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况】 2001年,全市教育工作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江泽民“三个代表”的要求,贯彻全国和省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努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各级各类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三年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和省规定的标准要求。基本完成改造薄弱学校的任务,调整学校布局,建设规范化学校。中山市继1996年后再次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合理调整中等职业教育的布局和结构,打破招生中的地域和分级办学局限,逐步取消附设在镇区初中学校的职业高中班,初步建立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发展高等教育,适龄青年高等教育入学率达23.3%。农村成人教育、部门行业的干部职工教育、社会力量举办的短期培训等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蓬勃发展。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7月,市教育委员会更名为市教育局。
【教育发展环境】 5月,市召开会议,市委、市政府决定从2001年起连续5年每年在市财政支出中增加1~2个百分点用于发展教育;在全市公务员工资改革中同时提高教师待遇。全市实行财政统发教师工资,按月足额发放教师工资。市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提出以在全省领先的要求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全年教育总支出10.01亿元,其中普通教育支出9.4亿元,大中专教育支出6094万元(中山学院3516万元、普通中专2245万元、成人中专333万元),总支出比上年增加1.33亿元,增长16%。以全市常住人口计算,人均教育经费总支出742元,增加93元,增长14%;人均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400元,增加58元,增长17%;人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261元,增加6元,增长3%。政府财政教育拨款3.8亿元,增长2.12%;在校学生人均教育费用3283元,增加375元;教师工资及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比上年有所增加,实现了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目标。全年开支基建、修缮、设备等费用3.2亿元,其中改造薄弱学校和调整学校布局开支2153万元,改造危房开支1521万元,投资2243万元推进教育信息化,投资566万元购置中小学图书69万册,投资800万元建设校园文化,投资1000万元建设学校体育基础设施。建有400米田径运动场32个(16个是塑胶运动场)、200米以上的田径运动场246个、600平方米以上的体育馆36个、游泳池12个、篮球场732个、快乐体育园地22个、羽毛球场和排球场一批。全市已有226所学校被评为市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占学校总数的50%;16所学校被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环保局命名为省“绿色学校”或“绿色幼儿园”。
【师资队伍】 提高教师思想和业务素质,优化教师队伍,推进教师继续教育和名校长、名教师工程。全年培训师资8000多人次,其中教师学历进修专科毕业600多人、本科毕业140多人。根据《中山市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方案》(中府[2001]84号)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近6000名在职公办教师申报了教师资格。全市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分别为93%、98.15%、97.23%、94.91%、84.55%,其中小学教师大专率、初中教师本科率分别为68.59%和62.6%。
【高等教育】 中山学院和中山市广播电视大学为高等教育主体(参照【中山学院】和【中山市广播电视大学】条目);中山新华科技、中山粤江、中山香山3所民办专修学院开设全日制大专学历文凭班,共有在校生1032人;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在中山设立现代远程教育站,省内外成人高校在中山设立校外教学机构,这类学校在中山招有本科和专科在校学生3000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继续发展,2001年全市有3.1万人次参加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生1436人,其中本科221人、专科1215人。
