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事管理(2006)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07 【成文日期】2006-12-02 【点击率】2173次


【简况】 2006年,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卓越海事服务理念,以排头兵实践活动和“规范管理年”活动为载体,促进中山海事发展,辖区水上交通安全形势稳定。全市发生水上交通事故2宗,死亡2人,沉船0艘,经济损失0.5万元,四项指标分别比上年下降66.7%、71.4%、100%和98.6%,未发生死亡3人以上的事故,水上交通安全形势明显好转;检查码头、渡口1197座次,巡航里程3.27海里;船舶进出港签证查验10.68万艘次,集装箱吞吐量113.33万标准箱,旅客吞吐量120.38万人次,货物吞吐量2043万吨,增长3%、13.5%、5.7%和11.3%;安全检查内河船舶1085艘;检验船舶44.7万总吨,人均验船2.35万吨;全年征收规费增长1%。


【通航环境管理】 通过与港航单位结对子,聘请协管船舶和义务监督员等创新形式,稳步推进“中山至港澳安全畅通文明清洁航线”创建活动,进一步优化通航环境,通航秩序明显好转,船舶事故率显著下降。组织和参加对石岐水道长江大桥、东河大桥、中山港二期扩建工程5000吨级多用途码头、广珠城际轨道交通工程小榄水道特大桥、广珠城际轨道交通工程鸡鸦水道特大桥等13个水上工程通航安全论证的专家评审工作,规范水上水下施工作业行政审批行为,加大力度监管水上水下施工作业。树立“水上监管一盘棋”理念,协同广州、珠海、江门、佛山、海事公安等海事部门,开展联动执法,加强区域合作,强化源头治理,完善联动反应和信息通报机制,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重点打击横门水道、洪奇沥水道及磨刀门水道的“三无”、超载、农用船非法载客、肇事逃逸等船舶违法行为,确保出海口和交界水域船舶航行安全。开展打击运输红砖和装运海水船舶超载、证书不齐、配员不足、农用船超航区航行、非法载客等专项整治行动,加强巡航检查重点水域、重要航段和重要时段,利用CCTV远程监控等科技手段,实时监控码头船舶靠泊情况。加强安全护航、引航工作,为船舶进出港口提供安全引领服务,全年共引航船舶573艘次。全年共现场检查船舶14204艘次,纠正船舶违章2608艘次,其中查处“三无”船舶143艘次,查处超载船舶614艘次,检查码头、渡口1197座次,累计巡航里程32666海里;出动人员9842人次、船艇2700多艘次、车辆1139辆次。


【安全防范与应急反应】 加强春运、清明、劳动节、国庆节等重大节假日的安全监管,加强安全检查,做好对辖区船舶的叮嘱、盯防工作,严防发生群死群伤事故。开展节前片区水上联合执法行动,加大现场巡查力度,确保辖区节假日安全无事故。制定《中山海事局水上交通安全预警信息发布制度》,在台风、浓雾等恶劣季节性天气,向船公司、船舶、船主派发《雾天、能见度不良等危险天气船舶安全监督工作指引》,利用互联网和本局短信息管理平台,向船舶及相关安全管理人发布安全预警信息。配合地方政府做好抗御台风工作,通过电视、电台、网站及VHF等信息途径,密切关注台风动态,做好分析和研判等科学预控,制作并派发《船舶防台措施》和《中山防台锚地》等参考资料给船方,合理安排锚地和组织船舶安全避风,有效组织辖区船舶防抗台风,成功化解多宗险情,在地方救助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抗击台风“派比安”行动中,冒着生命危险,安全救出在横门垦区里的110多名群众。草拟《关于做好我市住家船防御台风“珍珠”的紧急报告》等多份工作建议,在台风来临前撤离和安置住家船人员,消除事故隐患。 
  进一步提升应急反应能力,继续健全水上救助和应急反应机制。制定《中山海事局应急值班和水上突发事故险情报送工作规定》、《中山海事局应急值班室值班人员职责》、《中山海事局防洪应急预案》等内控制度,草拟并获市政府颁布实施《中山市重特大水上交通事故应急预案》等地方规范性文件。实行12395海事搜救电话24小时在岗值班制度,提高海事救助和应急处置能力,以“全方位覆盖、全天候运行、科学预控、快速反应”为目标实施海事应急搜救。全年接到有效报警并处警63次,成功处置坦洲河工厂溢油事故、“粤四会货6018”翻沉事故、“冈州号”高速客轮搁浅事故、“穗富航218”船失火事故、“粤南江口货3025”碰撞事件等。


