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区(2008)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09 【成文日期】2008-12-05 【点击率】1816次


【基本情况】 南区位于中山市中心城区南部,面积48.69平方公里,辖10个居民委员会,年末常住人口4.85万人,户籍人口2.25万人,流动人口2.36万人。广珠公路西线、105国道过境线、南环路、城南路、东环路、西环路、振南路和兴福路贯通全区,地方一级以上公路总里程80公里。坚持“工业强区、三产兴区”发展战略,制定《2008~2020年南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建设“宜业、宜居、宜游”的现代化山水新区。2008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21亿元,比上年增长16.9%;工农业总产值84.44亿元,增长21.56%。


【经济发展概况】 工业 2008年,全区工业总产值83.49亿元,比上年增长21.4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6.1亿元,增长11.23%。电梯、电子、食品和包装印刷等支柱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0亿元,增长15%,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0%。工业总收入80.13亿元,增长10.66%。工业增加值14.56亿元,增长10.4%。全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项目60个,投资总额8.12亿元,其中利用外资1.3亿元。发展以电梯产业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广东菱电电梯、沙岗电梯等企业计划扩大生产,奥美森电梯项目落户电梯产业基地。纺织、服装、箱包手袋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受经济环境影响产值出现萎缩。全区有民营企业3326户,占工商业户总数的95.96%,比上年增长5%。有国家产品质量免检产品3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广东省名牌产品4个,广东省著名商标3个,中山市十大名牌产品1个。鹰唛食品、美怡乐、电线电缆、中南烛业等4个名牌企业获市名牌龙头企业和品牌经济发展资金40万元扶持。鹰唛食品、电线电缆、中南烛业完成广东省名牌产品期满复评工作。
  农业 2008年,全区农业总产值9553万元,比上年增长32.59%。有耕地面积2925亩,鱼塘1938亩,林地面积1.73万亩。水稻播种面积1530亩,早稻产量342吨,晚稻267吨;冬种薯类1021亩,总产量263吨;油料作物260亩,总产量69吨;水果种植面积3638亩,总产量5900吨。兑付种粮农户350户直补资金12万元,下拨扶持农业生产资金30万元。验收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示范工程。完成社区换届经济责任审计。村级统一核算取得实质性进展,未完成村级统一核算的经联社制定工作方案。
  城乡建设 统筹规划中心片区和农村土地,完善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近期交通改善规划、沙涌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乌胶林片区规划调整、规划信息管理系统等。以上塘、北台和福涌等村为试点,编制新农村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进行太澳高速公路南区段、中环路、大南公路的选线、设计等工作。投入1281万元,完成20项民生工程,包括建设同兴路,完善健身广场,改造第二工业区道路,改造振南路道路(南侧)绿化和景观,建设红磡路和雁地路,完成城南和双龙路等4个路口的电子监控安装,建设马岭等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河埔工业区24米道路,改造颐老院和各学校。完成寮后榕树头公园及西环路人行道改造工程的设计、立项工作。
