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事业(2018)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19》 【成文日期】2018-12-31 【点击率】738次

【文化事业概况】 2018年,中山市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落实产业培育和市场监管,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加强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管理和版权保护。完成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全市建成270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基本实现行政村(社区)全覆盖。中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版权局)(简称“市文广新局”)驻东区中山三路26号市政府第二办公区4楼。

 

【公共文化服务】 2018年,中山市推进文化设施建设,中山纪念图书馆主体工程完工,内部装修工程施工;新博物馆动工建设;“中山文化云”项目立项,开展招、投标工作。市文广新局完善“你点我送”文化惠民通平台,实施订单式、菜单式和自助式服务,全年通过该平台累计上线配送各类公共文化演出、讲座、展览等项目共95个和活动630场次。“文化中山”数字电视平台新增视频内容30个,用户总访问数23万户,总点击数37万次。联合中共中山市委政法委员会等部门举办第四届“博爱100”社区公益文化创投活动,评选出优胜项目100个和最强公益项目10个,为基层群众开展服务。加大对业余文艺团队的资助力度,资助业余文艺团队48支,演出294场次,受惠群众近10万人次。开展“文化关爱 筑梦中山”进工业园区、进异地务工人员子弟学校、进残障人士服务点的三进活动;举办“市民大舞台”“新时代之声——第四届全国教师合唱节”“绿色暑假缤纷文化”“中山市第七届少儿艺术花会”“潮起大湾区·2018中山公园音乐节”“新年步步高2019中山市民迎新春晚会”等大型公共文化活动。推广普及全民艺术,举办高雅演出43场,举办“星期二艺术沙龙”“艺术之门”等公益性艺术普及活动47场,举办“全民修身文艺课堂”“外来工子女”公益艺术培训班等艺术培训活动52场,受益群众近10万人次。承办全省公共文化研讨会,有200名国内文化工作者参会。协助市人大常委会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监督检查。组织开展全市镇区综合文化站专项治理工作和群众满度调查,规范综合文化站的管理与服务。举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培训班、文化志愿者骨干及专业知识培训班、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培训班、文化馆总分馆业务培训班、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中心文化管理员业务培训班等文化业务培训,提升全市文化队伍业务水平。

 

【全民阅读】 2018年,中山市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打造“全民阅读之城”。推进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市文广新局联合中共中山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和体育局、市发展和改革局、市财政局印发《中山市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实施方案(2018—2020年)》;在神湾镇图书馆召开中山市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工作会议暨馆长联席会议,解读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实施方案。制定《关于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 加快推进“书香中山”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中山市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实施方案》《中山市实体书店资助办法(试行)》《2018年中山市街区自助图书馆建设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推动街区自助图书馆建设,组织21个以“中山书房”命名的自助图书馆在各镇区投入建设。征集街区自助图书馆设计方案,评出7个获奖作品供镇区参考使用。落实对中山市实体书店的资助,13家实体书店获市级资助和扶持近90万元。其中,“中山新华书店全民阅读推广项目”等9个项目获“项目补助类”资助;中山博雅艺术有限公司等10家书店获“特色奖励类”资助。此外,中山博雅艺术有限公司、中山新华书店、中山畅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获广东省文化繁荣发展专项资金扶持57.5万元。

    推动全民阅读进基层,开展全市“农家书屋”征文活动。引进广东省农家书屋办公室资金40万元,为三角镇、民众镇、东升镇的书屋开展阅读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各镇区开展少儿报刊阅读季活动,共举办活动180场,7.12万人次参加。市图书馆进基层开展阅读活动34场。7月13—17日,第十届中山书展在位于博爱六路的市博览中心举办,以“十年相约,阅读越美”为主题,主会场总面积达1.1万平方米,设主题出版物展示专区、文化展示互动区、品牌出版社展区等区域,图书阅读区面积约6000平方米。7月,在市文化馆成立中山市阅读促进会,资助该会在各镇区、村(社区)开展“书香社区”阅读推广活动24场。开展“市民选书、政府买单”活动,参与人数10690人次,借出图书61541册。