【职业教育】 全市共有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3所,其中国家级重点学校2所、省级重点学校4所、市级重点学校7所。在校生2.15万人,当年招生8210人,毕业6669人。调整中等职业教育的布局结构,原市综合成人中专学校并入市委党校,市糖纸工业成人中专并入黄圃理工学校,坦背理工学校并入东升高级中学,浪网中学高中部并入民众中学。中山卫校停止招生后,转为对卫生系统的在职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学历教育。将原为4年制的中专班和2年制的职业高中班改为3年制,继续在部分普通高中实行高中二年级后学生分流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制。有计划地扶持部分镇区独立设置的职业高中办成示范性学校,开设名牌专业。全市职业中学共有27个专业面向全市招生,继续严格控制市场需求疲软或饱和专业的招生。中山中专被省教育厅批准成为全省100所示范性实训基地学校。完善职业高中专业课教师持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证书上岗、职业高中毕业生持毕业证和上岗资格证毕业的“双证书”制。2437名职业高中毕业生参加市劳动局专业技术等级考核,取证率达90%;1600多名中等职业学校财会专业的学生参加市财政局从业人员资格考试,会计证取证率提高20%,并全部取得会计电算化证书。计算机专业考取计算机操作员和初、中级程序员学生逐年增多,杨仙逸中学1名在校职业高中生考取高级程序员资格,成为全省职业高中学生考取高级程序员资格的首例。全市职业高中毕业生当年就业率76.1%,升学率17.8%。
【普通中小学教育】 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发展水平,1997年以来被省认定的30所薄弱学校至此已有28所完成改造,共拆除旧校舍4700平方米,新建校舍7.2万平方米,扩大校园面积59.06万平方米,扩建学校20所,投入资金5830万元。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1998年至2001年,投资1.97亿元撤并学校87所,其中小学77所、中学10所,完成全市学校布局调整规划的39%。通过公办学校招收借读生和创办外来工子弟学校两种途径,较好地解决了约3万名外来工子女的入学问题。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初中毕业生升上高中阶段各类学校的比例为85.6%。派出8名骨干教师到广西壮族自治区贫困地区任教,教育扶贫工作受到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肯定,中山支教老师的事迹曾被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拍入有关教育专辑,在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播放。普通中小学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教育现代化为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001年,3521人参加高考,1227人被本科院校录取,2098人被专科院校录取,总录取率达94.43%。高考总分达到800分以上6人(900分为满分),其中市一中的黄健获888分,中山纪念中学林锡庭获语文单科900分。全市获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化学、生物、物理竞赛一等奖32名,占全省获奖人数的27%,其中化学、生物科均获全省个人第一名。
【幼儿教育】 全市有幼儿园391所,在园(学前班)学生6.41万人。全市学前3~6岁三年教育的普及率从上年的95%提高到98%。深化幼儿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全市有17所集体、企业办的幼儿园进行了转制。建立健全幼儿园登记注册制度,加强管理幼儿园兴趣班,检查镇区示范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的办园条件、卫生保健、保教质量和管理水平,规范幼儿教育。继续开展幼儿自主性角色游戏、许卓娅音乐教学理论的实践探索和幼儿园课程改革,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
【成人教育】 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调整农村成人教育结构,促进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统筹和农业、科技、教育结合。以岗位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为重点,以农村基层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在乡初高中毕业生、乡镇企业职工、退伍军人和外来务工青年为对象,实施农民文化科技教育工程,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全年城乡成人教育培训16.08万人次,常住人口培训率为14.2%;重点对象培训9.82万人次,培训率为75.2%;青壮年培训14.81万人次,培训率30.9%。全市有独立设置的村校270所,占村校总数的72.8%。有省级示范性成人教育学校8所。干部教育、职工教育和各类短期社会培训日益发展。
【民办教育】 规范管理民办教育机构,实行民办教育机构年审,其中有56个办学单位合格,8个办学单位被核准解散。清理整顿民办幼儿园,119所民办幼儿园获补发办学许可证,撤销52所不符合条件的民办幼儿园,有10所幼儿园被限期整改。建成东区外来工子弟学校、大涌外来工子弟学校、三乡南峰学校等3所民办小学和24个非学历教育的短期培训机构。全市教育行政部门审批的民办教育机构共221个,其中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8个、全日制中小学13所、民办幼儿园118所、各类短期培训中心82个。民办中小学校在校生1.21万人,其中小学7618人、初中2762人、高中1722人。
【德育体育艺术教育】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把德育摆在教育的首位,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适应性,抓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在中山召开的全省“三结合”教育现场会上,中山的“政府统筹,学校为主,社会参与”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社区教育经验获充分肯定。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9月起,将《体育与健康》正式列入教学计划。全市95%的学校推广新的全国中小学、幼儿广播操。业余体育运动不断发展,小榄华侨中学的毽球在省中学生运动会、全国中学生毽球锦标赛和世界毽球邀请赛上均获得冠军。在7月举行的广东省第七届中学生运动会上,中山中学生体育健儿以金牌20枚、银牌23枚、铜牌12枚的成绩蝉联团体总分冠军。健康教育已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达90%。不断加强艺术教育,举办了市第二届师生艺术节。
