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入境检验检疫(2008)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09 【成文日期】2008-12-04 【点击率】2037次


【简况】 2008年,推进重点产品专项整治行动和通关模式、监管模式改革,扶持中山外贸发展,积极应对奥运安保、抗震救灾和“三鹿奶粉”突发事件。全年检验检疫货物43.14万批,比上年下降9.80%;货值128.85亿美元,下降0.15%。检出不合格商品2350批,货值11305万美元。完成健康检查3511人次,发现有各类病例数2424人次,预防接种212人次。出入境人员检疫133.48万人次,汽车检疫5.57万辆,船舶检疫2.41万艘次,集装箱检疫106.96万个标箱。签发出境货物证单43.29万份,签发入境货物证单6.22万份。签发普惠制原产地证书7.1万份,一般原产地证书5.02万份,其他区域优惠原产地证书5632份,合计签发原产地证书12.68万份,签证金额33.6亿美元。为中山出口企业减免关税超3000万美元。完成实验室检验检疫3.77万份样品、14.6万个项目,增长11%和16%;出具检测报告2.43万份,型式试验(含全项目检测)报告1019份,不合格通知单406份;2114份样品被检出存在问题。
  继续开展争创管理示范局活动,完善和修订2006版管理体系文件,共修订工作指导124项,岗位职责64项,管理制度36项。中山市琪朗灯饰厂有限公司、广东乐美达集团公司获全国灯饰类产品的首张出口免验证书和全国首张童车类产品的出口免验证书。市政府将出口免验纳入中山市的名牌战略,对获出口免验资格的企业给予一次性50万元的奖励。


【通关模式改革】 1月1日起,实施检验检疫与海关通关单电子数据联网核查,提高口岸通关效率,推进无纸通关改革,有效防范和打击逃漏检行为。与海关联合举办3期“通关单联网核查”业务培训班,对1300家企业的近2000名报检员进行培训。制定电子通关联网核查操作指导书,建立电子通关联网核查协调工作机制。推行直通放行工作,及时召开企业宣贯会,5家企业获国家质检总局批准试点。加大业务协调力度,调整机关业务科室与八个办事处监管的企业范围,使出口企业就近报检,就近出口,为中山产品在中山口岸出口提供便利。5月19日起,异地出口电子转单由原来只能在局本部受理改为由口岸办事处受理报检并查验放行。推广应用电子监管,对玩具和食品企业加大推广和应用力度,解决电子监管系统存在问题。至年底,累计推广企业204家,已实施144家,两项总数均位列广东检验检疫局前三名。累计监管企业生产22万批次,实施快速核放18.7万批次。7月28日,中山首批佩戴电子耳标的活猪顺利通过香港食环署的电子核查系统检测,标志着中山供港活猪电子耳标运用获得成功。1月21日,全申报系统在中港办试点成功,1月24日起在中山各口岸办事处全面启动。


【产品质量专项整治】 2~10月,开展重点产品的专项整治活动,先后开展家具、玩具、服装、油漆涂料、仿真饰品、食品(含农产品)、小家电等产品的专项整治行动。运用“查、治、管、扶、建”等手段,帮扶1525家重点产品生产企业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销毁非法进境冻肉1批,退运不符合检疫要求的进境水果6批,获国家质检总局预警通报。基本完成出口生产企业摸清底数、出口生产企业签订“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法检目录内商品出口企业建立出口质量档案、出口生产企业实施产能核定、进行分类管理等6个100%目标。进口产品涉及安全健康、环保项目不合格的全部退货或销毁处理。12月10日,邀请广东检验检验局专家举办出境木制品家具生产企业质量安全控制培训班,近300家企业的负责人和质量主管参加培训。全年对提出注册申请的236家出口木制品和家具企业进行注册现场评审。591家出口服装企业(含386家法检目录内企业、205家非法检目录外企业)签订“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现场清查20家出口仿真饰品生产企业、33家进出口油漆涂料使用企业。清查108家玩具企业,通过专项整治的企业93家,暂停出口企业家15家。清查304家小家电企业,其中暂无出口的14家,正常生产的有290家。清查出口农产品注册登记企业和出口食品备案基地,检查96家辖区内的出口食品企业,其中有11家已注销卫生注册资格、有1家已注销三个出口卫生注册品种、2家卫生注册号自动失效、53家要限期整改、28家通过。在58个出口农产品企业中,37个合格,12个限期整改,3个暂停出口,6个取消出口资格。在79个食品原料基地中,27个合格,35个限期整改,11个暂停出口供货,6个取消出口资格。


