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1999)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00 【成文日期】1999-12-11 【点击率】1614次


【简况】 1999年,全市的卫生事业在深化卫生改革,促进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方面作了积极探索,并在依法治医,深化医疗改革,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
  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18个,其中卫生部门49个,工业及其他部门169个,市一级医院6个。有病床3864张,其中卫生部门有病床3744张,其他部门120张。平均每千人口病床2.95张,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全市有卫生工作人员6565人,增长5.51%;其中卫生技术人员5535人,增长5.1%,包括医生2289人、护理人员2107人、药剂人员651人;主治医生以上职称1258人,副高以上职称291人。平均每千人口有卫生技术人员4.22人、医师1.5人,均高于全国水平。全市农村医疗网点覆盖率达97.3%,拥有乡村医生、卫生员1085人,平均每个村民委员会有乡村医生与卫生员2.61人。1999年全市各级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约1317万人;其中,卫生部门各级医院、卫生院总诊疗人次约为744万人,减少4.1%。


【妇幼保健】 认真做好妇幼保健工作,巩固爱婴市成果。全市乡镇卫生院产科建设考核95分以上有11间,90分以上有15间。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92.98%,孕产保健覆盖率达到98%,儿童系统管理率达87.35%,常住人口住院分娩率达99.65%,居全省前列。


【疾病控制】 及时控制登革热疫情。8月,中山市发生登革热病流行,流行44天、发病195例。疫情发生后,全市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综合防治措施,及时控制住了该病暴发流行,无死亡病例,保障了市民身体健康,得到省卫生厅领导的好评。防治霍乱病,加强疫情哨点监测,全年检测各类检材5903份,均未检出阳性菌株;全年散发副霍乱病人10例,由于及时采取监控措施,未出现继发病人。开展艾滋病监测工作,全年监测各类检材2.58万份,检出抗HIV阳性93例,发病2例。根据艾滋病毒感染者呈上升趋势,及时向市政府汇报,同时广泛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人群自我保护能力。防治疟疾等传染病,使疟疾发病率下降44.7%。防治结核病,加大对结核病控制归口管理的工作力度,7月份开展督查工作后,对时间过半但结核病防治任务完成未过半的单位下达了《结核病防治劝诫的通知》。结核病管治水平不断提高,1999年超额完成了省下达给中山市初发涂阳肺结核病人391人的指标,已完成562人,完成任务的143.7%。


【干部保健】 进一步做好干部保健工作,不断提高全市干部的体检率,全年全市处级以上干部体检率达到75%以上。


【爱国卫生】 加强卫生镇、村的创建工作。1999年古镇镇通过了国家卫生镇达标验收,使中山市在全省7个国家卫生镇中占了2个。港口、沙朗、大涌等3个镇通过了省级卫生镇的达标验收。1999年新增省级以上卫生镇4个,省、市级卫生村37个。至1999年底,全市共有国家级卫生镇2个,省级卫生镇12个,省、市级卫生村170多个。


【农村合作医疗】 把发展和巩固农村合作医疗作为一项关乎民生的重要大事来做。8月,召开全市加强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会议,市政府转发了《关于加快我市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的意见》的文件,并拨出专款,支持镇区办好农村合作医疗。动员各镇区领导和农村干部群众,采取逐个突破的方法,使三乡、东凤、三角、坦洲、坦背、黄圃等镇的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有大幅度的提高,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由上年的41.4%上升至65.5%,农村合作医疗空白镇由6个减少到2个,促进了农村合作医疗开展,进一步扩大全市社会保障的范围。


【农村卫生站建设和管理】 继续开展创建农村甲级卫生站的工作,通过甲级卫生站的达标管理,促进农村卫生工作健康稳步发展。在整顿和改造农村卫生站的过程中,积极推广东凤医院镇村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全年经评审检查,验收通过了一批甲级卫生站。全市26个镇区399个村共有388个卫生站,甲级卫生站达241个,占62%。
  继上年全市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达标后,为实现2000年全市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从1999年起用2年时间以镇区为单位开展初级卫生保健达标工作,1999年小榄、古镇、东凤、坦洲、黄圃、沙溪、横栏、三乡、三角、港口、南朗、火炬开发区、北区等13个镇区已验收达标,其余的13个镇区将在2000年全部达标。


