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况】 全市有各级医疗机构141家,其中非营利性医疗机构117家、营利性医疗机构24家;有病床4415张,其中卫生部门有病床4285张,平均每千人口有医院病床3.3张;有卫生工作人员7157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5965人,医生2551人、护理人员2285人、药剂人员619人,主治以上职称1468人、副高以上职称389人;平均每千人口有卫技人员4.4人,其中医师1.66人;有乡村医生、卫生员1129人,平均每个行政村有乡村医生与卫生员2.87人。2001年全市医院诊疗94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41%;住院治疗14.75万人次,增长10.65%。
【预防保健】 加强结核病归口管理工作,提高结核病的管治率和治疗率,完成年任务的123%。各镇区建立健全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归口管理制度,制定霍乱、小儿麻痹、登革热、疟疾等传染病预防和监测方案,监测各种传染病。个别镇区发生登革热及Ⅱ号病,但在短时间内扑灭了疫情,有效地防止疫情扩散。9月,实行母婴保健技术人员持证上岗制,为500多名医务人员审核换证,60多名申领《母婴保健合格证书》的人员参加相关法律法规、业务知识及技术操作考核,并获通过。全市孕产妇系统管理率89.39%,产前检查率97.66%,建卡率98.19%。普及开展“九亿农民健康教育行动”,各镇区医院结合本地情况,与新闻单位合作,编印健康知识宣传资料在电视台(站)定期播放,提高农民的健康知识水平。全年已出版《中山卫生》13期共6.3万份,该刊已扩版为对开四版。为58名厅级干部和700名处级干部体检,检出13个系统的人员患病,对患有疾病的干部跟踪复查和治疗。全年无偿献血2.21万人次,无偿献血量537.46亿毫升,临床用血494.93亿毫升,满足了临床用血。中山市再次获国家卫生部颁发的无偿献血先进城市称号。
【创建卫生镇(村)】 11月,南朗镇、五桂山镇创建成为市卫生镇,西区长洲等30个村成为市卫生村或省卫生村。至2001年止,全市创建国家卫生镇3个、省卫生镇8个、省卫生先进镇3个、市卫生镇19个、省卫生村94个、市卫生村178个。
【医政药政管理】 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改革和拓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社区医生、护士队伍的建设和人员培训,完善机构网络体系。全市有3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6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为64%。建立10.14万份居民健康档案和4.7万户家庭健康档案。将镇村医疗卫生一体化管理与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避免基层医疗网点低水平重复设置,优化配置农村卫生资源。全市有362个农村卫生站,其中实行镇村一体化管理的卫生站和乡村医生分别有192个和525人。镇村一体化建设投入资金910.05万元,撤并农村卫生站62个,按社区卫生服务站6项功能运作的69个,有专(兼)职负责镇村一体化管理人员83人。完成全市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界定和审查工作,公布117家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和24家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名单,通过建章立制强化分类管理,促进医疗市场的公平有序竞争和良性发展。5月,结合开展行风评议的整改,开展医疗质量调研,年底对全市29间医院和市疾病控制中心进行检查评审,评出“六甲”医院11间、“五甲”医院5间、“四甲”医院10间,占受检单位的93.4%。医疗服务质量总体水平有所提高。落实科技兴医“十五”规划,全年市卫生局科研项目立项149项,获科研立项资金48.9万元;获市科技进步奖17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1项。推广新技术新项目,开展一批重大手术,其中有市人民医院的肝移植术、博爱医院与外籍医务人员合作的“微笑行动”(整形手术)、小榄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合作的骨质疏松与骨关节病诊治。清理整顿城乡医疗诊所非法经营药品行为,打击非法行医和违法违规医疗广告行为。责令关闭或取缔无《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医疗点5个,清查非法行医者10名,没收药械折合人民币5万元,罚款3000元。加强对生产销售企业的卫生监督,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健康相关产品的活动。组织卫生执法人员2863人次,开展大规模清查行动21次。立案查处278件,查获假冒伪劣食品原料24吨、伪劣饮料1.98万箱、劣质奶粉1968罐、伪劣肉类制品和米面制品38吨,没收违法所得45.2万元,责令停业整顿378户,取缔无证流动档859个;检查生产饮料、纯水、矿泉水企业113家,并随机抽检样品127份,合格105份,合格率83.33%;检查宾馆、酒楼、饮食店5793间,抽检餐具350份,样本合格289份,合格率82.6%。受理卫生投诉35件,查处率达100%。
