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综述(2006)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07 【成文日期】2006-12-01 【点击率】1460次


【简况】 2006年全市工业商贸经济和信息产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十一五”时期发展打开良好局面。全市工业总量实现新突破,工业总产值超3000亿元,达3050.19亿元,比上年增长20.17%。商贸流通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1.07亿元,比上年增长19.7%,增幅创历年新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取得新进展,信息产业保持快速良好的发展势头,企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和政务信息化工作深入开展、成效显著。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节能降耗取得新成效,产业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增强,推进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调节经济运行的能力和水平得到新提高,切实解决了电力能源供应紧张等问题,积极应对土地资源和环境约束等矛盾,确保工业商贸经济持续又好又快发展。
  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3050.19亿元,比上年增长20.1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724.49亿元,增长19.74%;全市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606.41亿元,增长17.6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40.03亿元,增长19.85%。全市工业增加值总量在全省继续保持第五位,占全省比重的5%。
  内外销售活跃,产销衔接较好。全市累计完成销售产值2954.95亿元,比上年增长18.17%;产销率达97.34%。其中,制造业产品实现国内销售1570.38亿元,增长22.07%;实现产品出口1293.48亿元,增长17.98%,内外销比例为54.83∶45.17。
  优势产业支撑作用更加突出。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51.05亿元,比上年增长22.33%,增幅高出工业增长水平约3个百分点;电子信息、电气机械、化学制品、纺织服装、金属制品等五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472.15亿元,增长20.65%,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4.03%。工业发展加快,规模以上重工业实现产值1073.41亿元,增长17.83%;轻工业产值1651.09亿元,增长21.02%;重工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9.4%,比上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工业产业结构继续向适度重型化方向发展。
  内外源型经济协调发展。外商(含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和民营企业分别实现总产值1671.16亿元和853.7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达61.34%和31.33%。全年新增“三资”工业企业221户,新增私营工业企业2024户,新增工业个体户4544户。
  企业经济效益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23.92亿元,增长32.06%,其中实现利润总额71.26亿元,增长43.28%。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37.34%,同比提高7.17个百分点。各镇区工业入库税收87.16亿元,增长26.85%。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 2006年共受理技改备案项目178个列入市技术改造贴息补助导向计划,总投资43亿元。验收项目115项,安排贴息补助资金3913万元,项目总投资24.0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和12.2%。鼓励企业利用技术改造途径,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共上报办理技改引进项目设备免税确认书14项,项目总投资1.78亿元,用汇1902万美元。落实扶持装备制造业发展各项措施,加大对装备制造业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贴息补助力度,组织认定第2批共15家中山市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加强建设技术创新体系,2006年组建企业技术中心76家,49家被认定为市级技术中心;2006年,全市共有239家企业组建了企业技术中心,其中被认定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12家,省级技术中心8家,国家级技术中心1家。在促进企业创新体系的同时,指导企业完善技术创新机制,建立工程技术人员激励机制,开展产学研合作,结合高校人才、信息与企业的市场、制造等优势,提高企业的开发能力和水平。共申报省财政扶持技术改造项目、技术创新项目和公共平台项目18项,省重大专题招标项目6个,获省扶持项目20项,扶持资金2315万元,其中:重点项目16项,资金715万元,中标重大专题4项,资金1600万元,项目数和资金数创历史最好水平。


【名牌带动战略深入实施】 2006年共推荐申报评选中国驰名商标7件,申报中国名牌产品18个,申报省名牌产品62个,申报国家质量免检产品46个,申报省著名商标51件,申报数量为历年之最。争创名牌、名标工作取得历史性的突破,共获得中国名牌产品11个(其中2个复评),相当于“十五”期间的总和,东升镇“东裕”牌脆肉鲩鱼成为首批渔业类中国名牌农产品;获中国驰名商标1件,国家质量免检产品36个,省名牌产品42个(其中20个复评),省著名商标46件。各镇区创建区域品牌的意识增强,加快发展特色经济和产业集群,南头家用电器、沙溪休闲服装、黄圃食品加工、火炬健康食品和医药、东凤小家电等5个产业集群入选为广东省第二批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入选数量占全省23.8%(全省共21个)。继续推行企业群众性QC活动,推广企业质量文化,2006年共评审通过QC成果32项,其中获省优秀成果22项、南粤之星6项、国家优秀成果4项,省优秀质量管理小组和先进个人18个,召开专场成果发布会2场,通过国家、省“三满意”市场评价26项。推动企业开展各项认证工作,全市通过3C认证2800项,ISO9000族质量认证企业8500多家,GMP认证企业46家。2006年对食品、家电、灯饰、服装等行业进行产品抽检5164个批次,合格率75.6%。


