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14》 【成文日期】2013-12-31 【点击率】1557次 | |||
【文化事业概况】 2013年,中山市文化系统实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文化引领”战略,坚持文化惠民,建成中山漫画馆并免费对外开放,完成图书馆和科学馆原建筑拆卸工作,筹建新图书馆和139文化街区(博物馆群)。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中山市农村文化室高标准全覆盖工程建设通过国家文化部检查验收;茶东陈氏宗祠群、中山纪念中学旧址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展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率先在省内建成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资源数据库;借助市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发展优势文化产业,推进产业园区建设;创新文化市场执法和监管模式,推进游艺场所标签化管理试点工作;完成全市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实现零事故。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简称“市文广新局”)驻东区中山三路26号市政府第二办公区4楼。
【重点文化设施建设】 2013年,中山市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建成中山漫画馆并免费对外开放。市文广新局加大镇区综合文化站建设督查力度,确保各镇区在硬件设施、资金投入、免费开放、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工作高质量完成。市政府完成中山纪念图书馆建筑设计走向调整、项目建设用地控规调整、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修编、完善项目设计任务书等前期筹建工作,拆卸图书馆和科学馆原建筑。完成139文化街区(博物馆群)项目方案设计、建筑设计方案论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修编等前期筹建工作,完成项目房屋征收工作,为进入实际施工阶段奠定基础。
【公共文化服务】 2013年,中山市属重点文化场馆坚持实行免费开放,全年接待观众、游客达372.4万人次。其中,孙中山故居接待游客145万人次,市图书馆服务读者78万人次,市文化馆服务进馆活动群众15.4万人次,市博物馆及属下各分馆接待观众122万人次,市文化艺术中心接待观众及演职人员12万人次。各文化场馆创新服务手段、丰富服务形式,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推出微信导览系统;市图书馆在全市推广总分馆模式,年内建成图书分馆2家,坚持开展“香山讲坛”“童心故事会”“妈妈故事会”等多个主题的品牌读书活动,加强全市“通借通还”一卡通系统、总分馆后台管理系统等智能化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市文化艺术中心以公益低票价开展“戏如人生”话剧季、“绚彩华章”演出季等多个系列高雅艺术演出,坚持举办“艺术之门”讲座,创新举办“星期二艺术沙龙”等高雅艺术惠民普及活动,在文化艺术中心广场举办“广场舞会”“广场音乐会”等群众文化活动,全年举办各类演出活动302场次;市文化馆面向青少年和中老年人群体开办“全民修身”公益文艺课堂,全年共授课3227课时,5.8万人次受惠;市博物馆及下属各分馆策划各类展览,全年举办《粤剧文化周·南国红豆》《岭南画派大师杨善深》等展览45项,并提供定时定点免费讲解服务和免费智能语音导览等服务。
【文化惠民】 2013年,市文广新局组织举办多个重点文化活动。承办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合唱决赛,有来自全国各地的37个精英合唱团约2000人参加4个专场比赛;联合市委宣传部主办“爱国歌曲大家唱”——中山市第六届合唱节,全市有48支群众合唱队伍共3600人参与。与市教育局、市妇联、团市委等部门,连续7年举办“绿色暑假 缤纷文化”全市暑期文化活动,面向全市20多万名青少年儿童策划组织公益性普惠型文化教育活动10个系列共120项;承办“同饮一江水”2013广东农民工歌唱大赛中山分赛区活动;联合市委宣传部主办“大家演 大家睇”2013中山粤剧文化周活动,举办粤剧艺术表演、展览、现场体验等七大系列活动,吸引近6万人次群众参与。加强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年内全市共开展文化志愿者活动100场次,参与志愿者服务者近5000人次。继续实施全市业余文艺团队资助计划,全年共资助29支团队开展文艺下乡演出188场次。发掘和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送文艺进社区等各项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建成中山首家智能图书分馆——艺术分馆,每天为读者提供自助借阅服务时间达16小时。市文化艺术中心建成并开通网上购票平台。
