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况】 市属包装印刷行业经过80年代中后期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得以高速发展。90年代以来,根据国际包装装璜发展的新趋势和国内商品生产对包装行业的新需求,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改革企业体制,进一步提高全行业生产力水平。形成了以普基包装公司、晶山包装公司、联合鸿兴造纸公司等三家大型企业为主的企业群,全行业总资产达15亿元。引进了电分制版、印刷、复合、镀铝、制袋、包装基材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设备,实现了从包括纸基、塑基等多种基材到终端产品一条龙的配套生产;形成了年产2000吨彩印、1万吨铝复合纸包装、3500吨软包装、9500吨聚酯薄膜及塑料薄膜、15万吨瓦楞纸及牛皮箱板纸、2600万平方米纸箱等一批生产规模较大的产品;成为90年代市属工业中规模发展最快、技术改造最多、科技含量最高的行业之一。市包装印刷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山造纸厂分别与世界上最有实力的软包装生产企业和造纸企业合资后,吸收了国际上的资金、技术、管理和市场,进一步增强了全行业的综合实力。1993年,全行业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5亿元,1995年再突破6亿元,1997年达7.65亿元,比1990年增长23%,完成销售税金3084万元,比1990年增长54%。7年向国家提供销售税金共1.83亿元。
【包装装璜印刷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中山市包装印刷工业集团公司从一家国有小企业发展为中国包装印刷行业中颇具领先规模的集团公司,集新型包装材料开发、高质量包装印刷制品生产于一体。于90年代初提出了“科技领先,产品超前,多元发展”的战略口号,积极推动中国包装事业与国际接轨。1992年先后引进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铝塑复合包装双线、五层共挤膜、热烫印转移膜、高真空镀铝膜、电雕制版、高档彩盒和金属化铝纸等现代化包装印刷和包装材料生产设备100多台套,建成了11条生产线,全集团形成了美术设计、电子分色、制版、柯式和凹版印刷、复合、涂布、着色、烫印转移八大先进技术。1992年,在国内率先开发生产出高阻隔、高保鲜的五层共挤流延薄膜高档包装材料。同年,在中山火炬高技术开发区内,与中国包装总公司、省包装总公司联合创建了一个全国高新包装产品生产基地——中山晶山包装公司。1994年开发投产了高档金属化彩盒和铝复合包装纸,1996年又投产了符合环保要求的新型纸容器产品。这些产品均填补了中国高档纸包装空白,其中高档彩盒还被定为“八五”期间国家技术改造跟踪项目。从过去比较单纯的纸印、塑印发展为融合印刷复合、涂布技术,开发铝塑、纸塑、纸铝塑等多种结构的新型包装;从单一的包装印刷制品加工,延伸到开发如PET、五层膜、铝箔纸、不干胶等多种包装材料。
科技进步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集团的数百个产品远销欧、美、亚洲1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内28个省市。包装集团成为全国轻工重点骨干企业、全国包装重点骨干企业、省100家跟踪改造国际先进技术的重点企业。全国包装高新技术开发中心亦设在集团内,曾跻身于全国500家最大规模和最佳经济效益企业行列,并在全国包装印刷行业50家最佳效益企业中名列前茅。1997年,全集团完成工业产值3.6亿元,比1990年增长2.17倍;1991年起连续三年实现利润超1000万元。但由于投入大,负债过高,部分设备未能充分发挥作用,1994年起普基、晶山包装两大企业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中山塑料厂亦实施科技兴厂,1994年投资3100万元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CCP三层共挤流延膜和真空镀铝生产线,当年投产,其中流延膜填补该项产品省内空白,产品供不应求。
【纸基包装材料产量据国内同行业前列】 市属造纸企业主要有原中山造纸厂、中山糖厂造纸分厂和中山海棠造纸厂。1992年,中山造纸厂上马了国产第一台4米缸长网造纸机试产,使全厂瓦楞纸设计生产能力达10万吨。1993年7月,年产5万吨牛皮箱纸板生产线技改项目破土动工。同年,中山糖厂榨糖停产而加大造纸技改新增长网机列。1995年,中山造纸厂与外商成功合资,解决了资金问题,启动了一度停滞的技改工作。1996年7月,牛皮箱纸板生产线全面投产,总投入9500万元;于当年10月至1997年12月间,又先后投入了1800万元,对1号和2号纸机进行了重大技术改造,使两机组产量分别提高70%和20%。1997年,在全国大型造纸厂基本减产的情况下,公司总产量仍达15.5万吨,比上年增长70%,其中瓦楞纸产量达11.32万吨,位居国内同行前列。中糖造纸分厂由于实施了抵押租赁承包,产量也大幅增长,1997年,全行业机制纸和纸板产量达17.47万吨,比1990年的6.8万吨增长1.56倍。纸箱生产也通过不断的技术改造而得到长足的发展。1991年,中山纸箱厂与广东机械学院合作,在全省首家改造成功纸箱五层纸板线微机飞剪控制技术。1993年又自筹1200万元购置了德国五色印刷机组,提高了产品的档次。经过多年持续进行的多项技术改造,不断提高产品精度和质量,并由原单机独台的生产模式发展为机组及生产线的生产规模,不断增加产量,使企业由1994年起进入了亿元企业行列。
【嫁接外资,推进企业国际化】 90年代中期,为解决部分企业负债过重、资金不足的困境及将企业更快地推向国际市场,市委、市政府提出了“靓女先嫁”的思想,将部分有后劲、有市场而负债率偏高的国有企业向外商转让股权,合资经营。市包装印刷行业两大主要企业的成功合资,成为90年代市属工业改革和发展的重大事件。1994年8月,市包装印刷工业集团在全市率先向外商转让股权,与世界上最大的软包装生产企业、在全世界拥有500家企业的著名跨国公司——法国普基集团合资,建立普基中山包装有限公司。项目总投资6000万美元,其中法方占60%股权,投入资金3600万美元;中方以现有实物投资2400万美元。1995年5月,另一家国有大企业中山造纸厂又与分别是日本和香港最大的纸包装生产企业——日本国联合株式会社、香港鸿兴印刷集团有限公司合资,向外方转让70%股权。总投资2883万美元,中方以现有净资产入股,外方投资2018万美元,合资经营中山联合鸿兴造纸有限公司。成功嫁接外资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效。中山造纸厂合资后一次性清还了过去所有债务,使新公司资产负债率降至10%以下。增加了资金,重新启动一度停滞的技术改造,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引进了先进技术,如普基包装的法方投资包括了21项专利和专有技术,还进行了多项技改,改善和增强包装品种和工艺配合能力。引进了先进管理方法,转变了经营机制,使企业按照国际惯例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引进了市场,如普基公司运用外方原有的信誉优势,引入了一批欧洲大客户在中国开办的大型合资企业的产品包装,开发了巨大的潜在市场。合资还提高了企业效益,1997年,鸿兴造纸完成工业产值2.35亿元,纸总产量15.37万吨,销售收入3.23亿元,实现税利2008万元,比合资前的1994年分别增长1.3倍、90%、66.5%和1.1倍;30%的产品亦为两家外商公司引入的市场所消化。(张铁 卢泽辉 肖逸)
附录:1991~1997年主要领导名单
主任:李 添(1991~1994)
孙寿仪(1995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