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况】东区位于中山市城区的东部,面积71.4平方公里,辖9个居民委员会和17个村民委员会,户籍人口5.92万人,外来人口3.5万人,海外华侨、港澳同胞2.5万人,是中山侨乡之一。2000年,东区坚持“工业立区”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全区经济平稳增长。全区国内生产总值8.87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工农业总产值30.71亿元,增长25%。
【工业】坚持“稳定是基础,发展是方向”的工业指导方针,在做好择优扶持和稳定支柱企业的同时,加强有效的投入。引导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投资,依靠技术进步,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强化工业在全区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通过体制创新,强化服务功能。改革投资管理体制,把以往由政府直接投资转变为由外企、民企、个体等多种经济成分组成的投资主体,实行“谁投资、谁拥有、谁受益、谁担风险”的投资管理体系。全年新增工业企业53家,其中私营企业21家。加快区村企业转制,采取租赁承包、转包经营、合伙经营、资产管理等形式,改革企业,搞活区村企业,使区村企业扭转亏损的被动局面,提高全区整体经济质量和效益。全年区属工业产值23.45亿元,比上年增长8.1%,村办工业产值6.97亿元,增长52.52%。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在转变政府职能的同时,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为企业排忧解难,降低厂房租金价格,有效减轻企业的负担,促进企业经济增长。扶持企业科技创新,鼓励区内支柱企业吸收新技术,发展新产品,使产业扩大规模和提升档次,提高市场占有率。2000年全区工业总产值30.43亿元,增长25.2%。
【农业】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坚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农业工作出发点,扶持农民发展效益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年粮食、蔬菜、水产品总产量分别达2596吨、2860吨和1168.5吨。激活农产品流通加工市场,鼓励农民参与市场竞争。落实土地延长承包政策,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基地,开展以水利、林业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配合市“一区三线”造林绿化工程,全年造林400亩,幼林抚育500亩,防火护林种植20公里,新开防火界50公里。疏浚河床土方3.2万立方米,建立耕作、品种、施肥、管理、插植的“五统一”示范田750亩,建成花卉一条街,完成第二次土地延长承包5420亩。全年农业总产值2848万元,比上年增长5%。
【基础设施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方针,建设城乡一体化。做好城乡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完善城乡功能发展。全年改建村道水泥路9.04万平方米,新增电容量1.15万千瓦小时,增建绿化面积1.87万平方米,拆除和调整建筑物80多间。完善住宅小区、工业用地、商贸用地、供电、河涌排涝的统一规划和调整。调整用地和完善各项用地9宗,总面积421亩,建设厂房3.54万平方米。全年报建总面积8.6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3%。
【外经贸易】以市“3·28”招商经贸洽谈暨产品展销会为契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抢抓机遇,改进招商引资办法,拓宽招商引资渠道,改善投资环境。采取以商引商、委托招商措施,强化服务功能,以诚感商,以信稳商。全年引进外来投资项目82个(含增资项目),实际利用外资140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2%,资金到位率97.9%。全年出口创汇1.14亿美元,减少12.2%。
【商业】拓展商业流通渠道,以发展第三产业作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坚持“合理布局,完善规划,宣传引导,逐步实施,促进发展”的原则,鼓励和扶持第三产业的发展。建立健全“一个窗口”服务制度,大力扶持建设柏苑、竹苑、恒信(京华)、库充四大商业营销网点和孙文东路装饰一条街。激活辖区内房地产、旅游、饮食、信息等相关行业的发展。统一规划和建设农贸市场,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社会就业机会,促进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第三产业总产值增长65.3%。全区有个体私营企业4337家,注册资金7.4亿元,全年社会销售零售总额6.73亿元。
【财政·税务·金融】健全财政预算管理制度,落实部门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健全财政经费预算限额和资金使用请拨制度,对预算内外资金的筹集、分配实行全过程监督。全年财政收入3628万元,比上年增长46%。加大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强化预算约束,规范支出管理,经费支出得到有效控制,全年实际支出3628万元。开展税源调查,加强税收管理。全年税收收入1.82亿元,增长45.2%;银行各项存款余额5.4亿元,减少11.8%。
【人民生活】农村人均年纯收入4582元,比上年增长13.9%。农村集体经济收入6.14亿元,居民新建住宅8.61万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36平方米,增长5.9%。关心社会弱势群体,全年筹集红十字会基金103.9万元,发放救济金资助74人,资助89名失学儿童复学,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给72户123人共17.1万元,为广西省河池地区和汕尾市陆河县捐款27.3万元。落实退伍军人安置工作,完成社会养老保险量109%。