【检验检疫监管】 改变原来凭监管人员的人力和经验管理的工作模式,构建进出口食品安全动态化管理新模式。于2月自主开发进出口食品动态监管系统,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使传统管理向电子化管理转变。制定《中山检验检疫局出口食品分类管理与检管模式规定》,对出口食品企业实行分类管理,并实行出口食品原辅料管理准入制度。落实出口食品加工企业使用添加剂备案制度,建立健全出口食品加工企业原辅料索证制度。严把进口动植物源性食品检验检疫审批关,运用风险分析,切实加强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对高风险食品实行重点监测监控,并实施质量安全监控计划。加强进口特殊膳食食品及保健食品检验监管工作,严防国外不合格产品流入。加强进出口食品标签检验工作,保证出口食品化妆品质量安全。积极应对2月在日本发生的中国“冷冻饺子”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开展对输日食品生产企业清查工作,确保中山输日食品、香蕉等产品的质量安全,并通过了日生协香蕉分会的检查。
  加强饮用水及饮料原料用水中溴酸盐检验监管工作,确保饮用水及饮料安全卫生。开展检出疫情上报录入的培训,减少中间环节,提高上报速度。全年截获有害生物8870批次,其中属于新修订的《进境植物检疫性病虫杂草名录》的有害生物734批,其他一般性有害生物8136批次,居广东局的第二名。其中,在南美洲哥伦比亚原木上截获四带刺尾虎天牛和在非洲塞拉里昂原木上截获奸狡长蠹属,在我国尚无分布记录,具有重要的检疫意义。在进口非洲原木中截获禁止进境的检疫性杂草——刺蒺藜草,在我国口岸尚属首次。首次从芒果中检出番石榴实蝇,首次截获眉斑并脊天牛;截获检疫性有害生物——桔小实蝇。1月16日,检疫犬在中山客运口岸正式上岗。全年旅检口岸截获各类违禁物品1346批次,首次截获人血清制品3批和番石榴实蝇1批,首次截获来自加拿大的2只共8.4公斤的帝王蟹,截获产自阿拉斯加海域3只共2.98公斤大龙虾和重达2.08千克的野生大鲍鱼。
  全年经检验出口的供港澳蔬菜报检1243批,619.6万美元,增长52.5%和50.6%。出口蔬菜23835吨,平均每天65吨以上。建立出口农产品追溯管理,率先在广东局系统将《食品防护计划》运用到出口农产品中,效果明显。出口农产品区域化管理新模式取得好成效,首次举办出口蔬菜检测比对试验的检测技术培训班,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完成42个注册养殖场和备案养殖场42个的面积测量工作,总面积近3万亩。严格落实供澳蔬菜监装制度,每天凌晨对蔬菜进行监装,定期对供澳蔬菜进行随机抽样检测和检测结果的比对,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保证供澳蔬菜安全。11月20日,中山蔬菜首次进入日本市场。
  加强进口棉花检验检疫监督管理,保障进口棉花质量。中山地区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8批美国棉花,重量2463.4吨,货物总值435.7万美元。出具重量、品质索赔证书供用棉企业向供应商索赔约13万美元。
  开展口岸联合查验,加强各查验部门间的协调联动,提高口岸查验能力。加强水族灯等法检目录外灯具出口产品的监督管理,加强对电器产品中与食物接触材料和制品的检验监管工作,对出口含与食物接触材料和制品的电器产品生产企业140家、210个产品进行抽样检测,共检测650个项目,其中把70个项目不合格的产品堵在国内,确保未发生境外召回事件。
  加强进口新旧机电产品检验监管,取消进口旧机电产品备案前预登记制度,重点落实口岸查验和到货检验,组织举办集装箱检验检疫培训班,加大大型进口成套设备装运前预检验力度。加强出口退运调查追溯调查工作,中山4个货运码头顺利通过进出境集装箱检验检疫场站换证考核。