【医院管理】 重点做好医疗质量管理。在上年系统检查医疗质量的基础上,建立医疗质量综合评分制标准,通过比较疗效的高低、疗程的长短、安全无事故等方面的质量,督促各医院落实门诊、急诊、住院部等各项诊疗规章制度,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质量意识。按医院分级管理的原则,规范各级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目标,提高医院的质量管理水平。健全和完善质量管理检查制度。制定明确的各医院质量管理的各个项目和各个环节具体指标和要求,将医疗质量检查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组织相关负责人员到中山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参观学习,加强医院管理人员的质量监控意识。把实行医疗质量与奖惩制度相结合,将医院的质量管理与医院管理者的绩效相结合,每年奖励质量管理6项全优的单位,警告医疗质量管理连续2年5项以上丙等的医疗卫生单位,并停止该单位部份与医疗质量密切相关的医疗项目,施以适当的整改行政措施。通过强化医疗质量的建设,市人民医院等11家医院质量管理获6项全优,占受检单位的30%。开展科技兴医活动,提高医疗质量。


【中医工作】 以加强中医院建设为重点,发挥市中医院全国示范中医院的作用,即将启用市中医院新住院大楼。同时,加快各镇(区)医院中医科建设,收到较好的效果。


【医药监督管理】 将整顿药品生产经营秩序和打击制售假劣药品行为作为工作重点,不断加大检查监督力度。全年先后抽查了96家药品经营企业,5家药品生产厂家,15家医疗单位,依法关闭未经批准自行开业的药店17间,查获价值17万元的违法经营药品305件,查封无证经营药店药品总值80多万元。同时,加强药品抽查工作,强化技术监督,共抽检样品600多批次,合格率为85.1%,合格率比上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


【医学教育与科研】 重视以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为龙头的科研工作,制定《中山市医学科学技术研究管理暂行规定》,设立医疗卫生科技奖,不仅使科研工作更加规范化,而且极大地调动医务人员参与科研的积极性,1999年有60个科研项目参加医药卫生科技奖的评审,通过14个专业组和省专家的评审,有42项被推荐参加市科技进步奖的评比,科技成果质量较以往有明显提高。科研水平的提高,不仅促进了医疗业务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医疗质量。


【贯彻《执业医师法》】 5月1日《执业医师法》颁布以来,已完成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2680人,合格率达99.3%。执业医师资格认定工作也即将结束。以贯彻《执业医师法》为契机,对全市医生队伍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清理整顿,公办医疗单位不具备执业医师资格的医务人员实行转岗工作,私立医疗机构的责令停业,对近年来各医疗单位聘请的不具备在中山市行医资格的内地医务人员一律清除,进一步净化了全市医疗队伍。


【职工医疗保险改革】 4月1日,配合中山市全面推行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全系统投入了近1000万元购置设备,各医院均配备相应的计算机管理系统,每个约定的医疗机构均按照要求,全部做到“六有”,即有培训、有宣传、有示牌、有咨询、有专设窗口、有计算机设施。由于各医疗机构的密切配合,使全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能够顺利实施,总体运作情况良好。


【医疗机构改革】 进一步优化全市卫生资源配置,合理调整医疗卫生布局。市人民医院配合孙文中路扩建工程进行了科学化的全面规划,正式启用杨志云外科大楼,启动特诊中心基本建设工作。博爱医院与妇幼保健院合并工作已顺利实施,博爱医院住院大楼即将竣工。埠湖医院住院楼也进入了投标阶段。中山卫校与市人民医院联合办学工作已经完成行政联合,在中山医科大学的大力支持下,招生和教学工作在2000年正式开始。南头镇广济医院改制2年总体效果良好,使当地群众得到了良好的医疗服务。


