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岐区(2008)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09 【成文日期】2008-12-02 【点击率】2095次


【基本情况】 石岐区是中山市中心城区之一,现辖19个社区居委会。全区总面积22.72平方公里,年末常住人口20.21万人,户籍人口17.39万人,流动人口3.25万人。中江高速公路、京珠高速公路、外环公路、岐江水道和即将开通的广珠轻轨分布区域四周。2008年,加大产业调整力度,发展城市型经济,建设休闲商业中心和文化展示中心,全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9.87亿元,比上年增长9.6%;工农业总产值84.74亿元,增长9.16%。


【经济发展概况】 工业 石岐区是中山市传统工业集结地,近年来受城区环境、资源、交通等条件制约,企业外迁增多,工业经济发展增速有所回落。但通过积极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开展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活动,产业升级步伐加快,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快速成长。年内新增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拥有技术中心16个,其中国家级1个、市级8个、镇级7个。名牌名标26个,位居全市各镇区前列。企业节能降耗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年工业用电量1.88亿千瓦时,比上年下降17.2%。工业保持稳健增长,2008年工业总产值84.38亿元,比上年增长9.14%。
  农业 城市化发展迅猛,农业经营面积比上年减少13%,全区有蔬菜种植面积970亩、种植户317户,鱼塘1501亩、养殖户63户,家禽养殖场6个,生猪养殖和猪苗场69户。全年农业总产值3599万元,比上年增长12.26%。加强区辖下的9个市场检疫、种植户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查以及养殖户防疫检疫工作。区内张溪、员峰、岐头等8个排灌站职能从农业灌溉转变为承担城区排洪排涝。
  第三产业 组织专家学者制订《石岐区关于发展城市型经济的研究报告》和《中山市石岐区服务业发展规划研究》,提出打造城市休闲商业中心和文化展示中心的战略目标,确立“巩固发展第二产业,重点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定位。发展以商贸服务业为主体的城市型经济,大信新都汇、假日广场、逢源商业街、吉之岛、南下新码头酒吧街、拱辰灯饰工艺街等商业圈成为市内消费热点,吉之岛、大润发、壹加壹等重点企业销售同比较大幅度增长,真诚信息等一批骨干信息服务企业逆市发展,假日广场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的分支机构进驻,银行业证券业和中介服务行业等网点遍布全区。民营科技园申报成为广东省火炬计划现代服务业特色产业基地。2008年,全区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56.96亿元,比上年增长8.4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亿元,占全市总量的23%,增长10%;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15.68亿元,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94.7%,增长12.3%;服务业税收15亿元,占全区税收总额的比重达57%,增长9.8%。全区三次产业的比重优化为0.27∶28.42∶71.31。
  城区建设 协调解决“一河两岸”综合整治、广珠轻轨建设等多项市政工程。9条道路以及城乡结合部的270套路灯全面翻新、换灯具和改造。整修1.5万平方米破损人行道路面,社会化管理东河北片保洁工作,完善辖区市政建设。年内新建绿化点10多个、绿化面积5000平方米,改造绿化面积2万平方米,投入150万建成东河北江滨东路3万平方米沿江绿化带走廊。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定期喷灭蚊虫、烟熏下水道和疏通下水道,石岐区代表中山市中心城区高分通过省5年一次灭鼠达标工作复检。全年查处各类城管违法案件1.03万宗,其中立案2646宗、教育7614宗,拆除违章建筑物32宗、3065.85平方米。2008年,在全市开展的城区城管工作量化考核中石岐区保持第一,再次获评为市城市管理工作先进单位。
  外经外贸 辖区内集中市内大部分出口贸易公司,近年以地域优势吸引一批小规模进出口公司落户。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外贸政策等影响,年初外贸出口一度下滑。之后通过采取加强服务、协调加快退税便利通关等措施,外贸出口逆势回升。2008年,全区出口总额18.1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42%。全年引进外资项目13个,实际利用外资2734万美元,增长5.8%。
  财政税收 全年实现税收收入26.26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其中,国税14.43亿元,比上年增长3.29%;地税11.83亿元,增长21.67%;非税收入1.6亿元,增长9.59%。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2亿元,减少13.22%,财政支出4.08亿元,增长7.7%。增加社会民生投入,其中事业部门实际支出3562万元,增长82.95%;公安、劳动保障、执法分局等双管部门实际支出8704万元,增长21.7%。出台《石岐区区属集体资产管理办法》等5项财务管理规定,规范集体资产管理。


