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况】 黄圃镇位于中山市北部,面积83.6平方公里,辖26个村和4个居委会,总人口7.88万人,外来人口1.15万人。1998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26.38亿元,比上年增长18.9%;黄圃镇坚持“两手抓”,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民主与法制建设,完善教育和文化配套设施,创建卫生环境,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同步发展。1998年连续第五年被评为市文明镇,经过省验收,被评为广东省卫生镇。
【工业】 该镇利用地处中山、顺德、番禺三市交界的地缘优势,积极招商引资,大力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镇属工业通过多种形式的转制,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工业体系较完善,服装、制鞋、轧钢、腊味、铜管、家电、饮料、化工、机械、建材、包装印刷、汽车配件、水暧器材、玻璃制品、塑料五金、船舶修造等行业300多类产品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8年工业总产值24.28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其中镇属工业产值5.73亿元,增长8%;外资工业产值7.35亿元,增长26.7%;村办和民营工业产值11.2亿元,增长23%。镇属工业在抵押承包的基础上,进行了新一轮的转机建制工作,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对19家企业进行了新一轮转制工作,使经营者自主经营。在转制过程中,注意做好在职工人的工作安排和退休工人的安置工作。工业公司与工会、劳动站等有关部门对下岗职工进行再就业培训,使镇属企业的82名下岗人员中有46人得以重新安置和分流,保持了企业的正常运转和工人队伍的稳定。在重点企业方面,奥托昆普铜管(中山)有限公司经过两年时间的磨合,1998年下半年出现了好的转机,质量和产量都有较大提高;内螺纹铜管成品合格率达到80%以上;11月份各种铜管产量达490吨,月产值1500万元;全年生产各种铜管2300吨,销售2200吨,产值6500万元,比1997年增加了3倍,产品销售市场大为扩大,受到科龙和格力等客户的欢迎。华通钢管工业公司实行定人定岗责任制,强化内部管理,改造生产设备,提高技术含量,狠抓产品质量,扩大生产销售,降低产品成本;1998年各项经济指标比1997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年产镀锌管共1.62万吨,产值8006万元,比1997年增长1.5倍,年销售收入7100万元,比1997年差不多翻了一番;按责任承包合同计算,实现利润329.8万元,与1997年度相比,减亏1347.56万元,取得了建厂以来最好的经济效益。镇政府通过制订落实扶持措施和倡导组建及活跃镇腊味协会的工作等方法,统一管理和规划全镇的腊味生产,使腊味厂家集中于镇一、镇二、石岭三地,初步积聚了腊味生产规模优势和形成产业体系,使这一传统食品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黄圃腊味生产已步入产业化阶段,至1998年有腊味加工户80多家,其中投资超过100万元的有30多户,具备年产腊味3万吨的生产能力,其产品占全国市场的70%。闭路电视监控生产流水线作业开始被应用于一些腊味生产企业。1998年9月28日,座落于兴圃大道骏园综合大楼的腊味市场开业,26家腊味生产企业在该市场设铺营销,形成了黄圃腊味生产和销售的初步规模。腊味经营者的品牌意识和信息观念得到增强,由8月10日起已有多家企业与市农业信息网联网。其中银华公司的“建华”牌以及泰和公司的“利家佳”牌腊味被评为1998年度省食品优质产品。
【农业】 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优势,致力于发展“三高”农业和特色农产品,不断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已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生产架构,涌现出新地一粒米、横档一只蕉、兆丰一头菜、大岑一棵蔗、马安一只虾、二河一条鳝等“三高”农业生产村。1998年农业总产值2.1亿元,比上年增长5.5%。水稻实插面积5.78万亩,其中良种覆盖面积达90.2%,年平均亩产825.5公斤,亩增4公斤,总产量为2.39万吨,比上年增长0.5%。完成公粮任务322万公斤,定购粮任务300万公斤。塘鱼放养面积2.5万亩,亩产640公斤,亩增15公斤,总产量1.6万吨,增37万公斤。全年水产总产值1.2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0%。以香蕉为主体的水果生产,实现增产增收,全镇水果种植面积1.32万亩,总产量2.63万吨,产值2700万元。其中香大蕉面积1.24万亩,产值2600万元,增1500万元。此外,畜牧业生产也有所发展,全镇千头猪场10个(其中1个为万头猪场),生猪饲养量3.4万头,增2800头,“三鸟”饲养量120万只,与上年持平。
