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区(2001)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02 【成文日期】2001-12-05 【点击率】1557次


【基本情况】 南区位于市城区南部,面积45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委员会和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户籍人口2.12万人,外来人口1.04万人。全区有旅居34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和港澳台同胞3.3万人,是中山市重点侨乡之一。
  区内建有国家二级公路80多公里、11万伏变电站2个;有沙涌村的宋帝遗迹、侍郎故里牌坊、南源堂、沛勋堂和功建铁城梁公祠等旅游景点。2001年,南区继续实施“工业强区、三产兴区、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战略,结合实际,发挥优势,实现经济预期增长目标。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78亿元,比上年增长31.35%;工农业总产值28.52亿元,增长25.97%。


【经济发展概况】 工业 坚持“工业强区”的发展战略,重点扶持支柱企业,以点带面促进全区的工业企业发展。通过企业改革、产业结构优化、体制创新、技术革新、增资减债等,实现工业效益有效增长。全区有工业企业350多家,包括化纤、毛纺织、电子、机械、眼镜、家具、建材、制衣等行业,形成以毛纺织业和机械电子两大产业为主的外向型工业体系。规划开发树涌、河埔、寮后3个工业园区,其中树涌工业园区总体规划面积4500亩,首期开发1000亩,主要发展高新技术和电子产业。出让土地318亩、厂房1.28万平方米,新增工业企业38家,引进项目13个,投资总额2435万美元。收汇70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0.38%,其中银行实收工缴费430万美元,增长24%。全年工业总产值27.92亿元,增长26.2%。
  农业 “三高”农业形成一定规模,产值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50%。建有外资或合资城郊效益型农场10个,引种夏威夷木瓜、台湾珍珠番石榴、台湾翠玉西瓜、台湾小圣女番茄、洋香瓜、日本哈密瓜等优质水果;南区盛产桂味、糯米糍、妃子笑、白叶荔枝和石硖龙眼以及中华鳖、脆肉鲩鱼等优质农产品,成为中山市水果、水产品主产地之一。全年完成幼林抚育1477亩、“一区三线”造林1146亩、“四旁”植树1.01万米、山地改造种果205亩,维修防火界13.38公里。投入水利建设资金600多万元,完成土方3.81万立方米、石方1.25万立方米,改建窦闸10座,维修电排站3个,新开排灌渠7条共7100米,修建农桥2座、农路8条6000米,整治低产鱼塘205亩。投资200多万元整治河涌4条共5960米。全年农业总产值6177万元,比上年增长19.36%。
  村镇建设 投资680万元,铺设兴福路水泥路面,建设东环路至马岭芦溪村道,整治西环一路原办事处至渡头村路段,安装西环路路灯,建设中心区基础设施和南区文化广场。全年供电总量1.4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1%;供水总量577万立方米,增长4.7%;程控电话装机容量2.68万门。住宅电话普及率141%。
  外经外贸 实施“内外带动”发展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出口,提高利用外资的数量和质量,外向型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50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5.56%;出口创汇6054万美元,增长1.58倍。新办“三来一补”企业7家,来料加工和“三资”企业出口总值6683万美元。
  国内贸易 贯彻“商贸活区”的发展思路,制定扶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加强市场管理,拓宽经营领域,搞活商贸流通,增加社会消费量。全区共有私营企业251户,从业人员6520人;个体工商户1643户,从业人员4211人;非个体户商业82户,从业人员1122人。全年实现商业营业收入5.78亿元,比上年增长10%。
  财政税务 坚持“收支两条线”的理财制度,开展各单位、村的财务检查、物价管理监督、财政预算结算工作。全年财政收入8022万元,比上年增长7.36%;税收收入1.31亿元,增长41.2%,其中国税收入9531万元,增长55.74%,地税收入3560万元,增长21.3%。
  人民生活 农村人均年纯收入5375元,比上年增长12.05%。人均住房面积32平方米,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有63户154人,生活临时困难户有35户132人,全年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临时困难救济金共16万元,并为26户优抚对象发放优待金13万元。开展敬老献爱心活动,投资130万元新建占地1700平方米的区颐老院综合大楼,组织32个单位380多人到区颐老院慰问老人,送慰问金及慰问品1.85万元。全区殡葬火化率100%。


