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 东凤镇位于中山市北部,东与黄圃镇、南与东升镇、西与小榄镇、北与佛山市顺德区均一河之隔。距石岐23公里,105国道广珠公路、364省道(东阜公路)和建设中的珠三角城际快速轨道、太澳高速公路贯穿镇西北境。下辖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和12个村民委员会,面积54.94平方公里,年末常住人口11.08万人,户籍人口7.27万人,流动人口4.84万人。是中国小家电产业基地、中国小家电专业镇、国家卫生镇、广东省文明镇、广东省教育强镇、广东省小家电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广东省专业镇科技创新试点单位、中山市工业强镇、中山市文明镇以及中山市经济强镇,通过国家环境优美乡镇省级验收。2008年,东凤镇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坚持“产业强镇”、“经济强镇”、“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发展方式,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65亿元,比上年增长29.51%;工农业总产值213.1亿元,增长13.16%。
【经济发展概况】 工业 继续实施“产业强镇”战略,加大引资力度,以重点项目建设为契机,发展小家电、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玻璃建材四大支柱产业,促进镇内工业设计、五金、塑料制造、包装印刷等小家电上下游行业发展,带动经济稳步上升。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10.3亿元,比上年增长13.16%。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加大品牌战略实施,规模企业效益明显。2008年,新增省级以上名牌名标6项,全镇省级以上名牌名标增至36项,继续位居全市镇区前列。全镇有22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99.45亿元,增长27.78%,占全镇工业总量的94.84%,其中产值超5000万元企业48家,超亿元企业20家,超50亿元企业2家。
农业 2008年,水产、蔬菜、水果、畜牧、花木、粮食等六大生产项目势头良好,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8亿元,比上年增长12.95%。坚持以大户、基地带动产业、品质提高效益的农业发展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全年投入255万元,改造720亩低产塘。成立西罟水产养殖业专业协会,扶持西罟村民吴玲芳创立镇首家农业生产企业中山市水润渔业种养有限公司。规范管理镇内省级3000亩南美白对虾、脆肉鲩无公害养殖基地及东罟、西罟2村3000亩省级无公害蔬菜生产种植基地。引进先进农机具100台以及“辣优8号”、马铃薯种、香蕉抗黄叶病5号、白须魽等优质品种,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鼓励农民外出承包土地,76户农民外出承包土地总面积8294亩,发放补贴资金16.65万元。至2008年底,完成主要农路硬底化和水利工程项目建设,逐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产业 8月8日,成立镇第三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战略规划第三产业发展。完成镇服务业发展规划方案。11月5日,签订集电子商贸市场、会议展览、商业办公和商业配套于一体的东凤电子电器商贸城迁建项目。商贸零售、住宿、餐饮业及会计、审计、律师等中介事务所业绩良好,限额以上商业19家,住宿餐饮业4家,共实现营业收入54.2亿元,税收2887.5万元。佛奥阳光花园、东御世家等房地产项目稳步发展。以天润物流市场为龙头的现代流通业初具规模。全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7.02亿元,比上年增长52.55%。
外经外贸 2008年,全镇出口总额3.88亿美元,增长6.71%;实际利用外资1408万美元,增长4.14%,比全市平均增幅高10个百分点。“3·28”招商经贸洽谈会落实招商引资项目9个,其中境外项目6个,引进资金3850万美元,注册资本2020万美元。境内项目分别引进天乙有色金属铜业综合加工项目、五星级综合酒店项目和百乐富公司等3个,投资总额15.8亿元。其中,天乙有色金属铜业综合加工生产项目首期投资9.8亿元,是2008年全市最大宗内资工业项目。
镇村建设 逐步完善基础设施,整治25公里主干河涌,建设四埒东泵站,完成穗西险段整治二期约80%的工程,改建公安分局新办公楼,硬底化建设东吉路等18条道路,完成东海路永益段和东西罟段砼路面、中心区支路道路、东海一路铺沥青、35号路路灯及箱涵和民乐四埒涌桥等工程。推进城镇规划工作,编制新沙岛概念规划,镇文体中心、市政广场修建性及镇中心区、同安等片区详细规划,东、西罟和穗成的新农村规划。
