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电影(1991-1997)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1991-1997) 【成文日期】1997-12-08 【点击率】1515次


【简况】 广播电视局下辖中山广播电台、中山电视台、中山有线广播电视台、中山广播转播台和中山市无线电讯号发射台。全市镇(区)有线广播电视台(站)28个,有线广播电视用户23.69万户,覆盖率为95%。全系统现有干部职工760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159人,具有各种职称的156人,其中中级职称以上19人。
  积极配合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做好重大活动和社会热点问题、敏感问题的宣传报道,当好党和人民的喉舌,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严格遵守宣传纪律,认真把握宣传分寸,做好教育疏导工作,提高舆论引导的总体水平。建立编委会议制度,对重大问题的宣传进行精心策划,增强宣传的时效性和感染力。建立精品创作的激励机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和广大群众的需求,狠抓节目改革,扩大受众面,增加节目内容,延长播出时间,改革版面栏目。
  认真加强人才培训,开展以爱岗敬业为主题的道德教育活动,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着力培养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新闻工作队伍,造就一批深受大众喜爱的名记者、名编辑、名播音员、名主持人。1991年3月成立市广播电视学会,1991年7月创办《中山广播电视报》,1996年9月创办市广播电视系统理论研究刊物《求索》。1997年6月市广播转播台研制成功多媒体电化教学平台。7年来,广播电视作品获全国奖9篇、省级奖30多篇,其中,1991年欧阳卓生等人的《中小功率中波广播发射机低前级固态化电路设备及其推广应用》获“国家科技成果”证书, 1997年广播电视新闻作品获《中国电视新闻奖》三等奖1个、省级奖8个。
 

【事业建设】 7年来,全系统共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添置更新设备、扩建设施。1995年9月,市政府投资260万元,给中山电视台添置了一辆5信道电视直播车。动员各方力量,积极筹集资金,不断加快有线电视光纤联网建设的步伐。城区已完成光纤主干线改造85公里,开通光节点45个,并搞好入户网的升级改造;覆盖用户5.4万户,完成了5个镇区的光纤联网工程,架设光缆147.3公里。至五桂山镇、北区、环城区、火炬区和横门站的光纤下行信号通道已开通,已完成由古镇沿沙水公路至小榄、东凤沿105国道至市城区以及城桂路过三乡大布至中珠交界处到翠亨逸仙公路70公里的主干线管道的埋设。1991年4月建立无线电讯号综合发射台,1992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现已更新了电视、调频广播发射天线板和上行微波信号接收天线。在五桂山发射基地建立了微波站,开通了至省的电视会议双向传输通道,并实现了新闻回传。各镇区台(站)也增添了卫星接收设施,收转中央台节目,大大提高了信号源的质量。按“一镇一网”规划建立了镇(区)一级行政区域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基本实现镇到管理区的联网。镇区有线电视台也开办了新闻节目,年发稿约3.17万篇。
 

【中山人民广播电台】 于1985年11月23日正式启播,是珠江三角洲较早创办的地市级调频立体声广播电台,现为副处级单位,设有办公室、新闻部、节目部、技术部、广告部、发展部及《中山屏声报》社等7个部门,共有员工70人,其中编内人员56人,编外聘用人员14人。主发射地点设在海拔高530多米的五桂山主峰上,广播信号(FM96.7兆赫)使用“哈里斯”全固态3000瓦发射机发射,现已基本覆盖珠江三角洲大部分市县,并成为该地区较有影响的调频立体声广播电台之一。坚持“面向群众,服务社会”的办台宗旨,积极办好办活各类节目,全面实行主持人直接播音的广播方式,每天播音20小时,每天播出详尽新闻2辑、滚动播出简明新闻4辑,每周设置服务性、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的各种大版块节目25个,为广大听众提供全方位服务,年发稿量1.1万篇,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建台以来,先后获省以上奖项的新闻、专题、文艺、广告优秀作品共62件,其中获中国广播奖三等奖1件,获全国对农村广播节目二等奖1件,获省一等奖3件、二等奖14件。1995年被评为省文明单位称号。
 

【中山电视台】 成立于1985年3月18日,全台共有员工60多人,具备高、中、初级职称的各类专业人员占70%。全台设备经历了3次更新换代,现在装备有5讯道电视转播车和一批数字及模拟的采编播设备。1998年1月1日起,新闻节目实现了直播,成为继广东电视台、广州电视台和深圳电视台之后,在省内第4家实行新闻直播的电视台,实现了天天有新闻。节目制作能力从建台时的每周仅30分钟,发展到现在的每周500多分钟。
  在节目设置上,以《中山电视新闻》为龙头,以《社会话题》和《城市快线》为两翼,以《巡城马》和《回音壁》为窗口,以《中山党建》、《中山教育》、《中山警讯》、《楼市纵横》、《股市传真》、《荧屏博览》等多个栏目为辅助,形成了有地方特色的丰富多采的自办节目风格。通过五桂山发射台,讯号覆盖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1991~1997年播发新闻2.73万篇、专题1760期,被省台和中央台采用的新闻和专题超过400篇(件)。其中1997年,全台播发新闻4700多篇、专题300多期。据收视调查,《中山电视新闻》、《社会话题》等节目的收视率在50%以上。
  建立和健全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事业管理机制,人事管理实行“优化组合”,确立以人为本,提倡奉献精神,激发从业人员的潜能,外树形象,内强素质,朝着培养一支思想好、作风正、纪律严、业务精的新闻工作者队伍的目标迈进,涌现了许多业务精良、爱岗敬业的业务骨干。其中,1人被广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广东省劳动模范称号,并荣获第三届广东新闻“金枪奖”。提出了“新闻求深度、专栏创名牌、节目出新意、广告争效益”的20字方针,确立了“多元化、本地化、创名牌、出精品”的办节目思路,收到明显效果。建台13年来,已有30多项电视作品在全国和全省评比中获奖;其中,获中国电视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获全国人大报道好新闻三等奖1项、鼓励奖1项;获广东新闻奖一等奖6项、二等奖11项;获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1项。
 