【教育科研】 树立科研促教、科研兴校观念,建立教学科研制度,规范教科研管理。建设科研队伍,培训科研骨干,初步形成市、镇、学校三级教学科研骨干网络。在中山市第二届普教科研成果奖评选中,共收到105个申报项目,评出一等奖6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27项。在2001年度广东省第三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省教育管理科学暨侨资办学(吴汉良)奖、省教育创新成果奖、省第十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黄华)奖评选中,中山市有15项教科研成果获奖。推广应用素质教育评价研究、自强教育、激励教育、主体性教育等科研成果,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实际动力。
【教育信息化】 9月起,在全市小学三年级以上班级中逐步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初中和小学使用市教研室编制的信息技术教育试验教材,此教材获省教育厅肯定。6000多名教师通过初级信息技术培训考核,2000名教师通过了中级信息技术培训考核,476人次参加了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培训。全市全年新建计算机室60个,配备计算机2695台,安装校园网11个、电教平台23套。引进开发教学软件,教育信息网全面改版升级。
【教育督导】 调整素质教育评估方案,启动民办学校等级评估和普通高中办学水平评估。开发7个评估方案、15个版的素质教育目标管理综合评估网络系统。钟建光、周信主持的“素质教育评价与运行机制研究”课题经过专家鉴定,被教育部专家组认定为国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创新成果,《文汇报》、《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等20多家新闻媒体予以报道。受省教育厅委托,复评市4所省一级幼儿园,认定4所省一级幼儿园全部合格。2001年,石岐区厚兴郑伟权小学被评为省一级学校;古镇曹一小学、曹二小学,黄圃横档小学、理工学校,开发区濠头幼儿园、石岐区黎桂添幼儿园、西区职业中学等被评为市一级学校或幼儿园。2001年全市等级学校(幼儿园)达到100所,占全市学校总数的23%。(邓新山)
【中山学院】 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500亩),校舍建筑面积9.33万平方米。建筑物基础设施资产9300万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1900万元,行政设备资产1100万元。2001年投入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经费500万元,学院图书馆藏有文献资料14.49万册。学院学制为三年大专,设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共7个学科门类,有10个教学系、20个专业(49个专业方向)。新增自动化、电子商务2个专业,普通教育大专毕业生909人,招生1112人,在校学生共3266人(含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生263人),函授、夜大、脱产成人班毕业生429人,招生709人,在校生1539人。教师出版著作2部,发表论文153篇,获市级科研成果奖2项,舞蹈编导在全国、全省获奖3项,有5项科研技术产品参加广东(中山)科技合作暨成果交流洽谈会。学院与市企、事业单位新建实习基地13个,在现代农业中心内建成120亩水产养殖鱼池基地。学院进行机构改革,将院机关原有8个职能部门精简为6个。重新聘任干部,全院中层19个处级岗位和所有科级岗位、机关工作岗位全部实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实行后勤社会化改革,撤销总务处,成立后勤服务中心,按合同进行社会化经营。2001年,中山学院被评为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达标升级先进单位、市无偿献血先进单位、市优秀安全小区、市大中专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喻可平)
【中山市广播电视大学】 在校教职工27人,其中专职教师13人,从事管理工作的教师7人,专职管理人员7人。教师中副教授5人,讲师12人,助教3人;有研究生学历的8人,在读研究生2人。学校开设3个本科专业、7个专科专业、10个中专专业,有在校学历教育学生本科205人、专科1767人、中专1857人。专科学历教育毕业生78人,中专毕业生536人,非学历教育培训403人。增开会计学和工商管理2个开放教育本科试点专业。投资60多万元新建一个有60台计算机的电大网络教室,并配有多媒体教学设施。开通中山电大网站(www.zstvu.com),使学生可以在家里上网获取教学信息。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篇,其中1篇发表在全国性核心期刊上。(电大办)
附:2001年市教育局正、副局长名单
局 长:方公武
副局长:林可笑 司徒伟湛 黄定光
2001年中山学院党委书记、学院正、副院长名单
党委书记:何科根
院 长:陈达美
副院长:谭 泽
2001年中山电大副校长名单
副校长:谭志峰(主持工作,2001年10月止) 何向民(主持工作,2001年10月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