【文化遗产保护】 2013年,中山市茶东陈氏宗祠群、中山纪念中学旧址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文广新局完成第七批国保单位和第七批省保单位保护标志说明牌制作,着手开展陈氏宗祠建筑群、陆皓东故居、陆皓东坟场、孙昌墓等4处省级以上文保单位的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开展中山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组织派员赴日本、东南亚等地开展华侨文物征集活动,至年底共征集到实物资料510多件(套)。加强孙中山文化研究和资源利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策划《孙中山廉政思想及实践》等多个特色展览赴上海、香港、台北、夏威夷等地巡展,初步建成以传统文献与现代电子数据相结合、在国内外具有较高水平的孙中山研究信息中心。《孙文全集》《孙中山与翠亨历史文化丛书》《孙中山著作丛书》等科研学术出版工作顺利推进。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式,率先在省内建成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资源数据库;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完成3项非遗项目传承人的纪录片拍摄及10位代表性传承人文字资料整理、声音刻录、技艺拍摄和后期合成等工作。组织市优秀非遗项目赴广州、香港等地参与文化交流。主办2013年中山市首届青少年民歌民谣创作大赛。完成第三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第五批省级非遗名录、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项目申报工作。年内新建非遗项目传承基地2个,分别是坦洲镇裕洲小学的中山咸水歌传承基地、黄圃镇培红小学的黄圃飘色传承基地。
【文化产业发展】 2013年,市文广新局发挥文化部门主导作用,引导协调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成立市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拟定《推进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发展的工作计划》。完成2013年市文化产业专项资金评审工作,投入600万元对中山“760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11个文化产业项目进行扶持引导,并对2012年市文化产业专项资金项目单位进行绩效评估,推选3个项目申请省文化产业扶持资金。开展《版权保护促进古镇灯饰产业发展研究》《中山市版权产业发展调查研究》等多个课题研究,探索版权产业转型升级路径。2013第六届中国(中山)国际游戏游艺博览会成交额达32亿元;第六届广东(中山)文化消费节推出海峡两岸特色文化展等核心层展销活动;第九届深圳文博会中山展团参展交易合作金额达1000万元。广东游戏游艺文化产业城、中国大涌红木文化博览城等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进展顺利;位于石岐区民盈西路的中山760文化创意产业园揭牌运营。促成广州美院建立大涌红木特色产业协同创新合作工作基站;推动成立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举办760创意园区涂鸦艺术比赛;促成《郎雀》作者孙晓纲与中山迅翔股权投资管理企业签订《郎雀》漫画产业化开发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文化市场管理】 2013年,市文广新局全面调整中山市娱乐场所审批程序,全年共完成各类文化市场业务审批275宗,营业性演出活动4983场次,召开娱乐场所审批听证会10次;完成出版物经营许可审批业务232宗,完成出版物经营单位年检461家;受理印刷、音像行政审批业务2240宗;关停非法记者站1家。运用二维码标签、网络平台等信息化手段提高文化市场监管效能,以政府采购行业协会服务等手段,完善政府服务企业的职能,采取制定和实施《中山市计算机软件侵权黑名单管理办法(试行)》、举办版权公益广告设计大赛等措施,促进政府机关和企业软件正版化工作常态化、长效化。顺应事权下放要求,采取市镇联合执法、以案代训、完善投诉转办督办机制、调整支队机构职能等多种措施,建立健全镇区承接文化执法工作机制,初步建立“纵向”指导镇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横向”联系公安、消防、工商、安监等职能部门的立体联动的文化市场执法、监管体系。全年共出动执法人员1.43万人次,检查各类场所7131家次,开展联合执法行动1200多次,查处案件共57宗(其中国家、省督办案件3宗),查缴销毁非法音像制品15.9万张。
【公共图书服务】 2013年,市图书馆全年服务65万人次,外借图书27.8万册/件。新增借阅证4908个,累计有效持证读者达6.66万人。年内建成坦洲分馆、艺术分馆等镇区图书分馆2家,其中艺术分馆是中山首家智能图书分馆,借助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实现自助办证、借书、还书、续借、查询5大服务功能,每天为读者提供服务时间达16小时。汽车流动图书馆共出车239次,服务时间469小时,接待读者1.13万人次,办理借书证208张。接受馆外服务点借还服务28次,选配及借出图书3.8万册,办理还书1万册。及时更新分馆和服务网点馆藏,向分馆补充新书2.43万册,剔取旧书1.6万册。加强服务网点管理指导工作,制定实施《中山市图书馆分馆服务规范》《分馆读者管理规则》《分馆考核细则》《流动图书车服务规范》《馆外服务点服务规范》等管理制度。建立中山市图书配送中心,通过现代物流实现统购、统配、统编,实现图书配送常态化;制定实施图书配送中心和仓储中心管理制度,规范开展图书物流配送工作,确保图书资源顺利调配。坚持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全年共举办各类读书活动188场,参加人数1.56万人次。香山讲坛重点策划“城市与生活”“中医文化”“文学名著导读”等专题讲座,编辑出版《聆听智者之道——香山讲坛讲演录》第四辑;中山图书馆品牌活动“童心故事会”举办“最温暖的家”“亲亲我的宝贝”“倾听心灵的召唤”“飘零的蒲公英”“轮椅上的梦”等主题读书活动;捐赠换书中心与中山广播电台合作,接受捐赠图书近2000册,并将其转赠到有需要的地方;承办全国少年儿童经典读物情景剧视频大赛活动。
