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2007)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08 【成文日期】2007-12-01 【点击率】1868次


【简况】 2007年,各级财政部门坚持“科学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工作方略,严格依法理财,强化收支管理,深化财政改革,加快公共财政建设步伐,提高预算执行力,各项财政工作取得明显进展,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07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86.12亿元,比上年增长29.6%;一般预算支出完成87.76亿元,增长36.35%;一般预算收入加上级补助收入、上缴资金收入减去支出及结转,净结余1983万元,实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做好收入征管】 组织农业两税收入,简化征收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全年全市共组织农业两税税收12.76亿元,比上年增加6.03亿元,增长90.3%。加大非税收入征管力度,挖掘增收潜力。采取多项措施规范土地及规划收入的管理,将土地储备中心的储备资金和土地招标拍卖办的土地拍卖收入纳入财政统一管理,取消不规范的土地优惠政策,追收历史办证费用缓缴款。规范路桥收费、住房公积金、罚没收入和镇区污水处理费的监管。制定2007年度市级收费收入征收激励办法,促进各部门应收尽收。2007年,实现市级非税收入40.12亿元,增长20.49%;各镇区累计实现非税收入44.56亿元,增长45.94%。加大清产核资和行政办公资产调配力度,完善物业出租管理制度,加快闲置资产物业处置变现,全年实现资产转让和物业出租收入1.59亿元,清收财政债权3.95亿元。


【大力推进公共财政建设】 2007年,市财政安排社会保险财政补贴专项资金和农村养老保险补助资金1.7亿元,并将新增财力的20%用于社保支出,累计投入达到2.54亿元,比上年增长116%。继续落实市、镇两级农村合作医疗补贴政策,促进农村合作医疗向医疗保险过渡,2007年全市参加各项社会保险达420万人次。全面启动农村基层卫生站建设,安排社区卫生服务经费1260万元,从中拨付社区卫生站建设经费354万元。完善优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体系,提高部分重点优抚对象的抚恤补助标准,实行低保人群分类救济。启动价格调节基金,对全市低保家庭、城镇“三无”人员实行物价补贴、临时救助等措施。下拨生猪饲养和疫病防控补贴资金260万元、成品油价格补贴资金1599万元,缓解价格上涨对部分行业及困难群体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安排1506万元,启动第三期低保家庭危房改造,为困难群众切实改善居住条件。安排促进就业培训专项资金1800万元,比上年增长50%。


【加大“平安中山”建设投入】 2007年,市、镇两级投入1500万元设立平安风险金,投入6000万元,全面启动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市财政安排政法网建设经费3000万元,为全市“大平安”工作格局的形成奠定良好基础。其中公安投入增长42%,消防投入增长124%。加大食品药品质量安全投入,市财政拨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动植物防疫检疫、“瘦肉精”检测等经费共1865万元,从源头严把农产品安全质量关。安排食品药品安全宣传、检测、专项整治经费3100万元,促进产品质量和食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推进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市、镇两级安排水利防灾减灾资金3.2亿元,推进西河水闸重建工程、中顺大围中山段达标加固工程等67宗防灾减灾工程项目。


【扶持新农村建设】 落实利益下移政策,围绕农村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加大资金投入。2007年,全市农口支出预算比上年增长34%,有力地推动农村各项建设。安排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扶持资金、农业现代化小区建设经费及农产品流通加工配套经费、农业科技及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等项目贴息资金2155万元,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1.2亿元,有效改善农村生产经营和生活条件。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弱势群体扶持力度,安排扶持经济欠发达村发展资金1200万元,对2006年集体经济年纯收入不足100万元的35条村进行扶持。


