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2005)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06 【成文日期】2005-12-01 【点击率】1856次


【简况】 实施稳健财政政策,深化公共财政改革,强化财政收支管理,提高依法、科学、为民理财的水平,财政收入实现较快增长,有力保障全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2005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4.26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收10.35亿元(2005年出口退税机制调整,为了可比,将2004年一般预算收入按2005年口径进行相关比较,以下简称“同比”),同比增长23.57%。其中,市本级收入47.67亿元;中山火炬开发区(以下简称“火炬区”)收入6.59亿元。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56.71亿元(其中市本级50.13亿元,火炬区6.58亿元),比上年增支13.53亿元,增长31.32%;结转2006年支出4.25亿元,合计60.95亿元。地方可支配财力减去一般预算支出,当年结余5.17亿元(其中市本级5.17亿元,火炬区61万元);减去结转2006年支出4.24亿元和提预算周转金7000万元,净结余2299万元,实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强化收入征管】 农税征管部门大力组织契税、耕地占用税和历史土地收费,受政策性因素影响,用地指标减少,导致耕地占用税减收,全年组织农业“两税”(契税和耕地占用税)收入5.9亿元,比上年减收4216万元。2005年起,由财政部门自征契税,加强征收管理和业务调研,确保超额完成任务。成立市非税办,加大力度征管非税收入。继续扩大“收支两条线”管理范围,将部分单位的专户资金纳入财政统一管理,规范监管路桥收费、住房公积金、罚没收入。开征新项目,以加强国有资产(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的管理为突破口,挖掘非税收入潜力,完成出租汽车经营权、采石场经营权、汽车号牌使用权等招标拍卖工作,开征货物港务费,恢复征收新增建设用地土地出让金及土地闲置费,提高公建配套费标准,为财政增加数千万元的收入。全年市级非税收入 31.47亿元,同比增长5.31%;各镇区累计非税收入24.14亿元,增长23.63%。加大清产核资和行政办公资产调配力度,加快闲置资产物业处置变现速度,通过公开拍卖,全年非经营性资产变现收入7658万元。各级财政部门完善财政收入征管机制,主抓财源建设,使全市财政收入呈现较大增幅。


【加大“三农”投入】 2005年,市、镇两级财政重点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水利、生态林业建设、科技兴农、农业产业化经营等项目。2005年,市财政安排水利建设资金1.52亿元,比上年增长17.85%;投资1210 万元支持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促进科技兴农;安排禽流感防控专项经费688万元,确保市民健康和畜牧业的正常发展;按时拨付农田路网、基塘整治资金1550万元,比上年增加近1倍。继续执行粮食直补政策,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同时,教育、社保、公共卫生等事业均侧重支持农村,全年市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2.56亿元,增长35.48%。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2005年,继续增加社会保险资金投入,安排城镇养老保险统筹补助款5000万元,拨付农村养老保险统筹基金补贴6000万元。切实开展多项民心工程,投资150万元改造市大茅医院危房,改善弱势群体居住环境。对7个经济欠发达镇区落实低保转移支付200万元,补助村级低保金、五保供养费148万元,确保低保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加快建设农村敬老院,市财政共筹集资金1000万元,补贴扩建改建14个镇区敬老院主体工程。完善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及救助制度,市镇两级共安排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资金3413万元,其中市级1090万元,镇级2323万元,解决农民因病返贫、看病难等问题。支持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制定关于增加市财政对农村养老保险补贴的实施意见;调整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和公务员医疗补助缴费办法,落实金保工程项目建设资金。安排各项流行病防治经费715万元,保障人民生命的健康。优先确保促进就业专项资金、社会救助等各项社会福利事业经费,扩大公共财政的覆盖范围。


【支持重点项目建设】 加大投入教育经费,重点保证按时核拨创建教育强市(镇)、调整教育布局、建设教育信息化等经费,完成对全市1000多名中小学生的学费资助及120多名困难大学生的助学贷款补助。全年市镇两级教育经费投入达12.43亿元,比上年增长24%;同时确保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博鳌亚洲论坛国际文化产业会议等各项经费。以财政贴息、补助等方式确保建设一批重点工程,如继续落实资金建设城桂路二期工程、古神公路、南北外环路及改造博爱路、起湾路,建设中心组团和北部组团垃圾处理基地、市文化艺术中心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2005年,市级财政基建支出累计达26.48亿元,为近几年增幅最大的一年,为建设“两个适宜”城市创造条件。


