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出版(1991-1997)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1991-1997) 【成文日期】1997-12-07 【点击率】1345次


【中山日报】 为中共中山市委机关报,创刊于1992年8月28日,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代号:45-74,为中共中山市委机关报。1992~1995年为《中山报》,1996年1月1日起改名为《中山日报》。1994年年底前为周二刊,1995年1月1日起为周三刊,1996年1月1日起为周六刊,星期六为周末刊,1997年1月1日起出周七刊,星期天为星期天版,正式成为完全日报。1992年实现电脑激光照排,1994年实现彩印,1996年共投入资金2343万元建成5600平方米采编印刷大楼。《中山日报》坚持“扬党报之长,取晚报之形,集百家之优,纳民众之声”宗旨,立足中山,面向全国,努力办出地方特色。以党的基本路线和邓小平理论为指针,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宣传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及时宣传市委、市政府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和重大决策,宣传各条战线两个文明建设的成就,为深化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鸣锣开道,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积极倡导文明新风,敢于鞭挞社会丑恶现象,发挥了社会舆论监督作用。文章短小精悍,形式生动活泼,贴近社会、贴近群众、反映生活,集真实性、指导性、思想性、知识性、服务性于一体。版面为求图文并重,基本设置有要闻版、经济版、政文版、副刊版、星期天版。1996年4月6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之际,中山日报编辑委员会策划,要闻部牵头组织了一次“中山边沿乡村行”采访活动,参与这次活动的有10多位记者,以接力方式骑自行车环走全市边沿乡村一周,历时2个月,采访逾百村。这次活动共发稿110篇,将改革中的边沿乡村的建设成就和新人新事新风尚以及某些暂时落后的现象见诸报端。这次活动社会反响良好,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林可荫)
 

【香山报】 创办于1984年6月,是一份全国公开发行的文化综合报,刊号为国家统一刊号CN44-0110。自创刊至90年代初为月报,1995年改为半月报,每月逢1、16日出版;1997年改为旬报,每月逢8、18、28日出版。1997年前由林润洪任总编辑,刘居上任副社长;1997年由郑集思任社长,刘居上任总编辑。该报原是纯文学报,1996年,顺应时代发展和读者要求,在保留一定版面继续发表文艺作品之外,开设“热点问题”、“八面人生”(文艺版)、“中山风情”、“都市流行色”等版块。改版后的《香山报》,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全国报纸副刊好作品评比以来,历年获评为二、三等奖。1997年刘居上的《歌魂长系金斗湾》获二等奖。香山报社属市文化局属下自筹经费的集体单位,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多种经营,重点抓好广告业务和发行工作。已拥有电脑排版系统,为市内的10多家企业报和文艺小报提供排版业务。出版《香山丛书》9种,每年均为向中学文学社团举办多次讲座,培育文学新苗。与省内和港澳的文化部门和文艺工作者保持广泛联系,派员出席并采访了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国际华文诗人笔会、“孙中山与亚洲”国际学术研讨会等。于1991、1993、1996年筹划和主办了第四、五、六届中山、澳门、新会三地书画联展。
 

【中山画报】 隶属市文化局,1995年6月创刊并公开发行,刊号GD—1463,逢双月出版,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为《中山画报》题写刊名。首任主编为何廉,现编委会主任为郑集思,副主任为刘居上、方万丈(兼主编)、李英中(兼主编),执行主编高伟。画报遵循党的新闻出版政策,以新闻性、可读性、艺术性、综合性为办刊宗旨,致力于宣传中山市两个文明建设的成就和人文历史景观,立体反映中山乡情、侨情,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艺术性和历史收藏价值,辟有新闻档案、古今中山、村镇建设、经营之道、盾牌颂、港澳乡音、荣誉市民录、中山群英谱、艺术世界、收藏天地、体育之窗、企业之星、文明之光、教育天地、光影春秋、中山人走天下等栏目。至1997年底,出版了27期15万余册,发行国内及港澳地区及海外中山人聚居的地方。

上一篇: 文化·艺术(1991-1997) 【关闭窗口】 下一篇: 广播·电视·电影(1991-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