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况】 2005年,中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开展争创“管理示范局”活动,揉合目标管理、成本管理、质量体系管理、细节管理等管理理论,初步建立起一套自成体系的管理模式。沉着应对孔雀石绿等突发事件,全面推进电子监管工程。全年完成出入境商品检验检疫43.1万批,比上年增长16.5%;出入境检验检疫商品总值96.4亿美元,增长25.4%;检出不合格商品1417批,商品总值达7510万美元。签发普惠制产地证书71139份,签证金额14.19亿美元。签发一般原产地证书46175份,签证金额17.3亿美元。签发出境货物证单415091份,签发入境货物证单123533份。签订认证合同24家(企业),完成认证注册企业21家。行政处罚43宗,涉案货值约1.13亿元,执行罚款约74.66万元。神湾港被广东局确认为进口水果苗木的指定口岸。
【检验检疫】 2005年,截获有害生物5767批次。其中,一类危险性害虫8批次,二类危险性害虫76批次,三类危险性害虫273批次,其他检疫性害虫5410批次。监测体检3994人,艾滋病监测3994人,发现有各类病例数1634人,其中预防接种108人。出入境人员检疫140.6万人次,汽车检疫5.71万辆,船舶检疫2.84万艘次,集装箱检疫107.48万标箱。完成外商投资设备财产价值鉴定10批,申报总值418万美元,鉴定总值为417.3万美元。出口商品包装鉴定3811批,共32702万件,其中危险货物包装鉴定54批。
【推广应用电子监管工程】 4月30日,在中山客运口岸开通全国首个“全球眼”卫生检疫视频监控系统,配备先进的远程视频音频指挥系统,可通过互联网登陆此系统,实现远程指挥和实时视频监控中山客运口岸旅检现场。
2005年,建成检验检疫系统内具有领先水平的、集监控、局内中小型会议和远程会议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的监控中心,为推广应用电子监管工程奠定基础。8月初,确定美的(中山)电风扇制造有限公司等25家企业为首批电子监管工程试点,举办多个培训班,培训推广人员和试点企业人员,提高其业务水平。重新建立网络访问策略,限制网络下载流量和调整互联网的访问时间,解决CIQ2000数据大集中后速度慢的问题。至年底,全市56家企业应用电子监管数据监控。
【原产地标记】 7月,增设产地证管理科和认证监管科。11月14日,中山局首次对输往印度的货物签发优惠原产地证书。中山粤海装饰材料(中山)有限公司生产的“PACO柏高牌”强化木地板、中山固力保安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固力牌”门锁、广东益和堂制药有限公司的“沙溪牌”凉茶、咀香园健康食品有限公司的“咀香园牌”中山杏仁饼等4家企业的名牌产品通过国家质检总局的审核,取得原产国标记注册证。
【检验、监管与认证】 2005年,从中山辖区口岸申报进口旧机电产品1400批,货值约6620万美元。实施进口旧机电产品备案前初审制度,加强监管进口旧机电产品,处罚8家进口旧机电产品以旧充新造成不如实申报事实的违法企业。加强进口旧机电产品、旧工程机械的检验监管,推行进口旧机电产品装运前预检验工作,实施装运前预检验共4批。建立落实异地入境商品目的地检验的管理机制,6月下旬,全面清查已经入境但尚未申报目的地检验的异地入境商品,防治逃检漏检行为。组织2次报检员资格全国统考,在广东率先建立报检员个人诚信管理体系,从10月1日起对报检员违法行为实施差错登记扣分管理办法,至年底有100余名报检员受扣分处理。在卫生注册企业拉网检查中,吊销3家不符合要求企业的卫生注册登记证书、取消4家16个品种食品的出口资格,列10多家企业为重点监控企业。加强口岸灯具产品检验监管,打击部分不法企业将法定检验的灯具以部件、户外灯等名义申报逃避检验监管的行为。监督检查46家2002~2003年出口玩具获证企业及其产品。