    2018年,中山市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授予“中国十大数字阅读城市”称号,连续三年获此称号。“中山市全民阅读之城”建设务实、创新、惠民,群众参与感、获得感强,相关经验做法获广东省文化厅点赞。

 

【文化市场管理】 2018年,市文广新局强化文化市场监管,以专项行动为抓手,开展文化市场综合治理,组织开展市人大和政协“两会”及春季开学期间出版物市场专项检查、迷你歌咏亭专项排查、打击治理“伪基站”、“黑广播”、营业性演出重点整治、涉赌牌类网络游戏专项整治、无证歌舞娱乐场所等10个专项整治行动,查办文化市场行政违法案件164宗。组织开展文化市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发动文化系统各单位、各行业摸排线索,全年向市扫黑除恶办公室移交案件线索8条。推进“扫黄打非”工作,组织开展“扫黄打非”进学校、进景点、进社区、进厂企活动。全市共建成277个行政村(社区)“扫黄打非”工作站和309个学校“扫黄打非”工作站,覆盖率均达100%。组织开展以打击政治性有害出版物为重点的13个专项行动,查处“扫黄打非”案件82起。

 

【文化审批服务】 2018年,市文广新局优化审批服务,推进文化行政审批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代理办、同城办的“五办”工作,梳理出“五办”事项共96项。实施“放管服”“证照分离”“容缺预受理”“十统一”(“十统一”即按照统一规范,实现行政权力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的同一事项基本编码、实施编码规则、事项名称、子项拆分、事项类型、设定依据、办理流程、办理时限、提交材料及表单内容要素“十统一”)标准化改革,提高审批服务效率。处理咨询投诉484宗,处理结果满意率和处理时效满意率达到94.44%。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全流程办理率和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办结率分别达99.69%和99.82%,到现场办理次数不超过1次的网上申办事项占99.84%,71.69%的网上申办事项实现零次跑动。2018年,市文广新局审批办共完成行政审批823宗,其中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类业务69宗、印刷类业务285宗、出版类业务133宗、演出经纪机构5宗、娱乐场所类业务81宗、营业性演出类业务92宗、广电类业务53宗、承印境外一般性出版物12宗,其中当场审批类业务296宗,所有业务均在承诺时限内办结。完成印刷企业年审业务1635宗,电影院年审23宗,承印境外包装装潢印刷品和其他印刷品备案93宗。

 

【文物古迹保护】 2018年,中山市健全文物保护工作格局,成立中山市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修订《中山市文化遗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编制杨殷故居等省级以上文保单位保护规划4个。全年征集文物资料1039件(套)。协助开展岐澳古道保护利用、郑观应故居纪念馆筹建、张文湛故居保护、萧友梅和吕文成展览馆建设等相关工作。组织开展流动博物馆“进校园、下基层”活动,面向各社区和学校举办文博展览19场。协助筹备中山市庆祝改革开放40年展览。严厉打击毁坏文物违法行为,联合公安等部门查处翠亨红楼被毁案。7月24日,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被评为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建设杨殷故居革命文化纪念地,杨殷故居获广东省委宣传部等授予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重点建设示范点、省市共建“新时代红色文化讲习所”等称号。融合文化旅游,全年全市文博场馆接待游客304万人次,活化文物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2018年,市文广新局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保护,于3月成立中山市新一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举办“我们的节日——春节民间艺术展演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体验日”和“2018年中山市民歌民谣大赛”等非遗活动。编印中山市非遗绘本《香山家珍》。12月,完成“东凤五人飞艇”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建立三乡茶果传统饮食习俗、小榄洪拳2个市级非遗项目传承基地。完成中山市历史文化底蕴清单整理。落实《中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粤剧保护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认定广东香山粤剧团有限公司、中山市花锦绣粤剧团2个剧团为中山市首批市级粤剧传承基地。5月22日,小榄镇(菊花艺术)、坦洲镇(咸水歌)、南朗镇(崖口飘色)获评为2018—2020年度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文化巡展交流】 2018年,中山市加强国家与地方共建的孙中山研究院管理,推动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举办第三届中华思想史高峰论坛、“孙中山与粤港澳大湾区”——第二届孙中山研究青年研习营、第六届海峡两岸孙中山与宋庆龄研讨会和第二届“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研究青年学术奖”等交流活动。配合文化部举办内地与港澳文化产业合作论坛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合作论坛。“用生命捍卫信仰——杨殷烈士纪念展”分别赴上海龙华烈士纪念馆、中共四大纪念馆、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展出。“孙穗华女士油画作品展”赴台北孙中山纪念馆展出。“陈耀垣先生纪念展览”赴北京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展出。“幽上一默——方成漫画展”赴江苏省、浙江省展出。“碧血丹心——华侨与抗战专题展”赴云南省展出。“恒久的收藏 声音的记忆——中山·中国收音机博物馆藏品展”在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展出。加强与港澳等地的演艺交流,举办“星期二艺术沙龙:粤乐集结号——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民乐家专场音乐会”。与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合作开展艺术交流活动,从香港引进亚洲青年管弦乐团音乐会、新二胡及唱奏艺术赏析会等在中山市公开演出。

