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况】 2003年,面对“非典”疫情和中央所得税分享办法改革、“免抵退”税收政策调整等财政减收增支的一系列不利因素的影响,市财政局深化财政改革,严格依法理财,采取增收节支、开源节流措施,积极组织财政收入,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推进市、镇分税分成财政改革,构建财源建设新机制。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提高政府资产经营效益,拓宽财政增收渠道。构建公共财政框架,加强财政管理和监察力度。各项财政工作取得重大进展,财政收入保持稳定快速增长。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6.63亿元,完成收入预算的103.41%,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19.88%;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9.87亿元,为年初预算计划的104.94%,增长14.02%;实现了收支平衡,略有节余。
【财政拉动经济增长】 创新财政投融资体制,支持经济发展。采取贴息、账户托管等办法,吸纳和筹集建设资金。2003年,安排财政贷款贴息2700万元,为镇区工业园区建设融资5亿多元。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流通业,扶持民营经济的发展。全年安排工业企业技改贴息、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企业创名优产品奖励、流通企业贴息共5900万元,提高骨干企业、优势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落实支持外贸出口各项政策,促进外贸出口增长。全年兑现出口企业商品贴息资金1488万元,拨付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贴息1669万元、科技兴贸专项资金263万元,安排2002年鼓励出口和吸收外资奖励资金381万元。
【支持建设社会保障体系】 以解决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为重点,配合市政府有关就业和再就业政策的实施,制定《中山市城乡就业补贴申领办法》、《中山市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办法》、《中山市下岗失业人员职业介绍补贴办法》等多个配套性文件,完善优惠政策的申报、审批、认证制度,加强对就业资金的管理。2003年,市、镇两级财政安排促进就业专项资金3472万元,其中市级财政比上年增拨800万元。加强对城镇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基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管理,落实最低生活保障,提高市直单位离退休人员待遇。全年市财政安排“低保”资金1000万元,基本实现“低保”对象的社会化发放。支持农村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市、镇、村三级筹资机制,市财政农村合作医疗补助由每人4元提高到10元,并设立农村合作医疗救助金。
【保障重点项目建设资金】 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对公共服务、基础性领域增加投入。支持教育改革、学校布局调整,采取财政贴息及教育费附加专户质押的方法协助镇区融资。市财政投入学校布局调整专项资金1000万元、教育信息化经费500万元,全年教育经费支出2.04亿元,比上年增长23.5%。文化事业费的预算安排比上年增长24%。确保一批民心、民生工程和重点工程的建设资金,其中安排南外环路建设资金1.41亿元、中心组团垃圾处理基地建设和人民桥重建资金1.22亿元、教育系统和市委党校建设资金1.16亿元、基层派出所建设资金600万元、镇区危桥改造资金1000万元和市文化中心建设资金3789万元等。
【完善农村税费改革】 在2002年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修订农村税改方案,严格实行“五取消、一改革、一种税”,即取消村提留,不再随农业税20%附加征收,取消对农业特产品实行按比率核定农业税计税常年亩产的规定,合并农业税与农业特产税,对农民只征收农业税,农业税率由原来的7%下调到6%。全面落实农民减负政策,2002~2003年,减少农民负担1.26亿元,人均减负136元,减负率达78%,达到省提出的农民负担要减轻50%以上的目标。加强和完善征管农业“四税”(农业税、农业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全年农业“四税”入库5.18亿元,其中火炬开发区入库9836万元。加大农业基础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科技进步资金,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全年安排支农三类支出3.46亿元(含税收返还),比上年增长5.83%。2001~2003年共投入2.54亿元,基本完成农村“五项工程”建设。
【改革财政预算管理体制】 实行市与镇区财政收入按比例分税分成,同时将相关支出管理权下放给镇区,理顺市与镇区财权和事权的职责划分。加大部门预算改革力度,成立预算编审小组,提前编制和细化预算,扩大试点范围。在市直184个预算单位中全部推行部门预算制,做到“一个单位一本预算”,提交人大代表审议,增加预算的透明度。加强对镇区预算编制工作的指导,促进基层预算管理水平的提高。
【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 2003年,将全市48个试点单位分两批纳入财政国库管理改革范围。在改革试点过程中,制定市级单位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管理、会计核算、资金清算办法和银行账户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和配套措施,初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清理纳入国库管理改革的试点单位所有银行账户,建立财政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提高财政资金的统一调度能力。2003年,国库支付中心直接支付预算内、外资金总额4.55亿元,授权支付资金额度8992万元,办理支付业务3899笔。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推行,减少资金拨款环节,有效防止挪用、截留财政资金的违规行为,保证资金的专款专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完善政府采购制度】 贯彻《政府采购法》,以公开、透明、规范操作为重点,继续完善各种配套制度,制定《2003年度集中采购目录》、《政府采购工作程序》等7个采购文件。加大信息化建设,全面升级改版政府采购网站。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工程类和服务类的采购增长较快,将市政工程纳入采购范围。构建政府采购监督管理新机制,实行管办分离。将采购中心更名为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并引入竞争机制,增设采购代理机构。镇区已实施政府采购制度,已有17个镇区开展了政府采购业务。2003年,市直单位政府采购项目1500宗,采购金额达4.85亿元,节约资金5378万元,节支率达9.99%。
【改革财政支出管理】 实施市直事业单位统一收入分配方案,配合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制定教育系统收入分配分类指导标准,建立有别于党政群机关、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制定市直机关单位通讯费改革的实施办法,实行通讯费货币化。调整住房公积金缴存标准,改革住房补贴发放办法。严格财政投资项目支出评审制度,完成工程审核和项目复核153项,审核金额7.38亿元,节省财政资金7974万元。
【“收支两条线”管理】 继续开展收费项目、银行账户、收费票据三项清理和收缴分离、收支脱钩工作。重点监管预算外资金,对150个单位实行预算内外资金统筹安排,清理收费专户历年节余资金和各单位收费过渡账户、共管账户,全年共有36个单位新纳入财政专门账户。试行路桥车辆通行费年票制,将全市路桥收费全部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委托银行代收,实行专款专用。强化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预算管理,并逐步实现服务性收费、罚没收入、政府性基金等非税收入的规范管理。加强财政票据管理,不断完善票据发放、核销统计及开票金额与入户金额对账等工作。
【依法理财】 建立健全事前审批、事中监督、事后追踪问效的管理机制,加强对预算执行部门的财政监管,配合市纪委驻财政行政监察组,开展重点检查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的财务检查。加强内部监督,成立内部监督工作组,监察财政系统内部财政、财务情况。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建立办事承诺制度。完善和改进财政资金的拨付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成立法规科,开展财政法规宣传教育,提高依法理财水平。贯彻《会计法》,全面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加强监管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所等中介机构,规范中介机构的执业行为。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严把会计从业人员领(换)证和后续培训关,提高会计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此外,开展对银行代收业务、政府采购招投标、150家企业申报的技改贴息项目以及体育、福利彩票的收缴的情况专项检查,严格维护财经纪律。
【保障防治“非典”资金】 应对“非典”疫情的影响,各级财政部门做好财力应急准备,保证及时足额拨付“非典”防治经费。2003年全市投入防“非典”资金2458万元,其中市财政直接安排资金1669万元,镇级投入及各级部门自筹资金674万元,接受捐赠115万元。制定落实相关减免税费政策措施,减少地方财政收入6800多万元,有效缓解因“非典”影响而受损企业的压力,扶持受“非典”负面影响行业的正常发展。 (张巧云)
附:2003年市财政局领导名单
局 长:吴观带
副局长:吴维兴 苏长桥 吴炘 吴竹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