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况】 2004年,大力推进各项财政改革,构建公共财政框架,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提高理财水平。面对国家所得税分享改革、出口退税调整、免征农业税等政策性减收增支因素的影响,制定措施,拓宽财源,增收节支,保持财政收入稳定快速增长,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年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4.54亿元,完成预算的111.43%,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收7.28亿元(2004年实行新的出口退税机制,为了可比,将2004年一般预算收入按2003年口径进行调整计算,以下简称“增长”),增长19.86%。其中,市本级收入30.12亿元,为预算的108.82%;火炬开发区收入4.42亿元,为预算的133.09%。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43.18亿元(其中市本级37.91亿元,火炬区5.27亿元),比上年增支3.31亿元,增长8.29%;结转2005年支出3.21亿元,合计46.39亿万元,为预算的42.03亿元(不含调出资金)的110.37%。
【强化收入征管】 大力组织农业税收和房地产收费收入,开征林地耕地占用税等新税源。挖掘非税收入潜力,强化预算外资金征缴,扩大非税收入管理范围。将水上加油站项目经营使用权的拍卖所得全额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制定私车号牌和出租小汽车经营使用权管理方案和2004年度经营性收费收入超收奖励办法,促进各部门应收尽收,增加财政收入来源。清查盘活变现行政事业性资产,成功拍卖广州中山大厦,把沉淀资产转化为效益财源。加大力度清理各中小金融机构的债权债务,清收财政逾期欠款。妥善处理历史遗留的土地债权纠纷,创新财源建设机制。
【财政拉动经济增长】 以促进经济增长为宗旨,突出公共财政职能,转变理财观念,综合运用各种财政政策,强化财政资金管理,拉动全市经济发展。采取财政贴息、账户托管等办法吸纳和筹集建设资金,扶持建设镇区工业园区,落实有关贷款6.3亿元,贴息支出3000万元。安排科技三项经费1031万元、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2000万元、现代流通业发展资金500万元、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发展专项资金530万元和旅游企业技改贴息等,拨付2004年度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资金和省中国名牌奖励资金1000万元,支持全市企业发展。落实省、市出口退税托管贴息资金扶持政策,及时、足额将贴息资金拨付给企业。全年共拨付贴息资金4555万元,其中省贴息3457万元,市贴息1098万元。落实外贸扶持政策,鼓励企业扩大对外出口,按时拨付扩大出口和招商引资奖励500万元、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174万元、外向型民营企业发展专项资金22.74万元。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2004年,投入764万元,改造低保家庭危房,重建重点优抚对象住房,其中市财政出资522万元,镇村两级出资242万元。全市改造房189间,重建住房2433平方米,受益户数240户。担保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支持下岗人员自主创业,全年安排促进就业经费800万元,免费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和新成长劳动力。建立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及医疗保障救助制度,农村参保人数达97.41万人,覆盖率95.52%,市级财政补助资金934.43万元。实施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救助金1∶2配套制度,财政拨款100万元,各镇区筹集救助金达243万元。推进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制定拨付财政补贴资金的相关办法。2004年安排5000万元弥补城镇养老保险基金统筹赤字,继续优先确保最低生活保障、优抚、社会救助等各项社会福利事业的经费,贯彻落实政府“利益下移”的工作方针。
【促进农民减负增收】 取消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面免征农业税,农民基本没有直接负担。落实7项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直接补贴给种粮农户,2004年全市发放粮补资金473.86万元,直接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年投入844万元,整治农田路网和基塘。安排890万元推广应用农业技术,促进科技兴农。市本级支农三类支出为3.86亿元,比上年增长11.8%。
【支持重点项目建设】 按照量力而行、适度超前、注重实效的原则,从商业银行、开发银行融资17.8亿元,支持全市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一批民生民心工程和重点工程建设,其中筹集资金37662万元建设城桂路二期、古神公路、南外环路和北外环路,筹集9.07亿元用于中心组团垃圾处理基地、中嘉污水处理厂二期、珍家山污水处理厂首期等项目建设,改善投资和生活环境。落实资金,加快建设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第二人民医院、解危解困住宅小区等政府的“五大安居工程”和“十大民生工程”。筹集1.27亿元,扩建改造市一中、纪中、实验高中和技工学校。支持各单位政务信息化建设,落实资金建设诚信网、电子档案馆、网上审批系统。文化广播事业投入资金增幅为24%,保障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公共财政改革】 深化部门预算改革,2004年完成184个市直部门的预算编制,并提前2005年预算编制时间,将预算编制范围扩大到全市234个市直一级部门及其下属单位。加强定员定额及项目支出预算管理,统筹安排预算内外资金,提高预算透明度。加快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推进国库改革试点工作。2004年有99个市级预算单位全面实行国库集中收付,通过国库集中支付模式累计支付财政资金8.4亿元,其中直接支付5.9亿元,授权支付2.4亿元。初步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的主要形式的现代财政国库管理运行机制。通过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将分散各部门的财政资金集中给国库管理,减少财政资金的流转环节,降低政府运作成本;从整体上控制财政支出,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有效促使闲置、沉淀的财政资金有所作为,提高国库资金的使用效益。2004年,集中9亿元国库间歇资金解决集资归还和工业园区建设资金周转等重大经济事项,为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完善政府采购制度】 扩大采购覆盖范围,将物业管理、图书、印刷、规划设计等新项目纳入政府采购。规范采购行为,与市检察院建立同步预防职务犯罪的机制,实现政府采购的预算管理和采购资金国库集中支付。充实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库,完善政府采购网站和信息管理系统,规范政府采购的信息公告、评审程序、供应商管理等制度,增加政府采购的透明度。加大采购监督管理和培训,加强指导镇区政府采购。2004年,市镇两级政府采购项目2735宗,采购金额11.03亿元,节约资金1.37亿元,节支率为11.06%,全市采购规模比上年增长54.43%。