【基础设施建设】 全镇公路总里程56公里,公路密度为67公里/每百平方公里。1998年实行三级体制二级管理的农电体制改革,又投入1000多万元,整改13个村的电网,更换高标准供电线路110公里,平均电损由30%降低至17%,末端电压由160多伏升高至220伏左右,提高了供电质量,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在供水设施方面,投入500多万元,于1998年9月完成了水厂第二期工程,加快了全镇自来水的联网。至此,全镇日供水能力达4万吨,超过实际用水量的1倍。1998年8月23日,电信大楼新丰母局及9个农村模块局正式开通使用,实现了传输光纤数字化,引进具有先进水平的加拿大DMS-100交换设备,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2.5万门。至年底,全镇电话户数达1.36万户,其中住宅电话达1.27万户,住宅电话普及率达到802%,成为市电话达标镇;同时,有20个村成为“电话村”,占全镇农村的77%。全镇水利堤防按“50年一遇”标准设计和建设,当年全镇水利工程投入476万元,完成土方12.7万立方米,石方3.13万立方米,加高拓宽围堤11公里,重建水闸1座,加固水闸1座,填塘固基11亩,提高了抗洪能力,成为市水利达标镇。
【城镇建设】 1998年,为了进一步完成了完善城镇发展配套设施的系列工程。黄圃镇在克服资金紧缺的困难,4月份,完成首期投入77万元、占地60亩的体育场。投入90万元整治了龙安街下水道,缓解了这一带居民和工厂在洪水期间受浸的程度。投入200万元,完成了兴圃商业城附属工程,其中道路工程1.5万平方米及排水系统,绿化面积1500平方米。采取政府出一点、群众出一点的办法,改造新明北路,扩宽人行道2629平方米。在兴建垃圾焚化厂的同时,租用了“三星尾”土地120亩作为垃圾填埋场,初步解决了垃圾处理问题。全年新增绿化面积2.39万平方米,使城镇绿化面积达到106.48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1.3%。在建设管理方面,坚持以“一定、二审、三报批”的制度严格把关。1998年办理报建审批598宗,报建面积18.3万平方米,竣工验收206宗;处理违章建筑12宗;办理开发用地审批22宗,共278.2亩。加强了工程质量的管理和安全施工的监督,有计划地开展了创优良工程活动。此外,还按照高标准,完成了名仕花园、新丰花园两个别墅小区的规划工作。
【民营企业·招商引资】 把扶持民营企业,努力招商引资作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经济的主攻方向。重新修订了关于扶持民营企业发展和招商引资的优惠措施,各村各部门密切配合,广泛宣传,重在落实,使民营企业的发展出现了发展个数多、投入资金多、投资快、投产快的可喜势头。全年发展民营企业61家,超额完成年初提出发展40家的任务,投资总额7048万元,比1997年增加了1倍,新建厂房面积4.66万平方米,利用旧厂房1.81万平方米,新增工业产值1.5亿元。其中镇外投资的占30家,投资金额为5155万元。大岑村仍然是引进企业最多的村,全年新办企业16家,建厂房1.93万平方米,投资总额3410万元,全村工业产值1.5亿元。此外,镇一村新办企业12家,镇二村新办企业9家,镇三村新办企业9家,二河、马安、新沙也分别新办企业1~3家。到年底止,全镇民营企业共583家。1998年3月,该镇利用中山招商经贸洽谈会的机会,组织了20多个厂家的60余种产品参展,既宣传了企业的产品,也展示了全镇的经济实力。还通过宣传媒介,努力宣传投资环境和优惠措施。在实际工作中,主动出击,广交朋友,服务从实处着眼,尽力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大大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全年共引进外资项目11个,增资项目1个,超额完成年初提出引进“三资”企业10家的任务,实际利用外资1350万美元。到年底止,全镇“三资”企业建成投产的共23家。
【财税·金融·商业·物价】 1998年全镇税收5933.7万元,比上年减少313.3万元,减幅5%。其中国税收入4829万元,完成市局下达任务的101%,比上年减少416万元,减幅7.93%;地税收入1104.7万元,完成市局下达任务的104%,比上年增加102.7万元,增幅10.25%。银行各项存款余额11.76亿元,较上年的10.78亿元,增加9764万元,增长9.1%。国营商业全年总购进1330万元,总销售1477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3.6%和36.1%。供销社与所有挂靠的公司脱钩,总购进2084万元,总销售2369万元,分别比上年减少67.6%和64.2%。粮食(谷)总购进11.76万吨,比上年增加25.7%,销售收入1500万元。全年新发展个体工商户263户,全镇累计个体工商户总数2224户,共征收工商管理费200万元。1998年主要商品零售价格普遍比上年下降5%~10%。三级谷90~95元/担,占谷110~125元/担,三级米140~150元/担,占米170~180元/担,食用油1万元/吨,民用水泥15~16.5元/包,民用钢材2400~2500元/吨,塘鱼8~10元/公斤,猪肉16元/公斤。