【危防管理】 宣传贯彻《防治船舶污染内河水域环境管理规定》,根据部海事局、广东海事局的统一部署,开展2006年水上危险品运输“百日会战”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和2006年船舶及相关作业防污染专项检查活动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被评为部海事局先进单位。在7月11日全国第二个“航海日”举办中山市首届港口水域溢油应急反应演习,200多人现场观摩演习,24个单位、34艘船艇、300多人参加演习,演习队伍检阅、水上救生、水上消防和水上溢油等项目。广东海事局派出直升飞机和专业清污船舶参与演习。开展船舶载运危险货物集装箱监督管理试点工作,建立危货船舶、危险货物、危货码头和申报员等4个数据库,以及危货集装箱开箱检查工作程序和制度,开通船舶载运危险货物网上申报系统,开发中山海事仓码系统监控平台,建立危货码头水运CCTV监控。全年辖区载运危险品船进出量5757艘次,危险货物吞吐量293.5万吨,开箱检查31箱次,纠正违章行为8次,辖区船舶载运危险货物未发生事故,确保辖区船舶载运危险货物进出港的安全与高效。


【船舶监督管理】 开展2006年新版船舶登记证书换发和船舶最低安全配员证书换发工作。全年办理船舶登记626艘次,其中船舶所有权登记214艘次,国籍登记243艘次,船舶注销登记122艘次,船舶抵押权登记40艘次,光船租赁登记7艘次。至年底,在册船舶数1443艘,29.14万总吨,15.59万净吨,主机功率18.12万千瓦,3156个客位。其中,内河船1393艘,25.18万总吨;海船50艘,3.88万总吨。 
  加强船舶安全检查员的知识更新和培训,举办GMDSS安全知识更新培训班,培训20名安检员。全局共有持证船舶安全检查员36人,其中沿海B级8人,沿海C级28人。全年检查船舶艘数占到港船舶总数的32.85%,中国籍船舶安全检查沿海船舶90艘次,内河船舶1085艘次,分别完成年度工作任务的109.5%、100%和120.6%。加强船舶进出港签证和查验管理,做好船舶登记系统和船舶动态管理系统IC卡管理功能升级的工作,推广应用部海事局船舶“一卡通”。审批查验进入中山口岸修理的香港籍船舶81艘,发放船舶“一卡通”IC卡44张,内河海事通IC卡745张。继续做好辖区已运行安全管理体系的公司及船舶的审核及运行日常监管工作,3家公司通过年度审核,6艘船舶通过中间审核。做好第三批公司安全及船舶实施NSM规则的宣传发动、推进、服务工作,组织辖区9家公司参加珠海片区的实施《国内安全管理规则》推进会;组织有关公司管理人员参加安全管理体系内审员培训班。


【口岸海事管理】 2006年,将中山港口岸扩大对外开放项目纳入《国家“十一五”口岸发展规划》。充分发挥联检召集人的协调作用,定期召集各口岸联检单位、航运企业等举行口岸联席会议,树立“大通关”意识,进一步优化口岸通关环境,促进中山口岸经济发展。成功截查“珠香1281”渔船非法拖带香港籍被盗船舶进入中山口岸的案件,向香港警方移交被盗驳船,获广东省公安厅、香港警务处较高评价。


