8个镇区设置大专分教点,共有学生1200余人;另在横栏、三角、沙朗、南区、大涌、三乡、东凤、沙溪、阜沙、港口等10个镇区设置中专分教点,学生1600余人。
中央电大开放教育试点项目 继续以已进行2年的“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项目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增加配置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教务科人员。调入副教授和硕士研究生各1人,接受双学士学位毕业生1人,充实教师队伍;调入具有中级职称人员1人,接受大专以上毕业生2个,充实管理队伍。招生工作严把入学资格审查关,重视入学水平测试和补修课程的安排。加强教学模式的的改革,建立以“学生为中心,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次“的教学机制,形成“开放型办学、个体化学习、交互式教学”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制定《中山市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工作手册》、《中山电大开放教育教师管理制度》、《中山电大关于作业布置、批改工作的暂行规定》、《中山电大关于课程答疑的规定》,规范教学与课程形成性考核。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与中山市顺景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开辟实验基地;与中国人民银行中山市中心支行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6月20日和12月21日,组织2000级金融专业和2001级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论文答辩,全员顺利过关。加强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建设,构建基本能满足需要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确立“现代化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质量评估的研究”、“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及实践教学环节的实践”等校级课题6项,组织教师30余人次参加省电大的教学研讨会,教师在各级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10余篇。(黎 静)
附:2003年中山市广播电视大学领导名单
副校长:何向民 李长春
2003年中山市广播电视大学办学情况表
项目
|
开设专业
(个)
|
在校学生
(人)
|
毕业生
(人)
|
招生数
(人)
|
分教点
(个)
|
本科
|
6
|
463
|
57
|
242
|
|
专科
|
11
|
2197
|
487
|
1176
|
8
|
中专
|
9
|
1800
|
706
|
691
|
10
|
合计
|
26
|
4460
|
1250
|
2109
|
1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