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2012)
【作者】中山年鉴编撰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13》 【成文日期】2012-12-01 【点击率】1994次

【财政概况】 2012年,中山市各级财政部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为主线,强化组织收入,保障重点支出,深化财政改革,促使全市经济增长稳中有进,提升发展质量,完成各项财政工作任务。2012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累计完成201.9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累计完成215.2亿元,增长12%。中山财政收支总量在全省保持第五位。市财政局驻东区兴中道63号。


【财政收入征管】 2012年,中山市各级财政部门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从多方面提高收入质量,确保实现全市财政收入增长目标。组织非税收入,通过追缴历年欠费、建设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工程、强化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和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定非税收入预算执行通报制度等举措,使非税收入在依法征收的基础上,应收尽收,足额入库。盘活政府资产,全年以公开处置物业、收回资金等方式增加财政收入1亿元。各级财政部门通过沟通协调,完善收入通报制度,加强收入分析预测,制定一系列增收措施,实现全市财政收入稳步增长。


【平衡预算收支】 2012年,中山市各级财政部门执行年度预算,严把经费审核关,确保预算收支平衡。全年,市财政局实施两个“严控”(指严控临时新增支出和非生产性支出)、两个“压减”(指压减一般性行政经费和预算单位历年结余规模),对市直行政事业预算单位公用经费统一压减5%,并统一提取市直单位50%历年结余资金统筹调入预算,确保财政收支平衡。落实预算追加联审制度,全年共对357项预算追加申请进行审议,核减金额6.7亿元。借助绩效预算和绩效评价等手段,控制财政资金的使用。2012年对大型政府投资项目试行绩效预算,完成56个预算追加及信息化项目绩效预算审核,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改善民生促和谐】 2012年,中山市各级财政部门把服务民生放在首位,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集中财力办好十件民生实事、支持“三农”发展,加快省市十项重点民生工程资金拨付,确保民生项目支付进度。全市11类民生支出累计完成156.7亿元,比上年增加21.91亿元,支出增加额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增加额90%以上。2012年,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共拨付省十件民生实事资金66亿元,市级财政拨付市十件民生实事资金24亿元,完成预算任务,优化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生活条件、推行绿色出行、丰富基层文化、推行全民健身等重点项目经费预算执行率均超过110%。全年市镇两级共安排城乡低保补助资金4248万元、低保家庭危房改造及解决优抚对象住房难建房难资金5315万元;累计发放物价补贴795万元,3万名低收入群众受惠;免费开放一批体育场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体设施,使广大群众受惠。通过落实省和市十件民生实事资金安排,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强农惠农促发展】 2012年,中山市市镇两级财政部门共安排7.2亿元建设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市级财政拨付3亿元,重点支持水利等农业设施建设;拨付2300万元,推进农业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和农业科技推广。完善惠农补贴政策,兑付省市级种粮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资金;市财政局安排惠农类补贴增幅达110%,增加现代化农业发展资金至4068万元。落实各项下乡补贴政策,市镇两级共兑付家电下乡、摩托车下乡财政补贴2010万元。各级财政拨付“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用于支持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市镇两级整合各类专项资金2.48亿元,投入秀美村庄建设,整治农村综合环境。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2012年,市财政局安排产业扶持资金5亿元,比上年增长25%,全年争取上级对全市企业财政扶持3.9亿元。市财政拨付5800万元给保税物流中心和中山温泉贷款贴息,帮助企业做大做强。拨付1.2亿元共建中山(肇庆、河源)产业转移园区和支持全省产业转移园区产业项目贷款贴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优化发展。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支持重点企业、重大项目,提升全市经济综合竞争力。实施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政策和贯彻提高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等结构性减税政策,帮助企业转型发展,取消减免收费320项,合计减免税费12.8亿元。对中小微企业进行减负、搭建融资平台等多方面支持,鼓励企业加快发展,为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基础。


【社会管理投入】 2012年,中山各级财政部门加大社会管理投入。加快发展教育事业,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全市教育总投入59.68亿元,比上年增长11.31%,占公共财政支出的27.72%。全市下拨1.9亿元补助经费,推进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拨付各类助学金、励志奖学金3000万元,保障困难学生享受公平教育的权利。完善就业再就业服务体系,发放各类促进就业扶持资金5200万元,重点用于职业培训、劳动力的引进和高校毕业生创业、困难人员再就业等工作。支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共安排9878万元用于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并对基层医疗机构收支情况开展调查,推动公立医院改革;市镇两级拨付1.9亿元补助城乡居民参加基本和门诊医疗保险,完善全民医疗保障体系。拨付社会工作专项经费3300万元,推进社区管理“2+8+N”模式等省社会创新观察项目和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形成社会管理多元共治。


【协调城乡发展】 2012年,市财政局结合简政强镇改革和新一轮财政体制的实施,加大对镇区的扶持力度,全年拨付镇区税收、非税分成和公共支出专项补助共117.7亿元,对镇区的转移性支出占公共预算支出的58%。