  外经外贸 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82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0.32%。重新制定《中山市南区招商引资奖励办法》,规定奖励的对象、范围、标准、额度,鼓励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招商引资,多渠道、多层次招商引资。在“3·28”招商引资洽谈会引进项目16个,其中境外项目9个,国内项目7个。境外项目利用外资按投资总额和注册资本计算分别为9336万美元和4299万美元,国内招商项目利用资金27.6亿元、出口成交额3880万美元、国内贸易额6600万元。受国际金融危机、人民币加速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国家宏观调控、劳动合同法出台等因素影响,外贸出口增幅有所放缓。采取加强领导、完善服务、改善外贸出口流通环境、扶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应对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做好价格回归工作等措施提升外贸出口业务竞争力。全年出口总额1.9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7%。
  第三产业 6月,成立第三产业办公室。五星级永安皇冠假日酒店封顶。改造以区机关大楼为核心的中心商业圈概念设计和区文化中心剧场,引进剧场式大型主题演出项目,提升该区域的文化和商业品位。推进名都商业区、特色商贸广场、良都食街、创意产业园区及酒店公寓等项目的规划和招商。10月,文笔山大风车旅游项目列入2008~2009年度市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表。省、市“十一五”重点项目文笔山大风车旅游项目配套 工程东环路新段动工建设。委托市规划设计院规划北台5A旅游景区。6月和8月,市政府分别召开南区北台旅游风景区规划建设工作会和翠亨、詹园创5A级景区规划工作会议。2008年,全区第三产业 增加值10.55亿元,比上年增长23.07%。
  财政税收 2008年,全区税收入库5.25亿元,增长21.1%,其中国税3.26亿元,比上年增长31.6%;地税1.99亿元,增长7.2%。第三产业税1.82亿元,增长31.4%,占税收总额的34.73%。实现非税收入1.23亿元,下降43%。全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5亿元,下降40.63%。


【社会事业发展概况】 人民生活 2008年,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16万元,比上年增长6.11%。农民人均纯收入10894元,增长12%。各项储蓄余额30.13亿元,增长6.4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2.01亿元,增长24.1%。人均住房面积36平方米。
  教育 全区有中小学6所,其中公办中学1所、小学3所,民办学校2所。幼儿园10间,其中社区集体办幼儿园7间,民办幼儿园3间。在编教师191人,在校中小学生5314人。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振兴初中行动计划,全区中小学、幼儿教育,公办、民办教育,成人、高等职业教育均衡优质发展。2008年,初中升高中考试中,上市纪中、一中、侨中重点线31人,占11.9%;上省一级普高录取线84人,占32.4%,居全市中上水平。10月,启用中山市机电职业技术培训学校,促进电梯产业产学研相结合。年内,通过省教育强区复评。完善学校后勤服务工作,区办事处财政出资103.5万元,加强学校保安、绿化、清洁等后勤的社会化管理。
  科学技术 加强科技管理,提升项目质量,多家企业申报省高新技术企业、产学研结合科技项目、市科学技术奖励项目及科技计划项目。15家企业获市经贸、科技等各项扶持资金350万元,比上年增加240万元。50多家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投入资金超2.1亿元。有52个自主创新项目申请专利,比上年增长26.8%,其中30个项目获专利授权许可,增长76%。引导企业建设科技创新平台,邦达实业、东溢新材料等2家企业技术中心被评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在南区“3·28”经济表彰会上,蒂森电梯有限公司的“3.5m/s-7m/s交流变频调速微机控制高速电梯”等4个项目获区科技进步奖,广东长征机械有限公司的“压力容器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等4个项目获区技术进步奖,中山市邦达实业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创建区级企业技术中心。东溢新材料公司的“无胶粘剂(二层)挠性覆铜板”、科成化纤公司的“锰锌铁氧体废料制备高性能锰锌铁氧体和宏图精密机械的数字智能化单锭单控高速空气包覆纱机”等项目共获得各级科技奖励42万元。