【教育·科技】全区有中学2所、小学10所、幼儿园16所,有中学教师170人、小学教师189人、幼儿教师97人,在校中学生2932人、小学生5013人、幼儿生1621人,高中升学率62%、初中升学率94%、小学升学率100%。重点开展全区教育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继续深化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培养教师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和实际工作能力。深化学校内部体制改革,强化教师责任制。加强评聘考核,实行竞争上岗、择优聘用,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加强全区教育软件和硬件建设,提高全区教育水平。2000年,小学毕业升中考入(或保送)市重点中学114人,初中升高中考入区外普通高中53人,东区中学高考1人上本科线、36人上专科线。
【文化·体育】规范文化市场,与音像出售出租经营户签订《文明守法经营责任书》,打击非法文化经营。经常检查区内游戏机室、录像室、卡拉OK歌舞厅等文化经营场所,限期整改10间证照不齐、超时营业、容留在校学生、具赌博性质的游戏机室。利用现有阵地,引导支持民间业余团体开展文化活动。贯彻落实《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年举行群众性体育活动17场次,参加人数500多人。
【环境·卫生】切实改善全区环境卫生,全年处理蚊蝇滋生地1.6万平方米,滞留喷洒梯间、车房2.6万平方米,投放悬吊水松枳30公斤,有效控制“四害”繁殖孳生。取缔晚间烧烤档95个、无照流动早点档682个(次),灭杀违章饲养狗只2000多只,清理河涌淤泥900多吨。投入750万元创建卫生村,其中铺砌水泥路4万多平方米,建设绿化花基1.2万平方米,覆盖下水道2.2万米,改建垃圾转运站1座、垃圾站4间,设置果皮箱25个,拆除违章建筑物80多个。全年有5个单位、36幢大楼和705户家庭被评为市卫生清洁单位、清洁大楼和卫生清洁户,有5个村被评为市卫生村,2个村被评为省卫生村。
【精神文明建设】切实开展“三讲”、“三讲回头看”、“两思”学习教育活动,抓好全区党员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党性建设,举办党员干部大型理论培训班8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具体实施意见》,区办事处制定和完善了《考勤制度》、《财务收支两条线制度》、《领导干部请假外出若干规定》、《反腐保廉若干规定》,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开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经济建设和群众满意的“三服务一满意”评议活动,规范区机关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文明小区、文明户活动,区办事处被评为2000年度市文明镇区,2个村被评为市文明村,6个单位被评为市文明经营(户)标兵,4户居民被评为市文明标兵,9个单位被评为市文明单位。全年评出区文明单位6个、文明居委会2个、文明村3个。
【计划生育】坚持计划生育政策不变、既定人口控制指标不变、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不变的“三不变”工作方针,落实“一票否决”制度,抓好计划生育工作。通过广播、宣传车、现场咨询等形式广泛宣传新修订的《广东省计划生育条例》,使计划生育政策深入民心。规范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严格控制计划生育各项指标。全年清查常住人口计划生育情况共1.28万人次、流动人口3441人次,落实“四术”810例,综合节育率85.7%。全年出生人口454人,人口出生率7.78‰,计划生育率为93.17%。
【统侨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为侨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全年发行《东区侨刊》7000份,广泛宣传统侨政策及全区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接待侨胞和港澳台同胞300人次,处理侨务来信来电27件,成功调解25件,为侨胞办理公证4件,协助引进外商投资项目38个。开展侨情调查,全区有旅外华侨、港澳同胞共2423户、25078人,其中华侨、华人10991人(改革开放前出境侨民3000人)、香港同胞9215人、澳门同胞4559人、台胞313人、归侨39人、境内眷属11549人。旅外华侨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洲、秘鲁、新西兰、英国、法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32个国家和地区。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妥善处置突发事件,严密治安管理,维护市委、市政府核心地带治安,保障辖区社会政治和治安大局的持续稳定,为全区两个文明建设保驾护航。全年共立刑事案件1209宗,侦破331宗,其中重大案件立856宗,侦破203宗。受理查处治安案件1215宗,协助外单位破刑事案31宗。全年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2147人,其中刑事犯罪疑犯404人、违法人员1743人。全年捣毁违法犯罪团伙127个497人,其中盗窃团伙10个36人、抢劫团伙5个15人、强奸团伙1个4人、抢夺团伙13个53人、赌博团伙53个253人、嫖娼卖淫团伙10个31人、其他团伙4个12人。通过打击团伙违法犯罪,从中破获大小案件192宗,其中刑事案件46宗,缴获赃款、赃物折人民币280万元,缴获毒品海洛因312克、淫秽物品132件。广泛深入开展“三项教育”,大力整顿治安队伍和治安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全区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
【司法·武装】围绕依法行政和“三五”普法中心工作,开展法制宣传。采取开办普法学习班、印发各类宣传资料、举行法制知识竞赛、撰写法制广播稿件等形式,向群众宣传法律知识。发挥人民调解职能作用,全年受理调解婚姻、财产继承、抚养、赡养、邻里纠纷、宅基地、赔偿等各类纠纷78件,防止民事转刑事案2宗,防止群众集体上访2宗。全年协办公证214件,代理诉讼26件、非诉讼法律事务35件。区人大代表小组积极着眼民情,反映民生,年内向上级人大及有关部门提交议案、建议10条,其中《关于加强对“放心肉”管理的建议》、《关于新安路增设中巴站》等3条议案、建议经市人大转有关部门得到落实。抓好民兵组织建设和专业对口登记,发挥民兵组织在“急、难、险”任务中的骨干力量。开展沿海局部战争国防动员调查统计工作,向部队输送10名政治、文化、身体素质优秀的新兵,其中2名为进西藏服役兵。(黄卫军)
附:2000年东区主要领导名单
书记:郑锦源
主任:徐小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