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2005)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06 【成文日期】2005-12-01 【点击率】1931次


【简况】 2005年,全市教育系统以推进教育现代化为目标,以教育强市创建工作为中心,深化教育改革,加快发展教育。教育强市建设取得巨大成就。12月2日,中山市通过省教育强市督导验收,成为广东省继深圳、佛山市后的第3个省教育强市,在中山教育发展史上树立新的里程碑。


【教育强市与教育督导】 市委、市政府、各镇区强力推动教育强市建设,全市教育系统共同努力,2005年有南头、板芙、港口、东升、五桂山、黄圃、三角7个镇通过省教育强镇的督导验收,全市教育强镇达19个,占镇区总数的82.6%。新创建省一级学校、幼儿园13所,市一级学校、幼儿园24所。中山纪念中学、市华侨中学、市一中、市实验高中、桂山中学、中山二中创建全国示范性高中取得进展。11月29日~12月2日,以高分通过省政府督导验收组对中山建设教育强市工作的评估验收。


【教育投入】 全年教育总收入236070.4万元,比上年增加53311.4万元,增长29.17%。其中高等教育收入25266.8万元,普通教育收入165353.2万元,中等专业教育收入3179.8万元,社会力量办学收入42270.6万元。按全市常住人口计,人均年教育经费总支出1654元,比上年增加336元,增长25.49%,人均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958元,增加184元,增长23.77%,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含城市教育费附加)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为23.8%。教育经费“三增长”:市、镇(区)教育财政拨款(含教育费附加)134954万元,比上年增加24367万元,增长22.03%;在校学生人均教育费用6078元,增加229元;教师收入有所增加。


【师资队伍】 加强校长队伍的管理,试行全市中小学校长管理办法,初步形成科学的校长管理制度。《中山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项目获第十一届广东省教育管理科学吴汉良奖一等奖。建立全市中小学校级领导后备干部人才库,制定对首批166位后备干部的3年培养培训规划,已实施第一阶段培训计划。编写40万字的《中山市校长职级制改革探索》一书,总结校长职级制改革的阶段性成果。实施市政府《中山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办法》,全年对972名新教师进行上岗培训,对8万人次进行教师职务培训,进行5000多人次高中新课程培训,中小学教师进修取得大专学历126人,本科295人,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19人;全市大中学幼儿园教师参加普通话培训测试6000多人次。至年底,全市有专任教师16641人,2005年新引进教师997人,其中应届毕业生757人,调入教师240人。全市小学专任教师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分别为85.4%、75.8%、97.5%、90%。幼儿教师学历达标率97.5%,新招聘教师学历达标率100%。教师学历达标率比5年前平均提高20%。评选陈春艳等470人为市优秀教师或市优秀教育工作者,郭勇等65人为市先进德育工作者,邓跃军等123人为市优秀班主任。


【学前教育】 2005年,全市有幼儿园411所,其中公办幼儿园29所,村集体办幼儿园211所,公民个人举办的幼儿园171所,在园幼儿67015人,学前三年入园率96.55%,幼儿教师学历达标率98.4%,专业达标率93.9%。7月,市政府召开全市幼儿教育工作会议,推进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规范管理幼儿园。全市新增省一级幼儿园5所,市一级幼儿园12所,市规范化幼儿园3所。


【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质量快速提高。全市共有全日制普通中小学(幼儿园)750 所。在校中小学生384022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辍学率0.03%;初中毛入学率104.31%,辍学率0.35%,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5.8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78.15%,高中阶段普及率95.8%,高考升学率93.89%;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96.55%;“三残”儿童入学率达96.11%。加强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工作,全市中小学流动人口子女108718人,在公办学校就读50948人,占46.86%。推进学籍管理信息化,将学籍管理与招生、升学、毕业相联系,建立全市中小学校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其中学籍管理数据库收录全市38万在校学生的学籍信息,可以直接提取中考报考基础名册、初中教学质量评价参评人数。


【高等教育】 全市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15025人,比上年增加71.23%。市广播电视大学继续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其与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共有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7656人,增加63.31%。市委、市政府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于3月16日奠基,仅用6个月完成一期工程,9月20日举行落成暨开学典礼,12月30日通过省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论证评估。市内设有新华科技、粤江、香山3所民办专修学院。清华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在中山设立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省内外成人高校在中山设有校外教学机构,此类学校在中山有本科和专科在校学生约7000人。本年度参加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46902科次19283人次,毕业生600人,其中本科232人,专科368人。


