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1991-1997) 【成文日期】1997-12-23 【点击率】1632次 | ||||||||||||||||||||||||||||||||||||||||||||||||||||||||||||||||||||||||||||||||||||||||||||||||||||||||||||||||||||||||||||||||||||||||||||||||
【工业】 7年来,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发展。从1994年开始,镇办企业实行风险抵押承包和租赁经营,先后兴建钢管厂、特殊钢厂等大型企业。到1997年底,全镇共有包括有色金属、机械、化工、制衣、食品等行业的镇办工业25家;当年镇办工业完成产值5.3亿元,是1990年的1.7倍,平均年递增15%。外经工业在外向型经济企业1990年前几乎空白。1991年以来,采取各项优惠措施,积极做好招商引资和强化服务的工作,共引进铜管、服装、化工涂料等行业的“三资”企业22家,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达1.06亿美元,其中1997年3100万美元,比1991年增长5.9倍,年均增长37.9%。1995年引进世界第二大铜材企业——芬兰奥托昆普铜公司落户,投资5400万美元,建起奥托昆普铜管(中山)有限公司,生产内螺纹铜管和薄壁光身铜管,填补了国内空白,被国家科委定为“火炬”计划项目。1997年全镇外向型经济企业完成产值5.8亿元,区办及民营企业共有320多家,从业人员6000多人。行业从原来的砖厂、石场、小轧钢厂发展到家电、汽车配件、化工、印刷包装、水暖器材等,其中金属制品、建筑材料、粮食加工和腊味制作已初具规模。1997年区办及民营工业完成产值9.1亿元,是1990年的28倍,年均递增61.23%,成为黄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997年全镇工业总产值20.2亿元,是1990年的8倍,平均年递增37%。 【农业】 不断调整生产布局,发展“三高”农业,1991年以前农业生产以粮蔗为主,全镇约7.5万亩耕地按“5:1:1”比例安排水稻、甘蔗、其它经济作物及鱼塘的种养面积,经过不断调整,到1997年为止,全镇水稻面积约3万亩,鱼塘放养面积为2.5万亩,水果种植面积1万多亩,蔬菜种植面积约1万亩,基本形成以粮食生产为基础、以水产业为龙头、以水果蔬菜为辅助的“3:2:1:1”种养格局,促进了“三高”农业的发展,经济效益不断提高。1997年水产业总产值为1.21亿元,占纯农业产值的60.8%。农业生产增产增收,基础地位不断巩固。1997年早、晚两造水稻实插面积共5.79万亩(其中良种面积达94.8%),年平均亩产821.5公斤,完成公粮任务325万公斤、定购粮任务300万公斤;鱼塘放养面积2.5万亩,总产量7000吨;生猪饲养量3.2万头,比1990年增长8.6%,年均增长1.2%,上市量2.5万头;三鸟饲养量120万只,比1990年增长50%倍,年均增长5.96%;香大蕉总产量1100吨,蔬菜总产量2200吨,比1990年增长90.6%,年均增长9.65%。纯农业总产值1.99亿元,比1990年增加49.7%,年均增长5.9%。 【基础设施建设】 全镇路桥通畅,能源充足,通讯发达,水利设施完善。到1997年底,共投入1.6亿元建成新沙大桥等大小桥梁12座,修通了南三公路(黄圃路段)、横石路、新丰路、圃珠路、新甫路、新明路、鸿发路、观仙路、岭栏路等大小道路56公里,总面积89.6万平方米。7年来更新供电线路833.3公里(其中高压线路113.3公里,低压线路720公里),安装路灯1500多盏。现辖区内有装机容量10万千瓦火力发电厂1座,110千伏输变电站2座。1992年9月完成黄圃新水厂第一期工程,日供水量为2万吨。1997年水厂第二期工程动工(日供水2万吨)。镇自来水厂在1995年10月被评为全国农村百佳水厂。镇自来水公司刘锡祥经理于1997年被评为“八五”时期全国农村供水先进工作者。为解决管理区食水质量问题,1997年采取镇政府补贴50%、管理区自筹50%的办法,使马新、横石及大岑7个管理区与镇水厂输水管道联网。至此,全镇共有17个管理区与镇水厂联网,占全镇管理区的65.3%。程控电话容量1.6万门,开办了语音信箱、国际互联网(Internet)、“视聆通”、特快专递等新业务。全镇累计电话装机1.12万门,每百人拥有电话量从1990年的4.2门增至1997年的14.3门;传呼机6830户,移动电话4650户。其中文明管理区在1996年电话普及率达到80%,成为全镇第一个电话村。