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图书馆】 市图书馆成功升级为国家一级公共图书馆。2005年,图书馆到馆人数35.66万人次,新增馆藏图书24949种54557册,全馆累计藏书60万册。承办中山第四届全民读书月活动,举办“共绘好家园”读者活动,引导市民形成好学求知的良好风气,共同构建学习型社会。为18个馆外服务点提供借还书服务,开展送书进军营、进学校、进社区等“文化下乡”活动。与新疆克拉玛依市图书馆缔结为友好馆,加强馆际合作。
【市博物馆】 2005年,完成国内首家商业文化博物馆——香山商业文化博物馆和国内首家收音机博物馆——中山·中国收音机博物馆的建设,为中山建设“特色博物馆系列,打造博物馆群”的思路实施迈出坚实的一步。成立本土文化研究室,加强对中山本土文化的研究。举办承办《广东省第三届(清代)陶瓷藏品联展》、《中国史努比爸爸——马乐山卡通手摸展览》、《中山籍著名音乐家萧友梅生平图片展》、《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中山人民抗日斗争展览》等30多个展览,全年接待观众22万人次,其中收音机博物馆试展开放到年底接待观众7万多人次,旅游团队600多个,实现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特色文化旅游的有机结合。
【中山·中国收音机博物馆】 于“5·18”国际博物馆日试展,成为国内首家收音机专题博物馆。馆址位于中山市博物馆副楼,共分两层,展厅面职330平方米,馆藏收音机达2000多台,展出230台,涵括上世纪20年代初在中国本土生产的第一代收音机至到八十年代的产品。藏品系统而全面,具有较高研究价值。
展览以历史的空间发展为陈列线索,通过实物、图片、场景及多媒体等陈列展示手法,展示中国收音机产业的发展历史,反映了以收音机为载体的新兴文化传播事业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及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历史变迁。
展览分为“飘向空中的音符”、“沉重的步履”、“与时代洪流配乐”、“二十一世纪收音机将向何处去——收音机的演变”四个部分,设置4个场景,分别为中国第一个民营电台——装设在上海新新百货公司顶楼的“玻璃电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富商家庭、毛主席书房以及六、七十年代农村生活等场景。展馆设有科普知识的展线,发挥博物馆的科普功能。
【香山商业文化博物馆】 于2005年底完成筹建工作,成为国内首家商业文化专题博物馆,馆址位于孙文西路152号(原为上世纪40年代的石岐镇总商会旧址)。展厅面积2124余平方米,分3层。陈列各种实物近400件套,其中有开平矿务局股票、孙中山建国方略图、《永安月刊》创刊号等200多件珍贵的商业实物资料。通过实物、图片、场景及多媒体等陈列手法,展示清末至民国时期中山的商贸发展状况、富有特色的商业文化、孙中山和郑观应的商业思想、中国早期的香山籍买办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四大百货公司的创办史,反映中山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延伸和提高中山的城市文化品位和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扶持镇区调查、发掘、整理、保护、传承、利用当地的民间民俗文化,打造各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与经济的互融共促。对中山咸水歌、醉龙、小榄菊花会3个项目建立保护管理组织,制定保护规划,建立保护机制,采取保护措施。坦洲镇建成坦洲咸水歌历史陈列馆,集中展示和传承咸水歌文化;小榄镇成立菊花文化促进会,每年由镇财政安排保护和拓展菊花文化经费30万元及菊花生产基地建设经费80~100万元。
市文广新局组织专家、艺术工作者和民间艺人对醉龙、中山咸水歌、小榄菊花会等非物质文化进行整理、研究、论证和上报。小榄菊花会、中山咸水歌、醉龙被列入广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山咸水歌和小榄菊花会通过国家评审,正式列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挖掘、保护、开发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 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重点做好名人文化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保护、开发和利用。年内开展翠亨历史文化名村规划工作;组织第十七次孙中山宋庆龄纪念地联席会议;编撰完成国家科研项目《宋庆龄年谱长编》;承担广东历史名人文化丛书之一《宋庆龄》的撰写工作;开展《孙中山论思想道德修养》课题研究;完善、确定陆皓东故居、仆射何家祠、杨心如故居的维修方案;跟踪落实郑氏亲属对郑观应故居的维修意见;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登记建档,调查各民办博物馆情况;参与修编《中山市志·文化》;与教育局等部门共同举办中山市中学生纪念孙中山诞辰139周年孙中山历史知识电视大奖赛;完成中山古建筑图片拍摄、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牌设立、馆藏文物信息管理系统一级文物的数据录入,编辑《广东省历史文化资源丛书(中山卷)》、省政协交办的《中国古代要塞》和《名人故居》,撰写《孙眉事迹系年》、陈氏宗祠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成杨仙逸祖居、杨仙逸墓、杨殷故居后续收尾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