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事业建设】 依法加强业务管理,按照省物价局规定,从5月1日开始,取消有线电视初装费。开展多方协调,调整有线电视收费标准,为全面开展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做好前期准备。成立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领导小组,开展调查研究,结合中山实际,市委、市政府办公室于11月15日印发《中山市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方案》,有效开展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强化管理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纠正违规行为。加强管理新闻类、直播类、娱乐、医疗保健宣传等节目,开展抵制低俗之风、净化荧屏行动。深入基层指导业务,履行各项管理职能,维护广播电视正常秩序,促进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三贴近”,卓有成效地宣传和制作节目,涌现一批好栏目、好专题、好作品、好主持,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06年,市广播电视系统获全国奖项8个,省级政府奖28个。(吴荣超)
【中山广播电视台】 简况 2006年,中山广播电视台紧抓事业发展契机,按照“围绕中心抓宣传,精办节目促创收,技术创新拓事业,深化改革要效能”的工作思路,将整合后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效率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发展壮大广播电视产业。拥有综合频道、公共频道2套电视频道以及FM96.7和FM88.8两套调频广播频率。其中,电视综合频道和广播频率FM96.7的信号覆盖中山市全境和珠江三角洲大部分市县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部分地区。2006年,中山广播电视台调频广播频率FM88.8和FM96.7的市场占有率分别高达26.4%和16.91%,分别名列中山地区15个广播频率的首位和第二位;中山电视综合频道和公共频道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4.27%和2.64%,分别名列中山地区所有电视频道的第四位和第六位。2006年度广播电视新闻、专题、文艺、学术论文和录制技术质量作品获省级以上奖项共45项,其中获国家级政府奖4项(大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全国行业奖8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省级政府奖共33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18项)。人员经费由市财政核拨补助,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全台固定资产总额逾3亿元。
队伍建设 2006年,内设办公室、总编室、监控部、财务部、技术部、广播新闻部、电视新闻部、广播节目部、电视节目部、广告部和网络中心,另设网络营运部、网络维护部、发射部和数据部4个二级部门。全台干部职工共529人,其中编制内212人;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360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9人、中级职称40人、初级职称129人。
调频广播与电视频道 中山广播电视台的调频广播全天播出节目时间达20小时。覆盖人口2000多万,经常收听中山电台的听众达400多万人,每天固定听众超80万人。中山调频广播以其时尚、轻松、亲和、快捷的风格,打造现代都市生活的广播品牌。其中,FM96.7频率以新闻交通资讯节目为主;FM88.8频率以环保、旅游、音乐、娱乐节目为主。2006年中山电台以占43%的市场份额,领跑中山地区的广播市场,排名首位。
中山广播电视台的电视讯号通过有线和无线微波传送。其中,仅城区通过有线传送覆盖21万用户150万人口(含部分外来人口)。中山电视市场份额占4.3%,中山电视成为本土最具影响力的传播平台和珠江三角洲的强势媒体,2006年,《中山电视新闻》节目的平均收视率6.18%,市场份额18.8%。