1991年起,分两个阶段全面整治全镇80多公里堤围。第一阶段从1991~1993年按20年一遇抗洪标准整治,第二阶段从1994~1997年,按50年一遇抗洪标准整治。两个阶段共投放资金3841.8万元,完成土方192.6万立方米,石方27.12万立方米,水泥混凝土7800立方米,重建水闸6座,改提升式闸门13门,填塘固基750亩,堤路结合铺水泥堤面13公里。全镇堤围堤高均为4.5米,面宽4~8米,成功抗御1994年特大洪水和1997年大洪水。 【财税·金融·商业·物价】 财政收入和银行存款逐年增长。1997年全镇财政收入6247万元,比1990年净增长4889万元,年均增长24.36%。银行各项存款余额10.78亿元,比1990年增长8.86亿元,年均增长27.95%。银行各项贷款余额9.12亿元,保险费收入1950万元。商业购销有增有减,物价平稳。1997年国营商业总购进926万元,总销售1085万元,比1990年的4160万元和1242万元分别减少3234万元和157万元,减幅分别为77.74%和12.64%。供销社在1997年总购进6426万元,总销售6608万元,比1990年的3499万元和3790万元分别增长2927万元和2818万元,增幅分别为83.65%和74.35%。1997年粮食总购进8750吨,比1990年的11650吨减少2900吨;总销售16819吨,比1990年的4962吨增长11857吨。新发展个体工商户593户,共征收工商管理费280万元,比1990年的75万元增长205万元,增长3.7倍。1997年商品零售价格基本与1996年持平或略有下降。 【人民生活·人口控制】 1997年全镇农村人年均纯收入3950元,比1990年净增长2548元,年均增长16%。全面落实计划生育责任制,坚持党政第一把手负总责,各部门齐抓共管,强化宣传教育工作,把经常性与突击性工作结合起来。努力办好计划生育服务所、计划生育协会、纯女户基金会、妇女干部学校、婚育学校、妇女之家等。不断改善提高服务质量,确保人口计划的完成。1997年全镇常住人口7.8万人,比1990年净增长5460人,年均自然增长率为10.3‰。 【教育】 坚持教育强镇方针,加快教育发展步伐。1991~1997年,先后新建扩建校舍2.71万平方米,总投资达2650万元,其中包括理工学校、鳌山中学、培红小学、马新中学、横档中学、对甫小学、黄圃镇中学、黄圃中学等工程。全镇现有小学27所,初级中学6所,理工学校(职业高中)1所,在校学生15694人;有中小学教职工789人,中学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6.2%,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6.7%。新地小学在1996年被定为省一级学校,培红小学被定为市一级学校。全镇有31所中小学成为市“四优”达标学校,占学校总数的91.2%。自1994年起连续4年被评为市发展教育先进镇。动员全社会助教助学,1992年成立教育基金会,筹集基金50万元,1997年举行“倾情教育”慈善万人行,筹得善款160多万元,主要用于扩建马新中学。1997年实行了社会集资办学,主要用于中小学校舍建设和配置教学设施。1992年开始,旅港乡亲何福康先生设立“何福康奖学金”(后依其意愿更名为“何得云奖学金”),每年捐助不少于4万港元用于奖励黄圃籍在校大学生,先后有1100多人(次)获得该奖学金。此后相继有10所学校成立教育基金会,共筹得基金200万元,主要用于奖教奖学和改善办学条件。教学质量不断提高,1991年以来,教育线(包括师生)获国家级奖励的集体有4项,个人有103项;获省级奖励的集体有5项,个人有89项。1997年全镇初中毕业生参加全市会考,7科总平均分为605.6分,比全市平均分超出37.8分,有5所中学的成绩排在全市30名以内。1991~1997年,全镇初中毕业生累计7252人,其中考取市属高中的1006人,考取中专学校的1533人。 #p#副标题#e# 【文化·体育】 建设宣传阵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1991年8月开办有线电视自办节目,至1997年底,全镇已有27个管理区(居委会)有线电视联网,覆盖率为90%,用户达1.01万户。1992年举行青年文化艺术节;1993年文化站图书馆对外开放,存书量1.5万册,经验收成为广东省一级文化站;同年4月创办《峰山》文艺小报(1994年更名为《峰山报》。1994年恢复中断33年的民间飘色巡游活动。1997年成立黄圃文联分会,包括职工书画、老年书画、集邮、曲艺、文学、盆景、摄影、民间艺术等协会和教师文工团及《峰山报》社,建起了中心文化广场,出版了《黄圃志》,举办了'97黄圃飘色欢乐节。