【认证监管】 继续强化卫生注册登记及后续监管工作,受理40家出口食品生产企业的有关申请。取消13家企业出口资格,取消2家企业部分出口注册品种,2家企业现场评审不合格。推荐3家出口水产品生产企业对新西兰和越南注册。受理出口产品质量许可证企业申请59家,完成现场评审37家。发放出口质量许可证书93份。在全省率先建立出口非法检服装纺织品“企业备案+产品抽测+口岸查验”工作模式,改变过去对非法检敏感服装纺织品,尤其是非法检儿童服装监管失控,产品质量不稳定的局面。该项工作在广东检验检疫局系统推广。帮助7家出口塑料餐厨具生产企业建立和完善质量控制体系,其中2家企业获得一类资格。加强对进口废纸、废五金等商品检验检疫工作,中山港成为全省第七大废物进口口岸。在灯饰、服装等大型企业集团内引入差别化管理,将分类管理模式、方法运用到大型企业集团内部,助推企业管理升级。共向90多家出口食品企业发放CIQ标志757万枚,提前做好申购计划,节省约23万元的标志购买款项。对中山辖区内获ISO9001体系认证的6家出口企业进行认证有效性监督检查。与企业签订认证合同69家,加上上年结余的43家,共有112家;完成初次认证审核40家,监督审核111家。


【检务及产地证管理】 推行无纸化报检,落实报检便利。实施一单制企业50多家。全方位、多角度开展计费复核工作,加强月结收费管理,将符合条件的74家企业继续获得检验检疫收费月结资格,其他不符合条件的126家企业取消月结资格。对业务统计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确保统计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对每季度的检验检疫业务数据对进行统计分析,制定《检出不合格情况登记处理工作指导》,提高不合格情况登记的准确性。中山市16家企业获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实施检验检疫“绿色通道”制度。至此,中山市享受检验检疫“绿色通道”的企业达25家。
  帮助企业利用自由贸易区、零关税等优惠政策扩大出口。10月1日起,开签中国-新西兰优惠产地证书,近70%输新产品可凭产地证书获得零关税。签发产地证书种类达7种。开展注册企业清查,暂停1019家已关闭或长期未办理年审的企业办证资格。证书发放方式增加出口公司或外经部门代领、速递两种方式,帮助部分企业解决实际困难。证书审批工作时间,由2个工作日减少到1个工作日。加强与北京证书加签机构的联系,证书加签时间由30个工作日缩短为20个工作日。在广东局内首先实施产地证注册企业分类管理,212家企业进入一类管理范围,无需提供书面申请,全部享受电子签证服务。