财税金融 2008年,全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41亿元,比上年减少19.23%。国地两税收入8.71亿元,增长23.93%,其中国税收入6.53亿元,增长27.38%;地税收入2.18亿元,增长14.64%。工业企业实交税金6.32亿元,增长26.06%,税收超千万元企业8家,超亿元企业1家。
【社会事业发展概况】 人民生活 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118元,比上年增长11%。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04万元,增长8%。全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5.17亿元,比上年增加7.44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额4.84万元,增长25.7%。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50.22平方米,增加0.8平方米。全年新建居民住宅5.19万平方米。全镇生活用电总量8241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1.42%。全年固定电话用户4.6万户,比上年减少496户,移动电话用户7.1万户。
教育 全镇有中学(职校)3所,小学10所,民办学校2所,幼儿园18所,托儿所17家,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所,非学历教育机构13个。全年投入800万元,建设东凤理工实验楼、东凤二中及东凤中学教学平台、民和小学塑胶运动场。整合学校资源,实现穗成、和平、吉昌3所小学合并计划及新校区的征地任务。开展以师德为核心的教师培训,举办教师“树师德,立师风,铸师魂”演讲比赛及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初中升高中考试达到第一批录取分数线人数356人,比上年增长91.3%,理工学校高职类高考上线率与三科总分均居全市第二。12月,东凤镇通过广东省教育强镇复评。
科学技术 2008年,全镇10家企业获各级技改创新奖励共1367万元,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镇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全镇企业共申请各类知识产权392项,获授权269件,铁将军公司成为首批省级知识产权战略试点企业。提升节能环保技术,玉峰玻璃、恒业玻璃、新晨星玻璃等3家企业以高分通过市节能降耗考核验收组年度考核。
文化宣传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同安、小沥、东兴、东罟步4个村(居)委会顺利通过市“农家书屋”和农村文化室建设验收。全年举办文艺晚会、游园晚会、电影晚会专场、大型禁毒活动及各种咨询活动等30多场次,送戏、送电影下乡50多场次。参加市2008年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职工文艺调演,其中独唱《阿妹出嫁》获金奖,舞蹈《那时花开》获银奖。参加市第二届镇区文艺大巡礼文艺汇演,其中独唱《东凤之歌》获金奖,小品《孝心》获银奖,舞蹈《命运》获银奖,《东凤之歌》获创作三等奖。参加市2008年离退休干部文艺汇演,其中歌舞《南国红豆》获金奖,折子戏《白龙关》获银奖。全年开展文化娱乐场所经营秩序整治行动30多次,收缴翻版盗版光碟1000多张、六合彩报纸一批,对违规经营的有关场所发出整改通知书4份。
体育活动 6月,成立东凤镇游泳协会。举办全民健步走,庆“七一”、“利华伦”杯篮球赛、游泳比赛等群众性体育赛事。组织180多名大学生参加镇大学生趣味运动会。开展中小学生游泳比赛、中小学生和教工田径运动会、中小学生篮球赛、乒乓球比赛、象棋比赛,拔河、趣味运动以及集体舞等校园体育比赛。参加市级各类比赛,永益小学获市武术比赛散打团体获第一名、套路团体第二名,中心小学获市跆拳道比赛团体第八名。10月,东凤中学少年军校方队参加中山青少年军校15周年庆典阅兵暨大型青少年团体操表演并获特等奖和优秀组织奖。9月27日,举行为期一天的东凤镇首届老年人运动会,设立乒乓球、投篮、象棋、麻将等4个比赛项目,全镇共有50多名老人参赛。
医疗卫生 全镇有一级甲等医院1间,社区卫生服务站13间,全面覆盖各村(居),全年门诊总量91.83万人次。2008年,全镇参加农村基本医疗保险5.55万人,参保率99.9%。10月,建成西罟步、永益、和泰、东和平、民乐、伯公等6个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工程并投入使用,提供基本医疗以及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等服务,实现卫生服务站全面覆盖各村、社区。开展大型义诊活动1次,为特困户、五保户减免门诊相关医药费15.56万元,免挂号费9533人次。应对“问题奶粉”事件,成立以院长为首的领导小组以及由影像、儿科、泌尿等科专家组成的院内专家小组,接诊婴幼儿3224人次。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全年检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1761间,处理违法单位255户。