【社会事业发展概况】 人民生活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万元,比上年增长5.5%,人均消费性支出1.78万元,增长1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49.3亿元,增长15.3%。全年参加社会保险60.54万人次,下降28.65%,其中参加养老保险14.77万人次,医疗保险19.58万人次,失业保险11.35万人次,工伤保险12.27万人次,生育保险2.58万人次,分别下降33.92%、19.79%、32.48%、33.05%和12.75%。全区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2.79平方米,减少0.72平方米。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1.87亿千瓦时,增加1185万千瓦时。
  劳动社保 在全区开展农村养老保险业务,使原来不能一次性补缴的政策惠及普通市民,为1500多人办理参保业务。办理基边、岐头等7个资产公司4900名股民的农村养老保险转城市养老保险工作,每个股民退休金每月增加122元。全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0期,3934人参加,755人成功就业;举办就业招聘会3场,接受现场就职登记993人;通过创办就业工作坊安置130人就业。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年投入专项资金600多万元,受惠人员1587人。给予222户、274名残疾人低保救济,救济金额145万元。开展慈善万人行捐款、人道救助、志愿帮扶和无偿献血等活动。
  教育 全区区管学校有中学4所,小学15所,幼儿园40所。其中,省一级中学、省一级小学、省一级幼儿园各2、3、1所,市一级中小学8所,市规范学校4所,等级学校覆盖率100%,在校师生2.16万人。2008年,建设“名教师、名校长、名学校、名学科”工程,优选培养30名市、区名班主任培养对象,选送人员参加国内名校等培训,提升教师队伍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开展教学创新、科研创新、德育创新“三项创新”。开展学科竞赛,西厂小学、杨仙逸中学、杨仙逸小学体育路学校的研究课题成果分别获广东省2008年教育创新成果二等奖。推进教育信息化,区属各中小学拥有计算机3260台,人机比5.9∶1;多媒体进教室308间,12所学校建有计算机校园网,占公办中小学总数的63.2%;所有学校实现光纤宽带上网,实现无纸化办公。区属学校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学科覆盖率100%,教师覆盖率与课时覆盖率分别为90%、86%,全区现有省级信息技术立项研究课题5个。在2008年的中考、高考、高职类考试中,全区各中小学校上线人数位列全市前列。石岐区荣获教学质量评价先进镇区一等奖,区属三所初中均获教学质量评价先进镇区一等奖,高分通过省教育强区复评验收。2008年,全镇有1427人参加初中升高中考试,648人上第一批录取分数线,上线率45.4%,重点分数线上线531人,比上年增加39人,上线率37.2%。高考本科上线39人,专科上线310人,高职类高考上线78人。
  文化体育 多方位宣传报道全区经济社会的建设成就,在省市各级媒体发表文章180篇,印发《石岐通讯》21期共250篇,更新石岐网站新闻36期。以承办首届休闲文化节和迎接北京奥运为契机,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举办迎春文艺晚会、元宵节烟花汇演和外来工游园等文体活动,迎北京奥运活动以及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中山升格地级市20周年系列活动。创建市文明社区11个、文明单位50个、文明户标兵20个。创建六好工联会、合格职工之家等活动,带动辖区群众参与共建和谐活动。开展以“点滴关怀、营造和谐”为主题的为弱势群体办实事活动、“三八”妇女维权周系列宣传活动以及第14个“职工解困互助月”活动。各社区组建曲艺社、书画社等社区文化团体,建成19个社区图书室、文化室,开设文化长廊、宣传栏,免费向社区居民开放。全年共收缴非法音像制品1.5万张,盗版图书200本,查处无牌无证网吧、游戏机室5间,维护文化市场的正常秩序。建成小型全民健身苑20多个,举办健身舞表演、篮球邀请赛等群众性体育活动,东港湾等3个社区获评省第三批城市体育先进社区。