【投入建设宜居城市】 2007年,市、镇、村投入内河整治资金近3.12亿元,逐步恢复内河涌防洪、排涝、灌溉、景观功能。市本级安排四旁绿化经费、林相改造、海岸红树林造林工程等共计5550万元,完成12500亩的林相改造种植任务,镇区“四旁”绿化512公里,种植红树林1218亩,改善生态环境。市财政对镇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按每万吨处理能力补贴400万元,定额贴息50%,累计拨付支持镇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经费1.03亿元,促进小榄、三乡、坦洲、火炬区等多家生活污水处理厂投产运行。推动城市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改善和提升城市综合功能。2007年,共筹集建设资金13亿元,确保北外环路、古神公路、城桂路二期等市级重大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全年市级财政基建支出累计达到28.6亿元。


【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建设】 优化财政扶持企业发展政策,加大对科技研发项目的政策优惠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07年,整合扶持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亿元,并争取到中央、省安排资金9771万元,适时调整对不同行业、领域的扶持力度,促进企业挖潜改造、科技创新和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继续支持现代装备制造业和服务业、健康医药、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优化经济结构。加大教育经费投入,2007年全市安排免费义务教育经费共1.19亿元,实现本市户籍21万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免收学杂费和课本费。安排创建示范性高中经费、高职院设备经费、幼教与特教经费、扶困助学、振兴初中等专项经费3850万元,启动中山职业教育园区建设,教育投入增长22%。拨付市博览中心等城市文化工程各项建设经费6亿元,促进全市文化事业发展。投入1.38亿元用于市疾控中心、第二人民医院、新中医院、博爱医院第三期工程、大茅医院改造工程建设,全年市级医疗卫生支出同比增长64%。


【深化财政改革】 制定《中山市市级部门预算准则》,加强对预算编制、执行的规范。强化政府性基金管理,完善基金审批手续和预算追加程序,规范超收财力的分配。安排1亿元建立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并按法定程序向人大报告,财政预算更公开透明。规范管理结余资金和项目资金,对结转超过两年的项目经费收回重新安排,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细化预算至具体镇区及项目。统筹管理预算单位办公设备购置经费,建立办公设备购置联席审批制度,严把资产处置和配置关。建立市直预算单位资产管理动态数据库,促进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全面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财政债权债务清理工作,理顺历史遗留问题。完善财政资金借收制度、会计核算制度等,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运行。制定政府采购工作规程和专家论证制度,规范政府采购年度预算编制、政府采购项目的组织实施、采购方式确定程序等,依法加强对采购代理机构的监管,降低采购成本。2007年,全市共计完成采购金额19.25亿元,节约采购资金2.67亿元,节支率达12.18%。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扩大国库集中支付范围,对6个经济困难镇区的专项补助实行国库集中支付试点。


【做好财政监管】 试行市直预算单位绩效量化目标管理制度,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和跟踪问效。2007年,开展重大支出项目绩效自评共104项,金额超10亿元。组织开展重点项目绩效评价,对中山市海岸红树林造林工程财政支出项目、中山市内河整治财政支出项目作出绩效评估,并对市城区公房管理所信息系统项目、市人防通信系统项目进行绩效评价。试行部门预算执行反馈制度,以教育系统和林业系统为试点,编制部门决算草案上报人大,预算管理更规范。以信息化建设为平台,完善财政预算实时监督系统。开展与预算单位的财政业务管理系统联网试点,并将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系统三大模块的实时监控扩大至镇区等基层预算单位。围绕财政专项资金的分配、拨付、使用情况和会计信息质量情况开展检查,市本级全年组织专项检查项目16个,涉及金额12亿元。对财政投资的重大工程实施全过程财务监督,做好基建项目委托中介审核和资产处置的日常监督工作。加强财政内外监督,利用内部信息网络对项目审核、指标下达、资金拨付过程进行实时检查,变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监督。加强与人大、审计部门的协调配合,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强化外部监管制约,使财政管理和运作更规范。(张巧云)


附:2007年市财政局主要领导名单

  局 长:吴观带(3月止) 徐小路(3月起)

  副局长:徐小路(3月止) 吴维兴 苏长桥 吴 炘 吴竹科

上一篇: 财政(2006) 【关闭窗口】 下一篇: 财政(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