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 东区面积73.12平方公里,辖10个社区居委会,年末常住人口11.17万人,户籍人口8.05万人,流动人口4.05万人。2008年,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中心商务区建设,启动城中村改造试点工作,实施农村社保和医保工程,抓好平安建设和教育发展,营造优良的居住、创业环境。2008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92.1亿元,比上年增长7.21%;工农业总产值47.95亿元,下降45.86%;第三产业总收入230.58亿元,增长18.2%;税收收入18.26亿元,增长16.95%;实际利用外资4443万美元,增长43.42%。
【经济发展概况】 工业 受产业升级和全球金融海啸影响,部分工业企业面临订单不足的困难,一些工业企业开始外迁,原厂企地段相继转功能发展服务业。原79家规模企业减少6家,其中47家企业产值同比下跌,工业产值占GDP比重出现下滑。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建立专人负责、后续跟踪的帮扶制度,为鑫和五金制品有限公司、德高胸围纺织勾带有限公司、宏懋工艺制品厂等一批重点三资企业排忧解难,保证企业正常的进出口业务。2008年,工业总产值47.61亿元,比上年下降46.05%。
农业 20世纪90年代以来,工商业经济高速发展,大量土地被征用,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宏观农业经济全面萎缩。白花番薯、姜花等传统农产品的种植面积逐年减少,渔业养殖仅剩700多亩鱼塘。加强养殖场巡查,做好动物防疫工作,检查畜类4.23万头,禽类82.92万只,动物产品411.6万吨。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对长江、新安、槎桥、老富头等蔬菜种植基地进行采样,排除毒菜隐患。监测林区的尺蠖虫危害情况,抓好市政工程林抚育和防火林带维修。落实抢险预案,补充三防抢险物资,成功预防“风神”等台风袭击。2008年,全区农业总产值3371万元,比上年增长9.55%。
第三产业 加快东区中心商务区建设步伐,利用市“3·28”经贸招商洽谈会向海内外客商作大力推介。服务业招商工作进展顺利,盛景尚峰、利和广场等一批重点项目动工兴建。委托省社科院对服务业发展作详细调研,制定科学发展规划。6月3日下午,东区与中山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在市政府会议中心,就有关建设中山证券大厦、证券期货培训中心等项目签订投资意向书,增强东区中心商务区的集聚效应,吸引更多的金融行业前来东区投资落户。全年服务业税收13.99亿元,占税收总额71.88%。其中,房地产业总收入20.59亿元,下降38.78%;批发零售业收入78.63亿元,增长15.67%;金融保险业收入42.51亿元,增长48%;商务服务业收入20亿元,增长6.8%;邮电通信业收入17.4亿元,增长13.17%。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75.54亿元,比上年增长26.22%。
城乡建设 按照“先行试点、积极稳妥”的原则,在沙岗旧村启动“城中村”改造试点工作。加大辖区“扩容提质”建设力度,投入900万元完成东裕、桃苑等5个社区和起湾派出所的工程建设;投入300万元完成白沙湾二期填土工程,投入350万元完成朗晴小学侧18米路建设。加强工程报建审批和招投标管理,全部办理新开工基建项目招标手续;新建500平方米以下私人民房报建工程的安全监督覆盖率100%。调整社区实绩考核体系,促进城管工作规范化。完善以动态保洁为核心的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协助4个小区成立业主委员会,推进小区物业管理工作。东裕、夏洋、桃苑、齐富湾等4个社区顺利通过省验收,获得省“六好平安和谐社区”称号。加快城市绿化建设,投入80万元对社区及“城中村”进行绿化管养。开展义务植树活动,拓宽城市绿化建设渠道,提高市民绿化意识。宣传与处罚并举,专项治理乱丢垃圾现象。综合整治“沙岗墟”集贸市场及起湾大街市场,彻底改善周边的综合环境。加强环境专项管理,配合做好“全国生态市”创建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工作,开展10次全民性的卫生综合治理,降低公共场所的“四害”孳生密度,并开展枯水期环境安全专项执法检查,全面铺开东区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落实市政府河涌整治规划,投入45万元对洋角涌、大皇庙涌等进行清淤。整改辖区一批违法排污企业,压制环境违法行为的苗头。
