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况】 2007年,卫生系统响应省提出的珠三角地区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卫生五项安康工程,提高全市的医疗服务能力,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全市共有医疗机构356个,有病床7336张,平均每千人口病床5.06张;有卫生工作人员12274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0032人,每千人口卫技人员6.98人、医师2.76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有医师3996人、护理人员3760人、药剂人员661人,有乡村医生、卫生员132人。全年总诊疗1771.6万人次,住院28.87万人次。以创建卫生镇村活动为契机,改善农民群众的卫生居住生活环境,当年创建国家卫生镇1个、省卫生村31个、市卫生村19个。
【疾病预防控制】 全市公共卫生体系的总体架构、队伍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大楼于9月21日投入使用,改善公共卫生服务的执业环境,扩大业务用房面积。市疾控中心增设病毒实验室和艾滋病确诊实验室,填补中山市在病毒分离培养和艾滋病检验确诊方面的空白。实施公共卫生服务的组织机构覆盖全市各个镇、村,完成基本框架建设,重点转向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加强重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提高公共卫生技术人员素质,改善服务和管理,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12月14日,组队参加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比赛,获得第三名。
【卫生监督执法】 按照全市的统一部署,联合相关部门开展食品安全专项行动,坚持“城乡结合,全面覆盖,稳步推进,注重实效”的方针,无证餐饮单位查处率100%,原料进货索证制度建立率100%,非法使用原料单位查处率100%,完成餐饮单位量化分级管理等目标。全市共出动卫生监督执法人员18567人次,检查餐饮、集体食堂43791户次,查处无证经营餐饮单位和集体食堂1782户,违法案件478起,罚没金额53.71万元。城区4033家餐饮和集体食堂全部建立起原料进货索证制度,并实行量化分级管理。国务院检查组在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中,对中山市食品经营单位严谨的食品加工流程和自我监控体系表示认可,充分肯定中山市推行的卫生监督公示、村级监督员及索证索源细化制度。
【社区卫生服务】 1月25日,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将《加强农村(社区)卫生站建设,方便农民就医》确定为“一号议案”。全面落实“一号议案”,加强社区卫生工作建设。3月14日,市卫生局开展“百名医师下乡帮扶农村卫生活动”,在市属三大医院挑选100名主治以上医师和50名护师以上护士分成48支医疗小分队,深入24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站,帮助建立健全基本的业务规范和制度,指导开展健康教育,为群众义诊8322人,举办各类健康教育讲座189次。市政府将社区卫生服务建设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制定《加强农村(社区)卫生站建设方便群众就医议案实施方案》,计划在2007年、2008年新建农村(社区)卫生站165间。6月7日,市政府成立办理加强农村(社区)卫生站建设方便群众就医议案领导小组,副市长唐颖任组长。6月13日,在市卫生局设立市办理加强农村(社区)卫生站建设方便群众就医议案领导小组办公室。7月5日,市卫生局全面启动农村卫生站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生全员培训。培训为期两年,分业务知识学习和见习两个阶段,培训农村(社区)基层医生959人。12月9日,首批医疗设备配送到124间农村(社区)卫生站。全市建成并已营业运作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有85间。12月14日,《关于加强农村(社区)卫生站建设,方便农民就医议案办理情况报告的初审报告》获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
【医院管理】 以卫生部发起的“医院管理年”活动为契机,深化医院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强化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严格医疗机构、技术准入,加强医务人员执业资格管理。完善基础医疗和护理管理规范,规范诊疗服务行为,强调病历、医嘱等医疗文书的规范化管理。改进服务措施,倡导人文关怀,减少医源性群体事件的发生。10月,修订《中山市医疗卫生绩效考核评分标准》。举行3期卫生管理干部的培训班,提升卫生管理干部驾驭规范管理和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转变医务人员、管理干部的观念,加强医院的软实力建设。年终考核结果显示,全市的医疗质量明显提升,有效遏制抗菌药物的使用,医疗事故发生率下降33%,恶性暴力索赔事件下降50%。
