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地方志(2017)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18》 【成文日期】2017-12-31 【点击率】678次

【档案地方志事业概况】 2017年,中山市档案局、中山市档案馆、中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简称“市档案局(馆)”“市地方志办”)依法治档和依法治志,开展档案依法督导和行政执法检查,提升档案基础工作整体水平。成功创建地方第一家全国示范数字档案室,启动国家数字档案馆创建工作和馆藏传统载体档案大规模数字化工作,中山市智能馆库系统建设通过综合验收。档案和地情资源建设和利用、档案编研与展览服务效果显著。完成年鉴编纂和地方志资料年报工作,总结第二轮修志工作经验并在全国地方志编纂工作研讨会上推广交流。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成绩突出,利用普查成果有效服务党委反腐倡廉中心工作。《中山年鉴·2016》获第四届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二等奖,市档案馆连续7年获全省国家综合档案馆年度评估优秀等次,“基于政务云的区域性文档一体化综合管理平台”项目获国家档案科技优秀成果三等奖,实现中山市国家档案科研奖项零突破。市档案局(档案馆、地方志办公室)驻东区兴文路7号中山市档案信息中心。

 

【档案综合管理】 2017年,中山市档案局督导结合,提升档案治理能力,开展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年度评估、业务指导检查。9—10月,对市海洋渔业局、团市委等10个市直单位开展档案行政执法检查,主要检查各单位贯彻执行《档案法》《广东省档案条例》的情况和档案管理情况。实施档案工作年度评估制度改革,5月,印发新的档案工作年度评估办法,利用中山市文件与档案管理服务平台应用功能,以在线检查的方式,重点检查各单位档案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可用性和安全性,全年分批次共对70个市直单位、24个镇区的2017年档案工作进行评估。加强档案业务指导和检查,根据市直单位和镇区权责清单,对各单位在许可和服务事项中形成的专门业务材料进行调研、核查,确定专业档案类别,并通过中山市文件与档案管理服务平台完成分类配置、报表审核、应用指导工作;针对村(社区)、中小学校等基层单位档案业务基础薄弱的状况,与镇区档案馆组成检查组,采取现场检查与业务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检查村(社区)63个和中小学校25所;组成复查组,对中山检验检疫局、市博爱医院等31个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达标单位进行复检;做好农村承包地确权档案的归档整理工作,与市农业局联合印发《关于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档案整理归档工作的通知》,明确具体要求,制定中山市承包地确权档案的整理制度。

 

【档案资源建设】 2017年,中山市档案局以新馆启用为契机,开展以民生档案为重点的市属单位档案接收工作,引入第三方质检,依托中山文档平台,初步实现进馆档案实体离线和数据在线接收的有效结合,全年共接收单位民生档案10.8万卷,排架长度400米,接收数字化副本超10万卷(170万页)。档案史料征集成果显著,较完整征集中山慈善万人行活动首届至第30届的票证、照片、实物、刊物等史料380件。全年征集与中山相关的民间史料、名人档案超8000件;接收政府公开信息1580份,图书资料3564册;新增照片档案3.63万张、下载剪辑归档全市重大活动视频908件。

 

【档案与地情信息资源利用服务】 2017年,中山市档案局实行提供“书面承诺”查档服务新模式,全年鉴定档案1.23万件,开放5085件;接待查询利用800人次,利用档案7000卷、4万件,提供复制档案资料3700页,出具档案证明800份。做好档案编研,年内共编印《中山市档案局简报》8期(含《资政参考》5期)、《中山档案方志》2期,编印《中山市档案和地方志事业发展历程》(图册),编辑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齐贤修身 传承好家风——中山市家风家训文化读本》。举办和筹办多个展览,先后在全市13个机关事业单位和镇区举办“齐贤修身 传承好家风—中山市家风家训图片展”巡展,共吸引3.2万人次参观;与江门市档案局(地方志办)合作完成“粤港澳大湾区之中山与江门开发历史展”准备工作;参与协办“中山市民族宗教界参与绿色中山建设”图片展和“石岐——变迁”摄影展。创建广东省中小学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联合市教育和体育局成立中山市中小学档案教育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落实建设资金,利用市档案信息中心设施和丰富的档案地情信息资源,依托主题展厅、方志展厅、专题展厅、特藏展厅及档案教育实践体验室“4展厅+1体验室”的建设模式,高标准推进广东省中小学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创建工作。