【妥善应对突发事件】 1月17日,农业部公布将红火蚁列为中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后,中山成立红火蚁防控应急处理工作组,制定并启动《中山局入侵红火蚁检疫应急预案》,组织做好各口岸、出口花卉苗木场、果园、木质包装处理厂、蔬菜基地的疫情普查等工作,在入境货物中截获入侵红火蚁4次。
年初国内发生“苏丹红”事件后,开展食品添加剂专项检查和监控残留物质及监测卫生项目工作,确保出口食品不使用苏丹红。全年抽取检测样品100多个,重点抽查20多家酱料、糖果、饮料和肉类生产企业的产品。
孔雀石绿事件发生后,检查和整治辖区内淡水鱼、出口活鳗鱼等水产养殖场,市政府拨出专项资金80多万元,添置用于“孔雀石绿”项目检测的高效液相色谱仪等设备,对所有供港澳食用水生动物养殖场进行“孔雀石绿”药残摸底排查。对7家水产品加工厂及30多家注册养殖场进行拉网检查和清理整顿,取消2家不符合要求的养殖场资格,暂停2家不符合要求的冰鲜鱼加工厂的报检资格。
四川发生猪链球菌感染人事件后,召开5家供港澳活猪注册养殖场负责人会议,提出具体的防控要求与措施并及时检查落实,加强现场和装运检疫,有效防止猪链球菌的发生。
应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不断有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报告,中山制定动物检疫和卫生检疫2个应急预案,对生产周期130天以上的活禽在2次免疫的基础上再强化免疫1次,在中山港、神湾港等口岸实施出入境船舶采购自用动植物及其产品的申报制度,杜绝疫区动物及动物产品进入中山。启动视频监控监管已装摄像头的注册场,减少传染的机会。重新规划口岸人间禽流感隔离区,收集禽间和人间禽流感信息资料,加强宣传人间禽流感预防知识。
自深圳发现外来生物刺桐姬小蜂后,监测、查清刺桐姬小蜂在中山的分布和危害情况。
应对日本提出检测输日水产品呋喃类药物残留要求,根据中山水产加工及养殖的特点,从进药、用药等方面控制药物残留源头。
【防制突发性传染病】 2005年,首次截获黑线姬鼠、非洲大蜗牛。截获旅客违规携带入境的国家珍稀濒危植物土沉香17批,100多斤,价值10多万元。在入境维修的旧船舶中捕获52只活体褐家鼠,其数量多至全国罕见。从出口雪糕中检出肠道致病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开展霍乱疫源检索工作,采样监测中山港段珠江水及来往港澳小型船舶饮用水,检测口岸食品经营单位、往来港澳小型客轮等单位的蔬菜类食品残留的农药,完善医学媒介生物实验室的配套工作,主要开展蝇、蚊、鼠和蛮蠊的本底调查,共鉴定出有瓣蝇类共4科13属30种,鼠类2属2种,蚊类2属3种,蛮蠊类2科2属3种。完善口岸传染病防制长效机制,与市卫生局联合发文《中山市国境口岸传染病疫情报告、通报和处置办法》,统一规范《船舶卫生证书》和《除鼠/免予除鼠证书》签发,加强对往来港澳小型船舶进行卫生监督。在鼠患调查过程中使用印迹法与鼠笼相结合的方法,并使用黑光灯对鼠迹进行仔细的检查,提高鼠患阳性检出率。
【实验室建设】 在市内首家开检苏丹红、孔雀石绿项目。保健中心增开“登革热”、“腹泻轮状病毒”等检验项目,加强检测传染病的能力。3月,灯具实验室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审核验收,4月4日起对外受理灯具型式试验,结束中山市出口灯具型式试验外送检验的历史。12月18日,技术中心通过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的监督与扩项的现场审核,通过扩项项目的133个,被认可的检测项目累计达450多项,涵盖35大类商品,检测实力增强。(黄国良)
附:2005年中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领导名单
局 长:王龙贵
副局长:何小舟 曹小茂 刘国雄
党组成员、纪检组长:王宏(6月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