【改善发展环境,内外源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各镇区积极创新招商方法,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招商引智转变,着重引进蒂森克虏伯登扶梯、亿和精密、天马汽配工业园等投资大、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污染少、耗能低的项目。引导企业增资扩产,纬创资通2006年增资6000万美元,全年产值达113亿元,成为全市第一个产值超100亿元的企业;武藏汽车配件公司增资5911万美元;有信制造有限公司增资4200万美元,不断增强企业发展后劲。2006年全市累计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066宗,实际利用外资18.7亿美元,其中投资超千万美元项目54宗。坚持扩大外贸出口和进口相结合,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575亿美元。坚持完善进出口公平贸易工作机制,取得反倾销预警和贸易壁垒应对工作成效。
  贯彻落实全省民营经济工作表彰会议精神及省、市关于发展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系列政策措施,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年初推荐一批强优企业参评2004~2005年度广东省百强民营企业,其中中山华帝燃具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中顺纸业集团有限公司、广东长青(集团)有限公司、中山大洋电机有限公司和中山盛兴股份有限公司共5家企业入选并获省政府表彰。组织开展2004~2005年度中山市优秀企业和优秀企业家评选活动,经市评定小组审核评分、社会公示、市政府审定等程序,共评出100家优秀企业和100名优秀企业家,获市政府在全市工业会议上表彰。推进建设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组织相关企业申报省财政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山市小榄镇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信用担保有限公司、中山邦仁信用担保有限公司连续2年获得省财政专项资金扶持;中山市小榄镇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信用担保有限公司和小榄镇生产力促进中心获2006年广东省中小企业技术支持服务机构示范单位称号。积极开展企业治乱减负工作,重点治理乱设站卡、乱罚款、乱收费的公路“三乱”和企业乱收费问题,2006年全市共取消涉企收费1项,减免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23项,降低涉企收费标准1项,涉及金额共2194.85万元,其中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金额276.85万元。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经贸合作深入开展】 推进产业梯度转移。2006年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工业园、中山三角(浈江)产业转移工业园被认定为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全市共有4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另外2个为中山火炬(阳西)产业转移工业园、中山石岐(阳江)产业转移工业园),开创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新模式。
  加强与国内各省市的经贸合作。组织企业参加省政府和上级部门举办的有关会展活动共9项,重点做好第三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暨中意中小企业博览会、第三届泛珠三角区域经贸合作洽谈会、第四届珠三角地区与山区及东西两翼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2006中越边境(东兴——芒街)商贸旅游博览会等参展和布展工作。
  成功举办市重大经贸会展活动,并提高中山国际休闲服装博览会、中国古镇国际灯饰博览会、中山国际电子信息产品与技术展览会、中国国际食品工业经贸洽谈会等市内大型会展的层次。全市参展规模再创新高,参展企业超1000家,参展企业折合标准展位达5599个。


【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 统筹协调,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形成共同推进全市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合力。举办以“节约能源,从我做起”为主题的节能宣传周系列活动,制作3套节能、节电宣传片,在中山电视台播出错峰用电广告片200次,在中山电台播出错峰用电宣传广告500次,印制错峰用电小册子7000份分送到各镇区经贸部门和供电公司开展宣传,印发4万份《致全市工商业用电客户的一封信》。各镇区经贸、供电部门联合召开错峰用电工作会议48场次,8990人参加;召开“高来高去”认购工作会议26场次,3500多户企业参加。推广应用绿色照明、无功补偿、交流电机启动变频调速装置、新型环保节能制冷剂、太阳能利用、余热利用等节能技术和产品,提高电能利用效率。工业节能降耗工作取得良好成绩,全年每万元工业增加值电耗1646.95千瓦时,比上年下降5.64%。
  推进清洁生产和综合利用资源工作。9月20日,在黄圃镇举办由160多家企业管理人员参加的清洁生产培训班,聘请华南师范大学的教授、专家授课,推广清洁生产。推荐中山市高平织染水处理有限公司清洁生产项目申报广东省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已通过省专家组的审核验收;市中心组团垃圾发电厂和天乙集团公司被认定为省资源综合利用电厂。


【存在问题】 2006年,存在原材料、燃料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持续上涨,煤、电、油供应紧张,工业产品出口遭受的技术壁垒、环境壁垒、反倾销调查等限制日益增加,工业用地指标不足,劳动力出现结构性紧缺等问题,尚待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古小鹏)


附:2006年市经贸局主要领导名单

局 长:李武彪

副局长:欧阳安 黄树濂 黄桂光(9月止) 侯银辉 吴月霞 张 曙 罗日全 赵 卫(9月起)

上一篇: 工业行业(2005) 【关闭窗口】 下一篇: 工业行业(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