  宣传文化 举办区第三届文化艺术节,有宏图杯传统南狮邀请赛、才艺表演大赛、书法大赛、美术大赛、摄影大赛以及《南区故事》征文大赛等项目。12月,区投入30万元,资助各社区建设“农家书屋”和农家(社区)文化室。区宣传文化中心与中国移动中山分公司、市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2131工程”(21世纪初1村1月放映1场电影)联合开展送电影到社区活动,共播映50多场。各社区选派1名以上工作人员作为文物普查联络员,参与区内文物点普查工作。
  体育活动 8月2日,投入1000万元建设的区全民健身广场启用,占地43亩。组织1000多人参加中山市十万市民迎奥运健身跑活动。2000名运动爱好者参与第十八届信合杯环区长跑赛、第十四届电信杯拔河比赛。5~8月,举办区第三届运动会,有12个大项目、70多个小项目,28个代表队参赛,产生72枚金牌,600名获奖运动员获奖。
  计划生育 2008年,全区户籍人口出生192人,比上年减少11人。自然增长率2.09‰,下降0.59‰;出生率8.54‰,下降0.7‰;计划生育率96.88%,上升0.82%。218对夫妇领取独生子女证,其中双农户123对。年内出生男女性别比为115.73∶100,男性比例增加26.6。沙涌、马岭、北台、树涌、环城、城南等社区政策生育率100%。流动人口出生455人,比上年减少89人,计划生育率83.3%,增加4.3%。实现全区无政策外多孩出生,7个社区无政策外出生。连续21年被评为市计生先进单位。
  民政服务 全年为250户、740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共116.4万元,为生活困难群众和患重大疾病群众发放临时生活救济和医疗救济金共27万元,为4户低保对象改造危房,市、区为31名重度特困残疾人各提供生活补助每人每月100元。2008年,慈善万人行活动募集捐款91.95万元。从区红十字会基金划拨12.2万元支援南方雨雪冰冻灾区,为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区募集捐款242万元、物资折价35.78万元、特殊党费19万元。
  劳动社保 全年农村合作医疗参保农业人口9441人、非农业人口351人,农业人口参保率99.58%。合作医疗救助基金筹得21万元,开展合作医疗救助30例,受惠人口126人,涉及医疗总费用100万元。投入250万元,推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定《南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方案》,由区财政承担城乡居民的门诊费用。城乡居民住院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门诊医疗保险在2008年底前实现全覆盖,成为全市第二批首个实行社区门诊医疗保险全覆盖的镇区。加强城乡统筹就业培训,畅通就业渠道,全年开展就业培训1845人次,新增就业岗位2394个,帮助青年实现就业130人,零就业家庭就业5人。
  医疗卫生 区医院病床114张,卫生技术人员142人。全年业务收入2136万元,比上年增长34%;门急诊20.16万人次,增长21.26%;住院5462人次,增长126.26%;每门诊人次平均费用55元,每出院病人平均费用1587.69元,分别下降26.97%和38.14%。更新和添置一批器械设备,全院手术数量978台,开展新技术项目20多项。取消挂号,就诊、划价、收费服务形成一站式服务。10月底,新(扩)建的9间社区卫生服务站开业,开展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等服务。11月,525人参与无偿献血。
  环境保护 全年投入环境绿化资金366万元,新增公共绿地绿化面积1.4万平方米,道路绿化1万米。建设污水收集系统,其中万科至秤钩湾、马岭片区“五所”,美怡乐至渡头河口码头污水管网等项目已动工,完成马恒河沿线等项目设计。
  社会治安 全年立刑事案件368宗,比上年下降1.6%;破182宗,破案率49.5%。其中,大案128宗,破68宗,破案率53.1%;两抢案件发案68宗,下降18.1%;盗抢机动车发案62宗,下降40.9%。组建120人的治安联防大队、213人的保安员队伍以及视频监控专业队伍。便衣大队打击“两抢一盗”、诈骗、故意伤害等犯罪活动。全区安装122个视频监控探头,完成对全区重点部位和社会面的覆盖。组建100人的区保安消防大队,全年举办消防培训11次,开展消防技能大演练7次。新创建无毒社区和减毒社区5个。
  流动人口管理 全区有出租屋1636户,流动人口2.36万人,办理《暂住证》2.31万张,办证率为78.31%。开展第三期出租屋专项整治,整治出租屋316户、1962间。“三基力量”(服务站、派出所和居委会)实行分片包干制,配合管理区内流动人口和出租屋。在上塘小组试点创建“零事故,低发案”社区,未发生治安、刑事案件及各类影响稳定的事故。
