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2006)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07 【成文日期】2006-12-01 【点击率】1857次


【简况】 2006年,各级财政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两大战略思想为指导,严格依法理财,强化收支管理,深化财政改革,加快公共财政建设步伐,各项财政工作取得明显进展,财政收入增长较快,保障了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2006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6.45亿元,比上年增收12.18亿元,增长(按可比口径计算)22.47%;一般预算支出完成64.36亿元,增长13.5%;一般预算收入加上级补助收入、上缴资金收入减去支出及结转,净结余2120万元,实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强化收入征管】 各级农税征收窗口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农业两税征收政策,简化办事流程,理顺征管环节,实现征收电子化、数据化处理,设立岗位责任制,提前2个月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税收任务。2006年,农业两税收入实现66905万元,比上年增收7955万元,增长13.57%。大力组织非税收入,2006年,全市共举行5次小汽车号牌拍卖工作,共拍卖号牌712个,总成交额1832.8万元,均价2.53万元/个,实际入库1804万元;加大改革力度,全年新增44个收费项目纳入“收支两条线”管理;继续探索国有资源有偿转让的市场化途径,加大对土地和规划收入的管理力度,落实土地拍卖溢价收入分成征收政策,强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金的征收管理,制定非税收入征管绩效考评办法,确保财政收入不流失;改进征缴方式,在交通罚款中引进POS自助缴费模式,缓解群众缴费难的问题。全年实现市级非税收入33.78亿元,增长7.35%;各镇区累计实现非税收入30.01亿元,增长15.06%。加强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改革,有效管理政府资产,将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和中小金融机构资产逐步收归财政托管,加大资产盘活力度,将闲置资产、物业进行公开拍卖,全年土地转让收入1.07亿元;规范物业出租行为,完善报批手续,通过公开竟价机制和资产交易平台进行统一招租,并实行实物资产和资金管理相分离,将出租收入纳入财政专户。通过各种措施,拓宽财政增收渠道,全市财政收入增幅较大。12月30日,中山市创新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体制的做法和成效获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批示:“中山的经验好,值得在全省推广”。


【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6年,市本级预算安排支农专项资金3.14亿元,比上年增长33.85%。其中,安排1200万元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用于农业现代化及标准化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及农产品流通加工、农业科技培训等项目;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市本级财政拨付发展粮食生产补贴资金805万元,拨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及动植物防疫检疫专项经费1300万元,并直接拨付粮食直补、水稻良种生产基地建设补助经费、机耕柴油补贴等款项给农户;继续开展“农村五项工程”建设,实施水利投资三年滚动预算安排,全市城乡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投资达3.5亿元,完成大涌口、田基沙水闸主体工程建设等项目,新建农路210.4公里,农桥80座,涵闸56座,有效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弱势群体扶持力度,拨付600万元扶持48个集体纯收入不足100万元的经济后进村,改变村级经济的落后面貌。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提高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和保障水平,参保农民的市、镇两级补贴标准从每人每年补贴20元提高到40元;启动城乡居民住院基本医疗保险工作,扩大医保覆盖面。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工作,至2006年底止,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农民人数达34.9万人。保障低收入人群利益,安排最低生活保障补助资金1980万元,将全市25050人纳入低保范围。全面落实促进就业政策,促进就业专项资金由2005年的800万元增至2006年的1200万元,培训各类劳动力19991人,实现就业16780人;补助高、中、初各级技工技能提升33102人,帮助困难群体就业736人。


【支持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2006年,市、镇两级安排免费义务教育补助配套资金4980万元,使全市21.3万名中、小学生全部享受免费义务教育;继续增加教育硬件设施投入,安排市一中初中部建设资金、高职院二期建设经费、东区南部小学建设经费及纪中、实验高中、石岐职中设施经费8286万元,促进“教育强市”建设。提升城市文化内涵,文体广播支出比上年增长44%。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市财政累计投入5395万元用于市疾控中心、第二人民医院、博爱医院三期等重大医疗项目,拨付市、镇两级医院卫生设备改造经费395万元;新增免费婚检经费、儿童计划免疫经费581万元,落实各镇区新成立的防保所人员经费;支持社区卫生站建设,安排300万元用于社区预防保健支出,全年卫生支出增长44%。


【实施重点民心工程项目】 2006年,启动低保对象危房改造二期工程,市、镇两级安排危房改造资金1939万元(其中市级财政负担1236万元),改造2006年在册低保对象的危房29825平方米。加快农村敬老院的建设进度,已建、在建面积47109平方米,总投入资金6310万元,其中市本级负担资金2745万元。完善全市道路交通网络,市财政拨付5亿元建设市域公路干线和城区市政道路。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投入7600万元推动中心组团、北部组团及南部组团三大垃圾处理基地的建设,投入8600万元改善城区排水和污水收集系统,环保事业费项目支出比上年增长49%。投入9100万元建设全市绿化,其中安排城乡“四旁”绿化专项补贴4000万元,全面打造“绿色中山”。增加公共安全投入,加强社会维稳力量,投入5000万元建设公安特警、反恐大队、人民防空、交通智能化等项目,为建设“两个适宜”城市构筑坚实的基础。