 

【档案信息化建设】 2017年,中山市档案局在全市推广应用中山市文件与档案管理服务平台,提升全市档案数据质量和标准化管理水平及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水平。9月,印发《中山市档案馆创建国家数字档案馆工作方案》,全面启动国家数字档案馆创建工作。12月,中山市智能馆库系统建设通过综合验收,投入运行。与市信息中心、市电子政务云平台服务商协作做好机房和网络运维及云资源申请和配置服务。严格执行机房检查登记制度,确保机房设备稳定运行。对中山文档平台、智能馆库系统和中山档案信息网网站3大核心系统开展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和二级等保备案。做好防火墙、网闸、上网行为审计、系统运维审计、安全准入等安防设备或系统的配置和调优工作,推动数字证书和VPN的普及应用。11月,开展大型综合应急救援消防演练,强化档案馆库和信息安全保护能力。启动馆藏传统载体档案大规模数字化工作,全年共完成馆藏档案数字化245.4万页。

 

【档案地方志宣传】 2017年,中山市档案局、市地方志办挖掘提炼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成果资料,利用《广东史志》平台,图文并茂刊登宣传沙溪镇、黄圃镇、古镇镇、东升镇与西区的特色民俗文化。加强对地情网站的集约化管理,保留中山档案地情信息网,更新网站内容,及时将新出版的志书和年鉴上传网站,全年档案局网站“中山年鉴”栏目访问量达425万人次,“中山名人”栏目访问量74.8万人次。做好“中山档案信息网”的管理和维护,充实网站、完善政务公开内容,回应社会关注问题。发挥新媒体平台的宣传作用,通过举办各种专题活动,以“有奖问答”“转发有礼”等方式加强“中山档案方志”政务微博和微信的宣传推广,其中政务微博获评为2017年度中山十大最具影响力政务微博。继续与中山广播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合作开展档案地方志工作专题宣传。全年共形成和报送各类信息稿件230篇,“中山档案信息网”发布信息140篇,“中山档案方志”微信平台发布信息305条、微博平台发布信息609条,被国家、省级刊物采用稿件30篇,其中《中国档案报》《中国档案》杂志刊出稿件10篇。

 

【档案地方志理论研究与业务培训】 2017年5月11—14日,由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办的全国地方志编纂工作研讨会在四川成都举办,市地方志办在会上交流推广中山市第二轮修志工作经验,中山市是广东省2个参会的代表之一,是唯一作经验交流的地级市。《〈中山市志(1979—2005)〉政治部类编写经验材料》《开展修志资料汇编工作夯实修志工作基础——中山市二轮修志资料汇编工作简介》、资料汇编验收规范、验收表、评定标准、工作要求及保密工作要求共7篇文稿入选会议资料。12月21—22日,市地方志办副主任吴冉彬撰写的地方志理论文章《地市级综合年鉴条目编写研究》入选由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在深圳市召开的2017年全国首届地级市年鉴论坛论文汇编,参加由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主持编纂的《乡镇综合年鉴编纂教程》编写工作。10月,市档案局和广州明动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研究的“基于政务云的区域性文档一体化综合管理平台”项目获国家档案科技优秀成果三等奖,实现全市国家档案科研奖项零突破。组织档案地方志人员举办综合素质提高班、档案业务专题培训班、网上档案人员岗位培训等,全年有1500人次参加培训。

 

【地方志年鉴年报工作】 2017年10月,《中山年鉴·2017》经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共525页132万字。致力突出中山年鉴的时代和年度特色,将“特辑”改为“年度关注”,围绕2016年重大事件撰写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廉洁齐家”修身行动、“放管服”改革、户籍制度改革、装备制造业发展、珠江西岸交通枢纽建设、高考大满贯、古镇特色小镇建设、首届国际马拉松赛和家庭医生式服务等10篇专题文章;增加中山市照明电器行业协会等4个工业行业协会为组稿单位,拓宽“工业行业”记述内容。配合《广东年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年鉴》《中国城市年鉴》编写中山市2017年文稿共8.2万字。镇区年鉴编纂工作有新突破,中山首部镇区年鉴《古镇镇年鉴2006—2016》完成编纂审核工作交付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地方志资料年报收编工作沿用与年鉴合二为一的工作方法,实行“一次编报两种用途”,利用中山文档平台,实现网上报送与修改;12月,完成全市157个承报单位的资料年报的审核验收及归档工作,共征集2016年度中山市地方志年报资料688.54万字,照片2214张。