  食品安全 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出动执法人员1812人次,检查生产经营单位1792家次。立案查处案件7宗,涉案货值3.2万元;查处、取缔无证照经营单位9个。9月16日起,在全区清查婴幼儿奶粉,出动执法人员549人次,检查食品经营单位1176户,不合格奶粉及奶制品按要求全部下架禁止销售,全区未发现因奶粉质量问题引起的婴幼儿病例。
  信访工作 全年群众来信来访50宗,主要反映农村股份分配和外嫁女权益、土地管理、房屋物业和出租屋、劳资纠纷等问题。“党政一把手大下访”群众放映的问题13宗;重复信访4宗,集体访6批93人次。调处结案48宗,结案率96%,没有发生进京到省信访事件。分社区、部门和单位排查区内各种信访突出问题及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矛盾纠纷和苗头隐患,逐案登记。对排查出来的问题,领导干部按方案部署定点挂钩联系单位带案下访调研,专项治理重信重访问题。加强全国“两会”、奥运期间的值班工作,严格落实重大信访维稳信息报告制度。


【马景熹回乡寻根问祖】 12月20~21日,先施百货公司创始人之一马永灿的长孙马景熹首次回乡寻根,参观祖屋,拜祭先人,游览孙中山故居。马景熹祖籍南区沙涌,是第一代华人飞机师,经常为前新加坡总理李光耀驾驶专机出访。退役后,到澳洲开餐馆和办农场,家族在澳洲先施公司投资6000万澳元。此次回乡,计划出资200万元修葺祖屋。


【南区改革开放30年】 1983年11月成立环城区。1986年12月改设环城区办事处。1998年改称南区。
  1979年后,农村实行土地包产到户政策,农、林、牧、副、渔稳步发展,形成多元农业,以蔬菜生产为主的城郊农业经济发展最快。1998~1999年,实施“沃土计划”,创办花莲农场、富康农场、宜兰农场、金马农场、联营果场、马岭水库开发区等10个“三高”农业基地,面积1300亩。至2008年,全区农业总产值9553万元,是1980年的7.82倍。
  1979年,有社队企业120家。1989年,有“三来一补”企业24间,年创汇500万港元。1991年后,区、村改善投资环境和完善服务功能,开展“外引内联”招商引资。1995年、1998年,德国蒂森克虏伯电梯集团公司、日本三菱电梯香港有限公司先后在南区设厂,电梯产业成为南区特色工业。至1998年,区办工业引进投资总额1亿美元,创办50多家骨干企业,初步形成外向型的工业体系。14个行政村各自建工业小区,村办企业150多家,工业企业占70%以上。2002年,实施“工业强区”和“组团发展”战略,全区加工制造业从以轻加工为主向高加工为主发展转变。2005年11月,南区被省科技厅评为广东省火炬计划中山(南区)电梯特色产业基地。至2008年,全区工业总产值83.49亿元,是1980年的6049倍。
  1987年起,全面普及学前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全区适龄儿童入学率99.8%,初中入学率95%。1991年后,全部中、小学成为“四优”(优质教学、优质学风、优美校园、优化管理)达标学校。1996年,普及高中教育,高中入学率90.2%。2004年,投资8000万元,创建成为教育强区,良都中学创建成为省一级中学,竹秀园中心小学、北台小学、良都小学等3所小学创建成为省一级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创建成为市示范化学校,渡头幼儿园创建成为市一级幼儿园。同年12月,南区创建成为省教育强区。
  1979年前,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集体口粮分配及少量年终现金分配,全年平均收入150元。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逐年显著增加,加上侨属侨眷有外汇支持,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质量明显提高。1985年,城乡居民人均存款500多元。20世纪90年代后,大部分农民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农业以外的收入成为家庭收入的主导。物质生活逐年丰富,70%以上农家建有水泥楼房,人均住房面积数从建国初期的10多平方米增加到2005年的37平方米。1995年,南区被评为市小康达标镇。1999年,被列入广东百强镇。2000年,渡头村率先实行农民退休金制度。2003年起,推行农村医疗合作制度,村民应缴的部分由村集体负担,住院医疗每年最高报销额5000元。2005年,推行农村社会保障,沙涌、渡头、北台、恒美等村先后完成社保首期购买任务,村中达到退休年龄的老人每月领取260元的养老金。至2008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0894元,是1979年的73倍。(李小敏)



上一篇: 南区(2001) 【关闭窗口】 下一篇: 南区(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