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电器工业(1991-1997)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1991-1997) 【成文日期】1997-12-02 【点击率】1379次


【简况】 市属家电工业在7年间伴随国家经济发展的轨迹,走过了一条快速起动——鼎盛发展——调整回落的曲线,顶峰则出现在1993~1995年。其中产值最高的1995年为23.85亿元,税利最高的1993年为1.56亿元,分别占整个市属工业同期的19.1%和27.3%,无论是产销规模或经济效益都堪称市属第一大行业。经过7年发展,形成4大主导产品,建成年产180万台洗衣机、540万台电风扇、180万台电饭煲和54.5万台空调器的生产能力。其中“威力”牌系列洗衣机和“千叶”牌系列风扇的产销量和出口量连年居于国内同行前列,“威力”更成为风行全国、家喻户晓的著名品牌,洗衣机连续6年为全国产销量第一,并推动中山工业迈向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1996年后,生产和效益均有所回落。1997年,全行业工业总产值17.3亿元,实现税利4699万元,比最高的1993年和1995年分别下降27%和69%;比1990年分别增长93%和下降12%。
 

【形成名牌带动、规模发展新格局】 1991年以来,为充分发挥80年代中后期崛起的“威力”“千叶”“南风”三大家电品牌作用,对行业内的集团和企业进行调整和重组。1991年,新建制冷设备工业集团。1992年,威力投资收购了多家原协作配套厂,并于1993年在市内率先向外商转让股权,筹得资金建成威力空调器厂,真正形成资产一体化、产销配套成龙、多元并举的大集团;千叶集团亦通过接收、兼并方式完善了协作配套体系。至此,家电工业形成名牌带动、集团发展的新格局,产生了极大规模效应。1993年,威力集团成为全市首家产值超10亿元企业,获市“规模突破奖”;“千叶”各式风扇、“百灵”吊扇、“中安”豪华装饰吊扇等合计产量创出362万台的最高纪录。1994年,全行业产值首次突破20亿元,1995年达到23.8亿元的顶峰,空调器、电饭煲亦分别创出11.24万台和130万台的年产量历史最高水平;同年,“威力”洗衣机被国家统计局授予“中国洗衣机大王”称号,威力集团入选广东省70家大企业集团。此期间“威力”洗衣机厂亦多次列入全国“500家最大规模工业企业”排序(最高第249名),家电总厂列入“中国100家最大电气机械与器械制造企业”。规模生产产生规模效益,1991年起全行业税利突破5000万元,1993年、1994年连续2年超亿元,成为市属税利第一行业,1995年后虽有所下降,但始终仍保持前三位。7年间全行业共实现税利5.44亿元,占同期市属工业的19.4%。
 

【树立企业形象,广泛拓展市场】 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和各种专题策划活动以及完善的售后服务,在市场上树立起鲜明的企业和品牌形象,扩大市场的份额。威力围绕“一切为了用户满意”的宗旨,先后在全国各地建立了700多个技术服务中心和特约维修站,历年开展了“献给千万用户的爱”、“让人民认识威力、威力回报人民”等一系列主题鲜明的宣传和服务活动,1991年和1994年更以一句“洪水无情、威力有情”而展开大型抗洪赈灾义修活动,使“威力”洗衣机树立了广东企业在全国的新形象,亦将威力事业推向了顶峰。这两次活动共耗资数百万,出动人力数千人,横跨华东地区和中南5省,影响遍及全国,使用威力产品的“威力家族、威力楼、威力村”不断涌现。1991年,“威力”洗衣机全国市场占有率升至23%,1994年产量达171万台,销量达179万台,超过了世界洗衣机王国日本的水平。另一主导产品“千叶”风扇则大力开展工商、工贸联谊活动,不断构建和巩固工商工贸合作体系,实行“联销”和“自销”相结合,并深入全国各大商场现场展示各类新产品,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不断提高品牌知名度。1997年风扇产销量、出口量均跃居全国同行业第二位。

 
【实施全球战略,发展外向型经济】 “千叶”电扇在80年代中期以“敢与洋人争天下”的气魄,开辟了中山家电工业外向型发展的道路。1991年以来,风扇行业实施代理转口经销与本厂直销相结合、外贸收购与自营出口相结合、创自身名牌与来牌生产相结合,使出口量连年递增。1993年以后年出口量200万台以上,出口交货值超过2.5亿元,出口占销量比例超过50%,成为市属第一出口创汇产品。千叶、中安两大出口厂家多次被评为各级出口创汇先进单位,“千叶电器,走向世界”的广告语被广为传播。1995年后,出口竞争日趋激烈,家电总厂成功推行“全球战略”,即按气候特征将全球各地区划分为若干个销售区域,各个季节按不同气候特点重点开拓不同的目标市场,从而缩短旺季的季节差异,实现了一年四季都旺销。1996年“千叶”风扇出口创出227万台的历史高点,创汇2389万美元。1995年,中安的豪华装饰扇出口亦达到82万台的高峰。1993年以后,洗衣机加入家电产品出口行列,且出口量不断增加,1997年达10.93万台,居国内同行第二位,从而推动了家电工业外向型比例的迅速提高,由1991年的16.3%上升至1996年的27%。1997年,全行业出口交货值3.7亿元,创汇4500万美元,成为市属工业出口最大的行业之一。
 

