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专卖(2006)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07 【成文日期】2006-12-04 【点击率】1288次


【简况】 2006年,贯彻国办发〔2005〕57号文件精神,树立“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行业共同价值观,履行市场管理职责,发挥市场经营主体作用,完善企业管理,推动市场治理整顿、网络建设整体推进、企业经济运行等各项工作在高位运行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打击制售假冒卷烟】 全市自2005年7月以来未发现卷烟制假活动,卷烟打假工作实现从遏止向根治的阶段过渡。2006年,市烟草专卖局根据市场执法的新特点,开展打击假烟运输、仓储、批发专项行动,将打击的重点向售假卷烟网络转移。对大涌、古镇、东凤、黄圃、坦洲等镇区市场实施综合治理;查破“2·7”黄圃水道违法运输走私卷烟案、“3·22”三乡平东出租屋储存假烟案、“4·28”三乡平东假烟包装分销案、“11·1”黄圃乌珠民居藏烟案、“12·18”小榄泰丰三村卷烟掺假案、“12·27”小榄九洲基出租屋储存假烟案等一批假烟运输、仓储、批发重点案件。3月29日,联合公安、工商部门在民众镇破获案值39万元的非法生产卷烟外包装盒案件,市人民法院于8月30日以非法制造注册商标标识罪分别对案中7名犯人判刑。全年,查处各类卷烟违法案件91宗,查获各类违法卷烟978.14件(其中假冒卷烟565.52件、走私卷烟156.96件、非法渠道购进卷烟255.66件),上缴财政罚没款17.64万元,销毁假冒卷烟2165件。


【取缔卷烟无证经营】 2006年,乘全市开展查处、取缔无证无照经营专项整治行动契机,清理整顿无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经营烟草制品的行为。在造册登记市内无证户基础上,联合工商部门对1608户无证卷烟经营户发出责令整改通知书。至年底,为符合办证条件的650户办理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对不符合办证条件的,采取不定期上门检查等措施,督促752户停止无证违法经营,联合工商部门取缔不听劝告坚持无证经营的商户。10月起,开展全市查处统一行动,烟草、工商部门联合行动6次,出动检查人员160人次,取缔无证户272户。年末,全市有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持证户6009户,发证率2.43‰。


【卷烟经营】 2006年,烟草行业贯彻国办发〔2005〕57号文件精神,加快工业联合重组、整合品牌和商业建立全国统一卷烟销售网络的两大进程。市烟草公司抓住机遇,发挥市场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探索工商一体化营销战略,加大力度培育重点骨干品牌,建立重点骨干品牌体系,发展规模品牌,实现规模效益。按照国家烟草专卖局《卷烟产品百牌号目录》、“两个10多个”和全省烟草商业品牌战略规划要求,在摸清辖区市场容量、消费结构的基础上,正确评估市场潜力,做好市场定位、品牌定位和货源组织工作,零售户对货源满意度提高,投诉比例大幅下降,品牌集中度继续提高。2006年销售前10位卷烟品牌集中度为73.79%,比上年提高2.64个百分点,优化了经营结构,推动经营质量提升。全年购进卷烟44.81万件,共8.14亿元,增长4.89%、16.65%;销售卷烟44.13万件,共10.53亿元,增长2.72%、19.05%。


【卷烟销售网络建设】 2006年,在全省烟草行业推进“大市建设”的环境中,中山卷烟销售网络建设进入“整体推进、全面提升”的阶段。市烟草公司调整卷烟营销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取消各营销分部,成立4个区域市场服务部;将送货线路从25条减少到18条,全市统一销售管理、统一客户服务标准、统一分拣配送,实现组织结构扁平化,提升市场管理效能。按照“以市场为导向,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思路,探索需求预测与月供货协议相结合的促成市场供求对接的方法,成为中山卷烟营销的新亮点。加快发展全市卷烟销售网络信息化建设,相继投入使用卷烟仓储“一打两扫”(卷烟产品在工业企业下线打码、出库扫码和商业企业到货确认扫码)、卷烟打码到条、电子结算实时划扣、办公自动化、市烟草公司网站等多个信息化项目,提高网络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李 昆)


附:2006年市烟草专卖局(公司)主要领导名单

局 长:黄洪意(10月止)

副局长:仇燕红 郑伟明(1月止) 邓乐怡(1月止)

上一篇: 商品供销(2006) 【关闭窗口】 下一篇: 食盐专卖(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