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况】 2003年,中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下称中山局)全面实施“大通关”战略,取得抗击“非典”胜利,大力推进检验检疫监督管理模式改革和“2211”工程。全年完成出入境商品检验检疫32.7万批,比上年增长20%;出入境检验检疫商品总值67.2亿美元,增长34%;检验发现不合格商品1171批,商品总值4111万美元。签发普惠制产地证书6.48万份,增长19%,签证金额17.5亿美元,增长43%,为企业减免关税8777万美元。签发一般原产地证书3.49万份,签证金额24.8亿美元。签发通关单31.34万份,增长21.5%,签证金额48.8亿美元,增长32%。签发出入境货物各类证单2.56万份。接受报检单位登记申请626家。完成41家企业的食品卫生注册登记。认证工作完成监督审核60家企业,认证审核42家企业,其中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HACCP)认证5家,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1)认证3家,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OHSAS18001)认证1家。完成外商投资设备财产价值鉴定10批,为企业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00万美元。
【检验检疫】 2003年,中山局截获有生物2661批次,其中一类危险性害虫为咖啡果小蠹共3批次,二类危险性害虫双钩异翅长蠹、大家白蚁、异尖线虫共116批次,三类危险性害虫193批次,其他危害性害虫2349批次。上报媒介生物:蚊222次9.03万只,蝇316次2.48万只,蟑螂282次8067只,口岸本底调查共捕鼠23只。卫生处理集装箱数量4.15万个,交通工具164次。与上年同期相比,口岸医学媒介生物阳性检出率明显提高,各项指标均列广东各分支局前列,中山局被评为2003年度广东检验检疫系统医学媒介监测工作先进单位。完善实蝇的监测网络,在中山港继续做好鼠、蚤的监测调查,在神湾港开展蚊、蠓类的监测和研究。2月21日,坦洲办事处从日本进口羊毛的40尺集装箱内捕获3只活库蚁,这是中山局首次在集装箱中捕获国外输入的活蚊,具有较大的卫生学意义。全年监测体检4498人次,比上年增长17.1%,发现各类病症985例;艾滋病检测4501人,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1例;预防接种321人,签发健康证明书4490份,签发出境人员无“非典”证明书20份。检疫查验出入境船舶2.44万艘、汽车5.36万辆、集装箱80.47万个、人员113.19万人次,检疫查验发现有问题的集装箱7333个。检验纸箱包装5183批,共1.65亿件,其中危险货物包装性能鉴定103批,共16.7万件,完成危险货物包装43批,共2.74万件;完成进口机电产品委托检验鉴定396批;完成残损鉴定2批;对来料加工的企业,海关提前解除监管的设备,出具鉴定证书22份;完成进出口电池产品备案书138份;受理《免办进口商品安全质量许可证证明》162份。
【全面实施“大通关”战略】 中山局按照“提速、减负、增效、严密监管”的工作方针,推行电子通关、网上电子支付、电子审单快速核放系统、海港电子快速查验系统等四个“大通关”试点项目,简化通关手续,优化工作流程,方便企业进出口,达到通关提速、减负增效的目的。2~3月建立健全企业档案,启用CIQ2000V2.0版系统,健全企业电子档案3000多家。对中山市的大宗出口商品电风扇、灯饰、电饭锅等家电产品实行检管并重的“登记制度+质量保证体系监督+型式试验+抽批检验”新模式,对出口鞋类推行“专项检测+过程监督检验”模式,对出口服装推行“指定项目检测+过程监督抽检+出口抽查”的检验新模式,在加工贸易进出口商品检验中逐步推行“合格保证”的新模式等,改革检验检疫监督管理模式,提高工作效率,缩短检验周期,帮助企业完善内部管理,提高产品竞争力。4月8日,中山局和中山海关召开业务协调会议,将会议纪要联合发文,全面铺开中山地区电子通关业务。会上,中山局发送的21份电子通关数据全部成功送达海关,整个工作流程平均时间为7.3分钟,成功启动中山电子通关试点工作。5月6日,启动国家级试点项目——电子审单快速核放系统将原来需时几十分钟甚至十几个小时或一两天才能完成的环节,减至10秒钟内完成,实现了快速核放。6月25日,成功开展全国检验检疫系统的首个试点网上电子支付试点工作,中山辖区有4家企业被定为广东局11家网上电子支付试点企业。为外贸企业提供安全、快捷的缴费服务,提高了通关速度。5月13日,成功对接中山外运公司的网络,正常传输业务数据,标志着全国首家口岸电子快速查验系统(海港版)试点成功运行。该系统作为CIQ2000系统的补充和延伸,改革了传统的检验检疫监管模式,实现了快速查验,节约了查验费用。8月13日,中山局向正在广州召开全国检验检疫工作现场会的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和来自全国各地、各部门的代表远程汇报演示了电子快速查验系统(海港版)。中山局卓有成效的“大通关”工作得到广东局的表彰,被评为“大通关”建设先进集体;局长马锦榆荣立二等功,副局长曹小茂荣立三等功,何小舟、叶存邦、何凯、冯永淦、邓毅被评为先进个人。