【成人教育】 配合创建省教育强市,加强普教、职教、成教统筹力度,促进农科教结合。全市24个镇(区)均办有镇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普遍采用“立交桥”办学模式,其中市级、省级示范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分别为14所、8所。利用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含市技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等,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取得较好成效,被国家教育部挑选参加进城务工人员职业教育与培训现场会作书面交流。承办2004年广东省成人教育协会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学术报告会,选小榄镇、石岐区在会议上作经验介绍。全市各成人教育机构坚持学历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农村成人教育、培训达25.32万人次,其中重点对象培训率86%。


【职业教育】 东凤理工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小榄建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黄圃理工学校通过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中山中专被省教育厅确定为首批广东省现代化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试点学校。2005年,全市有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所,中等职业学校23所,其中国家级重点6所,省级重点6所,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占52.2%。在校生31625人,毕业7768人。初中毕业生考进市内省级重点以上中等职业学校8896人,占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录取数的79.8%。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制冷与空调设备运用与维修、汽车运用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服装设计与工艺、化学工艺、广告制作与装璜、办公自动化、幼儿教育、会计、旅游服务与管理等30多个专业,教职工共1941人,专任教师1527人,其中专业教师765人,“双师型”教师487人,占专业教师的63.7%,外聘教师168人,教师学历达标率91.2 %。中等职业学校实行毕业生“双证书”制度,毕业生就业升学率99.5%,其中升学率24.1%。基本形成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民办教育】 市教育局增设民办教育管理科,编制3人,加强管理民办教育机构。探索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杨仙逸小学、市华侨中学分别与企业合作创设民办学校。建立招生简章和广告备案制度,加强管理民办教育机构的招生简章和广告。2005年起,通过市行政服务在线的电子政务平台网上办理民办教育机构的审批,全年新批准成立民办中小学11所、幼儿园18所、培训中心14所,批准筹建民办中小学9所。全市由教育行政部门审批的民办教育机构累计418个,其中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9个,民办中小学56所,民办幼儿园179所,教育培训机构174所。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全市56所民办中小学共有在校生73459人,占全市中小学生总数的19.13%。全市民办学校校园总占地面积265.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7.6%,占全市中小学校占地总面积的24.3%;建筑面积84.7万平方米,增长31.9%,占全市中小学总建筑面积的21.2%,成为中山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3所民办中小学校被评为省一级学校。
 

2005年中山市教育事业发展情况统计表

 

【德育与艺术教育】 以传承和创新为总思路,培育德育新“增长点”。3月13日起,开展“走近家庭,同育新人”全市中小学教师家访学生活动。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举办50位中小学心理教师参加的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培训班,举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观摩研讨活动,三鑫双语学校、市侨中被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评为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200篇论文在第四届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论文评选中获奖,获奖数位列全省第一。推广影视教育成果,举行全市中小学影视教育现场会,发放禁毒教育光碟至27所禁毒教育示范学校开展影视教育。举办德育干部研修班,表彰67位市先进德育工作者和121位市优秀班主任。开展德育科研,大涌镇旗北小学被定为全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实验学校。在“我为南粤添光彩”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中,33件作品获奖,获奖数位居全省第二。5月19日,“中山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中小学德育基地”在市国防教育基地挂牌。举行18个镇之间的德育工作大检查与大交流。与市图书馆联合举办中山市中小学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电影月活动。
  加强学校艺术教育,健全艺术教育层级管理体系和教研科研体系,加强中小学艺术师资队伍建设,改革课堂教学。承办全省中小学艺术教育工作会议。组织儿童合唱团参加香港“火红的年代”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音乐会、市第二届合唱节等活动。 