【医疗收费改革】 根据中央和省的要求,对医疗机构业务收入实行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把增长过快的医药费用降下来。市卫生局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具体的贯彻实施方案,把控制指标分解下达到各医疗单位,超过控制指标的部分全额上缴。由于措施到位,1999年全市医疗卫生系统医药收入比上年有明显的下降,医药总费用的增幅明显放缓。全年医疗业务收入增长为3.4%,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43.6%,进口药品占药品收入14%;3项指标均在规定的控制线以下,成效显著,居全省前列。CT、螺旋CT、核磁共振碎石机等大型医疗仪器检查治疗的收费标准在原收费标准的基础上降低了20%。另一方面,努力提高业务收入的技术含量,如开展健康普查,做好社区卫生服务,提高服务质量等。坦洲、古镇、陈星海等一批医院在这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较好的经验。自1998年12月3日起,正式实施了新的医疗收费标准,适当提高医疗技术劳务收费标准,调整收费标准增幅为9.8%,调整项数1800项,占总项数的49.9%。


【规范药品管理】 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的制度,促进药品收入比重的下降。狠刹医药购销活动中的不正之风,同时,通过深化医药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增加药品采购工作的透明度。各医疗单位调整充实了药事管理委员会,健全管理制度,坚持安全有效、价格合理、无假劣药的用药原则,严把进药关,使全市医疗单位药品购销工作逐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卫生监督管理】 理顺卫生监督与监测的关系,加大卫生综合执法力度,制定并实施《中山市卫生监督与监测管理暂行方案》,进一步明确市卫生监督所、市防疫站和各镇区卫生监督小组的职责。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上下配合,卫生监督综合执法成效显著。1999年组织3次食品卫生执法大检查,出动监督员641人次,巡回监督检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1.32万户次,对存在明显违法行为的1427户单位按《食品卫生法》进行了处罚。立案109宗,销毁违法食品原料4.8吨,不合格食品10.8吨。举办2期卫生行政执法学习班,邀请省法制局的专家到场辅导,并选送部分骨干赴省外参观学习,提高监督员素质。按照卫生行政执法的程序,加强执法文书管理,不断规范管理卫生监督执法工作。1999年市卫生监督所被评为省卫生文明执法先进单位。


【廉政建设】 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制定《中山市卫生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具体实施意见》,将本系统各职能部门及领导干部的岗位责任进行分解细化,层层落实到人。开好各级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专题民主生活会,积极推行政务公开,促进廉政建设。重点解决与群众、企事业单位密切相关的办证、审照、收费等工作环节,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明确公开各单位管理权限、办事依据、办事程序等事项,加强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市卫生局还将23种对外办事制度编成《中山市卫生局对外办事制度汇编》向全社会公开,方便群众办事,并接受群众的监督。
  加强思想和组织建设,全市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的领导班子得到充实和加强。从市人民医院选拔3名中、青年骨干分别派往港口、三角、浪网医院任职。调整充实市皮防所、苏华赞医院、市人民医院的领导班子,选拔处事公正、富有开拓进取精神的优秀人才到领导岗位,1999年共提拔院、站、所正副职领导9人。


【贯彻实施《献血法》】 自1998年10月《献血法》颁布实施以来,全市采取政府下达指标任务与个人自愿相结合的办法,开展无偿献血工作。至1999年底,已有2.3万多人参加无偿献血,无偿献血量达460万毫升。注重开源节流,有效保证了全市的临床用血和急救用血,从1998年12月起,全市无偿献血量能全部满足临床用血。中山市被授予国家级无偿献血先进城市称号。


【解决卫生系统计算机2000年问题】 切实解决计算机2000年问题,确保人民群众的医疗及生命安全,确保医疗秩序正常。成立市卫生系统信息化工作领导组和市卫生系统信息化技术指导小组,制定各医疗单位解决计算机2000年问题的具体要求和解决办法,还制定了各种应急方案,并与各单位签订责任书。协助各单位开展计算机2000年问题的清理工作,并对有问题的医疗设备、计算机软件程序及时进行修改、数据转换、硬件测试和版本更新等工作。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全系统计算机已安全过渡到2000年。(钱峰)
 

附:1999主要领导名单

局长:梁厚祥

上一篇: 卫生(1998) 【关闭窗口】 下一篇: 卫生(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