 

【中山市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成果与开发利用】 2017年,中山市率先完成全市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成果之一的广东省《全粤村情》中山市第一、二、三卷调查文稿的编纂审核及报送省普查办公室审验工作,文稿记述中山市24个镇区945个自然村落的历史人文资源及村现状,共192.3万字。7月,参与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开展的“爱家乡 查村情”主题实践活动,配合广东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通过全媒体“触电新闻”对中国现代化运动思想代表和先驱郑观应家乡三乡镇自然村落之一的雍陌村普查成果进行现场手机直播,当天直播6.5小时,有21.3万人在线观看,收到很好的的宣传效果。8月,在全省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工作现场会上,沙溪镇试点经验和全市普查工作做法受到省地方志办点名表扬并作大会发言。11月30日,牵头并联合市教体局、团市委、市学联举办“爱家乡 查村情”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市地方志办、团市委、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中山实验中学获优秀组织机构奖,全市14份作品获广东省优秀作品奖。

    开发利用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资源,撰写资政与地方志学业务研讨文章,宣传中山“五位一体”文明建设的成果,服务党委廉洁党风家风社风建设工作,其中,吴冉彬撰写的《郑观应廉洁家训的当代价值》《郑观应倡导与践行工匠精神》《由大香山至大湾区的呼唤与圆梦》和《伟人故里儿女传承中华廉洁家风家训》4篇地情研究专文分别参加7月11日在三乡镇温泉宾馆举办,由市委宣传部与市社科联主办的纪念郑观应诞辰175周年学术研讨会、12月3日在澳门举办的首届粤港澳大湾区《盛世大湾区》论坛、12月4—5日在澳门召开由澳门理工学院中西文化研究所和中华文化交流协会主办的“思索与践行:郑观应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12月29日在广州举办由广州市委宣传部和广州市社科联以及广州市地方志办联合主办的《广州大典》与岭南家书家训家风学术研讨会,并分别作主题发言及入选论文集,较好地宣传推介中山名人及其思想文化;《郑观应廉洁家训的当代价值》的主要论点于2017年7月25日至8月2日分别被《光明日报》《中山日报》和央广网(网易新闻)、光明网、江苏文明网和环球网转摘。

 

【服务党委反腐倡廉家风建设】 2017年6月,中山市地方志办运用普查资料研究开发出蕴藏在郑观应各类传世著述中的2.6万字的家训家规中的56条廉洁家训,为中央纪委和广东省纪委网页撰写“郑观应家乡的自然与文化地理”“精选郑观应廉洁家训及其现代汉语释文”“郑观应廉洁家训专家点评”等主体文稿约1万字。7月11日,中山历史文化名人郑观应的家规登陆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专栏,该期专栏题为《广东中山郑观应:〈盛世危言〉让人警醒》。郑观应成为广东省第二位登上该栏目的历史名人,该专题还在省纪委官网——南粤清风网站和中山市纪检监察网站同步推送。中山市地方志办充分开发利用普查成果,瞄准本地历史人文特色,在全省创新方式,有效服务党委反腐倡廉家风建设的做法得到广东省地方志办公室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

 

【镇区志编纂】 2017年,中山市共有民众镇、东升镇、南头镇、石岐区4个镇区的志稿通过终审,《港口镇志》通过预审和复审,全市已完成志书出版发行的镇区有10个,通过终审的镇区有7个。实施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小榄镇志》入列第二批中国名镇志丛书,通过中国名镇志丛书编纂委员会严格审核并经方志出版社出版;《黄圃镇志》获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批准列入第三批中国名镇志丛书编纂规划启动编修;《翠亨村志》筹备入列中国名村志丛书编纂规划申报工作。

 