【船员管理】 开展换发新版《内河船员适任证书》的宣传发动工作,通过电视台和海事政务公开触摸屏向社会广泛宣传,开展船员培训和适任考试工作,至年底已为65%的船员换发新证,超额完成年度预定任务。配合“安全生产月”活动和渡口渡船专项整治行动,举办渡工及客船特殊培训班,对30名渡工进行培训考试,解决辖区部分渡口由于重新投标承包后渡工未持证上岗的情况,确保中山辖区渡船渡工全员持证上岗。开展珠江内河航线和港澳航线延伸培训考试,为地方航运经济发展提供便利、快捷的海事服务。结合开展“规范管理年”活动,严格执行“广东海事局船员考试评估发证质量体系”要求,加强内部质量监控,及时反馈和改进存在的问题,更新完善体系文件,强化船员档案的归档整理和台帐建立。


【船舶检验管理】 全面运行船舶检验质量管理体系,率先在全国船检系统试运行“船舶检验发证管理系统VIMS5.0”,完成广东海事局交办的“全国船舶检验监督管理系统试运行宣贯会”会务和VIMS5.0船检系统的培训工作,促进规范管理船检档案,确立“中山船检争当广东船检系统排头兵”的工作目标。深化低质量标准船专项治理工作,对重点船舶实施安全检查和附加检验,打击非法造船,从源头上杜绝低质量船舶进入水运市场,全面完成对辖区内32艘重点治理船舶的附加检验。通过由部海事局、国防科工委、农业部和安全监管总局等相关部委领导组成的联合督查组对中山辖区“低质量船舶专项治理活动”的检查。加大现场检验力度,严把船舶准入关,加强图纸审查和对船舶修造厂生产技术条件的管理,保证船舶的建造质量,联合经贸部门打击和取缔非法船舶改装点。全年审查图纸62套,检验船舶1391艘次,44.7万总吨,人均验船吨位2.35万吨,完成全年任务111%。


【渡口渡船专项整治活动】 辖区渡口分布于黄圃、南头、三角、小榄、东凤、阜沙、港口、民众、横栏、东升、沙溪、火炬区、大涌、南区、板芙、神湾、坦洲等17个镇区。在2005年专项整治活动开始前,中山辖区营运中的渡船共50艘,其中仅11艘取得合格的船舶证书,大多数的渡口和部分渡船的技术状况较差,部分渡工未取得适任证书,辖区经营管理的35个渡口均未取得渡口批文。根据《关于广东省渡口渡船安全管理专项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粤府办[2005]8号)要求,执行市政府颁布实施的《中山市乡镇渡口管理办法》、《中山市乡镇船舶交通安全管理规定》,开展专项整治活动。海事部门督促有关渡船迅速办理船舶国籍证书、最低安全配员证书,指导各渡口经营人依法办理渡口设置批文。辖区42个渡口,设有渡船码头(含简易步级式码头)共74座;其中中山直接经营的渡口有32个,已获设置渡口批文的31个,渡船码头64座;被外市经营的渡口共10个,渡口码头10座。中山籍渡船41艘,客位1500人,渡工74人,全年渡运量约1200万人次。各渡口基本配备1艘新渡船,且每艘参与渡运的渡船均取得有效的船舶登记证书和船舶检验证书,渡工均持有合格的船员证书。按照市、镇、村(经营人)共同出资的方式(前期是3∶3∶4,后期改为市、镇村5∶5),近年陆续投入860万元全面更新改造保留下来的渡口渡船。投入565万元,改造码头62座,投入295.4万余元,更新渡船30艘,基本改善全市渡口渡船的安全状况。9月12~13日,在中山召开的广东海事局渡口渡船专项整治工作会议上肯定了中山的经验。


