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区(2002)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03 【成文日期】2002-12-04 【点击率】1690次


【基本情况】 西区位于市城区西部,面积26.72平方公里,辖3个村民委员会和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户籍人口3.33万人,外来人口3万人。105国道、博爱路、岐江公路、中山一路、富华道纵贯西区,市汽车总站、市公共汽车公司、电信及邮政大厦座落辖区,交通、通信发达,是外地进入中山市区的要冲之一,又是中山对外辐射的一个重要区域。区内酒店、商场林立,旅游、商贸繁华。2002年,西区强化“工业强区、商业富区、农业固区”的发展思路,全力建设好“一园两区”(广丰工业园、西郊商业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同步发展。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亿元,增长6.8%,主要集中投放在房地产、基础建设及企业扩建厂房、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78亿元,比上年增长69.23%;工农业总产值22.49亿元,增长29.55%。


【经济发展概况】 工业 坚持“工业强区”的发展战略,2002年,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21.74亿元,比上年增长29.33%;实现工业增加值4.89亿元,增长27%。规模企业不断增大,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增加7家,总数增至36家。规模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7.16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79%;实现工业增加值4.05亿元,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83%。全年新建或在建厂房超过7.3万平方米。制订《关于鼓励西区企业争创名牌名标产品的办法》,实施名牌战略,全区拥有国内外知名企业6家,知名品牌7个。落实市技改贴息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研发高新科技产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5间科技企业申请180万元的技术改造贷款贴息,其中大洋电机有限公司获得科技开发经费20万元。
  农业 加快新一轮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水利建设,改建电排站3座,修理水闸2座,实现防汛排涝目标。全年投资410万元,修建、修整农路14条共8.5公里,疏浚河涌3公里,河底砌石1.5公里,高标准整治鱼塘、虾塘2200多亩,“四旁”绿化取得明显成效。继续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办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普及农业科学知识,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建立“绿色食品”基地,全面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为农民增收提供服务。水稻生产机械化率达到90%,蔬菜种植面积扩至2110亩。新建钢架温室大棚3座,安装了喷雾、喷淋和滴灌设施,面积共2880平方米。推广科学养殖,发展“虾产业”示范基地,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从上年的1300亩扩大到5200亩,平均亩产400多斤,亩利润2200元。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和农产品加工业,开拓成都、武汉、西安和香港市场,将对虾出口泰国转口到欧美国家。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加强果菜批发市场建设,提高市场集散能力,促进农产品市场建设的信息化、专业化、规模化。西区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2002年全区完成农业总产值7539万元,比上年增长36.21%。
  城乡建设 完善辖区的规划布局。完善路桥网络,光明桥、105国道博爱立交桥建成通车,扩宽翠景路、翠景桥、彩虹桥到沙朗路段。完善长洲社区配套设施,建成后山安居工程,拓展西区城市的框架。加快沙朗片的城市化步伐,全面改造沙朗片的供水管网,解决了水压偏低的问题;投资93万元,维修下水道6200米,全面检修沙朗片街灯,修复街道路面。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是西区特色经济,西区重点创建营商环境,充分利用“西郊商业区”的品牌,不断开发新项目,保持商贸繁荣。重新调整规划西区第三产业发展功能,有效整合利用资源,形成多渠道、多种投资主体,发展第三产业。全区个体私营企业3951家,营业总收入18亿元。沙朗汽车销售一条路已具规模,有汽车销售企业22家,比上年增加10家,全年销售汽车1.4万台,总销售额12亿元。全区有货物运输企业45家,全年营业收入1亿元。饮食业、旅游服务业不断发展,岐江食城全年营业收入1.5亿元,比上年翻1番。五星级股份制的翠景假日酒店已立项,全市最大的10万平方米综合广场水牛城商业广场动工兴建。房地产业兴旺,翠景华庭苑、广浩华庭、金沙苑、怡景苑等楼盘销售理想。2002年,“三产”新项目增多,旅游业、房地产业、运输业、饮食业和商品零售业兴旺发达,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为5.47亿元,比上年增长186.4%。
  外经外贸 以开发广丰工业园为契机,做好招商、扶商、富商工作,不断改善投资经营的软硬环境服务企业。在2002年招商经贸洽谈会引进11个项目,引进投资总额达2440万美元,资金到位率为82%。新办企业43家,其中“三资”企业8家。扩大出口贸易,外商投资企业完成出口产值2400万美元,“三来一补”企业出口交货值3500万美元,工缴费实收汇200万美元。
  财税金融 全年财政收入4853万元,比上年增长43.11%;税收收入3.66亿元,增长20.23%,其中地税收入1.64亿元,增长12.72%,首次突破1亿元;国税收入1.823亿元,增长27.3%。
  人民生活 2002年城镇职工人均年收入14169元,比上年增长8.1%;农民人均年纯收入6036元,增长20.4%。做好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征收入库税款124.57万元。对比税改前后,减轻农民负担91.56万元。完善农村基层干部社会保障体系,一次性解决历届村干部的工资补贴问题,制定为村、社区两委成员购买社保的政策,解决原11名退休员工社会养老、医疗保险费用19.75万元,支付员工解除劳动关系补偿金11.2万元。解决残疾人就业,基本解决教师、医务人员、公安干警住房问题。完善农村的合作医疗,覆盖率超90%。落实好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有117户303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全年发放救济金额40万元。