【加大公共财政改革力度】 2005年,全部市级预算单位实行编制部门预算,部分镇区实施推广。单列采购预算,细化基建预算,试行绩效预算、滚动预算等,预算编制逐步科学、规范。全面改革国库集中收付制度。2005年底,将所有市级预算单位和有预算资金拨付的中央、省垂直管理单位纳入国库改革范围。通过改革,资金拨付由“中转”变为“直达”,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全年累计国库集中支付财政资金21.89亿元,资金结转4.2亿元,实现预算执行的规范化操作,增强财政资金的调度功能,集中财力办大事。规范政府采购,公开招标的规模达73%,超过其它采购方式的总和,基本实现依法采购。镇区政府采购工作快速发展,采购额8.7亿元,首次超过市直机关。全年市镇两级政府采购金额12亿元,比上年增长14.6%,节约采购资金1.4亿元。完善采购监督体系,市财政与市纪委(监察局)、检察院等部门共同参与采购监督,增强政府采购的公信力。


【评价财政支出绩效】 2005年,以全民健身广场建设管理项目和镇区厂房宿舍建设贴息补助项目为试点,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评价部分支农资金、教育布局调整资金、科技三项贴息资金和重点技改项目等专项资金的使用绩效,明确项目请拨程序、拨付标准等。跟踪资金分配和项目绩效,规范管理资金的使用,对基建废旧物资、树木迁移等进行资产登记,纳入日常管理,实行经费核算,以概算代替估算作为安排建设资金的依据。全面部署市级预算单位重大财政支出项目自我绩效评价工作,全市40个预算单位的112个项目开展绩效自评,项目总金额8.03亿元,占全部市级财政支出预算金额的28%。


【强化管理资产、债权债务】 加强管理财政资产及债权债务,控制政府负债规模,降低财政风险。清查登记专项资产,避免流失国有资产。完善资产确权手续,处置盘活变现资产。清收境内外市属企业的财政借款,督促欠款单位制定还款计划,采取法律途径追收债权,实施资产转让、抵押审批制度,全年收回境内财政债权1.69亿元,境外资产8000万港币。逐步接收托管华投等5家中小金融机构资产,加强金融风险处置工作。严格控制镇区新增借款规模,健全财政借款手续,严格控制基建负债,强化基建财务管理,在预算超收部分建立偿债准备金,完善财政风险的预警机制,防范债务风险。


【完善市镇财政管理体制】 加大力度转移支付镇区财政,实施新的转移支付分类管理办法,市财政安排镇区财力转移支付补助资金由2004年的5000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1.3亿元。引入激励机制,将市对镇区的转移支付与镇区收入增长挂钩,增强镇区发展经济、壮大自身财力的动力,市财政相应安排奖励性转移支付资金1000万元。扶持困难镇区,安排困难镇区补助资金1亿元,帮助基层政权维持运转,缓解基层财政困难,并由市财政全面承担镇区2005年出口退税的超基数负担,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


【推进依法理财】 2005年,专项检查路桥公司、市现代化水利园区工程建设、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财务收支情况。对企事业单位进行一年一度的会计信息抽检。检查困难群众看病难、农村合作医疗专项资金,保证财政资金落到实处。强化基建投资评审,改革政府投资项目工程概、预、结算编审委托管理模式和程序,采用公开抽签,委托中介机构审核项目,确保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的时效与质量,节约财政资金。2005年,市财政直接和委托审核送审金额6亿元,核减金额1000万元。强化会计基础和管理工作,开展《会计法》宣传活动,完善行政事项的审批,加强会计行业诚信建设,规范中介机构执业行为。


【加强镇区财政管理】 向基层延伸公共财政改革,在各镇区全面推行财政预算管理改革和政府采购制度,规范财务管理,提升9个机构较为健全、人员较齐备的财政所为副科级建制。各镇区财政所都编制部门预算,继续完善“收支两条线”管理,加大力度管理非税收入,开拓新财政资源。小榄、大涌等镇将政府采购项目延伸到村和社区一级,全部镇区的乡财政信息化建设通过省验收。创新镇区财政资金管理模式,着力推行镇区财政支出联签制度,确保二类镇区按规定使用市的各项资金。对二类镇区的市财政分成及各项补助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人联签、专款专用”的管理办法,有效保证二类镇区正常运转资金,杜绝发生拖欠工资的情况,遏止财政借款猛增的势头。2005年,联签支出各项财政资金5亿多元。(张巧云)


附:2005年市财政局领导名单

局 长:吴观带

副局长:吴维兴 苏长桥 吴 炘 吴竹科

上一篇: 财政(2004) 【关闭窗口】 下一篇: 财政(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