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况】 2009年,应对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各级财政部门千方百计抓收入,优化结构控支出,创新机制强管理,顺利完成各项财政收支目标任务,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2009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0.44亿元,比上年增长10.31%。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17.1亿元,增长15.71%。一般预算收入加上级补助收入、上缴资金收入,减去支出及结转,当年净结余1028万元,实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强化收入征管】 加强重点税源监控,采取开征农业两税滞纳金等措施,规范税收征收和缴纳行为,确保应收尽收,促进税收收入及时足额入库。2009年农业两税收入大幅增长,比上年增长67.2%,拉动一般预算收入增长6.2个百分点。加大力度组织非税收入,依法征收,大力挖潜,按政策规范部分项目收费标准。强化土地及规划收费征管,追缴历年欠费。开展小汽车号牌拍卖,城市道路临时停车收费,推进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二期工程建设等工作。盘活各项资产,增加政府收入。
【支持促进产业发展】 加大企业扶持力度,帮扶企业渡过难关。2009年投入各类产业扶持专项资金3亿元,比上年增长25%。重点落实科技扶持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全年财政对科技投入比上年增长14.4%,重点用于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强创新型装备制造业以及健康医药产业、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推动家用电器、灯饰光源等特色优势产业升级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落实重点中小企业融资扶持政策,帮助企业缓解融资难、担保难问题。新增多项企业贷款贴息,包括动用1亿元预算调节稳定基金,通过贷款风险补偿、贷款贴息、贷款担保等方式,对重点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扶持,向符合条件的有关企业发放3970万元的贷款贴息补助资金,提取3714万元风险准备金,安排625万元金融业发展资金,鼓励各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对有关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奖励和补贴。落实外贸扶持政策,鼓励企业扩大对外出口。针对中山外贸依存度高的特点,及时拨付各类外贸发展专项资金3800万元,支持中小企业继续开拓国际市场。
【扩大内需拉动消费】 落实价格补贴等政策,全年拨付渔业、林业、出租车、农村道路客运、水路客运等行业油价补贴1246万元,安排市公共汽车公司油价补贴、特定人员优惠乘车补贴、新购车辆贷款贴息等专项补贴资金2858万元。执行家电、汽车下乡和家电、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受理家电汽车下乡、家电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申请51910宗,兑付补贴资金2758万元。
【完善社会保障网络】 安排农村基本养老保险扩面资金3000万元,扶持4个二类镇区农民参保,比上年增长50%,2009年底共有33.7万人自愿参保。投入5300万元启动全民医保工程,将全市参保人员门诊医疗支付限额从250元提高至400元,统筹基金支付比例由原来的60%提高到80%。扩大医疗保险参保范围,将全市高校学生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纳入中山市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完善就业扶持政策,市级安排就业专项资金2500万元,比上年增长25%。重点加强对未就业毕业生的帮扶工作,提取失业保险金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本市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7.96%,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6.84%,并从失业保险基金提取1400万元帮助困难企业稳定就业岗位。提高困难群众补助标准,市镇两级投入4838万元,将城镇和农村最低保障线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330元、310元,全市24986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并首次尝试实行租赁住房补贴方式解决困难家庭住房保障问题。增加公共卫生投入,补助社区卫生服务站购置设备和启动经费,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补贴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健康教育、疾病预防等公共卫生服务,并投入873万元防控“婴幼儿奶粉事件”、“手足口病”和“甲型H1N1流感”等。