【文化展览】 2013年,市博物馆及属下商业馆、收音机馆、漫画馆、美术馆举办世界著名平面设计大师尼古拉斯·卓斯乐师生作品世界巡回展、珍稀海洋动物特展、许普诺斯工作坊、墨西哥当代版画展等45个展览,提供定时定点免费讲解服务和免费智能语音导览等服务,共吸引游客122万人次。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在馆内展出《孙中山法治思想研究与中山市法治建设成果展》《孙中山与美国》《杨鹤龄纪念展》等系列展览,共吸引游客145万人次;制作展览外出交流,《孙中山廉政思想及实践》展览在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台北“国父纪念馆”展出,《孙中山的亲属与后裔》展览在美国夏威夷大学茂宜学院、夏威夷州议会大厦展出,《孙中山与港澳》展览在香港中山文化节展出。市文化馆组织广州、中山老年书画联展,市雍景园幼儿园第四届“冬日暖心”创意美术展等公益展览18场;同时组织“金秋十月”市第八届文化干部摄影展、“一路春风一路歌”7人摄影展等公益展览18场进社区,吸引约7万人次参观。市文化艺术中心举办中山第10届摄影艺术作品展、全民修身行动等公益展览5场,共吸引1.2万人次参观。
【2013第六届中国(中山)国际游戏游艺博览会】 2013年10月25—27日,2013第六届中国(中山)国际游戏游艺博览会(简称“游博会”)在中山市博览中心及中山龙城国际游戏游艺交易中心举行。本届游博会以“魅力游艺,美丽中国”为主题,展示全球游戏游艺产品的最新成果,为全球游戏游艺企业提供开放的信息交流、产业合作、技术研发、产品销售平台,提供资源合作与对接平台,推进行业产品、技术、资金、人才、应用等领域合作。有243家企业参展,番禺、中山两地业内知名企业悉数参展,境外企业比例超过20%,与会国内外专业采购商达2.5万人次,入场参观人数达12万人次,贸易成交额32亿元。
【首届中山市音乐舞蹈花会】 2013年5—11月,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市教育局等单位联合主办中山市首届音乐舞蹈花会。组委会共收到24个镇区以及各直属单位原创音乐类作品41个、原创舞蹈类作品32个,涵盖独唱、合唱、小组唱、器乐表演、单人舞、多人舞等艺术形式。10月19日,来自全市各镇区、各单位近1000名文艺爱好者在市文化馆综艺厅进行初赛,选出24个音乐作品、18个舞蹈作品进入决赛。10月底,42个入围作品分别参加音乐和舞蹈2个专场比赛,市实验小学选送的小提琴独奏《致梦青春》等7件音乐作品,中山纪念中学选送的《兰溪赞歌》等5个舞蹈作品均获得金奖。
【陈氏宗祠群、中山纪念中学旧址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3日,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1943处)以及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的项目名称(共47处),其中广东省有32处入选,中山市占2处,分别是茶东陈氏宗祠群、中山纪念中学旧址。至此,中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2处。茶东陈氏宗祠群位于南朗镇榄边茶东村,现存为清代建筑,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保存较为完整、规模较大的祠堂建筑群之一,对研究清代岭南建筑、村落布局与祠堂文化有重要价值。中山纪念中学旧址位于南朗镇翠亨村,原名“私立总理故乡纪念中学校”,由孙中山的长子孙科为纪念孙中山而创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名为“中山纪念中学”,是目前珠江三角洲保存较完好、规模较大的民国建筑群旧址,具有典型的民国时期建筑风格,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纪念价值。
【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决赛】 2013年8月27—28日,由国家文化部主办,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广东省文化厅、中山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合唱决赛在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37个精英合唱团约2000人参加了4个专场比赛。中山市合唱团参赛的由中山人郑集思原创的大型交响合唱《神话中国》(选段)和《龙的传人》获“群星奖”。同时,在山东青岛举行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舞蹈决赛,中山市以朱东黎为代表编导的原创舞蹈《流动娃》获“群星奖”。
【中山首家智能图书馆分馆——艺术分馆开馆】 2013年12月30日,位于市文化艺术中心南侧门的中山市首家智能图书分馆——市图书馆艺术分馆开馆,邀请200多名读者参加体验活动。馆藏书籍以文学艺术类为主,馆藏容量约1.3万册。借助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实现自助办证、借书、还书、续借、查询5大服务功能。艺术分馆是市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延伸,是继长洲、华凯、黄圃、三乡图书馆分馆之后的第11家分馆,也是中山第一家专题图书馆。
【中山实现农村(社区)文化室高标准全覆盖】 2013年,市文广新局继续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中山市农村(社区)文化室高标准全覆盖工程”创建工作。3月和6月,联合市文明办、市财政局、市图书馆、市文化馆等部门组成督查组,督查全市农村(社区)文化室高标准全覆盖创建工作,督查组深入到150多个行政村(社区),对各在建或已建好的文化室作现场指导,并召开中山市农村(社区)文化室建设中期督查经验交流会,推广三角镇、阜沙镇、五桂山区、港口镇等镇区创建经验。9月24—29日,成立市文化室高标准全覆盖验收工作小组,对全市各镇区农村(社区)文化室高标准全覆盖创建工作检查验收,评出特级文化室106个,一级文化室78个,达标文化室96个,室内活动场地总面积20.15万平方米,室外文体活动广场总面积118.36万平方米,藏书113.95万册、报刊8268种,配有电脑2277台,有文体队伍1193支和文化协管员422人,免费开放时间1.18万小时。11月,“中山市农村(社区)文化室高标准全覆盖工程”被国家文化部评为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