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况】 2008年,履行保障水上安全、保护水域环境管理职责,推进“全国海事一家人,水上监管一盘棋,行政执法一面旗”建设,确保辖区水上交通安全形势稳定。全年发生大事故1宗,直接经济损失约65.56万元,无人员死亡,无沉船事故。船舶进出港12.54万艘次,货物吞吐量3185.25万吨,旅客吞吐量129.19万人次,集装箱吞吐量113.24万标准箱,分别比上年下降6.2%、6.5%、6.1%、9.8%。危险货物网上申报5040宗,5491艘危货船舶进出港口,危险货物运输量约304万吨。现场检查船舶15054艘次,纠正船舶违章1535艘次,累计巡航里程35744海里。
【通航管理】 开展隐患治理年,生产安全大检查等活动,研究分析影响辖区通航安全的新形势、新问题,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把握规律,强化整治,联合渔政、安监、公安等相关职能部门开展专项行动,清理碍航渔船,净化通航环境,打造安全、便捷、畅通、高效的水上通航环境。提高水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全力保障人命和财产安全。开展各项专项整治行动消除安全隐患,净化通航环境。继续深化创建港澳“安全文明畅通清洁”航线活动,探索更科学更有效的监管模式,聘请协管船只,利用其自身优势,完善海事监管网,弥补监管的不足之处,开创广东水上交通安全辅助监管模式的先河。制定《电煤水路运输安全保障双优服务活动“七项”措施》,保障电煤运输船舶优先通行。建立电煤运输船舶进出港口签证“绿色通道”,保障电煤船舶173次和油船386艘次的安全运输。在“浣熊”、“鹦鹉”、“风神”、“黑格比”等6个热带低气旋袭击中山时,均做到早关注、早准备,防患于未然。6月,西、北江流域水位暴涨,防洪压力严峻,海事部门切实把好关,减轻上游航道的压力,成功化解一艘危险品船触损码头或翻沉的险情,受到市委市府的高度评价。全年发布安全预警信息49批次。
【安全监管与危防管理】 3月,实施《中山市防治船舶及有关作业污染水域环境管理规定》,加强防治污染水域环境。对船舶载运危险实施广东海事信息综合平台的网上审批,加快审批速度。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整治住家船、弃置残旧船、碍航船、渡口渡船等重大的安全隐患。把渡口渡船安全管理列入镇村安全评价考核内容,探索建立CCTV渡口渡船监控机制,建立以镇区政府负责制为核心,以交通等部门行业管理为重点,以海事部门的执法监督为保证的渡口渡船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建立水上搜救应急体系】 制定探索内河搜救应急方案,全力推进建立中山市水上搜救应急体系,协助市政府成立中山市水上搜救分中心。在广东海事系统率先制定《水上交通应急反应预案》,落实《中山市重特大水上交通应急预案》后续工作,21个镇区制定“水上交通应急子预案”,初步建立以政府负责、海事主导、社会参与的水上应急搜救体系。
【船员管理】 强化船员教育培训,严把船员考试发证关。推进船员适任制度,遏制因船员问题导致的水上交通事故发生。加强船员适任考试、评估和发证工作,提升船员素质,防止低标准船员流入水运市场。严格船员资历审查,严厉查处提供虚假资历行为。开展船员适任监督检查工作,加大船员实操能力检查力度,及时消除因“船员问题”给船舶航行安全带来的隐患。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船舶船员实际操作考试办法》等规定,举办各类船员培训考试14期,考试人数312人次。
【船舶管理】 坚持船公司管理和船舶安全监管并举,完善船籍港船舶管理制度,做到源头管理与现场监管相结合。加强砂石运输船与工程船的监督管理,把好船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关,强化船舶的源头管理。加强船舶安全检查,排查安全隐患,确保每艘船舶适航,做好“四客一危”(即客渡船、客滚船、高速客船、旅游船和危险品运输船)船舶的监管工作,充分利用监管点CCTV、AIS(即自动识别系统)等科技手段实施全天候的实时监控,对重点跟踪船舶做到开航前或到港必查,打击低标准船舶。督促船公司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对全市5家航运公司实施年度审核。
【口岸管理】 突出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的口岸安保工作,加强奥运期间船舶安保检查与船舶安保演习,牵头联合各口岸单位制定中山港客运口岸安保方案,确保中山港口岸安全畅通,旅客通关安全高效。组织召开口岸联席会议,总结口岸管理的先进经验,拓宽口岸管理的新思路。
【船舶检验管理】 2008年,完成290标准箱近海集装箱船建造检验,是辖区内历年来建造检验的最大船舶,已顺利通过中国船级社(即CCS)转籍初次检验。完成《100立方米/小时水泥搅拌船》图纸审核,是辖区内工程设备最复杂的海上工程船,在广东局辖区也从未建造过的新型船舶。完成1988吨油船、87.2m耙吸式挖泥船图纸审查。
【中山海事管理改革开放30年】 改革开放前,中山水上交通安全监督工作由石岐港务监督负责。1984年9月,成立中山港务监督。1995年1月,中山港务监督升格为正处级建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山港务监督”、“广东省中山港务监督局”、“广东省船舶检验局中山检验处”三块牌子一套人马对外办公。2000年11月,改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山海事局”,正处级建制。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制定实施《石岐港港口船舶及竹木排停泊暂行规定的补充规定》、《中山港停泊营业船舶管理暂行规定》、《中山港水上交通安全管理规则》、《中山港船舶停泊规定》、《中山港口水域溢油应急计划》、《中山市防治船舶及有关作业污染水域环境管理规定》等地方规范性文件,加强中山辖区水上交通安全监督管理。1992年开始应用计算机处理船舶计算、船舶统计工作,走在全省各船检处(所)的前列。1996年,完成“20米以下内河B级航区船舶稳性简易计算程序”、“船用B型螺旋桨设计程序”的编制,在乡镇船舶及小型船舶的稳性计算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提高船舶检验和设计速度及准确性。2002年2月5日,广东海事局“空巡1号”直升机到中山辖区巡航,标志着中山海事对通航环境的监管实现海、陆、空立体监管模式。同年8月,中山海事局船员管理科被广东海事局评定为“船员管理标杆科”,率先运行广东局船员考试、评估和发证质量管理体系。2006年,利用“中山行政服务在线”平台率先在广东海事系统实行船舶载运危险货物网上申请、受理、审批。2008年,协助市政府成立中山市水上搜救分中心,成为广东省首个内河水上搜救分中心。(刘恩泽 李隽枫)
附:2008年中山海事局领导名单
局 长:程锦潮
副局长:孔思平 刘小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