自办广播电视栏(节)目 2006年,办有《资讯时间》、《新闻资讯半小时》、《新闻直通车》、《千色城市》、《粤韵今宵》、《观点面对面》、《记者观察》、《乐动全城》、《谈车论驾》、《楼市纵横》、《情暖异乡》、《名曲博览》、《体坛第一线》、《读书时间》、《夜色》、《空中二手市场》、《IT动力》、《健康一族》、《音乐先锋》、《醒目仔大本营》、《亲亲孩子天》、《点击最爱》、《流行百年》、《小栋话事》、《中山美食游》、《庆记茶寮》、《888show好音乐》、《888新闻全线搜》、《888夜间剧场》、《挥洒阳光》、《生活广场》、《娱乐双星》、《金曲金榜》、《至爱笛声》、《城市日记》、《搜城记》、《娱乐前线》、《拉阔音乐会》、《爱乐团》、《绝色唱游》、《滋味生活》、《风中奇缘》和《最熟悉的陌生人》等50个广播栏(节)目。
办有《新闻快讯》、《中山电视新闻》、《今日关注》、《中山故事》、《真情中山》、《城市论坛》、《人在商界》、《物价广角》、《小龙乐园》、《视野》、《小栋话事》、《有话好好说》、《中山党建》、《中山教育》、《中山警讯》、《中山红绿灯》、《今日生活》、《健康有约》、《声屏全线搜》等19个电视栏(节)目。
大型电视系列片《海外中山人》由中山市侨务局和中山广播电视台联合策划制作。8月15日,在中山广播电视台举行大型电视系列片《海外中山人》(亚洲篇)的摄制启动仪式。摄制组分赴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国家采访拍摄,计划制作40多集,将于2007年上半年播出。自2004年启动以来,《海外中山人》已制作播出北美洲篇42集和大洋洲篇25集,其中北美洲篇共42集于上半年播出,并于11月由广东音像出版社制成2000套DVD出版发行;大洋洲篇25集于2005年1月2日至3月18日播出,平均收视率为3.04%。其中大部分被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CCTV-4)《华人世界》栏目改编播出;有的被上海东方卫视、广东卫视选播,成为中山广播电视台的一个品牌节目。
中山故事 为中山广播电视台于2005年10月20日开办的一档讲述中山人文历史故事的电视栏目,至12月已播出60期,平均收视率2.57%。该栏目立足本土,以中山特有的人文历史故事为背景,通过讲述历史典故,展现中山的风土人情,以激发观众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之情。
真情中山 为中山广播电视台于2005年8月25日开办的一档电视谈话类节目,至12月已播出70期,平均收视率为1.84%。该节目以演播室的形式,通过人物现场访谈及主持人、嘉宾、现场观众的互动,展现人性,流露真情,承载扣人心弦的人生百态,传递人间真情。
特色节目 2005年11月,由中山市旅游局和中山广播电视台联合策划制作的大型系列片《梦回香山》于9月27日举行DVD首发式,同时在中山电视综合频道启播。平均收视率为2.68%;分设《香山的记忆》、《在水一方》、《休闲港湾》等8集。该片配合中山开展香山文化宣传,加强和整合中山、珠海、澳门三地旅游资源优势,以历史为线,以文化为魂,全景式多角度展示中山、珠海、澳门三地的历史人文和自然风光的魅力。该片还被广东卫视和浙江卫视选播。
《不同凡响·颐和山庄杯我最喜爱的中山声音大赛》,由中山广播电视台主办,于2006年10月揭晓评选结果。十强作品包括:《孙中山演讲录音》、《烟墩山炮声与中山方言》、《纷繁的市场叫卖声》、《中山农谚》、《中山民谣》、《龙舟狮鼓与广东音乐》、《中山咸水歌》、《婚嫁喜庆用语》、《全民健身广场的录音》和《中山慈善万人行歌曲》。
独资拍摄电视剧 10月1日开机拍摄由中山广播电视台首次独资拍摄的20集电视剧《翠山湖畔》,2007年8月将基本完成制作。此剧以环保为主题,讲述雁鸣村民保护湿地,保护野生鸟类,退耕还湖,合理开发湖区,迎来经济腾飞的故事。外景拍摄3个多月,90%在中山取景。
先进设备 电视方面,拥有4个演播室、六讯道数字转播车、微波卫星直播车、索尼蓝光摄像系统、DVW摄像、编辑系统、苹果MAC非编系统、移动非编系统,美国占美十二米摇臂和轨道车等。其中有能进行数字卫星微波直播的全数字导播系统的80平方米新闻演播室,能进行中型和小型现场采访类互动平台的240平方米和120平方米演播室,有安装先进灯光、音响设备的能容纳近300名观众的600平方米演播室。六讯道数字转播车配备有先进的三维1.5级M/E的特技切换台,两进两出的硬盘录像机,12比特的全数字索尼BVP系统摄像机。数字微波卫星直播车配备4个直播讯道(2个无线微波讯道、2个有线讯道)、三类传输手段(光纤传输、微波传输、卫星传输)、两组制作设备及一体化的集群通讯系统,具备2种供电方式(普通接用外电、借用汽车发动机带动超小型取力发电系统发电),实现新闻采编、传输的全面提速。广播方面,各项音频指标均达到或优于国家标准,拥有DE—200数字化音频工作站网络系统、5KW的美国哈里斯全固态广播发射机和计算机管理网域。