计划生育 2008年,全年户籍人口出生761人,出生率18.52‰。流动人口出生1275人,计划生育率87.84%。户籍人口已婚育龄妇女1.45万人,落实节育措施1.23万人,综合节育率84.24%。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2.13万人,落实节育措施1.97万人,综合节育率92.4%。东凤镇被评为市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和无政策外多孩出生镇。同安、伯公、和泰、东和平等4个村被评为无政策外出生村(居)委会。投入2万多元安装13套人口和计划生育搪瓷宣传画,投入10多万元建设省、市、镇、村4级计生联网。
民政服务 全年为386户低保户、1211人发放保障金117.29万元,为166户临时困难家庭发放救济(助)金10.95万元。2008年,全镇脱贫69户、214人,新增五保户4人。投入140万元对33户低保家庭危房开展第三期改造工程。开展“爱心情暖汶川”募捐,筹集资金673万元,物资折价25.6万元。“红十字博爱月”发放医疗困难救助金91万元,受益人数682人次。2008年慈善万人行筹得善款265万元,为“5·12”汶川大地震灾区筹款675万元。建成小沥、东兴两个残疾人康复示范区。投入精神病防治康复经费25.87万元,使家庭困难残疾人得到康复治疗。为121名困难家庭学生发放助学金38.6万元。为全镇37名重点优抚对象发放优待金37.6万元。鼓励退役士兵自谋职业,发放一次性就业补助金每人4000元。全年办理结婚登记362对,离婚64对,补发结婚证书65对。
劳动社保 全年举办各类培训班40期,培训1032人次,完成“百万青年”、“自主创业”培训210人。开展劳动保障监测,保障劳动者权益,检查企业32家,下发指令书22份,询问通知书32份,处罚2家企业。立案仲裁98宗,工伤认定589宗,支付工伤保险等155.19万元。全镇农民参加养老保险人数3.38万人,占应参保总人数的87.75%;城镇职工参加养老保险人数3.9万人,比上年增加18.18%。全年发放社会保障卡6万多张。
社会治安 全年共立刑事案件708宗,破410宗,破案率57.9%;立大案390宗,破214宗,破案率54.8%,抓获刑事犯罪嫌疑人293名。加大严打力度,推进“打黑除恶”专项斗争,打掉吕加柱欺行霸市犯罪团伙,侦破命案6宗。全年发生“两抢一盗”案件284宗,成功破获省厅挂牌督办的“9·27”广东铁将军防盗设备有限公司特大盗窃保险柜案,涉案金额200多万元。发生经济犯罪案件11宗,破8宗,挽回经济损失53.8万元。开展打击网络赌博、治爆缉枪、扫黄打非等专项斗争,整治治安混乱场所,受理治安案件844起,查处605起,查处率71.68%,其中治安处罚291人次,查处“黄赌毒”治安案件90起、201人次。5月,在镇区主干道和案件多发地段共设置70个视频监控摄像头,投入140万元建设监控中心及监控机房,启动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24小时监控全镇社会面情况。
信访工作 落实21项民生信访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成立重信重访问题专项治理和领导干部“大下访”活动领导小组,开展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大接访活动。通过接待群众来访、约访、带案下访和随机接访,重点处理东罟村民泰 家具厂劳资纠纷、太澳高速拆迁安置纠纷事件。建立健全农村信访调解员制度,及时把问题解决在农村基层。全年受理群众来信来访59宗,比上年减少4宗,其中来信29宗,来访30批、39人次,重复上访6宗、12人次,占信访总数的10.7%。全年没有发生越级上省进京上访和重大群体性事件。
流动人口管理 2008年,全镇登记流动人口4.84万人,已办《暂住证》3.77万人,办证率77.89%,登记出租屋3557户。与村(社区)服务站互动,直接到村、厂企、出租屋为流动人口办理暂住证。举办各类咨询服务活动及开展流动人口清查工作,查出租屋2000多户,商铺300多户,清查流动人口5500多人次,流动育龄妇女6748人次,补办有关证件3000多人次。开展创文明出租屋活动,评出200户“安全文明出租屋”。
【新取水泵站建成投入使用】 1月29日,总投资4300万元的东凤镇新取水泵站建成并通过验收。新取水泵站位于莺歌咀附近,从2006年12月6日开始建设,包括取水头部、泵房、两条穿堤管、三条引水管、发电房、值班室及配套设施等。规模每日取水20万立方米,首期能力配置每日取水10万立方米,进一步扩大东凤水厂的容量。
【“商会杯”五人飞艇赛】 9月29日,在东凤镇中心河举办“商会杯”五人飞艇公开赛,共68支队伍300多名运动员参赛,近10万人观看比赛。赛事全程约3小时,奖励前21名,中山市永益建筑有限公司代表队获第一名以及奖金2.38万元。镇商会50多名企业家等为该届五人飞艇公开赛捐款85.13万元。
【四埒东泵站落成】 3月底,建成四埒东泵站,6月1日首次启动排涝,实现正常运行,有效缓解镇内涝险情。该站位于东凤镇东部五乡联围干堤四埒东涌出口,占地15亩,总投资3147万元,采用3台立式全调节轴流泵,配套3台电机,装机总容量1890千瓦,设计扬程4米,最大扬程5.5米。排涝设计标准为10年一遇洪水,24小时暴雨一天排干,设计流量为每秒25立方米。防洪设计标准为30年一遇。是东凤镇首个以排涝、防洪及改善水环境为主的中型工程。