【水上危险品运输“百日会战”】 5月10日至8月18日,开展由交通部海事局统一部署的水上危险品运输“百日会战”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加强检查散装危险化学品码头,监管小型液货船,期间共检查小型液货船1280艘次,查处缺陷船舶19艘次。其中检查散装油类船舶1276艘次,缺陷船18艘次;散装化学品船舶4艘次,缺陷船1艘次;全面检查辖区13座液货码头,查出并整改缺陷处21个。推进船载集装箱危货监管试点工作,与海关部门建立集装箱开箱检查联系单制度,开展现场开箱检查工作;与检验检疫局等口岸单位建立协作机制,对危险性不明物质进行危险性鉴定检验,为危货申报管理提供依据;与外运公司共同开发《仓码网上查询服务系统》,加大对瞒报、谎报危险品的查控力度;在办理船舶进出口岸查验时严格审查船舶进出口舱单,结合外运公司的《仓码网上查询服务系统》排查危险品集装箱谎报瞒报行为,对涉嫌瞒报谎报者实施开箱检查,加大查控力度;加强对辖区两大出口运输公司装柜货物仓和并柜拆件货物仓的巡查,排查谎报瞒报现象。7月28日,开通船舶载运危险货物网上申报、审批业务,提供船舶载运危险货物的适装许可、审批、服务,具有表单下载、在线填报、网上申报审批、结果反馈、数据查询、统计等功能,为公众和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办事通道。辖区内的危货申报员、集装箱开箱检查员、危货、装载危货船舶、危险性不明物质等信息收集整理,建立4个数据库,为辖区船载危险品信息化管理典定基础。实施对化工码头CCTV远程监控,创新监督手段,拓宽监管渠道,提高信息化监管程度。活动得到交通部海事局的肯定与表彰。


【中山市首届港口水域溢油应急反应演习】 7月11日为全国第二个“航海日”。上午,在小榄水道中山港大桥至广昌尾航段举行,由广东海事局和中山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山海事局承办,广东海事局党委书记梁建伟、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副市长冯煜荣、市内各职能部门的领导、相关镇区领导、省市溢油防治专家等共200多人进场观摩。20多个单位、30多艘船艇、约300多人参加演习,演习科目主要包括队伍检阅、水上救生、水上消防和水上溢油。广东海事局派出2架直升飞机和1艘专业清污船参与演习。演习旨在从实践中检验《中山港口水域溢油应急反应计划》合理性、实效性、可操作性。上午9:00时开始,中山市港口水域溢油应急指挥部总指挥、常务副市长致欢迎辞,阐述开展首次中山市港口水域溢油应急反应演习的目的和意义。广东海事局书记梁建伟主持航海日启动仪式,宣布2006年“航海日”船舶鸣笛仪式开始,所有船舶鸣笛一分钟。9:45时演习科目开始,首先检阅参演队伍和船艇,接着进行“水上救生”和“水上消防”科目,最后是“水上溢油”演习。演习假设装载1500吨燃料油的油轮“中粤油13”由东莞沙田开往中山东凤天乙油库,与装载集装箱由小榄港开往香港的“中航905”轮在航经中山港大桥下游1公里处发生碰撞,造成“中粤油13”船在船头执行了望任务的一名水手受伤跌落河中。在进行人员救助过程中,发现“中航905”货舱中部起火;在灭火过程中又发现“中粤油13”船舶左舷有黑色油污带流出。经查“中粤油13”轮左舷第3号货舱破损,该舱所载100吨重燃料油持续溢出,船舶人员马上拨打12395电话报警,12395接警后向常务副总指挥报告,常务副总指挥迅速向总指挥报告。总指挥指示:立即启动《中山港口水域溢油应急反应计划》,并全力做好清污工作。10:40时,演习顺利结束。人民日报、中国水运报、广东电视台、广东电台、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中山电视台、中山日报等近16家新闻单位共派出40多名记者对这次演习进行了采访报道。


【防抗“派比安”台风】 受台风“派比安”的影响,中山市于8月3日6:28时发布台风黄色预警信号,4时45分发布暴雨黄色预警信号。中山普降暴雨,强风8到9级,沿海最大阵风达11到12级。16时30分,中山海事局接市委来电,要求海事部门协助转移横门垦区几百名被困群众。海事局调动“海巡1510”、“先行621”大马力拖轮,迅速赶往现场,将被困群众接到“先行621”拖轮上,分批转移到横门陆上安全地方。救助工作从16时30分开始,持续到晚上22时,先后安全转移安置110名被困群众。市委市政府充分肯定海事部门的海事救助能力。(刘恩泽)
 

附:2006年中山海事局主要领导名单

局 长:程锦潮

副局长:孔思平 刘小云

 


上一篇: 海事管理(2005) 【关闭窗口】 下一篇: 海事管理(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