【卫生检疫】 对一线卫生检疫工作人员进行流感、手足口病、登革热及其传播媒介——伊蚊监测方法等的系统培训,有效提高口岸传染病的防控能力。11月12日,从入境体检人员中检出1名HIV抗体初筛和梅毒抗体同时阳性人员,后将血液标本送广东局艾滋病检测确认实验室进行确认,于14日接到确认通知,17日被监护出境。做好登革热、疟疾、人禽流感、艾滋病等的防控工作,处置1例越南输入性霍乱病例。在口岸检疫查验现场,以电子显示屏等形式发布预警信息和教育宣传,严格执行体温监测、健康申报和医学巡查制度。组织人员多次到口岸开展卫生监督工作,深入口岸开展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奶粉、乳制品专项检查工作。切实加强卫生处理质量和安全管理,顺利通过广东局卫生处理检查,促成防化部队研制门式消毒通道并投入使用。加强口岸公共场所、交通工具的空气质量、微小气候、空调系统卫生以及医学媒介生物监测工作。肠道致病性微生物检测正式开检。开展蚊类、鼠类、蝇类、蜚蠊类等医学媒介生物的监测工作,对一批来自澳大利亚的废旧金属碎料实施检疫查验时,截获巨蟑螂,为广东口岸首次截获。对一批来自缅甸的原木检疫查验过程中,截获美洲大蠊和斑蠊数只,斑蠊为中山口岸首次截获。


【科技兴检】 上半年,完成新版(D版)管理体系文件,于4月成为香港机电工程署认可的认可核证团体,于8月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第三次监督和扩项的现场评审,涵盖24类产品的172个检测项目得到认可。至此,经认证认可的检测项目达到685项(日常开展的检验项目达1000多项),涵盖82类产品。技术中心被广东局评为日用陶瓷铅镉溶出量检测满意实验室、酱油中氨基酸态氮检测满意实验室、食品中氯霉素残留量检测满意实验室,中山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被广东局评为乙肝表面抗原检测满意实验室。全年新开检的检测项目95项,主要有食品、原料乳与乳制品、禽畜内脏组织中三聚氰胺(LC-MS/MS法)、实时PCR法检测食品中致病菌、转基因Bt63等。开展玩具检验,食品类转基因检测能力获国际验证,英国食品分析水平测试计划FAPAS验证中山局转基因检测能力结果为满意。完成4项纺织品国标标准和2项食品类国家标准的制定,并通过国家认监委组织的审定。成功研制李痘病毒抗血清、李属坏死环斑病毒抗血清和黄瓜花叶病毒抗血清3种病毒抗血清。完成中山市科研课题“中山市香蕉病毒普查及其分子检测技术的研究”,在科技核心期刊发表9篇科技论文和4篇通讯,其中《李痘病毒及其2个株系的分子鉴定》获全国检验检疫系统优秀论文奖。


【帮扶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2008年,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危机并逐步波及经济实体,中山外贸形势受到较大冲击。对企业开展集中式培训达10多次,培训检企人员近2000人次;下厂对企业人员进行现场培训近3000多人。5月,提出8条扶持外贸发展工作的措施,得到市政府的充分肯定,上升为全市性8项措施并上报省政府。11月,再次推出服务外贸发展的6项措施。从9月24日起至年底,开展为期100天的“服务企业百日行动”。成立食品安全技术等10个服务小组,分专业、分片区帮扶企业。配合地方政府在三乡打造“中国古典家具名镇”。变过去个体农户单独注册为区域注册,帮助坦洲镇7个番石榴果园和1个木瓜果园近1000亩果园一次性整体取得“出境水果果园注册登记证书”。扶持企业从中山进口冻肉,中山港口岸于10月23日恢复进口冻肉业务,是1999年“三检合一”以来国外冻肉首次在中山港进口。至年底,从中山港口岸进口冻肉123批,货值558万美元,5838吨。中山连续两次从新加坡引进黄额丝雀和非洲灰鹦鹉成功,隔离检疫死亡率为零。帮助中山企业有效应对欧盟REACH制度,对100余家企业提出的疑问进行答疑。帮扶企业将进口可利用再生原料业务在中山口岸做大做强。进口设备检管工作实行“前推后移”,降低口岸现场查验比例,减少设备口岸滞留时间,强化到厂检验。在中山港现有50家试点企业的基础上,将该服务在全市其他8个业务工作点逐步推广。简化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外产品确认及无需、免于办理强制性产品认证工作手续。从9月1日起,直接由各口岸办事处凭企业提供的相关证明文件,或相关书面申请材料、图片或实物样板进行现场认定确认,直接办理报检手续,由原来办证3天后通关,现在1天就能办理。