外经外贸 2008年,外贸进出口势头有所放缓,全区出口总额17.3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4.8%;新增“三资”企业8家,合同利用外资6300万美元,增长9%;实际利用外资4443万美元,增长43.42%;签订来料加工装配合同180宗,来料加工工缴费银行结汇纯收入900万美元。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引进圣贤庄休闲产业有限公司、威华灯饰有限公司、慧智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京通数码科技、汉峰国际货运代理等一批工业项目以及现代服务业项目。
财政税收 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税收波动,做好组织收入和科学调库工作,财税收入保持平稳增长。各项税收收入18.26亿元,增长16.95%。其中,国税收入4.94亿元,增长8.21%;地税收入13.32亿元,增长20.56%。产业税收方面,工业税收2.71亿元,增长14.27%;第三产业税收13.99亿元,增长21.16%;个人所得税2.93亿元,增长6.97%。全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77亿元,比上年增长12.63%。
【社会事业发展概况】 人民生活 市场销售活跃,全区社会消费零售总额36.7亿元,增长32.1%。在全区“五小”场所、大型餐饮业、超市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检查,重点关注肉品、食盐、奶制品及酒类的市场经营,加强对食品、药品准入和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防止三聚氰胺毒奶粉流入,出动375人检查商户、饭堂、餐饮业668家,接受液态奶退货70.25升、奶粉退货52.2公斤,接受申诉14宗,有效控制毒奶粉及其制品的流通。推行原村民的社保、医保工程,全部18个经联社实现股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全覆盖,区财政拨款3000万元支持各经联社将股民购买的农保转为城保,民生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开展“再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就业援助专项活动,推进劳动者就业培训。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1164元,比上年增长5.2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42.94亿元,增长25.77%。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1.78亿千瓦时,增长14.51%。
教育 全区有中学2间、小学7间,在职教师825人,在校中学生3394人、小学生1.15万人。顺利通过省教育强区复评验收,巩固教育强区地位。投资7000万元按省一级学校标准兴建的朗晴小学正式开学,进一步扩充优质教育资源。大幅提升教师福利待遇,增加教师住房公积金,100%落实教师住房津贴政策。启动首届名校长、名教师、十佳班主任和学科带头人培养工程。开设名师讲座活动,发挥名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营造尊师重教氛围,教师节期间拨款185万元重奖教育。2008年,初中升高中考试考入区外高中222人;普高班参加高考397人,100人考上大专以上高等学校。
科学技术 扶持企业科技创新,促进技术成果尽快向先进生产力转化。全年为卓梅尼控制技术、三怡电器、晶明光电、今科信息、盈信科技、全通教育信息、长宝卫星监控、坚信科技、全通数码等10家公司申请认定为省高新技术企业。香山衡器集团公司申报市重点技改项目贴息补助,坚信科技、大桥化工、博网科技、盈信科技、能龙软件、香山衡器等企业申报各类科技奖励资金或补助资金,华升电子有限公司、中港家具厂以及三叶展示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组建区级企业技术中心提供协助。全区有1家省级工程研发中心、10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和6家省级民科企业、61家市级民科企业、6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市级工程研发中心。
宣传文化 举办“庆祝东区建区20周年”大型庆典活动。通过省、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验收。成功创建第六批全国城市体育先进区,长江三溪、新鳌岭、东裕、桥岗、起湾等5个社区获“省体育先进社区”称号。投入160万元装修东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社区书屋”,10个社区室内藏书总量2.27万册。建设学习型社区,开展东区第二届读书节活动,表彰26个“书香家庭”和20位“小书迷”。举办第五届曲艺比赛、“骏贤杯”第十七届“同是东区建设者”歌舞大赛、第五届社区文艺调演、“和谐东区廿载情”等系列文艺晚会。扶持民间传统艺术,组织起湾“舞金龙”艺术队参加广东省国际旅游文化节闭幕式大型文艺表演。加强文化市场监督管理,开展网吧、电子游艺厅等文化市场专项整治,查处黑网吧30间,收缴盗版图书500册、影碟3000张。