【人民生活·人口控制】 1998年全镇农村人均纯收入4120元,比上年增长4.3%。全镇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镇居民59户共174人,农村特困户69户共185人。全镇228名“五保”户,均实行镇、村、队三级供养制度,每人领取月菜金180元、月口粮25公斤谷。黄圃镇坚持把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纳入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大力宣传新修订的《广东省计划生育条例》,层层落实责任制,坚持党政第一把手负总责,各部门齐抓共管,努力办好计划生育服务所、计划生育协会、纯女户基金会、妇女干部学校、婚育学校、妇女之家等,不断提高服务质量。1998年全镇出生1094人,出生率为14‰,自然增长率7.9‰,多胎率为1.37%,计划生育合理率为91.3%,完成市下达的人口计划,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增长,被评为市计划生育先进协会。苏埒、指北、雁企、石岭、新二、长围6个村计划生育合理率达到100%,成为市计划生育先进村。至年底,全镇总人口为7.88万人。
【教育】 坚持教育强镇方针,加快教育发展步伐。1998年,镇政府投入100万元为理工学校新建的教学实验大楼高标准安装了用电设施,装备了1个有430个座位的多用途阶梯室,购置了60台586型教学电脑及一批机械设备。投入了700多万元,为马新中学新建2幢共4248平方米的教学楼,填土新建一个400米环形跑道的足球场,为鳌山中学新建了一幢2600平方米的教学楼。全镇现有小学23所,初级中学4所,理工学校(职业高中)1所,其中新地小学为省一级学校,培红小学、马安小学为市一级学校,全镇市“四优”达标学校26所。全镇中小学校在校学生1.52万人,中小学教职工769人,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5.4%,职中教师学历达标率为80.8%,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4.83%。积极施行素质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全镇师生一年来获国家级奖励的集体有1项,个人有71人次;获省级奖励的集体有2项,个人有40人次。参加全市统一考试的初中毕业生1390名,7科总平均分为605.4分,比全市平均分超出11.3分,总平均分超过800分的达91人,考取市属重点高中的68人,考取中专学校(含成人中专)的416人,考取普通高中的197人,考取职业高中和中技的503人。本镇旅港乡亲何福康捐设的“何得云奖学金”共发放8.45万元,帮助有需要的特困生44人,另奖励了一批升中学生。
【宣传·文化·体育】 有线电视站加大技术改造和并网的投入,按550MHZ的技术要求更换入户网放大器650个,新铺各种规格的电缆92.13公里,更换用户网50公里,全镇已使用了550MHZ带宽的用户达6000多户,占用户总数的70%以上,传输节目从12套增加到22套,有线电视传输覆盖网络已真正形成。全年播出新闻稿件1308条,各类专栏节目176期。被省、市报刊录用的新闻稿件达206篇,其中在港澳地区曾刊出3期专版。加大了对外招商引资的宣传力度,利用中心广场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如“五·四”青年嘉年华晚会、“七·一”文艺晚会、赈济长江灾民义演晚会、计生新条例宣传咨询、交通安全知识宣传等一系列活动,由群众自发组织的“群乐队”从8月份起,每月两晚在中心广场举办文艺活动。全镇中小学教师和镇4所中学学生在元旦前夕分别举行了文艺汇演。朱汉光、彭欣然等一批书画作品分别获得市优秀精神文明产品二、三等奖。黄圃镇因民间飘色活动的恢复和开展,被广东省文化厅评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由100多名妇女组成的腰鼓队成为省第十届运动会闭幕式上的表演嘉宾。在群众性体育活动方面,投入77万元、占地面积60亩的体育场首期工程在4月份交付使用。全镇开展了“巾帼风采”女子摩托车巡游、“三·八”女子三人篮球赛、“五·一”职工趣味运动会、“五·四”青年五人篮球赛、第十届“兴圃杯”男子足球赛、“建筑杯”男女子三人篮球赛、国庆节“乒协杯”男女子乒乓球赛等一系列体育活动。于当年3月由镇中学生组成的中山市首支女子足球队代表中山市参加全省中学生运动会进入八强。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群众自发组织了5支晨运队,参加人数达350人,晨运队员们每天早上坚持锻炼身体。
