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博物(1991-1997)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1991-1997) 【成文日期】1997-12-09 【点击率】1258次


【简况】 1996年6月,成立了由副市长为组长、各有关职能部门领导参加的文物“四有”工作领导组,全面开展文物“四有”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八字方针及“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十二字指导原则,贯彻执行《文物保护法》及有关文物法规,配合有关部门打击文物走私及文物盗窃案。先后拆除了在孙中山故居绝对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的违章建筑,对全市19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拍照、测量、拓片、建档等工作。1997年确定了文保单位的保护范围及委托保护单位,城区文物点已全部树立起保护标志,维修了市级文保单位华陀庙、北极殿武帝庙、黄氏宗祠。1996年1月,创办了省内首家股份制博物馆--中山蝴蝶博物馆。
 

【文物出土】 市博物馆与省考古研究所继1990年发掘龙穴彩陶遗址后,于1993年10月在城区白水井遗址进行考古挖掘,出土有彩陶、石器、夹沙陶等文物,鉴定均属新石器中期文物。同年在五桂山老虎坑长命水路段,出土清代鞣尸一具。1996年在城区丰山书院旧址分别出土清代道光年间火炮2门、炮弹1枚。这些文物的出土,对研究中山发展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文物征集】 市博物馆于1991年征集了革命文物120多件、照片170幅,1993年接收著名雕塑家刘开渠20多件遗作,1996年动员广州文物收藏爱好者捐赠文物148件,1997年征集中山旧貌照片300多幅。举办了《馆藏青铜器展》、《馆藏陶瓷展》、《中山出土文物展》,配合各时期宣传举办《中山革命史迹实物展览》、《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展览》、《孙氏家族藏品展》等。引进合办《国际友人珍品展》、《湖北民间艺术展》、《长江三峡文物展》。1995年市博物馆被市政府授予市优秀文化教育基地的称号。

 
【孙中山故居】 为了保护孙中山故居周围的历史风貌,1991年投资近100万元购置了故居邻近的旧民房,复原、仿建典型的清末民居,再现孙中山成长初期翠亨村各阶层的生活状况及当地的民俗风情。民居展览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展品1900余件。1995、1996年投资100万元,开发皓东园,重修了陆皓东坟场、孙中山祖父孙敬贤墓、侄儿孙昌墓、中共女党员郑谨瑜墓。接收了陆皓东故居产权后,恢复了原貌,并举办了“陆皓东烈士纪念展览”,征用杨鹤龄亲属旧房举办“杨鹤龄纪念展览”。1997年再投资100万元,征用与纪念馆一墙之隔,孙中山及其父辈耕种过名曰“龙田”的土地10多亩,配合翠亨民居展览,结合当地的历史和民俗,开辟以展示翠亨村田园风光为主的展览区。展览区名为“龙田”,栽种水稻、瓜果、蔬菜等农作物100多个品种,饲养鸡、鸭、鹅、兔、猪等禽畜,内设农具展览馆,展出犁、耙、锄头、秧盆、水车、打禾桶、箩筐等各种各样老式农具。“龙田”的开发是纪念馆加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扩大了陈列阵地,突破了展品-展框-展墙的框子,形成了以孙中山故居复原陈列、孙中山生平史迹陈列、翠亨民居、“龙田”展区等立体化的陈列体系,巧妙结合保护与利用文物,形成“保护-利用-创收-再保护-再利用-再创收”的良性循环。1996年10月,故居被国家教委、文化部等中央文部委联合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图书服务】 全市有公共图书馆2个,藏书达34万册。两大图书馆充分利用馆藏图书、报刊资料、场地,积极开展多项的服务活动,开发和利用馆藏的丰富文献和信息资料,为各界人士提供决策参考。于1992年始,编辑出版《决策参考》85期,搜集并整理地方文献资料。增设了多媒体阅览室、展览厅和可供综合使用的演艺厅,给读者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场所。与省图书馆、市邮电局合作建立电子图书馆和增添“视聆通”(中山部分)图书网页内容。少年儿童图书馆每年都举办“红领巾读书”活动,定期举办英语、文学知识、集邮知识、电脑培训、少儿美术书法等学习班及讲座。(陈小禾 杨广华)
 

附录:1991~1997年文化局主要领导名单

局 长:林润洪(1993.6~1996.7)

    郑集思(1996.8起)

上一篇: 广播·电视·电影(1991-1997) 【关闭窗口】 下一篇: 文化·艺术(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