医疗卫生 建成夏洋、新鳌岭、长江三溪等3间社区卫生服务站,扩大社区卫生服务的覆盖面。东区医院开展廉价医疗门诊,免收60岁以上老人挂号费和诊金,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举办“百名医师下乡帮扶农村卫生活动”,帮扶东区7间基层医疗机构。
计划生育 全区常住人口已婚育龄妇女1.83万人,出生760人,计划生育率96.18%,出生率9.82‰,自然增长率6.55‰。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2.94万人,出生1477人,下降10.02%,计划生育率86.66%。落实“四术”1096例。2008年,为符合条件的计生对象发放节育奖近48万元,提高群众落实避孕节育措施的积极性。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政策,发放奖励金10万元。办理《独生子女证》483本,发放保健费80多万元。深入开展计生优质服务,东区连续10年被市评为计划生育先进镇区。
统侨工会 完成香港中山东区同乡会换届及第七届理监事就职典礼工作。做好“侨捐”确认项目挂牌仪式,实现基层侨联组织的全覆盖。东区商会迁入新址,举行第二届理事就职典礼。宣传《劳动合同法》,维护职工权益,新组建工会74家,发展会员3801人,创建合格职工之家15个,签订集体合同和工资协议393份。
社会治安 圆满完成奥运安保工作,有力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强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大技防、人防、物防的投入,形成以公安分局指挥室视频监控中心为平台,巡警、派出所民警巡防打击为主,治安联防队员、保安员积极配合民警为辅的立体治安“打、防、控”网络。禁毒宣传教育工作成效显著,户籍人口多年未发现新增吸毒人员。7月15日23时30分左右,东区起湾村商业街1号出租屋发生一起伤害致死案。案发后,东区公安人员召开案情分析研判会,并在市局刑警支队、技术支队、行动技术支队、网监科和江门市公安局的协助下,迅速确定侦查方向和追逃方向,仅用不到7天时间,就抓获涉嫌伤害致死的4名嫌疑人,实现“命案必破”。全年共立刑事宗件952宗,比上年下降2.26%,其中大案661宗,下降6.37%;破各类刑事案件580宗,破案率60.92%,大案338宗,破案率51.13%。破上年积案10宗,社会治安持续好转。
民政服务 全年为104户、258名低保户发放保障金42.4万元,实现应保尽保。开展“访贫问暖”活动,累计发放慰问金17.52万元、临时救助金1600元。重视关心老龄事业,重阳节期间为辖区6200名65岁以上老人每人发放100元敬老慰问金。做好优抚安置和双拥工作,接收士兵15人,按政策发放安置补偿金48.8万元,全部实现自谋职业安置。向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区捐款20万元,接受社会各界捐助款近230万元及捐助衣、被等物折价6.7万元。
司法武装 开展法律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的“法律四进,服务民生”法制宣传系列活动,组织2次“法律进社区”大型宣传会,派发资料1.2万份,举办2场法制宣传文艺晚会,吸引3000名群众观看,掀起学法用法的新高潮。完成征兵工作,择优选送青年应征入伍。组织应急分队参加抗洪救灾、扑灭山火等行动,完成各项急难险重任务。
信访工作 举办人民调解员业务培训班,提高基层人民调解员业务水平。完善社区信访联络员制度,建立劳资纠纷预警机制和不定期巡视制度,提高信访案件调处率,妥善处理矛盾纠纷。共接待群众来信、来访164宗、1229人次,比上年上升167%,主要为“外嫁女”重复上访;调处案件158宗,调解率93.5%;妥善调解劳动争议520宗,为1660名工人追回拖欠工资522万元。
流动人口管理 2008年,全区流动人口4.05万人。正式启用中山市流管信息系统,实现“一方采集、多方使用”,减少公共管理成本。拨款15万元建设东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站,完善流管信息系统的硬件设备。规范房屋租赁市场,消除出租屋治安和消防安全隐患。
#p#副标题#e#
【构建东区中心商务区】 以紫马岭公园为背景,以中山路、起湾道交汇的十字型区域为中心进行构建,核心区域面积1.5平方公里,扩展区域8平方公里,为全市三个中心商务区之一,城区唯一的中心商务区。重点发展金融贸易、科技服务等高端产业,配合发展中介服务、商务办公、休闲娱乐、公寓居住,并与周边镇区的商务聚集区、商圈以及本辖区其他商圈联系互动,错位发展。中山日报大厦、中银大厦、财富大厦、大东裕大厦、华凯商务大厦等写字楼投入使用,利和广场、盛景尚峰金融商务中心、帝王景东方商务中心、大东裕国际商务城等5个项目正在建设,计划投资近40亿元。