【医疗卫生·社会保险】 医疗卫生工作抓好“初保”达标,完善管理体制,大力整顿农村卫生站,把原来各自为政的58间卫生站调整为一村一站,从无一间甲级卫生站发展至16间。此外,结核病归口管理工作取得了良好成绩,爱婴工作也得到巩固提高。始建于1951年的黄圃人民医院,占地面积1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病床200张,拥有CT、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药敏分析系统等价值1600万元的国内外先进医疗设备。1998年又投入260多万元先后购置了救护车、床边X光机、婴儿培养箱、内窥镜电视系统等一批先进器材;同时兴建了急诊大楼及配备了相应设施,全院医务人员258人,高、中、初级职称分别有3人、36人和158人。1998年医院门诊量达40万人次,还组织力量下基层进行体检,完成0-6岁儿童体检、中小学生体检、成人体检共1.6万人,完成社区妇科普查2011人。社会保险工作迈开了第一步。镇属工业、商业、农业、建设等系统的退休人员1300人及在册职工730人已实施了社会养老保险。到年底为止,累计发放退休统筹金200多万元,并开始了在册职工基本养老费的征收工作。为扩大参保的覆盖面,开始对个体户和民营企业征收社会养老金和共济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人数达1600人;参加社会工伤保险业务的人数由原来的千余人发展到3000多人。
【侨务·民政·武装】 积极开展海外工作,动员旅外乡亲回乡投资,积极为港澳同胞回乡投资办厂“穿针引线”,支持家乡建设。港澳乡亲一年来支持家乡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共捐款120多万元。一年来,统侨部门接待从事科技、经贸、文化教育、宗教交流活动的来访共5批250人,接待港澳乡亲回乡观光360人,处理侨务来信8件,代办证件125件,协助侨属入读和升学7人次,代访寻亲3人,录制侨乡电视片2盒。香港中山黄圃同乡会会长杜炳辉与西德客商合作投资700万港元在家乡开办钢材有限公司。旅港乡亲梁银好投资600万港元在横档村开办占地300多亩的综合性农场。社会福利工作落到实处。1992年成立的社会福利基金会到目前为止累积88.8万元,用于自然灾害救济以及临时治病解困共18.8万元,其中1998年临时救济1611人次,救济金额共5.65万元。全镇共有敬老院5间,设置床位168张,入住老人134人。1998年镇红十字会以“同饮圃江水,扶贫济困献爱心”为主题举行的“慈善万人行”活动,共筹得善款59.7万元;4月份,开展为广西河池贫困地区捐款捐物活动,共捐得衣物2.7万件,现金2.8万元;8月份举行的“情系长江灾区”义演晚会,筹款(含物资折款)25万元。
全镇共有7间福利企业,安排了110名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根据市的要求,在1998年12月制定镇殡葬管理实施办法,对实行火葬的一次性补助丧葬费800元,对违反者处以罚款。开始推行殡葬改革。国防意识教育不断加强。坚持不懈抓好民兵营长、基干民兵、预备役的军事训练。少年军校在7月21日成立并开始第一期的培训。1998年32名优秀青年光荣入伍,其中横档村招远灵、马安村梁文辉、三社居委会黄桂明和南龙居委会梁冠雄4名青年进藏服役。黄圃镇连续第9年被市军分区授予征兵工作全优单位称号,镇武装部也连续3年荣获标兵武装部称号。预备役战士多次完成“急、难、险、重”任务,6月下旬响应市军分区号召,出动冲锋舟2艘、人员5名,奔赴恩平灾区救灾,其中刘炎钊、何国盛两战士荣立三等功一次。认真落实军人优抚安置政策,对农村义务兵每年每人发放优抚金4200元(进藏兵为8400元)、城镇义务兵5400元(进藏兵为1.08万元)。
【基层组织建设】 1998年是农村党支部换届改选年。在上年全面考察评估基层党支部班子的基础上,镇委成立领导组,从3月中旬开始,采取成熟一个改选一个的办法,于5月初基本完成农村党支部的换届改选工作。通过换届,新任支书者有4人,35岁以下新进村支委班子者13人,高中学历以上者48人。在8月份,按照市的要求,撤销管理区,民主选举村民委员会。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以公平、公正和公开为原则,通过群众选举,全镇26个村选出26个村委会主任、11名副主任、46名村委委员,共83人,平均年龄41.5岁,高中学历以上占60%,党员占66.3%,妇女干部占27%。村“两委”班子的换届和选举,较好地体现了农村基层班子的梯次结构。抓好党员干部教育,提高整体素质。举办党员培训班1期,参加培训的党员1910人,占党员总数的95.31%;举办2期建党对象、青年干部、后备干部学习班,参加人数276人;举办1期村干部学习班,参加人数196人。充分利用党校、干校的阵地,开办农村专业技术培训班18期,受训人员1620人次;开办“两公开一监督”培训班1期,受训84人;开办妇女干部培训班31期,受训人员1297人次;开办财会班1期,受训338人。1998年全镇共发展新党员47名,比上年多发展13名。
