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工作(2001)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02 【成文日期】2001-12-09 【点击率】1487次


【简况】 2001年,全市统计工作者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沿着逐步构筑和完善现代统计系统的思路,以建设和健全统计基层组织网络和统计信息化网络为主线,提高统计工作水平,取得了长足发展。市统计局、火炬开发区统计办获“九五”期间全省统计系统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黄荣生等3位同志被评为全省统计系统先进工作者。


【统计队伍建设】 采取有力的措施,巩固和健全全市统计组织机构,提高统计队伍整体素质。公开招聘选拔8名专业技术人员,充实信息统计中心的技术力量;增加10名普查工作编制,健全内部职能和编制;以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加强镇区基层统计人员配备;实施中层领导竞争上岗,锻炼提拔任用优秀干部;举行2期900多人参加的上岗培训,系统地传授了统计基础理论、法制理论和业务技能。


【统计信息建设】 在局内“人手一机”、单机操作的基础上,初步建成市统计局内部网络,使局内实现了计算机互联和资源共享。筹建“中山统计”网站,设置统计快讯、统计观察、普查窗口、数据经纬、统计图表、统计探索、统计园地栏目,为社会各界了解统计工作提供了一扇窗口。市政府常务会议决定,市政府信息中心于1月1日正式成建制划归市统计局管理,更名为中山市信息统计中心,负责党政网络平台的建设、日常管理、网络安全与维护等工作。全力推进全市党政信息网络统一平台建设,聘请省内9名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正教授级专家作为信息专家顾问,委托市政府采购中心对平台建设监理和平台建设项目进行全国公开招标,节约工程金额150多万元。全市党政信息网络统一平台公众网和内部网已基本建成,办公自动化系统也在规划建设中。大力推动各镇(区)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各镇(区)统计办开始实施报表无纸化和数字化传输。


【统计法制建设】 运用有线电视台、广播电台及张贴街道横额等媒介加强宣传统计法制知识;市统计局长应邀为人大领导和机关工作人员作统计学术报告,到电台接受市民咨询,宣讲统计工作的意义和作用,为依法统计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统计业务中深入持久地开展统计执法检查工作,发出催报通知书21份,有效地纠正了部分厂企没有设置规范的统计台账和统计核算方法存在偏差等问题。


【统计服务与探索】 提高统计资料质量,通过充实内容、丰富形式、改善装帧、扩大发行等方法,提升《中山统计月报》、《中山市统计年鉴》的品位,树立统计局的权威形象。全年刊发《统计快报》46期,其中分析文章23篇,为市委、市政府及社会各界提供统计信息3000多条,接受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直接咨询300余次。加强统计资料的应用分析,围绕经济运行动态、第三产业发展、加入世贸组织与“9·11”事件影响等经济热点问题,主动撰写专题材料,为党政决策提供数据的支持。《关于在我市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思考》、《关于加强第三产业统计工作的意见》、《2000年中山市农村居民收入问卷调查分析》等调查报告受到市领导的重视与肯定,石岐区、港口、小榄等镇(区)的统计服务为地区经济发展和行业规划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面开展统计单位登记,逐步建立完整、动态的全社会基本单位名录库,为今后进行各项抽样调查提供全面准确的抽样框,2001年累计登记上报单位已超过1万个。探索改革农业、工业、商业、科技投入和第三产业的调查方法,提高数据质量。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和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工作进展顺利。高质量地完成按单位统计固定资产投资国家试点的调查任务,为探索全面实施按单位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组织模式和可行性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分类基础数据。承担镇区工作实绩考核的量化核算任务,坚持实事求是、以数据为准绳的原则进行数据的收集、核对、反馈、复查,设计、试算与校验核算软件,保证考核结果客观、公正。在成功实施镇区实绩考核的基础上,参与制定了市直机关工作实绩考核方案(将于2002年实施),为推行干部考核制度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山市信息统计中心】 根据市政府决定,市政府信息中心正式成建制划归市统计局管理,更名为中山市信息统计中心,负责中山市党政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和普查组织领导等职能。2月26日下午,中心正式挂牌,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锐成和统计局局长黄荣生主持挂牌仪式,并为9位信息专家颁发顾问证书。为加强普查工作,该中心获市编委增配10个从事普查工作的编制。


【按单位统计固定资产投资的国家试点工作】 针对原有的对固定资产投资按项目调查制度存在统计不全面的可能性,探索全面实施按单位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组织模式和可行性,参与国家对统计调查制度的重要改革。7~10月期间,中山市作为全国惟一的试点城市,先后对9436个、500个统计单位作了调查和事后抽查,取得了大量的投资试点分类基础数据,撰写了《按单位统计固定资产投资试点调查报告》,提出可行性评估和建议。12月,国家和省统计局以及部分兄弟市局的领导和专家在中山市召开研讨会,充分肯定了本次试点调查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并就今后如何改革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制度与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 开展继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后的又一次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以2001年12月31日为时点,进行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普查目的是摸清各类单位的底数,掌握基本单位的组织形式、经济构成、规模结构和生产要素的配置以及行业与地区分布等情况,逐步建立和完善覆盖全国的部门间相互衔接、互为补充、信息共享且能动态更新的基本单位名录库系统,为规范市场秩序、加强社会监管、优化经济结构、调整产业政策、规划城乡建设等提供基础信息,并为开展其他普查和各类抽样调查奠定基础。9月下旬,中山成立了以市政府副秘书长为组长,统计局局长为副组长的基本单位普查领导小组,各镇(区)也相应成立了普查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经过开展3个多月的普查准备、普查培训、普查宣传、普查摸底、普查登记、镇(区)初审等工作,全市已进入市级编码、审表、录入工作阶段。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重点进行普查表的编码、数据处理和数据开发工作。全市共抽调160名编码业务骨干,集中进行封闭式长表编码工作近2个月;配置了光电录入设备、刻录机、超大容量硬盘、ISDN设备等,搭建了人口普查办公室内部计算机网络,共录入90万张普查表。4月18日,市人普办在《中山日报》及有关媒体先后发布《中山市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和第二号)。9月17日,上报全市人普机器汇总数据,并顺利通过省级审核验收。(欧昶梨) 


附:2001年市统计局正、副局长名单

局 长:黄荣生

副局长:关燕芳 吴和泉 吴文伟

上一篇: 统计工作(2000) 【关闭窗口】 下一篇: 统计(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