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19》 【成文日期】2018-12-31 【点击率】841次 | |||
【海事管理概况】 2018年,中山辖区船舶进出港19.7万艘次,比上年增长24%;港口货物吞吐量1.196亿吨,增长48.7%;集装箱吞吐量145.09万标准箱,增长0.08%;港澳航线旅客吞吐量131.2万人次,增长4%。全年发生水上交通事故1宗,死亡1人,沉船0艘,直接经济损失0元,事故四项指标均比上年下降,分别下降50%、50%、100%和100%,辖区安全形势稳中向好,为2013—2018年最好水平。中山海事局实施行政处罚875宗,增长50%;罚款金额429.35万元,增长65%;违法记分228人次,累计记分1080分,分别增长7%和5%。全年有效水上交通事故险情报警130宗,遇险人员157人,成功救助156人,搜救成功率99.4%。年内,中山海事局获广东省总工会授予“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获广东海事局授予“防御超强台风‘山竹’先进单位”称号;黄圃海事处政务大厅获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评为“广东省青年文明号”。
【海事服务】 2018年,中山海事局做好中山客运口岸东迁、南沙港铁路、中欧班列等大型涉水项目建设期间的安全保障工作,加强深中通道建设施工和龙横水道改道施工重点项目现场管控工作。试点运行粤澳游艇自由行驾驶员自学考核平台,简化游艇自由行申报查验手续。3月起,应用溢油报警浮标、紫外荧光监测、水下机器人等新型防污设备,严防水上污染事故。推广应用口岸部门“单一窗口”(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所有申报业务在同一窗口全部办理),实现贸易便利化,辖区申报应用率43%,1576艘次港澳航行船舶受惠。推进辖区海事劳工检查试点工作,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建立定期通报、联合检查机制,保障船员合法权益。9月12日,联合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对广东长大工程船舶服务有限公司所属船舶“长大海航”进行海事劳工条件检查,是中山辖区首次开展的海事劳工条件联合检查。深入开展普法教育,继续打造“三课堂一基地”普法品牌工程(“三课堂一基地”指船艇流动课堂、手机微信课堂、校园救生课堂和水上普法科普教育基地),8月31日,获广东省“谁执法谁普法”创新创先优秀普法项目奖。3月27日,中山海事局开通“绿色通道”协助辖区第一艘碳纤维高速客船“金珠湖”开航。“金珠湖”是落户中山市的第一艘双体碳纤维高速客船,由挪威公司建造,设计航速34.5节,船舶总长40.8米,重量499吨,总功率2880千瓦,配有客位270个。
【强台风防御抗击】 2018年9月14—15日,中山海事局在强台风“山竹”防抗过程中,首次实行“海事+武警+边防”的军政联动模式,落实广东海事局“赶、锚、固、守、救”防台风方针,辖区1263艘避风船舶平安无事故,人员无伤亡。
【“智慧海事”建设】 2018年,中山海事局深化智慧应用,与广东海事局联合开发“海事之眼”船员信息核对微信小程序,解决现场管理对船员核查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盘活“可视化”资源,按业务监管需求对5处监控点位实施迁移,将12个老旧监控设备更新为高清夜视球机,服务深中通道等重点建设工程的安全监管。参与珠江口船舶交通管理系统升级改造工程,协助做好横门雷达基站建设工作。
【“海事之眼”船员信息核对微信小程序】 2018年,中山海事局研发“海事之眼”船员信息核对微信小程序,将人脸识别新技术应用到船舶远程人证核查业务中。将船员人证核查从“被动接受、人工核查”转变为“主动打卡、自动识别”,实现船员管理能力的升级,是智慧海事建设的重大成果,标志船员现场管理进入刷脸新时代。该程序结合远程定位、人脸识别、比对、大数据处理等技术,导入华南地区内河船员数据和全国所有海船船员信息数据78万条次,能够准确掌握在船船员信息,且用户端无需安装新程序,具备易部署、可扩展,操作简单、便于推广等特点。项目获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和海事局认可,在全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主任会议、海事系统2018年全国船员管理工作会议上作专题汇报。年内,中山海事局开展船舶远程核查5755次,涉及船舶1150艘次,其中船员自主打卡核查3853人次,通过人脸识别开展的船员核查量占核查总数的85%。
【中山海事管理改革开放40周年】 改革开放前,中山水上交通安全监督工作由石岐港务监督负责。1984年9月,成立中山港务监督。1995年1月,中山港务监督升格为正处级建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山港务监督”“广东省中山港务监督局”“广东省船舶检验局中山检验处”三块牌子一套人马对外办公。2000年11月,改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山海事局”,正处级建制。2002年2月5日,广东海事局“空巡1号”直升机到中山辖区巡航,标志着中山海事对通航环境的监管实现海、陆、空立体监管模式;同年8月,中山海事局船员管理科被广东海事局评定为“船员管理标杆科”,率先运行广东局船员考试、评估和发证质量管理体系。2006年,利用“中山行政服务在线”平台率先在广东海事系统实行船舶载运危险货物网上申请、受理、审批。2008年,协助市政府成立中山市水上搜救分中心,成为广东省首个内河水上搜救分中心。2009年,创新海事执法辅助模式,建立全国第一个“水上交通安全协管船”监管模式。2010年,按照“一个中心,四个分库”规模建立广东省内河第一个溢油应急设备库,全面覆盖辖区水域;同年建成多功能清污船和围油栏布放船并投入使用。2011年,引入信息化手段,促进安全监管方式转型,全市37个渡口视频监控全部安装调试完成,船舶交通管理中心(VTS)、夜视视频监控系统投入使用,初步实现“船舶交管中心+视频监控系统+船舶自动识别系统+甚高频无线通话系统(VTS+CCTV+AIS+VHF)+海巡船+协管船”的信息化监管模式。2012年,“中山轮”正式列编,填补中山辖区没有应急救助拖轮的空白;成立中山海事局港珠澳大桥工程中山基地水上安全监管工作领导小组,服务港珠澳大桥工程中山基地建设,在审批程序、监管服务上建立“绿色通道”。2013年,探索“智慧海事”建设,构建现代治理智慧监管、智慧政务、智慧内务“三个平台”,达到海事监管资源全面协同的目标;推出“网上受理、快递材料”的船舶识别号申办服务,方便船厂办理申报业务和收取审批材料;编写水上应急手册,组织沙口渡口应急演习,定期检查高速客船应急演练,全面提升辖区应急管理水平。2014年,服务港珠澳大桥建设,开通“一站式”业务办理渠道,执行定期信息通报制度,制定护航方案,配置夜间护航装备,完成港珠澳大桥建设通航安全保障工作。2015年,印发《中山海事局主要水域通航安全管理规定》,建立行政处罚简易程序和电子取证工作指引;完成港珠澳大桥构件基地CB01、04、05标段的护航任务。2016年,配合市政府做好中山港口岸扩大开放工作,中山港一类口岸、黄圃港区口岸通过上级验收。2017年,应急搜救能力、水上交通安全综治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完成智慧海事一期建设工程,中山市渡口渡船船载视频监控系统、渡口渡船电子警示牌等智慧海事应用项目通过验收。2018年,做好“港珠澳大桥开通”特护期等特殊时段的安全监管;持续推进“平安西江”,牵头建立西江船舶修造企业联防联控机制,实现防污应急管理上的资源共享、险情共防、风险共担。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