【社会治安】 实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治安联防网络,提高公安干警整体素质,加强安全文明小区建设,加强外来人口和出租屋以及特种行业的管理,确保社会治安稳定。公安分局和各村、各单位的治保组织,大力开展扫黄禁赌、夏季严打整治统一行动、禁毒、冬季破案攻坚战、打击走私和盗抢机动车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重大犯罪活动和团伙犯罪活动。一年共抓获处理违法犯罪人员810人,摧毁各类犯罪团伙33个共78人。全年立刑事案件159宗(其中大案110宗),破获118宗(其中大案73宗),查处治安案件281起697人,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分别比上年下降12.2%和15.9%。公安分局用1个月时间圆满侦破“1.20”特大摩托车抢劫案,追回全部摩托车共37辆。公安分局还开通了“110”报警指挥中心,在46个金融、财务等重点单位安装了电脑联网报警装置,提高了快速作战的能力。一年来该中心共接受报警740起,破获刑事案件10宗,抓获疑犯13人。黄圃法庭受理民事纠纷案件163宗,审结131宗,受理经济纠纷案件23宗,审结19宗。司法所加强法制教育,调解各类民间纠纷143宗,调解成功141宗。此外,面对群众的上访问题,镇纪检、信访办、人大办、建委、农办、安全环保办、城管办等部门密切配合,依法妥善解决各种纠纷,化解各类矛盾,积极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1998年,黄圃镇被中山市委、市政府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优秀单位。
【民主与法制建设】 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宪法赋予的权力。1998年3月12日召开了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代表92名,听取、审议并通过了镇长林恒广所作的《黄圃镇政府工作报告》、镇人大主席招四根所作的《黄圃镇人大工作报告》等报告。人民代表积极参政议政,认真审议镇政府的工作。一年来,人民代表提交议案8件,镇政府办结6件,办结率为75%。人民代表大会接受群众来信来访13宗,处理和办结12宗,办结率为92.3%。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监督行政的职能,先后对镇建委、法庭、广播电视站、文化站等4个单位进行民主评议,分别制定了整改措施。人民群众民主意识不断加强,在市十一届人大代表选举工作中,参加投票的选民有5.24万人,参选率达97.6%。8~9月间,按照市的要求,圆满完成民主选举村民委员会的工作。加强司法部门建设,抓好“三五普法”工作,以人为本,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普法教育,开展了《宪法》、新《刑法》、《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基本知识》、《劳动法》、《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税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广东省计划生育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宣传学习,提高群众的法制观念。与此同时,建章立制,落实措施,1998年先后制定了腊味生产质量管理、社会养老保险实施办法、农村电管总站实施细则、妇女发展规划、折价处理村集体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规定和殡葬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进一步促进依法治镇。在规范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方面,黄圃镇以此作为稳定农村大局的重要工作来抓。一是巩固村务公开制度,加强对理财成员的培训;二是对村财务人员实行聘用制;三是对一些村的财务进行了审计,及时化解各种矛盾;四是对新一轮土地承包作出了调整方案;五是全面开展农村清产核资工作;六是加强承包合同的管理,协助各村追收拖欠承包款420万元。