【卫生体制改革】 撤并市卫生防疫站、市皮肤病防治所、市结核病防治所,组建中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中山市检验中心,两机构实行合署办公。成立市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隶属市卫生局管理。实施全员聘用合同制和人事代理制,初步建立起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用人机制。制定《中山市医疗机构药品器械采购招标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山市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方案》,降低药品价格,要求药品器械招标采购量达70%。全年药品招标75次,品种1.29万个;器械招标74次,件数1148件。签订招标合同金额2.8亿元,占总采购量的78.26%。实行药品采购招标制度后,药品价格下降15.24%,让利给患者4565万元。加强对医疗机构医药费用的监督管理,切实减轻群众医疗费用负担。2001年,全市医疗系统业务总收入比上年增长14.82%,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比例的40.57%,达到有机控制和适度增长的目标。中山卫生体制改革的做法和成效获得国家卫生部、省市人民政府的充分肯定,并被中央电视一台、二台分别在新闻联播和神州风采节目里作专题报道,被《光明日报》、《中国卫生报》、《健康报》、《中国卫生政策研究》、《南方日报》、《羊城晚报》、《深圳特区报》等报刊杂志相继报道。
【干部管理与党建工作】 选定50名后备干部进入市卫生局人才队伍管理库,举办后备干部培训班。7月,实行局机关中层干部、各医疗卫生单位的正、副职领导职位竞争上岗和择优聘用。参与市委组织部公选副处级干部的活动,选任了一名副局长。在市属大医院实行财务科长委派制。全年发展党员27人,其中高级知识分子5人,女党员17人,35岁以下12人。推荐6名优秀共青团为建党对象,换届改选23个党支部。
【行风评议】 成立行风评议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制定《中山市卫生系统2001年行风评议实施意见》,市卫生局与各医疗卫生单位的第一责任人签定《中山市卫生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纠风工作责任书》。市卫生局机关对全系统的行风评议工作实行分片包干负责制。市局领导及各科负责人亲通过找医务人员座谈、召开各类型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掌握并切实解决医药费过高、服务质量低、服务态度差的问题。市卫生局与各医疗卫生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定《规范医疗收费责任书》和《医疗质量管理责任书》,追究违规违纪行为责任。各医疗卫生单位制订本单位行风评议整改实施计划,实行行风评议整改负责制。全系统共开通投诉电话36个,设置意见箱107个,接受群众对卫生系统行风建设的意见和建议。采取切实措施控制药品收入,遏止医院以药养医,将全市各医疗单位业务收入年增长幅度控制在15%以内,实行全市医院计算机统一收费,优待弱势群体的医疗服务。据抽样调查,通过行风评议,医院药品平均零售价低于药店平均零售价10.48%,低于国家零售限价16.7%,医疗保健类药品价格指数月均降幅0.3%~0.6%。行风评议结果,患者认为医药费用合理的占97.85%,认为不合理的占2.15%;没有向医务人员送红包的占99.75%,有送红包占0.25%;对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表示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占97.3%,对医务人员的服务质量表示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占96.8%。市卫生局将群众意见归类整理,制定《服务承诺制度》、《院务公开制度》等7项行风建设制度,连同市卫生行政部门主要审批项目和办事程序在《中山日报》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对外交流】 按照省卫生厅的布署,市卫生局组建广东省第十八批援藏医疗卫生队,赴西藏那曲地区开展为期半年的援藏卫生防疫工作。组织医疗队员赴赤道几内亚援助。(钱 峰)
附:2001年市卫生局正、副局长名单
局 长:梁厚祥
副局长:王得坤(2001年8月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