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况】 2005年,全市经贸系统克服煤电油运全面紧张、燃料及原材料价格上涨、工业用地供应不足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推进工业强市战略,促进工业商贸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镇区工业发展总体良好。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2495.69亿元,比上年增长21.7%,完成年预期目标的108.3%;完成工业增加值473.89亿元,增长15.53%,完成年预期目标的110.7%。24个镇区中超额完成年预期目标的有17个。12个工业强镇(区)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812亿元,增长2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和工业产品交货值位列全省第五位。
产销衔接度提高,内销大幅增长。全市实现工业销售产值2500.49亿元,比上年增长26.85%,工业产品产销率97.57%。内销增长较快,累计实现国内销售1286亿元,增长26.48%,拉动全市工业增长14.28个百分点。累计完成工业产品出口交货值1096亿元,增长19.64%。
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稳定增长,产业结构继续调整优化。五大支柱产业保持较快增长,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507亿元,比上年增长23.7%,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8.81%,其中电气机械、化学工业、金属制品分别增长41.94%、47.35%、21.36%。新兴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医药制造业增长38.34%,塑料制品业增长27.13%,包装印刷业增长30.08%,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512.86%。
内外源型经济加快发展,后劲较足。“三资”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414亿元,比上年增长27.66%,占全年工业总产值的55.17%;民营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95亿元,增长29.04%,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4.92%,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005年全市新增投产工业企业977户,其中新增外资企业179户,新增民营企业792户。
商贸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居民消费信心增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6.6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4%,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2.6%,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8%。
企业效益稳中有增,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保持较高水平。全市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360.9亿元,比上年增长22.78%;实现利润81.05亿元,增长14.69%;工业入库税收68.7亿元,增长17.36%。工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突出,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9.19%,拉动全市GDP增长8.97个百分点。
【工业产业结构调整】 按照推动工业产业结构向高级化、适度重型化转变的要求,积极实施经济强镇(区)战略,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和产业集群。工业适度重型化进程加快,全市实现轻工业总产值1611亿元,比上年增长27.05%;重工业总产值951亿元,增长27.26%,比轻工业高出0.21个百分点,轻重工业比例约为62.88:37.12,重工业比重有所提高。发展装备制造业成效显著,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616亿元,增长30.34%,实现品牌销售624亿元,增长30.49%,其中出口343亿元,增长25.46%。围绕产业强市战略,促进产业配套对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提升在区域分工中的地位,以18个国家专业产业基地和各类园区为战略平台,通过产业集聚、优化和提升,促进产业结构向合理化、高级化、中性化发展,促进加工基地向制造服务业基地转化。
【内外源型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各镇区创新招商思路,注重提高招商引资质量,着重引进投资大、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污染少、耗能低的项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引导企业增资扩产。在2005年引进的353个项目中,增资扩产项目111个,投资总额4.51亿美元,分别占全部项目的31.4%和30.4%。2005年“三资”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414亿元,增长27.66%,占工业总量55.17%。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民营经济稳步发展。通过政策扶持和市场机制的作用,推进建设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从公平待遇、财政支持、中介服务、准入条件等方面为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扶持。2005年,省财政划拨专项资金,分别对市邦仁信用担保有限公司和小榄镇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信用担保有限公司两家信用担保企业进行风险基金补贴。
【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水平不断提高】 2005年企业申报技改贷款贴息的项目数量和总投资额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年内受理技改备案项目240项,总投资80亿元,99项技术改造项目通过项目竣工验收,投资额27.42亿元,安排贴息补助资金3623万元;其中装备制造业技术改造项目占28.3%,投资额占总投资额的21.3%,安排贴息补助资金占总量的36%;其他行业技术改造项目71项,总投资21.57亿元,安排贴息补助资金2316万元。推荐一批优秀项目申报省技术改造招标项目、重点技改项目、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和中小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项目,年内有7个项目列入省财政资金扶持计划,已落实省财政扶持资金305万元。25个企业办理进口设备减免税手续,计划总投资4.63亿元,其中进口设备价值4930万美元。
【名牌带动、区域品牌经济建设成效显著】 2005年申报名牌数量比上年增加20%,其中申报中国名牌产品6个,广东省名牌产品50个,国家质量免检产品10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广东省著名商标30个。经过评审,共获得中国名牌产品5个(其中3个新增、2个复评合格);广东省名牌产品47个,其中工业类41个(包括新增27个、复评合格14个),农业类6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国家质量免检产品27个,广东省著名商标22个,名牌名标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区域品牌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05年小榄镇、古镇镇获评为第一批广东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在经济日报举办的中国品牌经济城市评选活动中,中山市被评为第一批中国品牌经济城市,为打造区域大品牌迈出坚实的一步。
【推动企业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 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和总量扩大,继续发挥对工业化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按信息产业部统计口径统计,2005年全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及软件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668亿元,比上年增长25.48%,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6.05%,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累计实现产值666.7亿元,软件业累计实现产值0.95亿元。广泛开展企业信息化系列推广活动,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企业在生产流程、营销组合、资源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促进企业管理、技术、产品、营销和效率创新。全市大部分企业的计算机应用已从单项应用向集成化、综合化和网络化发展,超50%的大中型企业建立网站或网页,开展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提高。
【市场经济秩序规范】 根据国家和省的部署,重点开展食品药品放心工程、知识产权保护和打击商业欺诈等专项整治。结合中山的实际情况,开展农药农资打假、产品质量打假、诚信建设、安全生产专项行动。全年出动执法人员6000余人次,执法车辆2000余台次,检查各类市场、超市、食品经营单位39843户次,查处假冒伪劣案件173宗,罚没入库金额243.95万元,案值628.83万元。
【节约和高效综合利用资源,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贯彻落实《中山市清洁生产实施方案》和《中山市清洁生产联度会议制度》,在企业、行业及区域中全面推行清洁生产。2005年美加科技有限公司和皆利士多层线路版有限公司经省专家组现场审核,成为中山市第二批获省清洁生产称号的企业,为企业开展清洁生产起良好示范作用。加强资源综合高效利用。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推进节能技术进步,推广应用节电产品和节电技术。鼓励企业开展节电设备技术改造,将实施节电改造的企业列入市技术改造贷款贴息项目。继续建设资源综合利用电厂,加快火电机组“以大代小”技术改造,通过余热利用、热电联产等方式实现节能降耗,促进电源结构优化,缓解电力供应紧张矛盾。
【应对电力供应紧张局面】 针对2005年继续出现的全年性、全网性电力紧缺形势,启动错峰用电方案,加强用电需求侧管理,加大力度宣传节电,加快建设电源变电站供电线路,解决发电企业资金短缺等问题,有效缓解供电压力,确保居民生活用电和农业、工商业用户用电,全市没有出现大面积拉闸限电事故。全年全社会用电量123.63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1.35%,其中工业用电89.16亿千瓦时,增长17.11%;居民用电14.6亿千瓦时,增长25.82%;商业用电8.28亿千瓦时,增长48.66%。
【存在问题】 全市工业发展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的局面没有根本转变,工业发展受资源、能源、环境的制约较大;产业结构偏轻偏低,产业发展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竞争力不够;工业投资力度减弱,工业发展面临后劲不足的隐忧;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对工业发展的支撑力有待提高。(古小鹏)
附:2005年市经贸局领导名单
局 长:李武彪
副局长:欧阳安 黄树濂 黄桂光 侯银辉 吴月霞 张 曙 罗日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