【众志成城抗击“非典”】 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公安部、海关总署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广东口岸非典型肺炎防制工作的紧急通知》(国质检明发联[2003]18号)要求,从4月14日开始,由中山口岸入境的人员,必须填写《入境健康申明卡》。4月28日起,加强对出境人员的检疫,要求填写《出入境健康申报卡》。4月29日起,中山口岸启用红外线体温检测仪,为出入境旅客和交通员工强制测量体温。5月1日,在中山口岸旅检现场的通道上安装了悬挂式自动扫描红外线体表温度检测仪,对所有出入境人员进行3秒钟体温检测。5月初,印发《中山局非典型肺炎卫生检疫工作规程》,细化和规范中山局“非典”型肺炎疫情的处理工作。建立领导责任制和疫情报告制度,制定“非典”防治工作规定和指引,建立“非典”疫情档案管理制度及定期消毒和终末消毒制度及物资保障制度,加强宣传培训,建立群防群控制度。按有关规定坚持“八项制度”,确保“五个到位”、“五个不漏”、“五个及时”。中山局获得广东局和中山市政府防“非典”专项经费100多万元,获得广东局卫生监管处购买的红外线体温探测仪门式4台、便携式7台、耳孔式14台及足量的口罩、防护服和消毒剂等防护用品。中山局招标采购红外线成像快速自动搜索测温系统1套。自全面开展口岸“非典”卫生检疫工作以来,全年共检疫出入境人员80.64万人次,申报或现场检疫查验发现有可疑症状者88人,其中送医院观察26人,获全部没有感染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采取多项措施建立防治“非典”工作长效机制,严防“非典”疫情反复。在抗击“非典”战役中,李少波获广东省抗击“非典”三等功和国家质检总局抗击“非典”先进个人,李少波、高金荣、张景明等被评为中山市抗击“非典”先进个人。在广东检验检疫局关于抗击“非典”的表彰大会上,中山港办事处被评为先进集体,李少波记二等功,曹小茂记三等功,吴波、张景明被评为先进个人。
【建设“2211”工程】 5月11~13日,在中山局召开广东局检管模式改革业务管理电子系统需求分析会,广东局局长仲德昌首次系统地介绍检验检疫监督管理电子化模式“2211”工程。8月13日全国“大通关”现场会召开后,中山局于21日上午召开“2211”工程建设动员大会,确定建设中山出入境检验检疫电子监控中心。10月30日,按照广东局的统一部署,中山局在网上登记中山地区出口生产企业、港口码头、外贸公司的情况,审核2667家生产企业、75家外贸公司、7个外贸码头的网上调查资料。11月2日,首次实现对中山境内外贸企业的远程视频监控,中山市渔农产冷冻场有限公司成为实施“2211”工程的首家企业,检验检疫人员在办公室或家里可以对该企业冷库的存放、搬运过程进行远程电子化监管,标志“2211”工程建设成功。至12月12日,视频监控的企业已达7家,涵盖进口贸易企业和出口生产企业,视频监控的商品包括进口动物产品、供港澳的禽畜、出口水果及出口水产品四类商品。
【HACCP认证】 5月,中山局与中山市新纪元面粉厂等2家企业签订了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合同,该2家企业获CQC(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总部颁发的证书,这是CQC在广东省首次颁发2张HACCP第三方认证证书。中山局被广东评审认证中心评为体系认证先进单位,唐晨、肖凌被评为先进个人。
【检验检疫执法监督】 对违规使用进口面漆的高点家具有限公司通报批评,对不如实申报的中山市中经有限公司罚款人民币1.4万元。5月,曼秀雷敦公司从属于疯牛病疫区的日本进口化妆品原料,因该公司不能出示有关的官方检疫证书,中山局根据有关规定作出退货处理。10月30日中山局查处一起外籍船(SUMMER STAR油轮)违法进境事件,11月20日根据有关法律对该油轮实施罚款人民币5000元的行政处罚。9月21日,全国举行首次报检员资格统一考试,中山考区共设立标准考室81个,有2425名考生报名参加考试。10月31日,中山局将1名HIV(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监护出境,成为中山局组建后检出并成功处理的第一例HIV感染者个案。
