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方志(2012)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13》 【成文日期】2012-12-01 【点击率】1425次

【档案·方志概况】2012年,中山市档案局(中山市档案馆)和中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简称“市地方志办公室”)依法治档、依法修志,开展档案目标管理和创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市活动。推进镇区档案管理体制建设,全年新增镇区档案馆4个,全市镇区档案馆达18个。加强档案基础业务建设,完善公共服务。10月,中山市通过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市验收;12月底,广东省档案局确认市档案馆2012年工作考评为优秀等次。至年底,中山市档案信息中心完成外墙装修工程,进入室内装修阶段。全面落实并完成中山市第二轮地方志编修工作,于12月出版发行第二部市志《中山市志(1979—2005)》和首部人物综合志《中山市人物志》,加快镇区志、部门志编纂进度,提升编纂出版质量,按时高质量完成年鉴编纂出版工作。市档案局设在兴中道1号市人大、市政协办公楼副楼,市地方志办设在兴中道15号3楼。

 

【档案、方志行政管理】2012年,市档案馆配合市人大常委会组成的执法检查组对全市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和《广东省档案条例》的情况进行执法检查。通过在《中山日报》开辟档案专版、举行有奖问答活动、电台直播访谈节目,纪念《档案法》颁布25周年,推进档案法制宣传教育,为中山市档案事业发展营造法制氛围。实行市直单位和镇区机关的档案工作年度评估制度,将市直机关和镇区分别分成7个和4个协助工作组,进行单位自检、协作组交叉互相检查评分。全年有166个单位实现档案目标管理,其中16个达到广东省特级档案综合管理标准,150个达到广东省一级档案综合管理标准。市档案局落实市府办印发的《中山市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市活动实施方案》,以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镇(村)为契机,推动镇区和村(居)委会档案工作。全年举办各类档案业务培训班9期,培训专(兼)职档案员1219人。

 

    加强地方志工作管理,发展中山市地方志事业,推动镇区志和部门志编纂工作,成立由17名成员组成的镇区志审查验收小组,完成8部镇区志和部门志稿约531万字的专家审改环节,指导并审查首部《小榄镇志》和《中共中山市委党校志》出版发行。

 

【档案资源建设】2012年,市档案馆共接收并整理各类载体档案史料1.76万件;其中照片档案5222张,实物档案69件;接收图书资料851册;收集政府公开信息纸质文件1996份;参加市内外重大活动拍摄580次,形成归档照片1.75万张;下载电视新闻节目形成视频727份,制成光盘350张。

 

【档案保管保护和开发利用】2012年,市档案馆对部分档案箱柜更换杀虫药,对进库档案进行真空充氮消毒处理,共消毒档案1066卷、3.26万件。裱糊抢救档案史料500页。全年编辑出版各种资料13种共157万字,包括中共中山市委书记、市长政务活动新闻报道汇编及公务活动照片集,《中山市档案利用百例》、《翰墨流韵——中山市档案馆馆藏书画选集》、《档案资政参考》、《中山档案》等。1月20日至2月29日和4月18日至5月6日期间,分别举办《岐江通桥60周年图片展》和《中山市档案馆馆藏书画展》,展出岐江河桥梁新旧照片100幅和馆藏书画珍品100幅。

 

【档案、方志公共服务】2012年,市档案馆全年接待查阅利用档案者1490人次,提供利用档案资料2780卷(件、册),提供档案(照片)复制件8000页(张),受理电话、网络咨询服务520次。至年底,档案信息网站发布可公开政府信息4.5万条,内容涉及经济建设、医疗教育、征地补偿、工资福利、劳动和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网上查询政府公开信息37.2万人次。市地方志办开展地情信息服务,全年为市内外20个单位提供地情查询和相关资料200万字。完成2012年《中国城市年鉴》、《广东年鉴》、《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年鉴》等有关中山市文稿的编写任务,共8万字。

 

【档案、方志信息化建设】2012年,市档案局完善电子档案馆管理系统功能,推进全文、目录数字化。全年完成《香山县志》、馆藏婚姻登记档案和重点全宗文书档案共67万页的全文数字化工作,馆藏纸质全文数字化档案总量达252万页,馆藏档案全部建立电子目录,形成电子目录128万条;投入33万元建设中山市声像档案管理系统,于7月在市档案馆试运行;整合电子档案馆和档案网站的同类资源,开发中山市档案信息资政服务平台,实现档案信息咨政服务由实体辅政服务向实体、信息共同辅政服务的转变;完成中山档案信息网站升级,网站信息总记录数增至32万条。升级中山地情信息库网站(www.zsda.gov.cn),完善网站管理制度,明确网站工作分工和考核标准,确保网站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实现志鉴信息资源管理网络化,设置10个栏目,上传《中山年鉴》、《中山市志》以及相关地情书籍约4300万字。

 

【创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市】2012年,市档案局贯彻落实市政府批准印发的《中山市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市活动实施方案》,将档案工作融入到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加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档案管理体制,设立镇区档案馆,明确机构编制,创造乡镇档案集中统一管理的新模式。打造与应用市、镇、村三级电子档案共享平台,整合与共享档案信息资源,提高档案信息化、现代化管理水平。多渠道、多方式、全方位发挥档案和档案工作的独特服务和促进作用,开创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服务“三农”的新局面。10月16—17日,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市)验收组对中山市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市进行验收,通过听取汇报、查阅印证材料、现场抽查等方式实地检查市档案馆、市民政局、市农业局、市社保基金局、小榄镇、沙溪镇、三乡镇等11个单位。经验收组综合评议,中山市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验收标准》的要求,通过验收。中山市成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市,黄圃镇等14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镇区、三乡镇平东村等40个社会主义新农村档案工作示范村(社区)获评市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受到市政府通报表彰。