广电人物 翟汉球 中山广播电视台高级编辑,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中山电视台副台长。1945年3月出生,中山市人,本科学历,中共党员。2006年12月被中国专家评定联合会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优秀专家、中国百名创业英才。1975年8月起长期从事广播电视新闻工作,出版发行专著《广西行》和自选集《声屏行踪》共65万字,主编出版发行《十载如歌伴我行》、《春华秋实二十年》和《探索文萃》共95万字,主创的新闻、专题、文艺和学术论文作品获省级以上奖励101项,其中获全国奖19项、省级奖82项,获广东省新闻界最高荣誉奖项第三届广东省新闻金枪奖、广东省劳动模范、十杰市民、市优秀专家、拔尖人才等称号,业绩入编《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国纪录年鉴》、《中国电视艺术年鉴》(2006卷)等。2006年12月被中国专家评定联合会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优秀专家和中国百名创业英才。
耿海鹰,女,山西省平遥县人,中山广播电视台广播节目部监制、主持人。1月荣获2005年度中山市“十杰市民”称号,同年被评为“广东省优秀播音节目主持人”。2005年被评为“广东省广播影视行业之星”。主持电台晚间谈话节目《情暖异乡》和电视节目《城市论坛》,获受众好评。从事新闻工作以来,获全国、省部级和地市级广播作品奖近60项。(翟汉球)
附:2006年中山广播电视台主要领导名单
台 长:高巍巍
副 台 长:陈仲科 赵晓文 陈锦霞
总工程师:欧阳卓生
2006年中山广播电视作品获国家级政府奖及全国行业奖一等奖名录
作品类别
|
获奖作品名称
|
获奖等级
|
作者
|
电视新闻评论
|
《中国古典名著遭日本企业抢注商标的反思》
|
中国广播影视大奖(2005 、2006年度)
|
李诚敏 郑咏敏
李紫昭 翟汉球
张 哲 冯 飞
|
广播访谈
|
《最后关头的出击》
|
第17届(2006年度)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
耿海鹰 杨秀彬
林小军 张媛媛
|
广播节目录音
|
《山路》
|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节目技术质量奖二等奖
|
卢茹萍 李武
|
电视节目录制
|
《海外中山人—— 淘金路上》
|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金帆奖录制技术质量奖三等奖
|
庄 恒 潘智坚
刘俊雄 刘树声
|
电视新闻评论
|
《卡拉怎样OK 》
|
中国第二届“城市之星”电视节目一等奖
|
原煜海 吴剑文
冯 飞
|
电视文艺专题
|
《流淌的咸水歌》
|
中国第二届“城市之星”电视节目一等奖
|
陆碧红 翟汉球
江秀娟 林健荣 林 攀 黄丽文
|
电视学术论文
|
《坚持党性原则讲究宣传艺术》
|
中国第四届“城市之星” 2006年度电视论文奖一等奖
|
翟汉球
|
电视学术论文
|
《不一样的“受众本位”—— 香港与内地晚间电视新闻对比》
|
中国第四届“城市之星” 2006年度电视论文奖一等奖
|
谭燕燕
|
广播节目录音
|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
2006年度全国录音节目技术质量奖一等奖
|
陈 婕 李 武
|
2006年中山广播电视作品获省级政府奖一等奖名录
作品类别
|
获奖作品名称
|
获奖等级
|
作者
|
电视新闻评论
|
《中国古典名著遭日本企业抢注商标的反思》
|
2006年度广东新闻奖一等奖
广东省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
|
李诚敏 郑咏梅
李紫昭 翟汉球
张 哲 冯 飞
|
广播社教专题
|
《声音往事》
|
2006年度广东新闻奖一等奖
广东省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
|
叶常洲 吴丹红
骆 威 陈 婕
|
广播综艺节目
|
《笑谈广东凉茶》
|
2006年度广东省广播电视文艺奖一等奖
|
陆国飞 杨秀彬
袁溢荣
|
电视文艺专题
|
《鹤舞翩跹》
|
2006年度广东省广播电视文艺奖一等奖
|
陆碧红 江秀娟
宋家宁 韩玉文
黄丽文 陈海燕 长 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