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工作(2000)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01 【成文日期】2000-12-09 【点击率】1422次


【简况】2000年,统计部门围绕“工业立市”、“科教兴市”、“依法治市”的发展战略,加强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统计系统基础建设和统计信息自动化建设,全市统计工作面貌有了显著的改变,工作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为全市经济的改革和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基层统计系统建设】建立和健全基层统计系统,通过确保统计源头数据的准确性,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贯彻中府办[2000]32号和中机编[2000]14号文件,于6月底前落实了镇(区)统计办公室的组建和人员选配工作,7月初开展了业务培训工作,8月份配备了相应的现代化办公设备。至2000年底,全市各镇(区)统计办已配备素质较高的专职统计人员71名。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超过了80%,基本形成以市统计局为中心,各镇(区)统计办为节点的全市统计组织网络系统。


【数据质量评估监控】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为中心,加强对统计数据质量的监管力度,加大对统计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力度,强化基层统计单位的统计法规宣传学习,提高全体统计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和法制意识。结合全市的普法教育,先后组织了10多次行政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和考试,组织了500多人参加全国统计普法统一考试,并顺利地通过全省“三五”统计普法考核验收工作。加强统计执法,实行统计报表催报通知制度,教育和纠正个别单位的迟报和漏报现象。同时,构筑好政府统计部门与基层单位之间的法定关系,做好统计单位的清查核实工作,使全市的工业统计数据更趋完整。制定并推行统计单位登记办法和方案,推动统计工作的健康发展。在统计系统内部建立层级负责制,实行数据质量层层把关,确保全市的各项核算数据通过省局的质量评估。


【数据上报无纸化】提高统计对国民经济调控的快速支持能力,逐步建立以市局为中心、以镇(区)统计办为节点,上下贯通的计算机通讯网络,努力实现统计信息标准化、数据通讯网络化、系统建设集成化和信息服务社会化的目标。从9月份开始,率先实现了在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数据从各镇(区)统计办到市统计局的数字化传输。年底,在固定资产投资专业方面也实现了数据上报无纸化。以接管市信息中心为契机,发挥资源互补优势,筹备全市现代化的政府经济和政务信息平台的建设工作。


【统计咨询服务】在各行业统计中推广应用抽样调查方法。完成了城市住户和农村住户调查的换点、扩点工作,提高了调查数据的代表性。及时反映全市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强优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国有控股企业扭亏情况,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监测和预警,充分发挥专业统计资料的作用。积极撰写有关统计分析,全局共刊发了《中山统计》和《统计快报》47期,共计38篇分析文章。全年为市委、市政府以及社会各界提供统计信息2700条。编辑的《中山市统计年鉴》(1999年)内容比以往更加丰富翔实,需求量增大,获得各方的好评。此外,加强与周边城市的联系及交换资料,特别是对珠江三角洲城市的经济数据进行了横向的比较,及时提供给有关领导参考。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广东省第五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中山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各有关部门通力合作,采取扎实有效的工作措施,经过全市12万名普查人员的辛勤努力,广泛地动员社会力量,出色地完成了户口整顿、普查登记、复查补漏、质量验收、快速汇总等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全部普查资料正转入用计算机数据处理阶段。根据普查数据的快速汇总结果显示,全市普查总人口为236.35万人。其中本市户籍人口135万人,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10年零4个月共增加了19.9万人,增长17.29%;平均每年增加1.93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56%。


【镇区领导班子工作实绩考核】自3月起,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市统计局、组织部、宣传部、纪委、财政局、审计局等有关部门组成考核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统计局。按照规范管理、全面兼顾、创优争先、创收减负的原则,对镇区考核方案进行了反复论证修改。10月30日,市委、市政府批准通过了中山市镇区领导班子工作实绩考核的试行方案,并全面开展2000年度镇区考核工作。(欧昶梨)


附:2000年主要领导名单 

局长:黄荣生

上一篇: 统计工作(1999) 【关闭窗口】 下一篇: 统计工作(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