【地方史编研】 2017年,中山市地方志办继续拓展地方史研究工作。编纂出版地情研究类专志——《中山市方言志》。中山市兼有广东省的三大方言粤语、闽语、客语,“隔村不同语”,是广东省少有的方言丰富地区。其中80%以上人口使用的石岐话、沙田话、古镇话、三角话等是粤语方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岭南文化、香山文化的重要基石和组成元素及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但中山方言因城镇化快速发展受到外来方言同化、侵袭,中山人后代应用中山方言沟通能力退化。挖掘保护和推广应用中山方言成为迫在眉睫、势在必行的一项重要文化工程,是维系海内外中山人感情的纽带和中山城市的文化品牌。市地方志办通过利用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收集的方言音频资料,借力高校方言研究专家的智力资源,核实理清全市方言现状,标注记录中山方言国际音标,全面收录方言词汇,系统研究记述中山方言特征及其演变源流,对中山方言进行全面的搜集与整理。《中山市方言志》为社会各界研究与传承中山方言及其文化提供全面、准确、系统的资料依据,为汇聚中山侨胞认知家乡、建设家乡的乡梓情怀提供直接介体,为乡土教育提供教材,对培育中山人后代的乡土情怀,提升中山文化软实力具有积极深远的历史意义。

    2017年,市地方志办对138名香山县籍进士事迹和440名对香山县(含今中山、珠海和澳门三地,史学界称之为“大香山区域”)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有立言建树及影响的非香山籍进士(含两广总督、广东巡抚、香山知县等)的相关言行及极具资料价值的奏折等文献收集研究并立项编纂《香山与进士》,全书约136万字。该书的编纂出版,填补位于粤港澳大湾区腹地的中山、珠海、澳门三地的大香山区域人物志书在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领域的空白,丰富大香山区域的人文史料,为修志编史、编纂地域文化读物提供重要参考资料和研究线索,为上述三地各类学校提供一部激励学子见贤思齐、勤奋向学与报效祖国、报效家乡的乡土教材,体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精神,对于助力教育事业发展和文明城市建设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现实借鉴意义。

 

【档案学会工作】 2017年,中山市档案学会做好会员发展工作,至年底,学会共有团体会员28个和个人会员217名。2017年,学会收到档案专业技术资格申评材料共58份,其中初级34份,中级24份,申评人数比上年略有提升。12月5日,市档案学会组织召开中山市档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会。经评审,通过档案专业馆员(中级)资格的有16人,通过助理馆员(初级)资格的有34人,总通过率86.2%。

    2017年,市档案学会创新档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联合市档案局与珠海市档案局开展区域合作,利用珠海市档案教育培训网学习平台为会员提供更便捷高效的继续教育培训。组织参与2017年国际档案日主题征文活动。9月27日至11月30日,学会联同市档案局协助市委统战部在市档案信息中心举办“中山市民族宗教界参与绿色中山建设图片展”,观展人数近500人。11月17日,市档案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在市档案信息中心一楼会议室召开,总结2016—2017年市档案学会工作情况,表彰2017年学术年会入选论文,并围绕“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推动档案工作创新发展”主题开展学术交流,市档案学会理事会成员陈岚、年会论文作者代表及市档案局代表共40人参加会议。

 

【全国示范数字档案室创建】 2017年1月23日,国家档案局批准中山市档案局数字档案室为“全国示范数字档案室”,中山市成为全国首家通过专家评价的地级市。6月26—28日,全国数字档案室评价工作现场会在北京召开,市档案局作为全国第一批数字档案室建设试点单位代表参加会议,接受国家档案局颁发的“全国示范数字档案室”牌匾,并在会上作经验介绍。11月,市档案局申报的“创建全国示范数字档案室”获评为2017年广东省电子政务优秀案例。全年有海关总署办公厅、连云港海事局、广东省交通运输厅档案信息管理中心、湖南省林业厅、福建省公安厅、四川省档案局、广州市公安局、成都市档案局、苏州市档案局和深圳市档案局等全国各地40批次、363人次到市档案局(馆)调研学习数字档案室(馆)建设经验,另外还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档案馆、深圳大学档案馆等广东40所高校档案馆参观学习。

 

【中山市档案馆首次公众开放日活动】 2017年“6·9”国际档案日期间,中山市档案馆首次推出共50人参加的“公众开放日”活动,让档案及档案工作贴近大众,让广大市民了解档案和档案工作、感受档案文化、体验档案服务,增强社会档案意识,一同参与档案收集和保管保护工作,提升市档案馆的社会服务能力。“公众开放日”活动邀请部分报名的市民参观市档案馆查阅大厅、功能室和库房,让市民了解档案的查阅方法、保存方式等,现场解答市民关于档案法规知识、家庭档案整理等问题的咨询。

(陈琳琳 张安根 黄肇敏)

上一篇: 广播电视(2017) 【关闭窗口】 下一篇: 文化事业(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