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况】2000年,是中山港务监督局实行体制改革的一年。11月13日,正式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山海事局,由直属广东省港务监督局改为直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海事局领导,由省属单位改为交通部驻地方单位,全局设6个科、1个办公室,下设中山港口、石岐、黄圃、小榄、神湾5个海事处。
中山海事局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以“三讲”教育和体制改革为契机,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和执法队伍建设,扎实开展水上运输安全管理年活动,促进辖区水上安全管理规范化、程序化和科学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辖区进出港船舶约5万艘次、1942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2.2%和12.7%;港口货物吞吐量645.58万吨,增长9.4%,旅客吞吐量83.38万人次,减少4%,集装箱吞吐量48.28万TEU(标准箱),增长12.3%。
【口岸管理】全年共查验进出口岸港澳线船舶2.44万艘次,增长3.4%;货物358万吨,增长15.1%,货柜48.28万标准箱,增长12.3%;旅客吞吐量83.38万人次,减少0.7%。联合海关等部门查处“三无”船舶和打击海上走私活动,共建文明口岸。
【通航环境管理】以水上运输安全管理年活动为契机,结合专项水上安全整治活动,强化现场管理。在第七次反“三违”月和第十次安全生产周活动中,集中力量监督整改辖区内的主要航区、码头、装卸点、事故黑点和管理难点等。组织人员检查油轮、散化船、液化气船和危险品装卸码头,对坦洲金斗大桥、小榄沙口大桥、黄圃细滘大桥实施安全管制。全年安全检查船舶1815艘次,查出缺陷1032项,现场监管船舶约1.19万艘次,纠正违章5839艘次,清理碍航渔栅75门;核发《广东省装卸危险货物码头许可证》5个,《中山市危险物水上监时装卸许可证》4个。
【安全监督工作】 各科室和海事处紧密配合,采取强制措施,严厉打击辖区“三无”船舶和超载违章船舶,全年查获并强制滞留“三无”船舶125艘,强制卸载船舶172艘。加强乡镇渡口渡船的管理,在全市各渡口装挂《渡口守则》,对无船名或船名牌不规范的乡镇船舶实行强制安装交通部标准船名牌。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整治工作,消除辖区水上安全事故隐患,重点整治乡镇横水渡船、水路危货运输、黄沙沥水道违法运输船和民众水乡游、横门捕鱼旅游、海上庄园客船等船舶安全管理。坚持巡航制度,加强对进出港船舶的检查,查处了假冒“高利9”船名的集装箱船,以及“番港浚319”、“华昌海16”等一批非法营运、违章航行的船舶,维护了辖区水上航行秩序,使辖区水上运输安全保持稳定态势。经市政府审批同意,颁布实施《中山港水上交通安全管理规则》、《中山港船舶停泊规定》、《中山市长江水库船舶安全管理规定》;制订并送市政府审批《中山市东河水利枢纽水上交通安全管理规定》,完善辖区水上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提高船舶质量和船员技术素质】在船舶检验工作中加强对辖区船舶存在的事故隐患的分析与研究,认真把好安全技术关。以强化管理为突破口,推进船舶检验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全年完成初次检验新船96艘,旧船舶258艘,改装10艘;换证检验175艘,中间检验158艘,年度检验1027艘,附加检验77艘,建造检验20艘,审图18套。为提高船员技术素质,确保航行安全,全年举办船员培训考试班8期,参加培训人员211人;举办年审换证学习班30期,轮训船员1808人。
【强化内部管理】强化依法行政工作,规范内部管理,中山海事局制定了《中山港务监督局水上交通事故调查处理工作制度》、《中山港务监督局行政处罚听证程序实施制度》、《中山港务监督局标准船名牌管理办法》、《中山港务监督局办理水上水下施工作业许可证的程序》、《中山船检分局船舶检验证书专用纸管理规定》,修订了《中山港务监督局工作人员公休、休假和加班管理制度》、《中山港务监督局印章管理规定》等制度。公开收费标准,实行收支两条线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规费征收缴解、使用和管理行为。以科技进步推动办公自动化、现代化,率先在全省海事系统实现全局机关人手一台计算机,进一步开发利用计算机软件,建立局域网,实现船舶登记、船舶检验发证、船员管理、进出口签证、人事档案、财务管理电脑化管理。
【队伍建设和创建文明活动】以“三讲”教育、“两思”教育、“三个代表”的学习促进领导干部和执法队伍的政治思想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开展基层评议机关作风的“三服务一满意”活动,提高干部职工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业务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继续深化创建文明行业、文明窗口活动。2000年,中山海事局被交通部海事局评为全国海事系统文明达标单位,被省外经贸厅评为广东省文明口岸先进单位,连续第九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中山市文明单位。中山港口海事处被评为全国海事系统文明执法示范窗口。(刘恩泽)
附:2000年主要领导名单
局长:伍宏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