【创建广东省卫生镇】 于1996年4月19日召开创建卫生镇动员大会后,镇党委镇政府高度重视,镇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各单位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与,使全镇的环境卫生质量和城镇管理水平连年上台阶。1996年至1998年,依次荣获市灭鼠先进镇、市卫生镇、广东省卫生先进镇、广东省灭蝇先进镇和广东省卫生镇称号。1998年,在全面巩固省卫生先进镇成果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向省卫生镇的目标迈进。一是加大城区除苍蝇力度,在城区公共场所、特殊行业等容易成为孳生苍蝇的地方喷洒药物,先后两次在城区近3000个沙井里吊放含灭蝇药物的水松塞,同时还发动6000多名学生上街拍打苍蝇。这些举措,使蚊蝇孳生地和成蝇大幅下降,达到省灭蝇先进镇标准。二是卫生管理监督部门严格按照《食品卫生法》对城区240多家饮食、食品加工厂(场)进行地毯式检查,确保饮食卫生质量,严防病从口入。三是把创建成果向农村辐射,全面整治了观仙路、圃珠路、南三公路马新路段旁的杂草、余泥和乱拉乱挂乱贴乱堆乱放等“脏、乱、差”现象。各村也积极开展创建活动,其中新地、兆丰、镇一被评为市卫生村。四是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开展禁止吸烟活动,镇中学、培红小学、鳌山中学、工商银行、自来水公司被省爱卫会、省卫生厅授予省无吸烟单位称号。1998年,黄圃镇的环境卫生实现了“一年一小变,三年大变样”的创建目标,于6月10日顺利通过省考核鉴定委员会的验收,成为中山市继小榄、三乡、沙溪之后的第四个广东省卫生镇。
【成功抗击特大洪水】 1998年6月下旬,西、北江上游地区连天降下暴雨,江水猛涨,泛滥成灾。又适逢天文大潮顶托,致使黄圃水位连创纪录。6月26日和27日,全镇6个水文观测点平均超过1994年200年一遇特大洪水的最高水位20.17厘米,其中马安水文站录得最高水位3.57米,比1994年高出3厘米。面对着这场特大洪水,全镇领导高度重视和及早部署,各部门的协调作战,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连续作战,依靠二次达标的堤围设施,战胜洪水,保住了80多公里大堤,保证了8万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使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据统计,这次洪水的正面冲击,给黄圃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932万元,其中工业方面,受浸企业59间,直接经济损失350万元;农业方面受浸农田1.24万亩,直接经济损失382万元;其它方面,包括电信、供电和商业部门,直接损失200万元。与1994年洪水造成的3732万元损失相比,减少损失2800万元。在这场连续8天的抗击洪水斗争中,全镇日均出动3500人上堤护堤,出动近100辆汽车和手推车参加抢险,动用沙包6.1万个,杉桩390条,松桩1146条,谷围150个,耗用海沙5430立方米,石270立方米,土3531立方米,耗用缆绳、铁码等物资一批,共折款120万元。
【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 1998年底,由广东省文化厅组织有关人员到黄圃考察验收,通过观看《黄圃飘色》专题电视片,参观飘色馆和听取汇报,一致认为:黄圃镇在开展民间飘色活动方面,做到领导重视,恢复民间飘色,为黄圃人民办了一件“民心”工程,以传统飘色为龙头带动其它文化事业的开展,推动经济发展,飘色档案资料保存比较齐全。通过评审,黄圃镇被广东省文化厅授予“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称号。
【镇团委跨进全省先进行列】 1997年,黄圃镇团委根据团市委“突出重点,稳中求进”的工作方针,紧紧围绕香港回归祖国和党的十五大胜利召开这两件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充分发挥共青团在青年中的核心作用,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使团员青年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奉献观,百倍珍惜之不易的成长和发展机遇,自觉投入到黄圃镇的两个文明建设中去,充分发挥了团员青年的先锋模范作用。经过一年卓有成效的工作,不断增强了团的凝聚力,壮大了团组织,开创了教育青年、带领青年、服务青年的镇区团工作特色之路,为当地的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被评为省先进团委。
【中山第一支中学生女子足球队】 1997年12月,为备战广东省第六届中学生运动会,市教委根据黄圃镇中小学足球运动水平较高的实际,委托黄圃镇成立全市第一支中学生女子足球队。足球队领队为镇体委负责人黎伟鹏、教练为社会足球爱好者冯所锐、黄圃理工学校体育教师高明权。教练员在黄圃理工学校和马新中学的篮球队和田径队中物色了14名队员。经过严格训练,该队于1998年7月下旬,代表中山市参加广东省第六届中学生运动会女子足球比赛,开创了全市女子足球队参赛的先河。运动员勇于拼搏,在小组赛中以第二名的身份出线决赛,在决赛中,与东莞队相遇,在法定的时间内1∶1占成平局,最后互射12码,以2∶3失利,最后获得这次比赛的第八名。(石少康)
附:1998年主要领导名单
书 记:钟伟泉(1998.10止)
邓杰钊(1998.10起)
镇 长:林恒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