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20》 【成文日期】2019-12-31 【点击率】675次 | |||
【海事管理概况】 2019年,中山辖区船舶进出港23.3万艘次,比上年增长27.3%。集装箱吞吐量144.3万标准箱,下降0.91%。中山港客运旅客吞吐量香港航线96.3万人次,下降30.8%;深中航线22.4万人次,增长47.7%。全年没有发生水上交通事故,事故四项指标均为零,安全形势为2014—2019年最优水平。年内,中山海事局夯实海事职责,聚焦现场治理工程,严抓海事安全监管重点和难点,加强海事联动,创新职能服务,完善海事执法保障,实现海事共治共享。全年实施行政处罚675宗,处罚宗数下降23%;处罚金额458.34万元,增长7%。违法记分181人次,记分764分。4月,在港口海事处建立船舶安检工作室。12月,中山黄圃海事工作码头工程项目通过广东海事局组织的验收,其打造精细化管理样板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
【海事共建共治】 2019年,中山海事局推动海事联动建设。联合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院开展“河网水域船舶溢油应急综合防治对策与关键技术研究”航海技术奖申报工作。开展党员挂村做好防范商渔船碰撞工作。联合地方政府升级重点桥梁“桥卫士”,防范“船碰桥”事故。联合25个单位开展渡口渡船应急演练,共建“新时代民生渡”。重视机制建设。建立区域防治船舶污染水域环境联防联控机制。联合地方政府落实河长制,推动闲置船舶清理工作。将渡口渡船管理、闲置船隐患整治、船舶污染防治等指标纳入地方镇区党政领导班子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扩大海事影响力。联合公安、交通、港航等部门,强化渡运现场安全监管。年内,承办广东海事局2018—2019年度共建“平安西江”“平安北江”总结评估会;与市交通运输局举办“水运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专题报告会。
【海事服务】 2019年,中山海事局贯彻《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落实口岸扩大开放和提效降费举措,推动中山市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的“三互”大通关建设。实现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所有申报业务在同一窗口全部办理)申报率100%。加强粤港澳合作交流,掌握港澳船舶进入中山口岸基本情况,助推港澳船舶来往中山便利化。做好深中通道、南沙港铁路、翠亨新区填土工程、龙横水道改线等重点涉水工程的水上交通组织和通航安全保障工作。规划建设辖区防台风锚地,推进设立中山港引航机构。强化政务服务。完成“一站式办理”改革任务,增加“并联办理、绿色通道、预约服务”服务事项,开展“容缺受理”“证书邮寄”服务事项,推广应用新业务系统,推进“马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探索船舶证书“一次通办”;50项政务服务事项中实现外网申报29项,全程无纸化16项,分别增长24%和20%。推动船员远程核查“自主打卡”及船员远程任解职试点工作,减轻船员负担。丰富公共服务,提升海事服务质量。中山港口海事处联合涉水单位建立深中通道平安水域志愿救助队伍;小榄处联合交通部门和企业打造水上安全科普园;中山海事局开展水上安全知识进校园、小记者水上安全知识学习实践、高考及开学期间水上封航、国家宪法日普法宣传等系列公益活动。
【海事执法保障】 2019年,中山海事局健全执法保障。加强海事安全基础建设。印发《中山海事局辖区水域船舶航行指南》《中山海事局辖区水域图》,完成内河通航水域认定里程343千米。加强船舶登记源头管理,建立船舶登记与现场安全监管有效衔接、动态更新机制,实现静态登记与动态监管有效协同。推进第四批船舶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安全营运和防止污染管理规则(NSM)前期工作。印发《中山海事局航运公司安全与防污染监督检查指南》,完成21家航运公司安全与防污染监督检查。加强船员培训管理,完成船员履职检查361人次。完善法制保障。落实《交通运输行政执法程序规定》等法规,组织编写《通航安全监管指南》《船舶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现场操作指南》《中山市水源保护地电子矢量图》,制订《中山海事局精准执法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建立“学、考、赛、评、析”平台,完善执法机制。建立完善行政执法评议机制,配合广东局完成行政执法评议延伸考核工作。
【海事风险管控】 加强海事安全风险监管 全年开展珠江口联合监管、内河船涉海运输整治、防范船舶碰撞桥梁等专项整治活动,完成安全生产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特别防护期、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安全保障工作。保障春运等重要时间节点水上交通安全。配合广东海事局做好违法线索的核实与处置工作。 重点水域通航秩序保障 联合航道、交通、公路等部门开展辖区水域桥梁、架空管线标志有效性核查,降低船碰桥风险。做好92艘中山籍长期脱管船舶的管理,完成81艘船舶清单销号工作,销号完成率88%。完成船舶安检1424艘次,比上年增长48.6%;滞留船舶32艘次,增长100%。加强渔船碍航违法行为整治,推动地方政府加强涉渔“三无”(无船名船号、无船舶证书、无船籍港)船舶管理,清理辖区闲置船、住家船、无动力船,净化水上通航环境。开展“防范人员落水和工伤”专项安全警示教育和“救生衣执法行动”,提高船员安全作业意识。 加强应急能力建设 与市气象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完善危险天气信息发布途径和机制。开展防台水域调研,完善水上搜救、防治船舶污染水域、防热带气旋等应急预案,协助企业编制防台船舶污染应急预案,提升防污染应急处置能力。争取地方安排200万财政资金支持,加强应急设备建设。联合地方政府举办防洪抢险应急演练等活动5场次。处置各类水上险情,全年接到报警139宗,处置险情29宗,救助遇险船舶46艘,救助遇险人员201人,搜救成功率100%。
【智慧海事建设】 2019年,中山海事局加强信息化建设,印发《中山海事局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拓展“海事之眼”船员信息核对微信小程序应用,开发并试点二期船员远程任解职功能,试点运行危防船舶修造报告。“海事之眼”微信小程序入选2019年“平安交通”创新案例重点推荐项目。开发平安西江航行综合辅助系统,联合大连海事大学开发紫外荧光视频监控系统演示功能,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在基层应用,运行“海事一网通办”平台、港建费便利缴费系统,完成“中山海事局政务通”政务公开系统一期建设。
【中山市首次开展国际航行船舶联合登轮检查】 2019年8月6日,中山港口海事处协调中山海关、边检等口岸部门在国际航行船舶检查检验锚地对万吨级干货船“新丝路”轮实施首次联合登轮检查,“新丝路”轮成为中山升级一类开放口岸以来首次从口岸直航出口国外的中国籍船舶。口岸部门通过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的“三互”要求,在1个小时内完成船员入境信息、货物及船舶证书等检查。其中,海事部门主要检查船舶证书、船员证书和船舶安全状况。口岸单位联合登临检查有效减轻船方多次承接口岸检查的负担、降低船舶代理公司多次协调口岸检查的压力、缩短口岸检查总体时间、提升口岸查验通关效率。 (黄淑媛)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