【社会事业发展概况】 教育 全区拥有中学2所,小学7所(含民办),幼儿园11间(含私幼);在校中学生2347人,小学生5855人,幼儿2451人;在职公办教师325人。2002年,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建成西区初级中学并投入使用。加快改造薄弱学校的步伐,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将隆昌、隆平、广丰3所农村小学合并为昌平小学。接管西区职业中学,完成西区中心幼儿园的转制,形成了西区建区以来最完整的中小学校布局。加强教育管理和教育改革,促进全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推行校长与教师双向聘任、教学成绩与待遇挂钩、教师综合素质测试、竞争上岗、末位培训等责、权、利相结合的人事制度改革,优化教师队伍,对全区中小学正副校长、中层干部和教师实行竞争上岗,公开招聘教研室副主任。
  科技 坚持科技创新,推进科技进步,以科技促进生产力发展。大洋电机有限公司被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围绕发展农村“三高”农业,举办科学养虾培训班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技讲座,提高企业干部、农村干部以及专业户的生产技能。解决科技人员福利待遇、入户、住房、子女入学、职称申报等问题,营造科技人员发展的空间,有效地留住了人才。向群众传播科学知识,组织中学生、企业干部1000多人参观全区科普展览。
  文化 加快社区文化设施的配套建设。全年投资255万元建设文化广场、星光老年之家、村(居)委会图书室等社区文化设施,全区有社区文化活动场所7.4万平方米。推动群众开展文化活动,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充实和壮大具有传统文化特色、技艺精湛的醉龙队、醒狮队,富洲歌舞团、西区曲艺社、教师文艺队、企业业余文艺队、西区合唱队等专业和业余队伍不断巩固和完善,多次参加市、区各项文艺活动,推动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发展。全年举办庆“五一”迎“五四”文艺晚会和西区第三届小学生美术书法作品展,参加“中山八百年”知识竞赛。企业业余文艺队排练的小品《照相》参加市话剧小品调演获银奖和创作奖,区内歌舞娱乐演出场所的职业歌手参加全市的职业歌手大赛获2个银奖、2个铜奖、2个优秀组织奖,参加市第三届少儿艺术花会活动获组织奖、器乐合奏金奖、舞蹈辅导奖,3幅美术作品分别获银奖、铜奖和优秀奖。做好文物保护和调研工作,实地考察长洲黄氏大宗祠的文物环境保护和消防安全问题,做好跟踪整治各项相关工作;调查研究区内有建筑价值及历史艺术价值的碉楼。
  体育 开展“体育先进社区”活动,丰富社区居民文体生活。完善长洲安居工程配套体育设施,增设岐江公园各项体育设施,开展全民健身群众性体育活动,举办村(居)委会篮球赛和全区中小学校体育运动会,提高群众的身体素质。
  环境卫生 做好城市美化、绿化和“门前三包”工作,清理卫生死角,整治污染环境、乱摆乱卖的现象。清除违章乱搭乱建物和整治农地临时建筑及高压走廊违章建筑,清拆农地临时建筑572间共2.25万平方米、高压走廊违章建筑61宗4956平方米,年底清拆工作通过市的验收。完成整治农村直排厕所工作。配合企业做好环保工作,全年环保立项318项。西区医院拥有医技人员130人、住院病床120张,医疗水平逐年提高,形成妇科、断指再接外科手术等医疗专科。2002年,全区诊治病人26.5万人次,急诊病人5670人,其中抢救危重病人179人,抢救成功率95%。
  计划生育 宣传学习《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落实计划生育“三为主”方针,实行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等方法,顺利完成省、市下达西区的各项人口计划指标任务。2002年,市下达西区人口出生指标388人,实际出生339人,人口出生率10.56‰,自然增长率6.63‰,计划生育合格率94.1%,计划外多孩率0.29%。做好季度查环查孕工作,落实“四术”356例。