【东凤镇改革开放30年】 30年来,东凤镇经历社、区、镇建置变迁,实现社会生产有序,人人安居乐业,村镇建设、居住环境日臻完善美化,经济社会日益繁荣。先后被评为中国小家电产业基地、中国小家电专业镇、国家卫生镇、广东省小家电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省文明镇、省教育强镇、省专业镇科技创新试点单位、中山市工业强镇、市文明镇以及市经济强镇等,通过国家环境优美乡镇省级验收。
1979年,兴起个体小家电作坊,改变社办企业单一发展的发展格局。1987~1993年,逐步发展“三来一补”和“三资”企业,出现五金、电子、包装印刷等配套企业。1993~2000年,个体、私营企业迅速发展,以小家电为主的特色产业成为工业发展的主流。2000年后,东凤镇依托地理优势,发展小家电产业,坚持“工业强镇”、“产业强镇”战略,开辟5大工业园区,引入美的、天乙等大型项目,带动工业经济新一轮增长。至2008年,逐渐形成以小家电、石油化工、装备制造业以及玻璃建材业四大产业集群为支柱产业,带动五金、塑料、包装印刷等行业发展的区域特色经济。全镇工业总产值由1979年的718万元增至2008年的210.3亿元,增长2927倍,年均增长24.4%。
1979年前后,东凤镇是中山市经济作物基地及塘鱼水产出口基地之一。20世纪80年代,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两水一畜”(水果、水产、生猪)生产,建立商品生产基地,改造农网,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增加农业科技含量。1993年,推行“三高”农业,带动农业向高质、高产、高效方向发展。90年代中,水产、畜牧业成为东凤镇农业两大支柱。2000年,初步形成以水产、畜牧为龙头,蔬菜、花卉为两翼的农业生产格局。2008年,水产、水果、生猪、蔬菜、花木、水稻等6大项目带动农业、农民增产增收。全镇农业总产值由1979年的1800万元增至2008年的2.8亿元,增长14.55倍,年均增长10.8%。
197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20元。199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300元,被评为市农村小康达标镇。至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118元,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04万元。1978年,人均居住面积6.1平方米。1983年,全面改造砖房。1985年,出现新式楼房庭院。1999~2008年,建成丽景花园、逸湖半岛大型、佛奥阳光花园、东御世家等住宅小区。2008年,人均居住面积50.22平方米。
1979年,镇内仅有一条水泥公路。至2008年,实现村村通大路,村道、105国道、广珠公路、364省道(东阜公路)和建设中的珠三角城际快速轨道、太澳高速公路贯穿境内。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镇规划不断完善。镇政府筹集近10亿元,重点建设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及河涌整治工程,酒店、商贸城、购物商场等商业设施,供水、供电、水利、消防等设施日臻完善。商业区从兴华西路不断延伸、扩大。
20世纪80~90年代中,完成扫盲任务,相继普及小学高中教育。2000年,被市评为教育工作目标管理先进镇,镇18间中小学达到市“四优”(优美校园、优质学校、优良学风、优化管理)学校标准。至2008年,实施“科教兴镇”和“教育强镇”战略,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师队伍,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改善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公寓、学生食堂、宿舍楼等设施。2008年,通过广东省教育强镇复评。
2008年,完善文化机构,文化协会、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为主流文化机构。体育项目实现传统体育向现代运动项目的转变。1978年前,东凤医疗事业落后,卫生院设施简单,人民就医不便。至2008年,实现医疗大发展,完成覆盖全镇村(社区)的1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建立一村一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疗模式。社会保障覆盖面更广,社会福利事业完善,敬老院、红十字会、残疾人联合会等福利机构作用凸显。(陈秀芳)
附:2008年中共东凤镇党委、人大、政府领导名单
书 记:吴礼煊(6月止) 高瑞生(6月起)
副书记:高瑞生(6月止) 罗建华(6月起) 麦炎辉
主 席:吴礼煊(7月止) 高瑞生(7月起)
副主席:胡联坤(8月止) 方小红(8月起)
镇 长:高瑞生(7月止) 罗建华(7月起)
副镇长:张翼翔 陈汝坤(8月止) 洪卓生 岑宏开 吴振棠(2月起) 胡联坤(8月起)
翁计传(2月起,挂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