【评价财政支出绩效】 改变“重收入、轻支出”的传统管理观念,率先在全省地市级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机构。制定《关于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意见》、《中山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施办法》及《中山市财政专项支出项目绩效预算管理办法》等,构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制。选取全民健身广场、镇区厂房宿舍物业建设贴息资金以及镇区危桥建设补助资金等三个项目为绩效评价试点,将2005预算编制中部分大宗预算专项支出项目列入绩效预算。推行二类镇区支出联签制度,加强管理和监督困难镇区财政支出。派驻财政专员,对民众、阜沙等7个二类镇区的各项补助资金、财政性借款等,实行设立专户、专人联签、专款专用的“三专”管理,确保镇区基本支出和优化项目支出。
【改革财政支出管理】 全面实行市直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核定交通补贴标准,以货币化补贴形式取代传统公车制度。改革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尝试将教育、农业等部分项目的传统无偿拨款方式改为贴息补助。整合有关支出项目,2004年在预算安排中,涉及行政诉讼(赔偿)的项目归口市法制局管理,信息化建设项目归口市信息协调小组管理,公务员培训经费归口市人事局管理,课题调研经费归口市协调小组管理。配合机构改革,加强管理编外人员和公共场馆经营,促进深化事业单位改革。
【强化公有资产监管】 重点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专项资产管理,完善管理规程,全面构建行政事业性资产的管理机制。登记专项资产及其变更情况,严格执行资产的报废报损审批程序,规范账务处理,所有处置收入均纳入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全年处置资产21宗,金额1.35亿元;重新配置划拨16宗,金额3726万元;报废报损资产66宗,金额2329万元。开展原粮食系统资产、市级粮食风险金清产核资,防止公有资产流失,确保资产安全。将公有经营资产和公有企业监督管理职能划入市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委员会(原“中山市公有企业管理局”)。
【依法理财】 加强财政监督检查,考核检查2003年度镇区财政工作,抽样检查企事业单位一年一度的会计信息。联合相关部门检查镇区水利建设使用专项资金、残疾人专项资金、社会救助资金、农村合作医疗专项资金及7个困难镇区的专项资金使用情况,保证财政资金的使用安全和使用效率。加强管理基建财务,建立健全基建管理规章制度,发挥财政部门在基建招投标管理中的作用,严格控制计划外项目建设。推进建设单位(业主)的建账制度,对市文化中心、市委党校、岐江公园、人民大桥、蒂峰山垃圾场、南外环路、北外环路等多个项目采取代理记帐的形式,开展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和固定资产结转,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根据公开、公平、公正、竞争、效率的原则,放开政府项目投资评审权,委托6家中介机构对财政性投资评审项目进行审核,深化改革政府投资项目工程概算、预算、结算编审管理模式。加强造价咨询中介服务机构的准入管理,培育财政投资项目造价咨询服务市场,确保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的时效与质量。2004年,市财政直接审核和委托审核金额11.11亿元,核减金额1.24亿元,核减率11%,完成单项工程461项。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会计行业的诚信,规范中介机构执业行为。
【扶持镇区经济发展】 落实7个二类镇厂房、宿舍物业建设财政贴息资金,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促进困难镇加快发展。市财政制定协调区域发展的转移支付政策,安排3130万元的体制专项转移支付,其中2330万元用于困难转移支付资金,800万元用于奖励转移支付资金,增强困难镇区的可支配财力,规范镇区使用财政资金。
【改革公务用车】 2004年,市财政局与市纪委开展市直行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调研,召开不同层次的座谈会,广泛征求人大、政协、各民主党派以及市直各单位各阶层人员的意见,先后考察佛山、顺德、惠州等市公务用车改革经验,制定市直机关公车改革方案,决定以货币化补贴形式取代传统公务用车制度。公车改革在10月完成,10月13日收回公车,10月16日在车改单位统一拍卖。拍卖时设8个场地,市直机关工作人员2624人参与拍卖。本次公车改革共拍卖公车740辆,回收5971万元,10月底基本完成。车改后每年可节约财政资金2200万元。
【清理整顿统一着装】 2004年4月,根据国务院和省有关文件规定,市财政局与市监察局、市纠风办全面调查市行政事业单位制服着装,全市9个部门约1000人未列入国务院批准着装范围,属清理整顿单位。8月,制定《关于做好我市整顿统一着装工作的实施意见》,召开全市清理整顿统一着装工作会议,规定未经国务院批准的着装部门及人员在2004年8月31日前脱装,统一处理或销毁收回的制式服装和库存服装及帽徽、臂章、肩章、大沿帽等制式标志。全市清理整顿着装人数达1188人,收回服装3449套和制式标志3280套,清理后每年可节约服装开支300多万元。
【成立市非税收入管理办公室】 2004年11月,成立市非税收入管理办公室,负责贯彻实施非税收入管理法规和规章及政策,管理稽查全市非税收入的收缴、财务及财政票据的使用。属副处级建制,内设收费一科、收费二科及票据管理科。撤消市财政局原下属的市票据管理中心和市土地基金管理办公室。(张巧云)
附:2004年市财政局领导名单
局 长:吴观带
副局长:吴维兴 苏长桥 吴 炘 吴竹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