【社会事业发展概况】 教育 强化学校教学常规管理,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提高全区教育整体水平和质量。全区有中学2所、小学8所、幼儿园9所,在校中小学生3361人,教师242人,其中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教师58人。全年获市以上各种奖励的师生有120人次,有5项教育教学典型经验在市以上会议宣讲交流。南区职中毕业生参加成人高考,超录取分数线的有32人,录取率为72.3%。初中毕业生考入市以上重点中学有9人、市直属普通高中有29人。
  科技 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开展群众性科技普及活动,倡导科学文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组织企业申报熔纺聚氨酯弹性纤维中试、优质荔枝龙眼早结丰产栽培技术、杂交鲟鱼繁殖育苗及成鱼养殖、禽流感并发新城疫的预防、2001型豪华型太阳能热水器、智能油烟机专用芯片与控制器、丙纶长丝一步纺工艺技术改造等科技项目。
  文化体育 举办迎春文艺晚会、南区文化艺术节(包括即席书法、定点摄影、社交舞、歌唱、朗诵比赛)、“工业强市”专题晚会、“五一”国际劳动节文艺晚会、纪念建党80周年专场晚会、庆祝国庆曲艺联欢晚会、国庆电影周等文艺活动。区文艺代表队参加市“颂歌献给党”合唱比赛,获银奖;体育代表团参加市第四届运动会,获团体总分第十名。区还组织开展了环区长跑、拔河、篮球等体育赛事。
  环境卫生 搞好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净化美化区容区貌。全年投入资金170万元,建设卫生基础设施,修筑混凝土村级道路1.25万平方米,扩增绿化面积3843平方米。清理河道,取缔无牌摆卖,加强“门前三包”管理,保持主要街道和公共场所整洁干净。查检精神病人78名,发病率为3.95‰;全部落实康复治疗,显好率达50%。
  组织建设 3月至8月,开展区、村两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通过学习教育活动,促进民主政治建设,改进机关作风,提高领导干部的的政治素质。举办农村基层干部、党员教育培训班,496名党员参加了培训。全年发展新党员35名,办理预备党员转正38名,96名青年骨干参加建党对象培训。建立非公有制企业党支部3个,接管转制企业党支部4个。年底前完成了村级党支部的换届选举工作。
  计划生育 建设计划生育宣传栏、政务公开栏、读报栏和计划生育宣传阵地、技术服务阵地,与各村(居民)委会、单位签定人口计划责任书46份。全年出生人口273人,比上年减少19人,出生率12.58‰、计划生育合理率93.77%、自然增长率为5.21‰,落实“四术”措施553例。沙涌、上塘、马岭、树涌、金溪、寮后等6个村民委员会计划生育合理率达到100%。
  统侨工作 做好“以侨引侨,以侨引台(商),做好第三代华人工作”为重点的海外联谊工作。全年接待旅外乡亲1395人,为侨服务78宗。接受侨胞捐款100万元,款项用于修建幼儿园、游泳池、公园及改善老人福利等公益事业。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开展“打击双抢、盗抢机动车,扫除黄赌毒”专项斗争,肃清区内黑恶犯罪势力,社会治安明显好转。全年立刑事案件642件,侦破210件,抓获各类违法及犯罪嫌疑人员662人。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全区共有治保会8个、治保干部19人、调解会10个、调解人员73人、调解民事纠纷19件。民警为群众做好事实事970件,收到锦旗10面,表扬信10封,1个单位立集体三等功,1名民警被授予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称号,1名民警被评为省警务公开先进个人,10名民警受到嘉奖。
  司法武装 强化法律服务职能,开展法制教育。全年代理诉讼案件38件,挽回和避免经济损失43万元。办理非诉讼案件69件,挽回损失13万元。办理见证书47件,代写法律文书58件,协办各类公证327件,担任常年法律顾问15家,出版法制宣传栏18期,广播电视开辟法制宣传专题节目23辑。
  开展民兵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素质培训,举办第三期少年军校培训班,共有190多名中小学生参加军事训练。完成预备役人员统计工作,全区共登记军地专业对口技术人员1487人,其中退伍军人72人。选送10名优秀青年应征入伍。


【区域特色经济】 第三产业发展迅速,餐饮业、汽车修理配件业等行业向专业市场转化,建成汽配街、饮食街,民营企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区有私营企业251户、个体工商户1643户,民营企业总投资7295万元,增长超3倍。全年第三产业实现税收收入4186万元,比上年增长38%。


【调整行政村区域】 11月28日,完成区行政村调整合并工作,新行政村正式挂牌成立。全区由原来的16个村(居)民委员会调整为10个村(居)民委员会。恒美、竹秀园、渡头村、环城居民委员会、城南居民委员会保持不变,原沙涌、上塘村合并为沙涌村,原福涌、寮后、金溪村合并为福涌村,原沙田、树涌村合并为树涌村,原曹边、北台、分花水村合并为北台村,原马岭、龙环村合并为马岭村。(黎文媛)



上一篇: 南区(2000) 【关闭窗口】 下一篇: 南区(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