有力地推动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1997年10月,镇盆景协会会员李元辉栽培的盆景获全国二等奖并代表我国参加亚太地区第四届盆景展览。大力发展体育事业,7年来,全镇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丰富多采。1995年7月举行全民健身“千人跑”活动,有1470人参加。1996年5月,投资200万元的标准游泳池投入使用;同年10月举办第二届镇运动会,有35支代表队1321名运动员参加比赛。1997年占地面积70亩的体育中心第一期工程全面铺开,参加市第三届体育运动会获5枚金牌和体育道德风尚奖,培红小学足球队获市小学生足球赛冠军,成为“八连冠”,镇一小学武术队获市青少年武术赛团体总分第一名,开展成年人体质监测活动,抽样检测340人,合格率为63.4%,优秀率为23.5%。 【侨务·民政·武装】 落实侨务政策,同心协力建设家乡。1991年以来,侨务部门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落实侨房政策、办理各类契证、接待信访、寻亲访友共224宗,接待来访团体46个共1650人(次)。1991年召开第二届侨代会,1992年3月成立香港中山黄圃同乡会,每年5月组团回乡观光,1993年成立台联会,1996年召开第三届侨代会。1991~1997年,先后有冯民森、杜炳辉、萧虾、招益胜、刘永良等人士投资共约7000多万港元在家乡设厂或办第三产业,港澳乡亲为敬老助残、修建学校、抗灾解困、改善医疗设备、支持家乡建设等捐款累计达500多万元。 【体制改革】 1991~1997年,改革政府机关人事制度、经济管理架构、镇属工业、农村土地、社会保障制度,1994年5月,实施机关干部聘任制。镇政府机关在全市各镇区中率先实行干部聘任制,以“能者上,平庸者下”为原则,聘任机关干部73名,减少单独工作机构7个,安排8名机关干部到基层单位挂职。1997年上半年实施第二期聘任制,聘任办公室主任以下干部82名。引入竞争机制,为开展公务员过渡工作打下基础。调整经济管理架构,加强对全镇经济工作的领导。1995年下半年,将工业、农业、商贸、城建、外经、资金融通、新项目开发、境外公司、区办企业、审计等经济工作统由镇经济发展总公司管理,实行总经理负责制,改变过去分线太散的局面,保证全镇经济工作的“一盘棋”。转换镇属工业机制。1994年1月,实行厂长(经理)聘任制,同年开展清产核资、明晰产权的工作。在镇属工业中普遍实施以风险抵押承包为主要形式的经营责任制,实行贴身经营,调动了经营者的积极性,使大多数企业焕发了生机。农村实行“两田制”。为促进“三高”农业的发展,扩大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价值,于1995年底至1996年初,在各管理区普遍实行“两田制”(即把土地分作口粮田和有偿承包田)。当年发包收入平均每亩增加230元,同时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建立社会保障制度。1997年底成立了社会保险管理所,开办社会养老、工伤、失业、生育等险种的业务。 【社会治安】 加强公安队伍建设,建立联防机制。镇公安分局成立于1987年,1993年后分别成立横石、岭栏、马新等3个派出所,1994年成立巡警中队,1996年建立110报警台。1991~1997年,全分局共有10个部门和21人(次)受到市公安局和省公安厅的记功、嘉奖。全镇有治保队伍31支共187人,联防队伍53支476人,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治安网络。实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安全文明小区建设。从1996年起,全镇建立起31个安全文明小区,使治安环境得到进一步稳定。1997年共发生治安案件334宗,比1990年的270宗上升23.7%;查处率达到91.5%,有7个单位被评为市优秀安全文明小区。1991~1997年,先后开展了“打黑、扫黑”、“打团伙、追逃犯、破大案”、“严打”、“禁毒”等一系列专项斗争。 1997年全镇发生刑事案件181宗,比1990年的172宗上升5.23%;破128宗,破案率为70.7%。抓获处理违法犯罪人员998人,摧毁各类违法犯罪团伙32个80人,捣毁贩毒团伙7个,抓获吸贩毒分子95人。 【民主与法制建设】 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宪法赋予的权力。