 

【“用生命捍卫信仰——杨殷烈士纪念展”在上海中共四大纪念馆举行】 2018年4月17日,由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中共四大纪念馆联合举办的“用生命捍卫信仰——杨殷烈士纪念展”开幕式暨“弘扬杨殷精神”研讨会在上海中共四大纪念馆举行。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等兄弟场馆领导以及近40名市民代表参加开幕式。展览时间从4月17日至7月5日,以翔实的图文资料介绍杨殷在中共创建早期领导工人运动、指导军事斗争、开拓党的情报工作等方面的革命事迹,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用生命捍卫信仰的伟大精神。在“弘扬杨殷精神”研讨会上,与会的专家学者从“杨殷与中共四大”“杨殷与中央军委”“经远里与杨殷被捕”“龙华与杨殷牺牲”等不同角度,展现杨殷与上海的特殊关系。展览期间观展人数达3万人次。

 

【第十四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山展馆】 2018年5月10日,第十四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深圳会展中心开幕,中山展馆亮相文博会,展出10家文化企业以及超过20位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向国内外展示中山文创产业成果。中山展馆以“美丽中山 创意中山”为主题,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依托中山市的文化产业特色,将“文化+科技”的内容融入到展示中,重点推介中山市“阅便利”无人值守书店、飓风智慧印刷文化产业园项目等锐意创新的成果,展示以木雕艺术和猛犸牙雕刻艺术为代表的中山市工艺美术领域优秀作品,体现出中山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创意产品和科技产品相融合、园区建设与工匠名人相融合的特点。

 

【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 2018年,中山市文博系统(含博物馆、纪念馆、故居等单位)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前后,举办系列特色展览和宣传活动。5月17—18日,市博物馆、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人员参加在河源市博物馆举办的“5·18国际博物馆日”广东主会场宣传活动,现场展示“天下为公”宝珠笔、孙中山诞辰150周年纪念邮册等中山文化创意产品。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在专题展览厅举办“孙中山纸币展”以及《甲骨丹心——欧阳可亮书法作品集》赠书活动;市博物馆举办“甲骨丹心——纪念中山旅日华侨欧阳可亮诞辰100周年书法展”和博物馆小馆员体验活动等;香山商业文化博物馆举办“荟雅南州——明代广东文人的艺术与生活”图片展;市漫画馆举办“当代漫画艺术博览——蔡联、吴金鹏作品展”;市美术馆举办中山美术馆当代艺术展览季“中得心源——吴彬书画展”。

 

【“新时代之声”——第四届全国教师合唱节】 2018年8月24—26日,由中国合唱协会主办、市文广新局承办的“新时代之声”——第四届全国教师合唱节在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举行。全国27支参赛队伍、3支优秀合唱展演团队齐聚中山,唱响新时代之声。中山市合唱团二团(中山教师合唱团)等6支队伍获中青组混声金奖;中山市七彩虹合唱团等9支队伍获中青组女声金奖;中山市火炬开发区老干部大学退休教师乐之声合唱团获老年组混声铜奖;由韦娅作词、邓卓锐作曲、中山合唱团二团演唱的《蒲公英不说一语》获得合唱节优秀新作品奖;中山市七彩虹合唱团的王乐获优秀钢琴伴奏奖。