【创建管理示范局】 2003年,建章立制,强化内部管理,着重对日常费用合理控制,加强增收节支工作。制定实施《中山局政府采购实施办法》,大幅度降低了日常费用开支,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建立健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和支出管理制度,严格费用审批手续,加强票据管理。制定《中山局业务综合楼管理办法》、《中山局业务综合楼安全保卫制度》、《中山局业务综合楼动力设备管理制度》、《中山局业务综合楼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管理制度》、《中山局机动车辆管理制度》、《中山局增收节支管理办法》、《中山局保安员管理制度》、《中山检验检疫局外勤工作联系制度》和《中山局纪检监察负责人同各部门负责人谈话制度》等管理制度,加强对内务、工作流程、服务质量、“2211”工程、开源节流和增收节支以及队伍建设的管理,全面创建广东管理示范局。
【检验检疫科研】 2003年,中山局向广东局申报科研和技改项目9个,申报制标项目1个,是中山局历年来申报项目最多的一年。1月,王宏、郑雷青等人起草的标准《进出口电镀锡薄钢镀锡量试验方法——电量法》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审定,被认定为达到国内行业先进水平,8月获得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作为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发布,标准号为SN/T 1324-2003,于2004年2月1日起正式实施。5月,食品检验与卫生检疫实验室开展水产品中的氯霉素的检测项目研究,该技术使送检时间由原来的14天缩短为2天。6月4日,食品检验与卫生检疫在进口冻鸡翅中检出致病菌(沙门氏菌),这是中山局自2002年开展对进口冻肉制品检验检疫以来首次检出致病微生物。围绕“大通关”工作,中山局开展科研攻关。其中中山港办事处编写了《快捷键的小程序及办公信息平台》,石岐办事处组织编写了《中山市车检场登记管理系统》,沙溪办事处和古镇办事处编写了《企业档案管理应用程序》,中山局成立项目组,并开发了《检务大厅触摸屏查询系统》。中山局利用省政府下拨的300万元专项资金在新大楼的13层至19层建设实验室,新实验室拥有大型精密仪器区仪器和符合微生物检测区高等级洁净要求的无菌室,提高了检测能力。
【基层机构建设】 1月6日,坦洲办事处正式开展进口检验检疫业务。3月10日,神湾港首次试航,中山局神湾办事处顺利完成了试航的检验检疫任务;18日,神湾港正式开港,中山局神湾办事处正式开检。9月29日,石岐办事处业务综合楼奠基。年初,开展中山港客运联检大楼改造工程、中山港办事处业务综合楼筹建工作。按照国家质检总局有关政事分开、管理科学化、服务社会化的规定,中山商检公司改制重组后更名为中国检验认证集团广东有限公司中山分公司,承担鉴定、认证、检验、检测、筹建代理报检及消杀灭等业务,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6月23日检验检疫技术中心正式运作,为隶属中山局的事业单位。
【精神文明建设】 2003年,中山局成立作风建设领导小组,小组定期检查学习情况。当年有2篇文章获中山市学习“三个代表”征文比赛三等奖,1篇文章获中山市学习“十六大”精神征文比赛三等奖。沙溪办事处建立报检差错登记制度,石岐办事处在报检台放置《机关作风建设评议卡》,小榄办事处推行绩效考核试点工作等,以此监督服务态度和提高工作质量。9月4日,中山局成立爱心基金会,共募集到人民币5万元、港币1000元。落实安全生产制度,坚持节假日检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中山局被广东局授予2003年度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的称号,曹小茂被评为先进个人。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发动全体党员在“大通关”建设、抗击“非典”等工作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郑雷青被国家质检总局和团中央授予“青年岗位能手”称号,赵琼被评为全国检验检疫系统优秀党员。小榄办事处被团中央继续认定为全国青年文明号,三乡办事处获三乡镇“服务特别贡献奖”。坦洲办事处获坦洲镇工业强镇“突出贡献奖”。中山局办公室出版《简报》49期,中山局团总支编辑《青春园地》4期。4月8日,全局56位干部职工参加无偿献血。4月25日,张天锷获中山市直属机关工委“青年歌手大赛”决赛冠军。
【中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搬迁新址】 中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新办公大楼位于中山六路,于1994年12月28日动工,历时11年,2003年6月27日举行落成典礼。该楼总建筑面积2.68万平方米,共21层,建筑高度98米。(黄国良)
附:2003年中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领导名单
局 长:马锦榆
副局长:何小舟 曹小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