【产品多元化、高技术含量化】 为了适应市场多层次、多元化、高档化、变化大的消费需求,市属家电行业从90年代初开始致力改变80年代产品品种单一、档次不高的状况,注意处理好上规模与多品种、规模发展与产品升级的关系。“威力”洗衣机配合“回归大城市市场”的战略口号,大力改革科研开发体制,对科技人员实行优化组合、开发成果与收入挂钩等措施,有力地推动了产品开发。1992年,开发出超静型全自动洗衣机。1994年,在国内首创出模糊逻辑控制全自动洗衣机。1995年,在国内洗衣机市场需求下降情况下,有目的地缩减传统机型,以大容量、全自动为主的洗衣机新品种形成营销支撑地位,占总销量75%以上,使产销量保持全国前五名。1997年,又投入数千万元进行技术改造、模具开发和产品更新,开发了四大系列八大规格47个品种,形成了以大城市为轴心向区域辐射的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当年市场份额达到18%。在空调器方面,中山最早的“南风”空调以KY—16型移动式为主导在90年代初的国内市场上畅销一时,并获得多项专利。1993年,“威力”空调投产,两大品牌产品不断推陈出新,逐步发展为移动式、窗式、分体式、立柜式等多个系列,分体式空调渐唱主角。尤其是“威力”空调,1994年推出独具空气净化过滤器的第二代C型系列空调;1995年推出冷暖空调和“一拖二”系列;1996年又研制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环保型空调器,并开始出口外销。至1997年,全行业空调器已形成三大系列14个规格43个品种的系列产品,在品种、质量、性能上均处国内先进水平。以“千叶”为代表的风扇产品,适应国际市场“新款、轻巧、安全”的特点,产品亦从单一品种发展到有台扇、壁扇、座地扇、鸿运扇、工业吊扇、豪华装饰吊扇、换气扇、台地扇、管道式换气扇等20多个规格品种,且每年都推出新产品。电饭煲亦发展为拥有保温式自动和微电脑多功能等两大系列30多个规格品种。除上述四大主导产品外,此期间行业内各厂还开发生产出形式多样的日用小电器,其中“百灵”微波炉曾是全国同行业最早的产品之一,“中安”暖风机年出口量突破10万台,“千叶”、“百灵”抽油烟机最高年产4万台,还有“千叶”恒温式多用电热锅、冲饮器、负离子空气清新器、面包烘烤器及“百灵”无绳电话、威力家用全自动面包机等。
 

【实施低成本扩张】 1995年,市属家电企业率先响应市委市府提出的 “打出去,联起来”的口号,发挥名牌效应,走出省门国门,实施联合兼并和异地办厂,降低产品成本,迅速占领市场,实现低成本扩张规模。1996年5月,威力集团与长春君子兰工业集团公司合资经营“长春威力电器有限公司”,由威力控股,生产“威力”牌洗衣机当地销售,拉开了市属工业在国内实行资本经营及低成本扩张的序幕。虽然这一合作后来因种种原因而基本结束,但为今后的发展积累了重要的经验。家用电器总厂以“中山外商”的身份,远赴印尼开办了风扇装配厂,并分别在香港和澳门开办了一家千叶电器商业销售公司和风扇装配厂,充分发挥母系企业的技术优势,开拓国外市场。除此之外,威力集团在全国许多重点城市、中心城市建立起近30家威力电器产品的连锁站、专卖店、店中店等,不断开拓新的市场。

 
【管理体系与国际接轨】 1990年,威力洗衣机厂在全国家电行业中获得唯一的“国家一级企业”称号和第一个国家质量管理奖,并引入国外经验推行了具有威力特色的WMS管理体系,在国内、省内、市内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市属家电行业更产生了极大的辐射和示范作用。在国家转变增长方式的号召下,各企业切实加强各项管理,努力构建质量保证和成本管理两大体系,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在质量管理上,树立“以质量求生存”的强烈意识,积极宣传贯彻国务院的《质量振兴纲要》,广泛开展质量管理(QC)小组活动,更重要的是积极导入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1994年威力洗衣机有限公司在全市最早通过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之后,威力空调、威力电器、威力电热炊具、家电总厂、中安家电等企业均先后通过了认证,占了全行业企业的75%,成为市属各行业中通过该项认证最多的行业,标志着全行业在管理上已逐步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1996年,威力洗衣机有限公司先后获全国和全省“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称号,“威力”洗衣机和“千叶”风扇在1996年和1997年先后获省政府授予“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在成本管理上,大力推行邯钢经验,模拟市场核算,实行工资与效益挂钩,坚持成本否决制,努力节能降耗,使近年洗衣机、电风扇等主导产品的成本下降,效益增加。1997年,洗衣机有限公司实现利润2006万元,比1991年增长91%,比1995年和1996年分别增长161%和19%。

上一篇: 工业总论(1991-1997) 【关闭窗口】 下一篇: 化学·医药工业(1991-1997)