从1991~1997年,先后召开第九届(代表113名)、第十届(代表113名)、第十一届(代表93名)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积极参政议政,认真审议镇政府的工作。7年来,人民代表共提交议案365件,镇政府办结343件,办结率占93.9%。人民代表大会接受群众来信来访203宗,均已交人民政府办结。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监督行政的职能,先后对公安、司法、环保、税务、金融、邮电、供电、国土、城建、交通、卫生、民政、粮食管理、劳动管理等部门进行民主评议,制订整改措施。加强司法部门的建设,抓好“普法”工作。开展了《宪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新《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国土法》、《税法》、《合同法》、《水法》等一系列法规的宣传学习,提高群众的法制观念。与此同时,建章立制,落实措施。仅在1997年就先后制定了土地台帐、基本建设审批、卫生管理等法规和农村政务、财务“两公开、一监督”制度,进一步促进依法治镇。 【黄圃飘色】 始于清光绪年间,从清代至民国,每隔3年举行一次大型的飘色巡游,成为民间传统习俗。在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色彩艳丽,色心娇俏;讲究力学,色梗幼细;造型大方,装置奇妙;内容含蓄,玲珑飘逸等地方特色。飘色的单位叫“版”。每版飘色有一个木制的色柜,有一条长约一米的钢条叫“色梗”;色梗下端牢牢镶在色柜上,色梗上端支撑着一个幼女,这幼女叫“色心”;色柜上,还坐一个小童,这小童叫“色脚”。由4名健壮男人将色柜连同色心、色脚抬起来游行。色心、色脚均穿着古装,演绎典故或民间传说,如《昭君出塞》、《虎门销烟》、《唐僧取经》等。在飘色游行时,若干版飘色,配备一个锣鼓柜,放有管弦鼓钹等乐器,吹打助兴。飘色制作,需要能工巧匠。色梗的设计,既要保证色心安全,又要将色梗隐藏起来,不露痕迹。坐在色梗上端的色心,随着杠抬人员的步伐节奏,真如“飘”在空中。每版飘色的色心和色脚的扮相设计、服装设计,都要伴随色版故事,极费心思。所以,每版飘色都是民间艺术珍品。 【黄圃腊味】 黄圃腊味制作始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生产历史悠久,以其选料精、制作巧、色香味独特而驰名中外,为广式腊味之名产。广州“皇上皇”、“沧州”和香港“荣华”等老字号腊味店均师出黄圃。1991年,黄圃烧腊同行成立市黄圃烧腊商会,进一步提高了黄圃腊味的制作水平。从家庭作坊式到规模化制作,从人工制作到机械化生产、从单一品种的腊肠发展到以猪、鸭、禽、鱼为原料的数以十计的腊味品种,如腊肠、腊润(肝)肠、腊金银润(肝)、腊板根、腊肉、腊关刀肉、腊鸭、腊鸭包、腊鸭肠、腊酱封鸭、腊猪利(舌)、腊猪腰、腊鸡、腊鹌鹑、腊鱼等等;既保持传统制作方法,又符合卫生标准。目前,全镇有腊味加工厂(场)近100家,从业人员4000多人,生产季节可日产腊味400吨,年产值超3亿元。产品销往本省及福建、海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港澳及东南亚等地。 【黄圃一粒米】 黄圃镇是中山有名的产粮区,稻谷生产量大质优。“黄圃一粒米”以“新地大米”为代表。1992年,新地管理区兴办粮食加工基地,成立了市新地粮食营销公司,1994年建立市粮食批发市场,逐步树立了“新地丝苗米”、“新地小农占”等多个品牌。目前,该管理区有大中型粮食加工厂13家,均使用现代加工设备,日加工精米800吨。该区的粮食加工厂均设于河边,通常把稻谷从船上即卸即加工、即加工即销售,无需仓储,故成本低,米质新鲜,绝不掺杂,产品畅销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区。全区从事粮食经营、加工的人员1000多人,设经营网点53个,粮食专业运输船200多艘、车辆65台。同时,由于粮食营销前景广阔,吸引了不少外省市粮食部门和专业户运输稻谷前来加工,每年加工外地稻谷达20万吨。初步实现将专业优势转化为规模优势,又将规模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成为广东省较大的大米加工批发市场之一。(石少康) 1991~1997年黄圃镇主要经济指标统计表
附录:1991~1997年主要领导名单 书 记:钟伟泉(1991起) 镇 长:刘占祥(1991~1995.7) 林恒广(1995.8起)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