【学校布局调整】 中小学布局调整成效显著,大幅增加优质学位。中山市2003~2005年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规划包括241所项目学校,计划投入建校资金11.2亿元,建筑面积76万平方米,至2005年已投入8亿元,完成49万平方米。完成撤并项目学校86所,占总体规划71%;完成新建、扩建、重建、搬迁、改建84所,占总体规划76%;在4.1亿元布局调整贷款中,已发放2.99亿元,按计划使用贴息贷款25123万元。新建、扩建的学校普遍达到省市等级学校的硬件标准,改善全市学校的办学条件。至年底,全市共有等级学校224所,等级学校比例占77.4%。其中公办中小学有市级以上等级学校219所,约占公办中小学总数的77.4%,包括小学145所,占小学总数的72.5%;初中43所,占初中总数的89.58%;普通高中16所,占高中总数的88.9%;职业高中15所(含中专、中技),占职高总数的88.2%。中小学优质学位覆盖率超80%。87%的镇区拥有市一级初中。初中优质学位占总数的63%,高中优质学位占总数的80%,其中普通高中优质学位达100%,缓解对优质教育的需求矛盾。


【中学优质化工程】 9月23日,与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签订为期一年的合作协议,启动市“十一五”期间全面推进教育发展的重点工程之一“中山市中学优质化工程”。首期选择15所各种类型的中学(主要是镇区学校)参与。通过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陈玉坤教授等18位专家分期分批深入项目学校展开评价诊断、现场指导教育教学,借助上海中学办学经验,实施两地交流,并以“分步推进,重点突破,整体提高,带动全面”的策略,帮助全市学校提高办学水平与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此合作模式开创全国基础教育的先河。

#p#副标题#e#


【振兴初中行动计划】 2004年起启动的“振兴初中行动计划”初见成效,开始破解初中建设这一基础教育最薄弱环节。2005年开始,连续4年,每年投入800万元,共投入3200万元用于建设初中学校的“软”“硬”件。21个镇(区)投入资金8亿元积极响应新建、扩建初中学校55所,推动初中上等级。初中教育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学校体育卫生】 293所学校利用《学生体质健康管理软件》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实行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责任制,建立学校和托幼机构食堂食品卫生管理员工作制度,有433名食品卫生管理员在培训考核合格后受聘。完成全市学校托幼机构食堂情况和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基线调查及分析,交叉检查和整改全市中小学校食堂。向全市初二、高一年级学生发放《认识艾滋病》健康教育小册子,编印健康教育挂图《珍惜生命,拒绝吸烟》。为137所学校的学生提供健康体检329662人次,为高中师生接种由香港新鸿基地产郭氏基金向中山捐赠的乙肝疫苗。
  全面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市级对学校体育设备设施投入68万元,市、镇两级对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投入400多万元。中山纪念中学参加泛太平洋中学生田径比赛1次,港澳区域性田径比赛1次,参加国家教育部和体育总局举办的体育比赛4次,参加省级体育比赛5次,共获奖牌62枚,其中金牌13枚,被评为全国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先进单位。与市体育局合作,举办中小学体育比赛20项。中小学体育教学科研成果丰硕,获国家级研究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省教育创新二等奖1项,市教育科研一等奖1项。组织39所学校参加中小学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形成数据报教育部。对高中生进行军训,全年到国防教育基地接受军训的高中生近1万人。


【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建设均衡、快速发展,教育信息化经费总投入超1.4亿元,比2004年翻一番。2005年,全市新增计算机近1万台,新增中小学校园网70个,新增光纤上网学校71所。全市中小学校累计建有计算机室513间,电子阅览室173间,电子备课室196间,校园网184个,计算机总数4.1万台,人机比达7.6:1,学校100%实现网络联接的“校校通”,其中通过光纤接入的学校263所,各项建设均超过“十五规划”预定目标。
  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拓宽应用广度,教育信息中心自主开发申报教育强市评估平台,完善中小学生综合信息管理平台。2005年,首次实现中考网上报名、网上填报志愿和网上录取,成功进行中考英语口语人机对话考试。中山教育信息网发展成为集新闻投稿发布、网络资源库、网络视频会议、学生成绩管理、中小学综合信息管理、教师继续教育、家长短信箱、家校新时空、协同办公等近10个功能模块的大型应用系统。石岐实验小学陈小戈、高嘉伟两位小朋友制作的电脑动画作品《瓦斯终结者》获全国一等奖。教育局被评为市2005年度电子政府工作先进单位,教育信息中心被市委宣传部、市总工会授予“2003~2004年度中山市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模范班组”称号。