  医疗卫生 辖区有市人民医院、中医院、博爱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市属公办医院及其下属门诊10间。区属医院有苏华赞医院、华侨医院,下属社区卫生站6间。医院病床床位2166张,卫生技术人员2768人。2008年,按卫生规范标准改建新建岐头、华柏、员峰、张溪、南下、湖滨中等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完善全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全年住院3006人次,门诊65.42万人次。开展廉价医疗门诊,接诊5.35万人次,减免医疗费用1.81万元,为393名残疾人士免费提供健康咨询和体检服务。新办卫生许可证80个,对2.51万名食品生产经营人员进行健康检查,监督检查区内163间学校、托儿所、幼儿园、工厂企业等食堂和餐饮经营单位的食品安全和卫生,为少儿预防接种各类疫苗6.03万人次。
  计划生育 全区户籍人口出生138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3.86‰,计划生育率96.38%。流动人口出生949人,计划生育率87.57%。举办新婚夫妇学习班12期,772对新婚夫妇参加学习。组织各社区组织学习生殖健康知识,举办专题学习活动32场次,开展计生宣传服务月活动,派发晚婚晚育、少生优生、预防艾滋病等宣传资料8万份。增加查环查孕硬件设施,投入22.8万元购置10台B超机,查环查孕率98%以上。为流动人口提供计划生育免费技术服务,组织技术服务人员到流动人口较为集中的地方开展流动查环查孕服务工作。推行人口和计划生育层级动态管理责任制,掌握人口计生工作四项变动情况。
  环境保护 围绕加快城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强落实环境保护措施。严格环保准入,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前置审核制度,在受理环保申报事项中对不符合环保要求暂停审批或退回资料44份,从源头控制污染。严格实施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禁止超总量排污和无证排污,发出污染治理通知20份,完成治理13个单位,正在治理的7个单位。严格查处和整治居民反映强烈的环境污染问题,生产废水和废机油转移治理率100%;严格执行饮食业油烟、废水治理设施强制维护工作,环保投诉量比上年下降16%。严格加强对污染源的日常监管,治理或搬迁违法排污企业,完成海景烧味市场食品加工废水治理等工程,促使赛迪美乳胶制品厂等3间工厂停产或搬迁。在各社区、学校、企业加强环境保护宣传,举办“生态中山、因为有你”小学生环保演讲比赛,开展污染源普查和生态市创建宣传,树立石岐“宜商、宜住、宜游”的新形象。
  信访工作 落实区、社区两级信访维稳工作责任制,摸排调处矛盾纠纷,开展“大接访,大调解,促和谐”活动,维护辖区的和谐与稳定。2008年,区综治、信访、司法和劳动部门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1366宗,调解成功率84.8%;到市集体上访事件1宗,比上年大幅下降,上省、进京上访事件为零。全区各部门、社区为群众解决问题和投诉500宗,涉及购买社会养老保险、为刑满释放人员解决入户和住房问题、邻里纠纷、噪音扰民、环境卫生等,为3953名群众解决1263.45万元劳动报酬。
  社会治安 建设治安防控体系,创建平安石岐。安装治安视频,基本形成覆盖全区大部分重点道路、街道、重要部位、案件多发地段和城乡结合部的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框架,提高区公安机关掌握、控制社会面治安局势和应急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创建平安社区、平安企业和平安学校,在全区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整顿经济社会秩序活动,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继续好转。开展严打整治斗争,打击“八类”严重暴力犯罪和“两抢一盗”犯罪活动。建设“三基”工程,狠抓各类综合治理,有效维护辖区治安的持续稳定。2008年,全区立刑事案件2750宗,破1687宗,破案率61.3%,发案数比上年下降10.1%;受理治安行政案件3285起,办结1784起,查处违法人员4035人,查获传销窝点24个,查获涉嫌传销人员283人。
  流动人口管理 制定《关于加强外来人口服务与管理合理控制外来人口数量的意见》,确保流动人口与出租屋管理工作的规范有序。设立流动人口与出租屋管理办证中心,将全区81名协管员下派到社区,实行集中管理,充实基层力量,方便群众办事。2008年,全区办理暂住证4.18万个,比上年增长5.54%;收缴个人出租屋租赁税160.27万元,超额完成26.09万元。