#p#副标题#e#

【中山有线电视台】 前身是1985年成立的中山市影声天线工程公司,1992年11月经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批准改建为有线电视台,隶属市广播电视局管理,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管理体制。有员工200多人,具有职称的技术人员占47%。设有台长室、办公室、新闻节目部、工程部、技术开发部、广告部、业务经营部、市影声天线工程公司、影声广告公司、影声电子厂、市安全防范卓越系统公司。坚持“以电视养电视”原则,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多种经营,发展本台经济,每年经济均保持持续发展的好势头。近年来每年都缴纳430多万元国家和地方税利。1997年7月,自筹资金3500万元动工兴建有线电视综合大楼,占地20亩,建筑面积1.44万平方米。计划建成9层43米高的立体办公大楼和600平方米的大型专业演播厅,以及供职工生活和电子厂使用的附属楼。
  1992年12月起自办第一套综合性节目面世,《有线新闻》也同时正式开播。现在每日新闻的播出时间达20分钟以上,新闻年发稿量近4300多篇,专题200辑,其中上送中央电视台、广东电视台被采播的新闻稿,是我省地级市中上送新闻稿件最多的有线电视台之一。有线综合频道自办有《有线新闻》、《法制经纬》、《城区特写》、《眼看八方》、《中山新姿》、《生活与健康》、《都市剧场》、《股市大看台》、《电视导购》、《动画乐园》等10多个栏目,每天播出时间15小时以上。在办好综合频道的同时,还自办了《图文电视》、《购物频道》和《娱乐频道》等频道,丰富荧屏节目。强化“精品”意识,致力于办出有线电视特色的综合节目。近几年来,获省级好新闻、好专题三等奖5篇、二等奖2篇;1997年,《追踪毒瘾婴儿》电视连续报道荣获中国电视新闻奖三等奖和省二等奖以及广东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好新闻一等奖。
 

【中山屏声报】 创刊于1991年7月,原名《中山广播电视报》,1993年更名为《中山屏声报》。该报配合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指导和帮助群众观看电视和收听广播,丰富广大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报纸为对开4版小报,第一版为新闻版,主要登载近期发生的新闻;第二版为一周广播电视节目预告版;第三版为广播电视节目剧情介绍;第四版为文学副刊。向全市以及部分周边市广播电视局和省外友好城市广播电视局发送,发送量最多时年达4.75万份。

 
【中山市电影公司】 1991年以来,克服电影市场不景气的困难,贯彻发展主业、整顿副业、提高效益的方针,从行业实际着眼,把专题片分5大类进行推荐。弘扬主旋律,紧密结合香港百年回归、建军七十周年、党的“十五大”召开,放映了《鸦片战争》、《较量》、《大转折》等片,激发广大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人民子弟兵的炽热情感。引进了大片《宋家三姐妹》、《大辨子的诱惑》等超级市场巨片,更换了观众的看片口味。面向中小学生开展以“世纪情、长城颂、时代风、中华赞”为主题的“百片扬国魂”影片大展销,对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操,塑造有理想,有抱负的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配合党的廉政建设和以“反吸、贩毒”为主的除“四害”活动中,推荐了《孔繁森》、《白粉妹》、《辑毒少女》等片。推荐了《梦断南洋》、《拥抱朝阳》等具有商业性和艺术特色的影片。1997年共放映1.2万场(次),观众达520多万人(次)。(吴竞龙 李杰)
 

1991~1997年中山市广播电视获省级一等奖以上作品统计表

 

获奖作品名称

获奖项目及等级

获奖年份

获奖单位

焉能让“包身工”的悲剧重演

广东电视专题奖一等奖

1991

中山电视台

走出深渊,创造美好明天

广东广播专题奖一等奖

1993

中山广播电台

文明村爆出“奇闻”发人深省

广东电视新闻奖一等奖

1993

中山电视台

外商注入资金兴建公共坟场

广东电视新闻奖一等奖

1993

中山电视台

中山兴起新一轮“上山下乡”热

广东广播专题奖 一等奖

1994

中山广播电台

决议通过之后,关键在于落实

省人大好新闻奖一等奖

1994

中山电视台

外商来中山当“农民”现象初探

中国广播专题奖三等奖

1995

中山广播电台

广东警方迅速破获“东星轮”千万元大劫案

中国电视新闻奖一等奖

1995

中山电视台

透视“大减价”

广东电视新闻奖一等奖

1995

中山电视台

黄珍的遭遇

广东电视专题奖一等奖

1995

中山电视台

张斌和她的西藏学生

中国电视新闻奖三等奖

1996

中山电视台

留几分清醒看股市热

中国电视新闻奖三等奖

1996

中山电视台

为民作主,严惩罪犯

省人大好新闻奖一等奖

1997

中山电视台

市长获联合国“人居奖”启示录

广东电视新闻奖一等奖

1997

中山电视台

追踪毒瘾婴儿

中国电视新闻奖三等奖

1997

中山有线电视台


附录:1991~1997年主要领导名单

局 长:彭洪赏(1987.5~1997.7)

    麦汝祥(1997.11起)

上一篇: 新闻·出版(1991-1997) 【关闭窗口】 下一篇: 图书·博物(1991-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