  统侨工作 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广东省归侨侨眷权益保护实施办法》,热情为侨服务,维护侨胞合法权益。全年受理华侨、侨属、港、澳、台同胞来信来访10宗,为侨办实事8宗。密切联系港、澳、台乡亲和海外同胞及其社团,全年接待侨胞150多人次。配合市做好第四届世界中山同乡恳亲会联谊工作,接待侨胞40多人。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完善安全小区建设,在重点整治部位设立警务区,全区的治安环境良好,全年立刑事案件1059件,比上年下降186件,降幅为14.95%;破案515件,破案率为46.79%,上升了5.39个百分点。受理治安案件2119件,减少390件,降幅15.54%;查处1693件,查处率为80%,上升3个百分点。全年抓获处理各类违法犯罪人员7133人。信访、综治、劳动、工会等部门积极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及时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全年接到群众来信来访51件,立案处理51件,结案47件;接待群众集体上访3批86人。全区的安全生产状况好转,无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全年发生安全事故4宗,死亡1人,受伤5人,直接经济损失38.8万元。
  司法武装 加强司法工作,推进依法治区。全年代理诉讼案件23件、非诉讼案件23件,办理法律见证书33份,成功调解民事纠纷14件。开展“四五”普法,上法制课10次。深入开展全民国防教育,提高国防意识。圆满完成征兵任务,选送7名优秀青年入伍。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做好退伍军人优抚和安置工作。加强军政训练,在全市海训考核中获得第三名。
  社区管理 在配合市政府完成对沙朗片详规修编工作的同时,实施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对社区居民委员会的管理,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社区居委会的设置,将长洲、后山村改制为社区居委会,将西堤居委会撤并入烟洲社区居委会。
  工青妇工作 抓好工会组建工作,提高职工入会率。新建工会9家,新入会会员4600人,基层工会达到148家,会员9000多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为员工追讨回应发工资119万元。开展职工解困活动,全区捐款1.22万元。推动员工文化广场建设,开展文体活动。培训和提高职工劳动技能,参加市劳动竞赛获2项第1名。组织纪念建团80周年活动,举办了图片展览、论文比赛、文艺晚会等活动。围绕西区蔬菜、水稻、养虾3种种养业,实施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制作西区共青团网页,加强团的宣传阵地建设。深化青年志愿者活动,做好以团带队工作。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陈 恒)


附:2002年西区党委、办事处领导名单

书 记:谢克球

副书记:何锦池(2002年6月止) 蓝卫海(2002年6月起) 郭惠冰(2002年6月止)

    罗贤新 李颖常(2002年6月起) 侯亦斌(2002年6月起)

主 任:何锦池(2002年6月止) 蓝卫海(2002年6月起)

副主任:林北泉(2002年6月止) 吴洪胜 李润微 梁 励(2002年6月止)

    徐文泽(2002年6月止) 卢满洲(2002年7月起)

上一篇: 西区(2008) 【关闭窗口】 下一篇: 西区(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