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况】 接收和组织实施省新闻出版局委托管理的9项审批事项。全市有1621家印刷企业,其中出版物综合印刷企业11家,出版物专项印刷企业11家,包装装潢印刷品印刷企业和包装装潢印刷品专项印刷企业1027家,其他印刷品印刷企业307家,复印、打印、名片印刷企业256家,单位内部设立的印刷企业9家,企业总数居全省第5位。协助中山日报社向省及国家新闻出版局争取全国统一刊号,创办《中山商报》。《中山日报》、《中山商报》和《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报》获全国统一刊号。全市有省内部资料性刊物46份,书报刊发行单位453家,光盘复制企业1家。5月11日,成立市出版物鉴定委员会。10月29日,举办市出版物鉴定和版权业务培训班,鉴定委员会开始运作,按照受理范围对出版物进行鉴定。12月25日,开展专项整治印刷复制行业。12月9日,成立市出版物发行业协会。
【审批、年检】 重新制定公示办事指南,实行网上审批。全年审批新办内、外资印刷企业126家和8家。为印刷企业办理新办、变更、注销、来(进)料加工印件审批备案及年检等业务共1900多宗。为全市410多个出版物发行单位换发《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完成40多家省连续性内部资料出版物的年审,为6个报刊记者站办理重新登记手续,审核98份中山市一次性内部资料出版物,审核80多批次的企业加工贸易进口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及计算机软件的有关资料。
【市出版物发行业协会】 12月成立,有330个会员单位。承办由市文化局、市新闻出版局、市文明办主办的“同心协力播洒书香”联合书展活动,发动各会员单位参展和捐书捐报,共捐出价值近50万元的5万多册(份)书刊,赠送给部分镇区宣传文化中心和学校。
【整顿规范出版物市场秩序】 新闻出版局多次与有关部门及文化稽查队对书报刊经营市场进行4次专项整治行动,清查有害于未成年人的口袋书、电子游戏软件、色情电子出版物、盗版教辅读物等,出动近1000人次,查缴非法书报刊11万册,非法电子出版物近14万张,维护出版物市场的正常经营秩序。
【落实使用正版软件】 宣传版权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落实党政部门带头使用正版软件,完成正版金山办公软件和微软操作系统软件的采购,分发和培训由市政府办公室核定的114个党政部门使用。
【香山报】 配合市创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的中心工作开展宣传,3月,与市精神文明办公室等单位联合开展“新时期中山人精神”的大讨论,通过征文和开辟专栏刊登市民对“中山人精神”大讨论的意见和建议,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讨论和修订,为推出新时期中山人精神“博爱、创新、包容、和谐”做系列的前期宣传工作。6月,详尽报道名人文化推广月活动,策划出版“名人回家”专版,跟踪报道相关活动,承办由市文化局主办的“踏着名人的足迹”征文活动,发动社会各界撰写中山名人的文章,报道中山名人的精神与品质。宣传“托起明天的太阳”和“绿色冬季文化中山”等大型文化活动,策划“中山传承”大型专题,梳理报道散落在民间的醉龙、龙狮凤鹤、咸水歌等优秀历史文化,每期以大报整版推出,受到读者的好评。(吕丽珠 黄学礼)
附:2004年市文化局领导名单
局 长:郑集思
副局长:纪光明(4月止) 陈巧章 张 铁 胡颂科 陈小禾(9~10月)
附:2004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领导名单
局 长:郑集思
副局长:张 铁 陈巧章 梁富忠 胡颂科
【中山日报】 中山日报社注重新闻改革、队伍建设和报业拓展,在提高《中山日报》办报质量的同时,创办《中山商报》,填补了中山都市类、经济类报纸的空白,形成两报一刊(画刊)、一屏(电子显示屏)一站(电子网站)的立体化报业经营格局,奠定中山报业迈向传媒集团的基础,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全年广告总收入比上年增长16%。
《中山日报》围绕市党政中心工作和慈善万人行活动、市人大、市政协大会、市“3·28”经贸招商洽谈会、市十一次党代会、轻工业博览会、建设诚信中山等工作,精心策划,加大报道力度,唱响主旋律,增强指导性。推出“改革开放话五年”专栏,回顾总结本届班子5年的工作。“两会”前,推出“满怀豪情迎两会”专栏,编发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先进专门委员会等典型事迹。会议期间,推出综述消息和特刊,报道会议的主题、背景及百姓关注的焦点等。会议结束后,推出“两会”焦点问题报道,阐述“两会”宗旨和意义。在市十一次党代会召开期间,在头版刊出会议消息、社论、党的建设、体制改革、城乡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和纪检廉政等12个焦点新闻特刊,全面翔实报道中山的改革发展。市委市政府提出创建“诚信中山”的战略后,主动策划“诚信中山”的系列报道,在召开全市创建“诚信中山”会议的当天举行起步仪式,营造气氛。下半年,开设“提高执政能力建设和谐中山”专栏,推出镇区领导专访,报道国家环保模范城复检、争创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等重大活动。在“中山文化名人推广月”活动中,策划20版特刊《文化中山名人之旅——寻访名人背后的故事》,推介100位中山籍的名人。
两报配合,各展所长,做好古镇灯饰博览会、沙溪服装博览会、小榄中小企业博览会及火炬区电子信息产品与技术展览会等经济活动的报道,获主办方的好评。强化两报周刊与专版的实用性,贴近和服务百姓。《汽车周刊》、《楼市周刊》详细分析行业月度和季度的销售等情况,受到业内人士的好评,成为行业的信息大全。《汽车周刊》利用报社的资源,配合广告部,举办2次车展。《消费周刊》重点报道百货、家电市场,获取广告效益。《旅游周刊》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成为市民出游的指南,受到业界的关注和重视。《美食》版成为中山饮食行业的风向标,凡版上有名的食店的生意都“红火”起来,吸引一批客户长期做特约广告。
按照中央“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改变会议新闻的报道方法,立足读者的视角,把会议新闻中群众关心的信息剥离出来重点报道,将单纯的会议报道变为解读会议信息、剖析会议热点,凸现“观点、链接、背景”等,做到情为民所系。春节长假,组织7名记者分3路,全程跟踪回乡探亲的民工,陆续报道民工“回家”的焦点新闻,真实反映民工归途的经历及感受,在社会中反响强烈。策划“满载而归新春”及“春节系列报道”等专栏,报道老百姓饮食、购车、购房、购物、旅游等消费情况和反映新春家事、趣事、喜事、商事、盛事,烘托新年气氛,受到读者欢迎。5月,派出记者参加专题部策划实施的“穿越死亡之海,探索西部”系列采访报道,在要闻版、旅游版共刊发23篇稿件。新闻部扩大社会新闻版面和焦点新闻的数量,推出可读性强、关注度高的社会新闻报道,其中关注生活、揭露问题的报道深受读者好评。一批栏目和版面办出了风格和特色,提高了中山日报的品位,吸引市由30多位市领导、局长和总经理参与稿件写作,营造了为民排忧的传媒窗口,使党报更贴近群众。8月28日,创办《中山商报》,以报道经济热点,促进商贸繁荣,服务区域经济和百姓生活为宗旨,以迥异的风格及广泛贴近的信息赢得读者。
2003~2004年度,《中山日报》在全国地市报及省、市各级各类评奖中有79件作品获奖,其中10篇获一等奖,有3名记者获评为市“十佳记者”。
附:2004年中山日报社领导名单
社长、总编辑:陈洪棣
副社长:陈 惠
副总编辑:谭文卿 黄春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