#p#副标题#e#

【举办中山·石岐2008休闲文化节】 6月6~28日举行,包括举行新闻发布会、开幕式、龙舟赛、石岐文化展、石岐书画摄影展、新时期“石岐八景”评选、戏曲舞蹈健身舞表演、石岐美食节、诗歌朗诵会、职业服装展示、美容美发展示、石岐休闲文化的培育与提升研讨会、打造民族路棋韵街、打造拱辰路灯饰街、恢复烟墩山鸣炮台历史传统、商业推广活动月、大型文艺晚会、闭幕式等18项活动。全区6月三产税收比2007年增长36%。


【广东省首个火炬计划现代服务业特色产业基地揭牌】 12月25日,在石岐区中山民营科技园大楼正式揭牌,为石岐区发展城市型经济提供新的支撑点和新的平台。中山民营科技园是1999年立项建设的以民营科技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园区,总面积1.02万亩,2004年被认定为国家级民营科技园。


【石岐区改革开放30年】 改革开放初期,现石岐区范围设石岐镇和郊区。1979年,石岐镇有厂社52间、工业生产总产值2248万,商业以国营和集体商店为主、全镇商业营业额3180万元;郊区有社办企业18家,乡办企业132家,主要简单加工农副产品,全年工业产值295万元,耕地2.52万亩,主要种植水稻和甘蔗,农业总产值720万元。郊区农民与城区居民人均年收入分别是184元、646元,以自行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城区居民人均住房面积6.9平方米,部分农民仍住简陋茅房。1980年,石岐镇兴起补偿贸易和对外加工业务的热潮,各厂社主要加工手袋、衣服、鞋和藤器等简单制品,但受外商供应材料制约,生产不稳定。
  1984年2月,撤销石岐镇,设立中区、烟墩区、岐江区、莲峰区、西区。其后合并厂社,实行厂长责任制,推行计件工资和超额奖励等改革,同时加大招商力度,建设外向型的企业。1985年,开办第一间外向型企业中山市健力鞋厂,1987年产值1400万元,被国务院定为轻纺出口重点生产基地。1992年,四个区工业生产总值4.2亿元,比1985年增长6倍,逐渐形成有特色的产品生产和出口布局,中区的制鞋、家具、制衣,莲峰区的针织、雨衣、藤制品,岐江区的电子、食品、玩具以及烟墩区的衡器远近驰名。私营和个体商户迅速增加,1980年有个体商户195户,到1985年增至4125户,集体商业187家,商业贸易额3.07亿元,是1979年的8倍。郊区1980年开始引进手袋、工艺品、电珠和首饰等来料加工业务,组建建筑队和队办企业。1985年,区、乡和队共有厂、场271家。各村建厂房引进工业企业,区队两级工业发展迅猛。1987年,员峰、基边、厚兴、后山和团结村借助银行贷款,开发厂房4.8万平方米。天星电子厂1990年产品出口交货值9644万元,出口产品创汇1648万美元,成为全市4间出口创汇超千万元的企业之一。1994年,中区、烟墩、岐江和莲峰拥有一批规模较大的工业企业,快速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郊区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区变为亿元区,群众收入增加,农村普遍新建钢筋水泥混合结构楼房。
  1990年后,受市场竞争、宏观经济影响和投资决策失误等影响,区属工业企业债务增多,利润减少,国营和集体商业出现严重亏损。私营商业和个体商户迅速发展。1994年,首家实行贵宾卡优惠、以自选形式销售的壹加壹连锁商店在凤鸣路开业,连同后来开业的置禾商场,改变历来以国营为主导的商业格局。1996年9月,中区、烟墩区、莲峰区、岐江区4个街道办事处合并为中区街道办事处,同年12月石岐郊区办事处改为北区办事处,开展企业转制和资产重组。率先在全市成立集体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区属全资工业企业以赎买、股份制、停业和合并等形式进行改制,处理挂靠企业200家,形成以家电、电子、化工、五金、无纺布和机械为支柱的产业体系。建设以民营科技企业为主体、由东河北示范区、海景园区、富湾园区和白沙湾园区组成的中山民营科技园,发展园区经济。实施创建区域品牌和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战略,建设孙文西路文化旅游步行街、民权路电信街、民族路商业街、莲员西路装饰材料街、悦来南路汽车配件街、光明路海味街和拱辰路灯饰街等7条特色商业街,私营经济迅速壮大。2000年,全区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6.38平方米。
  2000年,中区办事处和北区办事处合并为石岐区办事处。同年实施工业强区发展战略,引进外资和发展民营企业,鼓励科技创新,完善园区和厂房建设。2004年6月,中山民营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级民营科技园,园区内有企业116家,其中省高新技术企业9家,省民营科技企业11家。2005年,全区有工业企业628家,工业总产值71.02亿元。区内企业拥有国家免检产品2个、中国名牌产品1个、广东省名牌产品8个和广东省著名商标10个。区内三产经济开始飞跃发展。2003年,引进大型商业中心项目,大信新都汇、吉之岛、好又多和假日广场等商业项目先后落户,当年商业从业人员3.91万人。2004年起,由于城区产业结构调整,部分工业企业向区外转移,开始把招商引资重点由引进工业项目转为引入第三产业项目。至2008年,共有各类工商业户1.32万家,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10亿元;集市贸易市场26个,面积20.08万平方米。
  2000~2008年,新建和扩建石岐中学等8所中小学和幼儿园,新增校舍6.43万平方米,建立多媒体教室308间,所有学校实现光纤宽带上网。全区有张溪曲艺社、张溪民间艺术表演队、合唱团、老干曲艺队、员峰少儿艺术表演队和石岐区书法、摄影、集邮协会等艺术团队20多个。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万元,人均消费性支出1.78万元。居民在消费支出中用于食品支出的比重下降,用于教育、文化和娱乐支出的比重不断上升。(余拔山)


附:2008年中共石岐区党工委、办事处领导名单

  书 记:徐新潮

  副书记:甘建仁 郭惠冰(9月止) 贺修虎 程文库(1月起)

  主 任:甘建仁

  副主任:高凤庭 黄惠嘉 邓淑玲(2月止) 王跃明 徐成彬 黄晓光(1月起)

      钟勇健(1月起,挂职)

上一篇: 石岐区(2001) 【关闭窗口】 下一篇: 石岐区(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