 

【档案、方志学术研究】2012年11月,市档案学会召开2012年学术年会,26篇论文入选年会交流,10篇论文经省、市学会推荐入选由中国档案学会主办的2012年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全年学会参加市社科联、市科协组织的中山市2012年社科普及周、送书到农村到校园、中山市科技普及周等活动,获市社科联2012年社科普及周组织奖,并被市科协评定为星级学会,成为全市18个星级学会之一。

 

【专业档案管理】中山市城建档案馆全年接收城建档案2.18万卷、照片档案2660张,全馆馆藏总量29万卷,接待查阅利用者2628人次,提供利用档案1.36万卷。市土地房产产权档案馆接收档案3.5万卷,全馆馆藏总量289万卷,接待档案查阅利用者1.84万人次,提供利用档案20.63万卷(册)。

 

【第二部《中山市志》出版发行】2002年8月,中山市启动全市第二轮社会主义新方志编修工作,规划编纂出版中山市第二部市志即《中山市志(1979—2005)》,至2012年10月圆满完成该书的编纂出版任务,成为省内全面完成第二轮修志工作的6个地级市之一。全市136个单位共400人先后参与《中山市志(1979—2005)》的编纂工作,历经发起启动、资料汇编、初稿编写、总纂评议、审查验收、出版校核等阶段。编纂过程中,市地方志办公室通过广泛发动,采用先资料汇编后编写初稿、发动协会参与编写、深入镇区一线采集方言原始数据、6次评议征求意见、严格执行三级审查验收制度、引智聚才修改等的方式,保质保量完成编纂工作。2012年10月,《中山市志(1979—2005)》经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审校定稿后出版,印刷发行2500册,并制作多媒体电子光盘。全书设30篇,共260万字、1800页,分上、下册装订,其中收录彩色照片298张共60页。该志是记述中山改革开放历程的断代志,是对首部《中山市志》的续编,全面记载1979—2005年中山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较完整记录中山市在改革开放变革中所取得的成就、经验和教训,集资政、存史、教育、宣传作用于一体,是中山又一部厚重的史册。

 

【首部《中山市人物志》编纂出版】2009年,市地方志办公室充分利用在第二轮修志期间收集整理的人物资料,启动首部《中山市人物志》编修工作。经过前期收集资料560万字,中期召开10次专题会议反复讨论、严格筛选形成初稿,后期成立审查验收小组,并组织2次评审及征求有关单位意见,修改校正后定稿,2012年10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审定出版。全书50万字,其中入编人物传348人,人物简介308人,烈士英名录778人,人物表534人次。作为中山首部人物综合志书,《中山市人物志》以传、录、表的记述体系,发掘、整合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山(香山)地方名人历史文化资源,系统梳理从中山立埠起至2005年间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先哲乡贤、时代楷模及其事迹,鉴古知今,黾勉后人。

 

【镇区(村)志与部门志编纂】2012年,中山市镇区志、部门志编纂工作成效显著,市地志办公室成立由17名成员组成的镇区志审查验收小组,重新聘请6名镇区志、部门志评改人员,并邀请省地方志专家前来授课培训,提高审查验收小组成员和评改人员的业务水平,通过审查把关有效提升镇区志、部门志编纂质量。2012年,市地方志办指导编纂《中山市石岐区志》、《中山市南区志》和《中山市民政志》,组织专家审改《中山市东区志》、《中山市坦洲镇志》和《中山市南朗镇志》。10月,《中山市小榄镇志》、《中共中山市委党校志》2部志书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首部《中山市小榄镇志》出版发行】1981年,小榄筹备组织编纂《小榄镇初志》(1152—1979),于1984年底脱稿但未付印。2003年,小榄镇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立,对《小榄镇初志》进行补充、核对,增补小榄区(公社)1949—1979年的资料,并将该志定名为《中山市小榄镇志》上册(1152—1979),同时续编《中山市小榄镇志》下册(1980—2007),2008年10月完稿。2012年10月,该志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志记述了小榄从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到2007年的社会经济发展历史与现状。全志分上、下册装订,共238万字,上、下册均设自然篇、社会篇、政治篇、经济篇、文化篇、人物篇及大事年表,上册设37章,下册设49章。下册重点记述1980—2007年期间小榄镇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社会经济发展的历程和城乡建设的业绩与成效。

 

【首部《中共中山市委党校志》出版发行】2006年2月,中共中山市委党校成立市委党校校志编纂小组,筹备《中共中山市委党校志》编纂工作。编纂小组通过查阅历史资料、走访有关部门和人员收集素材,确立编纂的原则、体裁和方法,于2006年4月开始编写志稿,同年12月底完成初稿,几经修改,于2012年10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全志15万字,收录自1959年市委党校成立到2012年半个世纪的发展道路,翔实记述党校教育培训、理论研究、科学管理、人才队伍和校园建设的历史进程。

 

【《中山年鉴·2012》编纂出版】2012年2月28日,市地方志办召开《中山年鉴·2012》组稿工作会议,总结2011年《中山年鉴》编纂工作情况,表彰市人大办公室等30个组稿先进单位,部署《中山年鉴·2012》组稿工作,并开展年鉴编纂业务培训。6月,收齐142个单位的初稿;8月完成稿件的初编、统编、单位审核等工作,形成全书稿;9月11日,召开市年鉴编纂委员会委员审稿会,同时送广东人民出版社审读定稿;10月底完成全部校对并付印;12月正式发行。全书115万字,彩页52页,内容涉及2012年度中山市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力求彰显中山年度特色和地域特色。

 

(黄巧波   李泽敏)

 

 

上一篇: 广播电视(2012) 【关闭窗口】 下一篇: 文化事业(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