【应对突发事件】 制定保障奥运口岸安全检验检疫工作实施方案,成立奥运安保口岸安全小组,在奥运期间实行24小时电话值班,旅检口岸坚持领导带班,实行工作信息零报告制度。先后举办口岸食物中毒应急处置演练,口岸流感应急演练,口岸反恐怖袭击演习,黄热病疫苗接种过敏性休克急救处置演练和反恐知识及技能培训班等。落实口岸传染病防控工作,完善各类传染病防控体系。加强应急管理,成立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和各类专家组,完善各种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制定《中山局奥运食品安全检验检疫监管工作实施方案》,确保奥运期间供港澳食用农产品的安全。加强对供港澳鲜活商品及水产品的致病微生物检测。
  积极应对“三鹿”奶粉特大食品安全事件,对企业各个生产环节进行彻底排查。9月14日起,对乳制品及相关食品企业进行全面清查。9月16日起,对相关生产企业的原辅料采购、生产加工和库存产品进行彻底清查,抽取乳制品及相关食品的原辅料、含蛋白质含量较高的原料和成品检测三聚氰胺,加强进口乳及乳制品的检验检疫,强化以乳与乳制品为辅料的产品检验监管。9月17日起实行驻厂监管,严格落实出口乳制品及相关产品生产期间派驻质检人员驻厂监管制度,按照每厂驻厂人员不少于2人的要求,对辖区内8家乳制品及相关食品企业实行驻厂监管,确保出口乳制品及相关产品的质量安全。从9月15日开始自行研究摸索检测方法,到12月底,共完成了1025个样品对三聚氰胺的检测,样品种类涉及乳粉、淡奶、炼乳、干酪、巧克力、奶糖、饼干、面粉、蛋制品、饲料、水产品、禽畜内脏等。技术中心入选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第一批《可检测“三聚氰胺的食品检测机构名录”》,检测能力得到认可,参加国家认监委组织的乳品三聚氰胺能力验证并获得满意结果。加强宠物饲料、动物源性食品和植物源性食品的监管,检查辖区全部7家备案饲料生产厂,对饲料加工蛋白原料和成品进行抽样检测三聚氰胺,发现国产鱼粉存在较大的安全质量隐患。


【中山检验检疫工作改革开放30年】 1985年,先后成立广东进出口商品检验局中山商检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拱北动植物检疫所中山分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拱北卫生检疫所中山卫生检疫站。1999年11月26日,合并组建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隶属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主管中山地区出入境卫生检疫、动植物检疫以及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认证和监督管理工作。2004年起,开展争创管理示范局活动,引入细节管理、目标管理、体系管理、成本管理等理念,强化行政执法责任制,构建检验检疫工作质量长效机制,初步建立起一套自成体系的管理模式,2006年5月被国家质检总局授予“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先进单位”。2003年6月23日,检验检疫技术中心正式运作,改变了原来科室带实验室的运作模式,并于2004年9月取得实验室国家认可证书和国家计量认证合格证书,在广东检验检疫系统内首个以卫生检疫外涵盖所有检验检疫专业的综合性技术中心的形式获得CNAL的认可。2008年4月,成为香港机电工程署认可的“认可核证团体”。至2008年底,实验室面积达5500平方米,经认证认可的检测项目达685项(日常开展的检验项目达1000多项),涵盖82类产品,拥有检测仪器设备510多台(套),总值超过人民币3500万元。(黄国良)


附:2008年中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领导名单

  局 长:王龙贵

  副局长:何小舟 曹小茂 刘国雄

  党组成员、纪检组长:王 宏

上一篇: 出入境检验检疫(2001) 【关闭窗口】 下一篇: 出入境检验检疫(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