【教育科研】 改革基础教育课程,开展教育研究。试行中山市教育科研市级课题过程管理责任制实施方案,推进科教研一体化,实现教育教学与教研科研的互动发展。重建市教研室、镇区学科中心教研组、学科中心教研校的三级教研网络。构建评价体系,制定《中山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实施方案》,完善《中山市普通高中提高教学质量评价方案》,指导学校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有效监控教育教学质量。开发课程资源,增添课改活力,出版试用地方教材《乡土中山》,建设9个学科教研网站。
  教育研究成果丰硕,获得市第四届教育科研成果奖52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32项;获省级教育科研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0项;12月2~5日,组织参加中国教育学会主办的首届全国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博览会,《乡土中山》获优秀成果奖。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高,2005年全市中考500分以上学生达12330人;全市共10128人参加高考,录取9508人,总录取率93.8%,本科录取率44.4%,均位列全省第一;学科竞赛成绩突出,化学、生物科连续5年获全国奥林匹克学科竞赛全省第一名,60人获得全国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一等奖(同时获得免试保送重点大学资格),其中7人代表广东队参加全国决赛,中山纪念中学的梁秋毫和王一鹏、中山纪念中学三鑫双语学校陈启峰分别获得生物、化学、计算机全国金牌并入选国家集训队。参加广东省第十二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13个一等奖,26个二等奖,12个三等奖和3个优秀组织奖,一等奖数量和获奖总数均名列全省首位。参加省智能电脑机械人比赛,石岐职中获第一名并代表省参加全国比赛。7月,交通银行中山分行和中国银行中山分行对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的学生分别奖励3万元,市政府对高考五科总分全市前20名和参加全国学科竞赛获免试保送被高校录取的学生,每人奖励5000元。
  教育研究的骨干不断成长,黄世勇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21世纪义务教育生物新教材编委会委员,徐山洪被教育部聘为新课程学科教学指导项目研制组成员,何晋中成为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研发中心高中物理教材编写组核心成员,何晋中、陈春艳、徐山洪、陈明宏、冯玉生、沈文、黄增寿等10人被省教育厅聘为广东省基础教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


【扶困助学】 初步建立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扶困助学新机制。建立扶困助学学生信息库,统一管理全市困难学生和受资助学生信息,对全市贫困家庭学生实施全员和全程资助。市政府设立“中山市扶困助学专项资金”,每年注资200万元用于资助困难家庭学生。全市有22个镇区制订相关的加强扶困助学措施,24个镇区均成立扶困助学工作领导小组,设立扶困助学专项资金。2005年,市扶困助学专项资金共筹集1220万元,其中镇区筹集763万元。2005~2006学年度上学期受助学生6349人,发放中小学生助学金353.87万元,其中市专项资金发放64.9万元,镇区发放288.97万元。大学生申请市助学贷款223人,贷款额117万元,专项资金为助学贷款贴息6.52万元;镇区资助困难家庭大学生207人,发放助学金56.93万元。(管淑花)