【推进教育文化事业发展】 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扩大免费义务教育对象范围,纳入本省外市及符合条件的外省户籍学生。市镇两级下拨免费义务教育补助1.5亿元,惠及全市23万名学生。落实各项助学政策,下拨1753万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惠大学生、中学生16762人次。提高教师待遇,市镇两级2009年增资1.5亿元落实教师收入待遇“两相当”政策(即区域内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与当地公务员相当,区域内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水平与城镇中小学教师相当)。市镇两级拨付1.07亿元,创新高中阶段教育成本“市镇共担”机制(指高中阶段教育办学经费根据市镇财政管理体制按4 ∶ 6、3 ∶ 7、2 ∶ 8的比例由市、镇两级财政共同负担)和“钱跟人走”统筹调配机制(指学生户籍所在镇区政府按生均教育成本承担高中教育经费,学生在何校就读,经费即划拨何校,包括民办高中),激发办学活力。市财政安排教育信息化建设、振兴初中建设、创建示范性高中及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室建设等教育专项经费6300万元,完善教育硬件设施。运用中央代发地方政府债券资金2.67亿元,推进实验高中扩建、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三期工程、轻轨站周边配套路网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安排贷款贴息1000万元,推动数字电视整体转换项目顺利进行。投入100万元用于组织申报国家、省、市级非遗项目中山咸水歌、醉龙等传承基地挂牌活动,安排文化名城专项资金1.7亿元,提升“文化名城”效应。
【保障重点项目建设】 2009年基建项目财政累计支出25.31亿元,重点建设项目包括中山中专迁建、纪念中学扩建工程、北外环路、北部垃圾综合处理基地建设、岐江河综合整治工程、中顺大围西河水闸重建工程以及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等。市财政投入3100万元补贴镇区污水处理建设,确保全市18个镇区污水处理厂首期全部通过环保验收。投入700万元用于全市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污染源全国普查、污染源减排、污染源自动监测站维护以及创建国家生态市、环保模范城市复检工作。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安排投入内河整治资金1.5亿元,环境保护支出比上年增长63%。全年市镇两级财政共筹集汶川援建资 金1.65亿元,推进灾后重建工作。
【落实利益下移政策】 落实执行各项惠农政策,通过“一折通”兑付1151万元给直接从事种植水稻的种粮农民,安排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补贴1130万元,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拨付农路硬底化建设、开通大面积耕地路桥和农村公路建设补助5000万元。完善农业风险救助机制,继续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扩大保险覆盖面,安排专项资金649万元,用于能繁母猪和水稻种植保险等,保证农业生产经营持续稳定,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加大对欠发达镇区的财政支持,在新一轮市镇财政体制调整方案中,将“一级财政”镇区增至7个,并针对困难镇区经济基础薄弱的状况,争取“一级财政+专项补助+固化债务”的方式,扶持困难镇区发展。安排1.2亿元用于对镇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其中,对民众镇、阜沙镇、大涌镇、黄圃镇4个财政困难镇区的转移支付资金共1.06亿元,占总额的88%,重点用于义务教育补贴、农村参保补助、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低保生活补助、保障正常运作等项目。增加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的专项补助,市财政对困难镇区的教师“两相当”增资补贴比例最高达到70%,对困难镇区的农民参保补贴增幅达50%。推进镇区基层公共财政建设,加快公共财政向村镇延伸。
【深化各项财政改革】 控制支出,提高预算编制质量,推出规模预算、绩效预算、细化预算等改革措施。推动收支联动管理改革,清理历年支出结转指标,按计划拨付资金,实现支出均衡和收支进度合理化目标,确保财政收支平衡。规范预算单位结余资金结转的审批流程,改变结余资金逐年大幅增加的现象,进一步减少资金的沉淀,提高预算执行率。健全预算管理制度,明确部门对项目二次分配的细化要求,增强预算执行刚性约束。完善预算管理各个环节的控制,推进预算执行反馈工作。将区级财政管理纳入市级一般预算收入管理范畴,其预算编制、执行、调整和决算,同步提交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规范区级预算的法定程序。强化支出管理,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增长,实行预算单位专项业务费支出无增长,暂停公务用车和执法用车的购置申请、办公设备更新申请经费审批,严把预算审核关,减少预算追加,全年市本级追加金额比上年下 降63%。
【强化绩效监督管理】 推进绩效预算、绩效评价管理工作,抽取120个社会影响较大且涉及民生的市级支出项目组织绩效自评。组织专家,重点评价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内河整治资金、创建示范性高中经费、市内特困及市外流浪的精神病人经费等项目。将全部预算单位纳入2010年绩效预算申报范围,75个预算单位252个50万元以上预算支出项目均实施专家评审,总金额为14.83亿元。完善财政监管机制,推进财务核算信息集中监管试点和公务卡结算试点。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加大对各级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的监管力度。推进电子化政府采购工作,加强对政府采购代理机构的监督管理,增加政府采购透明度。(张巧云)
附:市财政局领导名录
局 长:黄国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