【沙岗村成为全市“城中村”改造试点】 3月12日,全市“城中村”改造工作座谈会在东区召开。由于沙岗经联社有新旧2块住宅区,早期曾做过“城中村”改造的规划,群众支持度较高,便于“以点带面”推进工作,率先进行“城中村”改造的条件最为成熟,最终被推荐为改造工作的试点村。
【通过广东省教育强区复评】 12月21~24日,广东省教育强区督导组对东区创建教育强区工作进行复评验收。期间,督导组一行对东区各界人士进行教育专访,查阅相关的档案资料,核查有关数据,通过各种渠道、多种方式考察东区近4年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情况,认为东区教育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社会公信度极大提高,并进一步向教育现代化迈进,完全符合广东省教育强区的标准。
【朗晴小学建成使用】 9月1日,东区朗晴小学建成使用。该小学投资7000万元,占地45亩,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按省一级小学标准设计,设有36个教学班,进一步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东区改革开放30年】 1988年,市委、市政府做出区划调整的重大决策。8月8日,正式成立东区。
在建区初期,只有2家区办企业、11家村办企业,年产值3900万元。改革开放以来,从初期引进一些简单加工项目到电子、轻工等支柱产业并举,一个个规模企业纷至沓来;从简易的临时厂房到高水平的“九通一平”,一座座现代化工厂巍然耸立。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大部分主要经济指标排在全市较前位置,2006年成为中山市的首批“经济强区”。2008年,东区地区生产总值92.1亿元,是1988年建区初期的345倍,年均增长4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2倍;第三产业总收入230.58亿元,税收收入18.26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77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22.59亿美元,分别为建区初期的4118倍、1902倍、920倍、3540倍。
2008年起,东区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通过营造发展环境,引进广告、设计等文化产业以及中介、法律服务、金融、旅游、IT、会计审计及咨询类新兴产业,吸引各类公司前来设立总部或研发中心,全力打造“总部经济”和“写字楼经济”,完成由“工业立区”、“工业强区”向“服务业强区”的转型,成为中山发展“总部经济”的首选地,聚集全市大部分保险、通信、金融证券、传媒和旅行社的总部以及律师、会计师、拍卖、中介咨询、出口贸易等服务业机构。2008年,全区“写字楼经济”营业收入为99.10亿元,税收收入为6.81亿元,占全区税收收入的34%。
区内购物、饮食、娱乐休闲设施配套齐全,益华、万佳等大型商业板块聚集,市博览中心、长江高尔夫球场以及香格里拉酒店、雅居乐长江酒店等一批星级酒店相继落成,商业地位不断提升,形成房地产、商贸流通、金融保险、旅游餐饮等行业并驾齐驱的发展格局。服务业税收快速增长,成为税源主体。2008年,全区服务业企业和商户6100家,服务业总收入230.58亿元,服务业税收13.99亿元,是工业税收的5.5倍,占全区税收收入的72%。
2008年,全区工业产值47.61亿元,是建区初期的413倍;有工业企业500多家,其中规模企业77家。推进“公司总部+科研机构”的经济发展模式,全区有5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省级民科企业、6家市企业技术中心、5家市级工程研发中心、61家市级民科企业。
20年来,东区办事处实施“亲商、稳商、富商”的方针,以市“3·28”经贸招商洽谈会为契机,大力招商引资、招商选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引进一大批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税收贡献大的项目。高标准建设的白沙湾产业聚集园区,路网、水电、通讯、生活等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共引进企业15家,占地538.17亩,预计投产后产值将达13亿。
大力发展城市型经济,经济结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建区初期,东区的三大产业比例是8∶62∶30,至2007年为0.19∶30.14∶69.67,2008年优化为0.22∶17.76∶82.02,已从以工业为主体的郊区发展成为以服务业为主体的新兴城区。(檀俊斌)
附:2008年中共东区党工委、办事处领导名单
书 记:郑汝安
副书记:李磊坚 李嘉颖 范桂方 邓淑玲(3月起)
主 任:李磊坚
副主任:梁战文 梁钟华 郑凯旋 梁颖骧 林植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