附:2005年市教育局领导名单

局 长:刘传沛

副局长:程向红 黄定光 周 信 左海燕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2005年,以改革、质量、提高、特色为主题,总结经验,规范管理,深化改革,建设人才队伍和办学条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核心竞争力,推进学院快速持续发展。11月,召开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第一次党代会,选举第一届党委会和纪委会。通过国家二级档案管理单位评审,获市政府授予2003~2004年文明单位、无偿献血促进奖先进单位、中山市园林式单位、2005年度征兵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重点提高教学质量和建设学校品牌,研究教学法,建设精品课程。2005年有12门课程通过院级精品课程立项,进入实施阶段。组织观摩教学和教学法专题讲座,评选首届教学质量优秀奖;扩大挂牌上课范围,新增9门课程实行挂牌选课。03级本科生四级英语考试一次性通过率比02级本科生同期提高10个百分点。获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二等奖和省一、二、三等奖共10个奖项,获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比赛一、二、三等奖共5个奖项。4位教师编写的7本教材参与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申报。全年举办各类讲座80余场次,邀请国家863网游项目负责人、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王阳生,漫画家方成,作家舒乙,武汉大学教授赵林,艺术史学家、清华大学教授陈瑞林,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钱宇等举办讲座。深入企业、镇区建立教学实习基地近50个。
  变科研管理为服务,提高管理效率。实施课题组长负责制, 建立项目中期检查制度,清理终止未按期结题的科研项目22项。2005年度申报各级各类纵向项目56项,签订横向项目15项,其中参与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申报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科技计划项目9项,申报省社科规划项目4项,申报市级项目19项,合同经费比上年增长112%。全年教师发表论文总数增长46%,其中发表于核心期刊的论文增加38.5%;著作8部,增加60%;被权威检索机构SCI收录2篇,EI收录4 篇,授权专利2项。人文社科系编辑出版《人文香山》第一辑20万字。教师获市2003~2004年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至三等奖共11项。
  对外交流合作活跃。6月,组织省内9所独立学院举办首届协作会议,当选广东省独立学院协作组织的常务理事单位。9月,与中国社科院、省社科联联合举办“亚洲与世界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德国、加拿大、西班牙、墨西哥、俄罗斯、韩国和日本等10个国家的专家及国内知名学者60多人参加。12月,策划组织2005年首届中国(中山)国际动漫游戏产业博览会,招展范围涵盖欧美、日韩、新加坡、港澳台及大陆地区的知名企业和相关机构,专题活动包括中国游戏产业高峰论坛、全国高校计算机与软件和管理学院院长讨论会、首届中山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flash大赛”等内容。艺术设计系完成学院展厅设计方案并送参展作品75件。艺术设计系承办在市美术馆举办的中山市首届艺术设计展,计算机系协助市信息产业局举办嵌入式软件技术及应用研讨会和中山软件产业发展研讨会。
  启动实施ISO9000的贯标工作,确定“一切为了学生的成才”的质量方针,提高教职员工的质量和服务意识。建立并运行符合ISO9001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编写《质量手册》、33个程序文件和231个作业文件,依法治校,规范管理。整合人力资源,引进高职称高学历的学科带头人,优化师资质量和结构,全年引进教师63人。制定青年教师培养方案,选派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一对一”帮助。支持青年教师进修深造,外出脱产进修教师5人,在职攻读博士和硕士学位27人和25人。
  加快校园建设,新增土地面积55.4亩,完成学生公寓三期25569平方米、北区运动场9000平方米、校中心广场一期3万平方米等一系列基建装修工程。全年科研教学仪器设备累计报增3591台件,约1480万元。立项新建(扩建)高标准实验室20个,投入资金约1100万元。图书馆采购图书260余万元码洋,馆藏累计37万册。
  全年超额完成招生任务,且在绝大多数省市实现第一志愿录取,投档线高于当地分数线20分以上。在广东省的第一志愿报考和录取比率达11:1。毕业生791人, 其中本科插班生64名, 首次有应届本科生考取硕士研究生,42人获电子科技大学颁发的学位证书,授位率67%。毕业生就业率99.6%,连续3年居省内高校前列。
  提升成人高等教育优势,发展网络远程教育,探索在职研究生教育,提高职业技能培训教育的规模、效益和质量。新开设电子信息工程、英语、物流管理等专业;扩大合作办学范围,与小榄、火炬区、南朗、妇联等单位签订10多项合作办学协议,在21个镇区设有教学点。全年继续教育招收各类学生3425人,其中成人教育1600人,网络教育1793人,研究生100人。成人高等教育学生人数达4221人,增加1.4倍;网络远程教育学生3268人,比上年增加1.8倍,成为总校网络教育学院;在职研究生在校生169人;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教育学生增加2.9倍。继续教育在校生总数达7658人,净增2683人,增长50%,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罗兆麟)