【加大力度改革公共财政】 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推行综合预算,2006年纳入部门预算的总金额37.3亿元,预算安排资金占市本级预算收入的91.3%。全面实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将235个预算单位全部纳入国库改革范围,2006年实行集中收付的资金占预算内财政支出总量的61.78%,由财政统筹的财力达到29亿元,为政府解决重大支出提供重要的财政保障。切实加强政府采购管理监督,大力推行“阳光采购”,2006年全市共完成3932宗采购项目,采购预算186374.52万元,采购金额166287.37万元,节约采购资金20087.15万元,节支率10.78%;采购规模比上年增长31.5%,其中市级单位采购预算78841.66万元,采购金额67753.44万元,节约采购资金11088.22万元,节支率14.06%;镇区采购预算107532.86万元,采购金额98533.93万元,节约采购资金8998.93万元,节支率8.37%。稳步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对2005年度市直部门200万元以上的99个财政支出项目开展绩效评价,推行绩效目标量化管理;开展技改贴息、健康基地专项资金的跟踪问效,整合科技发展资金的管理;对列入市“十一五”规划和资金规模较大的农业项目实行重点跟踪,推行项目资金申报制度,将项目的内容、资金规模和申报要求向社会公开,凡符合条件的均可申报;对多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进行绩效评价和监督检查。实行基建项目建设指标控制、成本控制、搭单控制、代建控制等“五大控制”措施,将基建项目的管理逐步纳入规范化、专业化。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顺利完成专项资产全面清理和评估工作;截止2006年6月底,全市专项资产总值868378万元,其中,非经营性资产(主要指办公用途房地产)833960万元,经营性资产34418万元,土地、房产、交通工具分别为4591万元、19395万元、10431万元。强化物业出租管理,提高资产收益;积极做好债权追收,加大资产盘活力度,通过公开拍卖方式,公开、公平、有效处置各类资产,增加预算收入7000万元。


【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落实激励型财政机制,理顺市镇财政体制分配关系,镇区的税收总量从2003年的78.75亿元提高到2006年的150.16亿元。财政收入(税收分成部分)过亿元的镇区从2个增加到7个,占总数的29%。2006年对各镇区税收增长奖励性转移支付达1000万元。同时,加大力度扶持困难镇区,市对镇区转移支付从2004年的5000万元提高到2006年的1.4亿元,年均增长67.33%,对困难镇区的转移支付资金占其中的80%,缓解财力不平衡状况,有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行“三奖一补”政策,对部分困难镇区维持机关正常运转可适当给予补助性转移支付,对税收增长超收、压缩人员编制、降低财政性借款债务显著的镇区可实行奖励政策。2006年安排该项转移支付资金7600万元,其中补部分困难镇区维持机关正常运转5600万元,税收增长超收奖励1000万元、压缩人员编制奖励700万元、降低财政性借款债务显著的镇区奖励300万元。压缩人员编制奖励但由于适逢换届等客观原因未能最终实行。结合区域调整,参照对火炬区的管理办法,对南朗镇、五桂山实行一级财政管理,取得良好成效。


【强化财政监督检查】 2006年,着重围绕财政专项资金的分配、拨付、使用情况和会计信息质量情况进行检查,市本级全年组织专项检查项目27个。重点检查100多项省级专项资金使用情况,涉及金额2.69亿元,涉及30个部委办局和1000户资金使用单位,部分项目延伸检查至有关镇区。开展镇、村两级的会计基础工作、业务流程审查及内控制度财务检查,核查各镇区银行帐户、非税收入、票据管理情况,清理范围延伸至各村经联社,工作力度创历年之最。落实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住房公积金、路桥收费等“收支两条线”管理,检查部门预算的执行,对财政投资的重大工程实施全过程财务监督。加强财政内部监督,利用内部信息网络对项目审核、指标下达、资金拨付过程进行实时检查,变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监督,实现监督检查经常化。与市人大联网,建立预算在线实时查询系统,提高理财透明度;改版财政信息外部网络平台,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张巧云)


附:2006年市财政局主要领导名单

局 长:吴观带

副局长:徐小路(9月起) 吴维兴 苏长桥 吴 炘 吴竹科

上一篇: 财政(2005) 【关闭窗口】 下一篇: 财政(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