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出版(2005)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06 【成文日期】2005-12-03 【点击率】1247次


【中山日报、中山商报】 2005年,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正确的舆论导向为主线,以深化报业改革为契机,改革创新,较好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全市的大局,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全年组织超过10次的集中式报道,重点宣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中山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完成市人大十二届二次会议和市政协九届二次会议的宣传报道;全景式地报道全市干部群众共同抗击百年一遇洪水;配合中山产业提升战略,推出“品牌中山”、“中山制造”等大型专题报道;坚持将创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宣传工作贯穿全年;推出多个系列报道介绍中山教育强市创建历程,提高党报的群众性、可读性,强化服务性。
  在抓好采编工作的同时,加强言论,服务大局,发表的各类评论数量大幅增加。创新新闻报道形式,加大报道的深度和广度。注重从社会和群众的角度报道政务活动,体现实事求是、改进党风政风的实际行动。加强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报道,体现政府的关心和媒体的人文关怀精神。推出“新时期中山人精神·新闻故事”专栏,反映时代新气象;集中报道“五一”长假期市民生活状况,寻找一系列新闻故事、新闻人物。在版面、栏目设置上体现出服务性和贴近性,新闻部新开设的《焦点》、《经济视点》版和专题部、副刊部的《楼市周刊》、《旅游周刊》、《汽车周刊》、《教育周刊》、《健康周刊》与《饮食》、《IT》、《萌芽》、《怡情》以及《中山商报》的《百姓讲述》、《情感空间》、《民间记忆》等版面深受读者欢迎,与普通大众最为贴近的《市民热线》、《特别关注》、《百姓故事》等专栏直接反映群众的意见,解答各种疑难问题,提供服务。不定期召开通讯员和读者座谈会,收集读者对报纸的意见和建议。根据群众的反映,列出专题深入采访报道,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密切党和政府与群众的关系。
  全面铺开自办发行工作,组建一支200多人的发行队伍,设置22个发行站,建构覆盖全市的发行网络。改版升级原中山日报网,定名为“中山网”,于10月20日正式对外开通,成为日报社的第三个主流媒体。改版后的中山网下设30多个频道,涵盖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原创稿件丰富。全年推出城市论坛专题、文明城市专题、神舟六号发射特别报道、博鳌亚洲论坛专题报道等精品专题,其中博鳌亚洲论坛专题首次实行网络图文直播。网站日点击量接近20万人次。
  经营业务稳步发展。2005年,全国平面媒体的广告收入普遍下滑。日报、商报两个广告部以及发行中心、印务中心和中新广告公司等五个经营部门勇战市场,主动出击,创新策划,精心经营,完善服务,积极开拓新业务。全年广告收入5800万元,比上年增长11%,取得了良好的经营效益。
  筹备组建报业集团。4月开始,酝酿中山日报报业集团的改革,创新中山日报报业集团的管理制度和整合本地报刊资源。11月,组建中山日报报业集团的改革方案获市委、市政府审查通过。


【新闻出版及版权管理】 全年年检书报刊经营单位460家,审批设立和变更出版物经营单位30家,审核加工贸易项目下配套出口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计算机软件事项80批次,审批一次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准印证近120批次。建立出版物及音像市场长效监管机制,开展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系列主题活动,提高社会版权保护意识。全面推进党政机关软件正版化,基本实现党政部门操作系统和通用办公系统软件的正版化,达到国家及省的要求;并作为全省软件正版化工作完成较好的先进典型,于4月29日在中山召开的全省地级以上市政府部门软件正版化工作经验交流会上获推广。充分发挥市包装印刷协会、依托出版物发行业协会开展行业自律和自治,取得良好的工作效果。


【印刷业管理】 通过扶持和整治,规范管理印刷业。对印刷企业全面推行互联网管理,开发使用印刷行业信息管理平台,经操作培训取得初步成效。开展印刷业专项整治,建立健全五项管理制度,制定、完善印刷业务的办事程序;全面开展印刷企业的换证工作,通过省的专项整顿验收。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加强管理新闻出版业务,开展年检、审核、审批、变更等工作,促进印刷、出版物发行业发展。

上一篇: 图书·博物(2005) 【关闭窗口】 下一篇: 广播·电视(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