【“平安医院”建设】 优化医疗卫生服务执业环境,有效保障人民健康,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制订《紧急重要信息报送工作规定(暂行)》等多项应急处置工作方案,确保信息报送渠道畅通、及时,将矛盾和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建立覆盖全市24个镇区的紧急重要信息直报系统,组建由市卫生监督所、市疾控中心等人员组成的公共卫生应急处置队伍及覆盖全市的“120”紧急救治队伍,确保应急状态卫生队伍的快速反应。打击非法行医,共出动执法人员400多人次,查处非法行医案件133宗,取缔无证行医45户次,没收器械1205件,没收药品86箱,罚款6.7万元。查处违法医疗广告案件18宗,对4家医疗机构给予警告,3家医疗机构给予吊销违规诊疗科目、停业整顿的行政处罚,净化医疗市场,构建“平安中山”。
【妇幼保健】 严格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机构和人员的准入,加大母婴保健技术服务的日常监督管理。7月和10月分别开展年度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培训考核,共有115人参加,不合格者不予上岗。重新审核8家医院“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制定《中山市妇幼保健日常督导检查方案》,对28家基层医院母婴保健技术服务进行日常督导。2007年,是中山市实施免费婚前医学检查的第二年,加大婚前医学健康检查宣传力度,规范婚检程序,提供以人为本的婚前保健服务和孕前保健服务。全年自愿参加免费婚检共有7272人,婚前检查率为26.59%,较第一年开展免费婚检时提高15.4个百分点。完善新生儿疾病筛查网络建设,全年新生儿疾病筛查率84%,查出阳性病例1598例,阳性患儿通过全市妇幼网络得到及时的追踪、治疗和评估。
全年市级医院共抢救危重孕产妇743例,抢救成功率为99.5%。户籍人口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5.27‰,婴儿死亡率为3.49‰,孕产妇死亡率6.84/10万,均提前达到2010年“两纲”指标的要求,“三个死亡率”连续2年维持在较低水平。全市共救助贫困孕产妇171人,救助金额34.8万元,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率由2004年的66.3/10万下降为2007年的16.54/10万。开展妇女经、孕、产、哺乳、更年期保健工作,推进全市乳腺普查普治项目,共为30648名妇女作乳腺普查,发现乳腺增生和乳腺溢液共23568名,确诊乳腺癌的有16名,以上患者均得到及时的诊治。
【卫生信息化建设】 加快卫生系统信息化资源整合,全市各个医院引进信息化管理。市人民医院的数字化医院模式和全市“120”急救指挥系统已全面应用信息化管理。通过全面联网和信息一体化建设,连接各个医院信息系统、“120”急救指挥系统、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及其它卫生信息服务系统,实现全市医疗资源和健康信息共享,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医疗卫生服务。市卫生局制定《中山市卫生系统综合信息平台建设计划》并申请立项,计划3年内逐步实现镇区医院及其所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数据共享,实现市属医疗机构的医学影像及检查资料结果可互认,实施全市急救网络数字化改造工程,实现与“120”急救中心的同步传输,同步救治,提高医疗救治体系的应急反应能力和抢救成功率。
【卫生五项安康工程建设】 卫生系统五项安康工程被列入市政府的“十项民生工程”,包括第二人民医院、市中心血站及市卫生监督所新建工程、市人民医院杨郭恩慈大楼、新中医院迁建、博爱医院第三期工程。市第二人民医院位于港口镇木河迳东路,占地122亩,一期建筑面积1.37万平方米,项目于2006年9月25日开始施工,总投资1.3亿元,将承担全市突公共卫生事件以及感染性疾病病人的救治,于2008年6月竣工。博爱医院第三期工程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包括生殖遗传大楼和儿科大楼,总投资9695万,土建工程已基本完成。新市中医院位于西区彩虹片区,规划用地为150亩,总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将建设包括住院部大楼、门诊楼、医技楼、药学部大楼、行政后勤楼及地下停车场等配套设施,2007年9月动工,计划于2009年12月竣工。市人民医院杨郭恩慈大楼占地面积6660.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4.2万平方米,总投资1.67亿元,2007年12月23日动工。五项工程的建设将提高全市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提高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建设、博爱医院的临床、科研能力。(游松茂)
附:2007年市卫生局主要领导名单
局 长:梁厚祥(3月止) 王得坤(3月起)
副局长:王得坤(3月止) 麦建章 雷继敏 叶丽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