 

【“潮起大湾区”2018中山·公园音乐节】 11月9—11日,“潮起大湾区”2018中山·公园音乐节在孙文纪念公园举办,以户外音乐活动为形式,组织“大湾区梦想之夜”“音乐神秘园”“青春的歌”“流行中山”“口琴与爵士派对”等5场主题音乐会,音乐风格涵盖爵士、流行、摇滚、民谣等类型,设有中山本土乐队专场及自由弹唱演出区,邀请粤港澳大湾区知名乐队、国内外流行音乐组合、本土流行乐队演出。音乐节全免费面向市民开放,市民可以通过关注“文化中山”等微信公众号参与音乐节活动领取门票,每场演出设置2500个固定座位,共派发超7000张门票。期间,通过“中山手机台”APP和“城市零距离”微信公众号同步直播开幕与闭幕式,为市民提供优质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扩大文化惠民效应。

 

【“文化关爱 筑梦中山”中山市公共文化服务“三进”活动】 2018年11月10日,由市文广新局主办的首场“文化关爱 筑梦中山”中山市公共文化服务“三进”活动暨启动仪式在位于西区广丰工业园的中山市格林曼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举行,近500名外来务工人员现场观看演出。“文化关爱 筑梦中山”中山市公共文化服务“三进”活动面向特殊群体开展,通过在“你点我送”中山文化惠民通平台网上预约,提供50场公益演出和25场公益展览等活动,免费配送至全市有需求的工业园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残障人士服务点,共5.79万人次观看演出与展览。该活动是中山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重点工作“实施文化暖心工程”的具体行动,是建设博爱文化之城的生动实践。

 

【中山文化事业改革开放40周年】 改革开放40年,中山市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完善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齐头并进。建成市图书馆、市博物馆、市文化艺术中心、市美术馆等大型文化场馆,建成26个镇区图书分馆、24个省特级文化站、168个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76家高标准农村(社区)文化室、276家数字农家书屋和377个文化广场,动工兴建中山纪念图书馆和139博物馆群。2011年,中山市成功创建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18年,全市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2处,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名村各1处,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7项,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5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6人,建立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数据库和2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实施园区带动发展战略,建成“两城一园一街”,2013年3月,在石岐区建成中山760文化创意产业园;2016年3月,在大涌镇建成中国(大涌)红木文化博览城,10月在港口镇建成广东游戏游艺文化城,12月在火炬开发区建成德宝怡高文化创意街区。至2017年底,全市共有规模以上文化企业395家,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10.4亿元。

    新闻出版(版权)广播影视业发展卓有成效。2013年7月,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成为全国首批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初步构建起全媒体、全产业链的基本格局。发展壮大印刷产业集群,年总产值近200亿元。版权工作取得新成效,先后建成古镇、港口版权基层工作站,完成全市120个党政机关和100家大中型国有企业及民营企业的软件正版化工作。稳步发展广播电视事业,于2013年4月完成全市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影视放映业进入数字时代,2016年全市电影院共53家,电影票房收入2.4亿元;2018年电影院增至65家,电影票房收入3.4亿元。

    规范文化市场管理,持续深化文化行政审批改革,2015年,21项文化行政审批全部入驻市行政服务中心,实现文化行政审批标准化和“一站式”服务。依法行政取得新成果,实施文化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量化管理和文化娱乐场所分级管理,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和行政执法责任制。2018年,全市文化市场共有印刷经营单位172家、游戏游艺经营单位53家、歌舞娱乐场所190家、网吧319家、演出经纪机构16家、文艺演出经营单位2家。

    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成效明显。文化行政部门开展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的改革工作,完成文化行政部门权责清单编制,确定职能边界。2014年10月,制定《中山市文化事业单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指导意见》,完成市文化艺术中心、市博物馆、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市文化馆和市图书馆5个文化事业单位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完成国家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试点工作。

(彭小妹)

上一篇: 档案·地方志(2017) 【关闭窗口】 下一篇: 文艺创作(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