【中山市广播电视大学】 2005年,校本部共有专任教师32人,行政人员5人,学校外聘兼职教师51人。扩大办学规模,春季招生招收成人高考、开放教育等多种类型的本、专科生961人,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120%。秋季招生共录取1683人,增长13.4%,在校生总数突破6000人,名列全省地级市电大前茅。实施“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倡导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通过省教育厅“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评估,定为“优秀”等级,成为全省7个优秀电大之一。确立“远程教育条件下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等校级科研课题8项。被评为全省电大系统信息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全省电大系统教材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推动教学模式改革,改变过去偏重学历教育和关门办学的方式,实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结合本地产业结构和经济建设需要,先后开展物流师、企业培训师、采购师等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拓展短期课程培训,举办3期日语培训班和1期新概念英语培训班。注重加强与企业、行业和社会中介组织合作,培养高层次、技能型的应用人才。与广东保信律师事务所、中山市中信会计师事务所、宝元鞋材厂、东升三鸟市场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在合作企业挂“中山电大实践教学基地”牌,并在电大设立奖教奖学金和扶困助学金。与三乡宝元鞋厂合作举办管理人员执行力培训班,与人民银行中山分行合作举办450人参加的“反洗钱”业内培训班和“反假钞”考试。建设物流人才培养基地。1月16日,承办市物流协会成立大会。6月5日,被定为市物流人才培养基地。全年举办6期物流师、助理物流师培训班,共招生458人。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开设公共管理硕士学位教育班。组织全国保险代理人资格认证考试,全年报考人数逾4000人。
  加强现代教育技术设施设备建设。建设4301多媒体机房,安装专线光纤连接省电大,完善与教科网的路由选择设置,开通短信平台,9月连通党政平台。创办“中山培训网”,每天点击率超400人次。2005年,中山电大注册率在中央电大“电大在线”排行榜上名列前茅,02~05级本科注册率为99.95%,高居第一位。9月29日,在2005年全省电视中专学生计算机技能竞赛中获团体总分第二名。(曾春红)


【广东药学院中山校区】 广东药学院是我国独立建制的3所药科大学之一,建于1958年,本部位于广州大学城,设大学城校区、广州赤岗校区、宝岗校区和中山校区4个校区,全校园占地面积3200多亩。全院各类在校生2.5万人,其中普教生1.8万人。
  2003年3月31日,市政府与广东药学院合作创办广东药学院中山校区,计划投资10亿元办成在校生1.5万人规模的山水园林式现代化校区。首期工程于2004年1月12日动工,投入资金约2亿元,完成一、二、三期工程建设,建筑面积12万多平方米。四期工程将于2006年11月动工,投入资金近1亿元,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项目包括多功能体育馆、教学楼、学生饭堂、学生活动中心、篮球和排球场等。配合省委建设中医药强省的需要,将在校区内建立广东药学院中药研究所和中山市中药研究所。4校区共享师资等资源,在教学方面与总校实行统一模式、统一计划、统一管理。创新办学思路、办学理念、办学体制、办学模式和管理机制,科学配置办学资源,注重内涵发展。专业设置以药学、中药学为骨干专业,以经济、管理类专业为主。加强英语教学,培养外向型人才。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充分考虑中山市区域产业特点、医药产业发展特点,为中山区域经济发展及中山健康基地、华南现代中医药城的建设培养专业人才。现有一、二、三年级本专科在校生6000多人,分属5个院系,19个专业。2008年在校生约超1万人以上,逐年减少专科生招生比例,增大本科生及研究生招生比例。 (曾 争)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位于中山市博爱七路25号,占地面积420亩,为市人民政府主办,实行省、市双重管理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院。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核准备案,于2005年3月起由市政府投入9800多万元建设一期工程,9月主体工程竣工,新建校舍3.5万平方米,投资数千万元添置教学仪器设备、图书,建设校园信息网络。规划建设有一流的教学实验实训大楼、数字化信息中心、专业实验实训室、数字化图书馆、语音室、多媒体教室、讲学厅、科技研发中心、塑胶跑道运动场、学生公寓及餐饮中心等各类现代化的教学、科研和生活设施。次年1月通过省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的开办评估,4月获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设立,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和院系(处)两级管理体制。专业设置以电子信息类、机械制造类、计算机技术类、工商管理类、艺术设计类及建筑装饰类等为主,具体设置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机床、计算机网络技术、物流管理及艺术设计等19个专业方向,其中不少于5个重点骨干专业方向,每个主干专业将建设2~3个针对性强的校外实训基地,同时完备配套技能实训中心和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站)。2006年开始正式招生,开设8个专业共15个专业方向,计划招生1500名。(王金红 许彤) 


2004~2005年教育系统获奖情况
2005中山市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情况

上一篇: 教育(2003) 【关闭窗口】 下一篇: 教育(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