  按照统筹兼顾,适当向扶持类镇区倾斜的原则分配专项资金,调整临时困难救助、优抚对象生活困难补助、住房补助、儿童福利津贴等补助比例。在市级税收减收、收支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腾出3.1亿元财力专项用于均衡性转移支付,推进基层财政建设,为提供底线均等的公共服务和民生支出给予体制及资金保障。


【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2012年,中山市多项重大民生工程集中开展,基建资金供应链紧张,市财政局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重大工程建设,及时调整基建项目资金计划,控制资金追加申请,统筹调度资金安排,确保重大项目推进。加快市域公路、市政道路建设,拨付9.1亿元用于广珠中线二期、中山东部快线、小榄快速干线、古神公路三期等多条重要交通干线公路建设,拨付1.4亿元用于博爱路悦来南路下穿隧道等中心城区市政道路建设。推进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8亿元用于纪念中学、华侨中学、实验高中扩建等教育民生工程;拨付6000万元建设139文化街区、漫画馆、中山纪念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筹集3.5亿元,解决中医院迁建和运营资金困难。推动翠亨新区进入实质性开发建设阶段,拨付4200万元用于翠亨新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与总体概念城市设计等前期规划。落实绿色发展战略,拨付2亿元,推进树木园、生态景观林等大型生态系统建设;拨付4000万元,完善中心城区绿道,营造宜居环境。


【财政管理改革创新】 2012年,市财政各部门强化自身职能,完善工作机制,规范业务操作流程,探索新的管理方式和手段,提高科学理财水平。推进预算管理“三项改革”:推行基本支出实名制管理改革,对人员支出实行实名制管理,按照机构编制核定的实有人数编制经费预算,按照定额标准核定公用经费;推行预算编制项目库管理改革,在全市选取的18个预算单位改革试点中,共申报400项支出项目,经审核入库285项,项目核减率为29%,通过科学的项目遴选机制将其按轻重缓急合理排序后择优选用;推行专项资金二次分配试点改革,选取农口线的农业、水务、渔业部门部分专项资金项目及市地方公路总站危桥改造项目资金试行二次分配改革试点。二次分配改革通过创新分配方式,制订资金分配量化指标,规范二次分配程序,以及对试点资金实行联审,对分配方案进行公示等手段,有效保障二次分配方案及时下达,预算执行进度和项目实施进度基本一致,增强资金分配的透明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创新三大领域管理模式:创新资产管理模式,制定统一的公用设施配置标准,建立物业配置联审机制、租金标准第三方评估机制,审核行政事业单位租金支出和办公设备、公车购置更新申请,节约财政资金均超过30%;创新政府采购代理机构管理模式,推出购买政府集中采购招标代理服务,探索建立统一政府采购监管平台,提高政府采购监管水平;创新投资项目评审管理模式,通过制定投资评审项目标准工作流程,推进评审程序规范化,实行三级复核制和双联签,多层把关,确保评审质量。


【财政监督管理】 2012年,市财政局以透明化、效益化为着力点,强化财政监督管理。实行自查、巡查、重点检查的“三查”制度,对中央、省、市财政专项资金组织开展专项检查,确保资金使用符合规定。完善公务卡结算和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将预算单位公务卡开卡率和使用情况纳入单位绩效考核指标,将预算单位提现行为、资金支付方式、零余额账户情况作为预算执行动态监控重点,加强资金安全管理。深化绩效管理改革,扩大绩效预算审核范围,加强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全年全市共审核绩效预算315个项目,涉及金额11.5亿元,核减3.6亿元,预算实际安排6.4亿元,评价结果应用率为80%。推进预算信息公开,强化各部门预算信息公开主体责任,倒逼部门加强预算编制与执行的科学性、合理性。


【机关作风建设】 2012年,市财政局从加强干部教育管理和党风廉政建设两方面入手,力主“四抓”:一是抓财政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中层干部廉政谈话制度,抓好纪律教育学习月和警示教育等活动,促进干部廉洁自律。二是抓风险防范,将防控工作与财政业务紧密结合,突出重点环节,深入查找评估风险点。重点围绕制度机制、业务流程等关键环节,要求科室对潜在风险进行全面自查,并针对风险点制定防控措施,堵塞管理漏洞。完善内部权限制衡,严控内部审批流程,建立双岗双责联签制和内部交叉复核机制。三是抓行政提速。推动网上政务建设,开发网上缴费系统和企业办证审批、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等功能系统,方便、服务群众。四是抓财政业务培训。举办面向镇、村和市局财政人员及预算单位、企业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讲座,完成各类人员的培训共计4.78万人,提高全市财务工作者和全体财政干部的服务水平与业务素质。


(张巧云)


 

上一篇: 财政(2011) 【关闭窗口】 下一篇: 财政(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